雞鷹吃什麼食物?
雞鷹都吃什麼東西
牛肉,精牛肉泡水,泡白為止,要切成條或片裝,別餵雞和兔子,絕對禁食豬肉
雞鷹幾天吃一次食物
開食----新鷹來了很怕人加上環境陌生,不肯進食,有的蒼鷹2-3天不吃東西的都有,慢慢的鷹熟悉環境了,加上飢餓和人用食物(活鳥或鮮牛肉)引誘,鷹開使在人面前進食,這就叫開食。隼脾氣溫順些一般開食很容易。
跳拳----鷹隼和人熟悉多了,拿食物引誘能讓鷹隼從鷹槓和隼臺上敢跳到手上來吃東西
叫遠、叫溜子-----可以把鷹隼從5--150米不等的距離以特定的叫喚聲或哨聲叫喚過來飛到手上吃東西。目的是為以後放獵收鷹隼打下基礎
熬鷹-----夜裡架著鷹不讓它睡覺 加速它的疲勞感和飢餓感達到和人熟悉和降體重的作用
雞鷹能不能吃
不能吃,這可是國家保護動物!請交給林業局或動物園
誰知道?鷹吃什麼?
鷹的種類很多,有的叫鷹,有的叫鷲,叫鳶,叫鷙,叫梟,叫雕,叫隼等等,反正都是些吃小動物的大鳥,草原上的這種鷹,身體比鷂鷹大,比雕小,它們飛行速度快,眼睛能看清楚十幾公里外一隻小雞的一舉一動。它們狡詐而凶殘異常,獵人們也很難將它們用槍打下來。但是,有的獵人卻用另一種鳥做誘餌,用網將它活捉,用熬鷹的方法,把它馴練成為人類賣命的抓兔能手。 鷹的種類很多,全世界計有190多種,臺灣省常見的有20多種,分佈於臺灣島的中、低海拔的山區、沼澤、海岸、河口,以動物為食,屬猛禽類。在屏東平原常見的鷹中,有一種叫白尾鷲的鷹,其頭、頸為淡褐黃色,背、腹為褐色,以白色尾羽毛為特徵,是臺灣稀有的候鳥。還有一種叫灰面鷲的鷹,背為紅褐色,腹部白色有條斑,喉部、腮部為乳白色。每到秋季,灰面鷲隨著寒流從祖國的東北,或是俄國的西伯利亞經過海上長途跋涉,成群結隊來到屏東,有時是幾百只,甚至上千只、上萬只。可是,最近幾年由於外國商人大量收購這種鷹的標本,造成人們對灰面鷲的大規模捕殺。屏東成了灰面鷲的“鬼門關”每年都有2萬多隻灰面鷲難逃捕殺的噩運。對此,許多熱心人士指出,如這樣濫捕下去,這種鷹將瀕臨絕滅。 在我國最常見的有蒼鷹、雀鷹和赤腹鷹三種。 蒼鷹(Accipier gentilis)俗稱雞鷹或黃鷹。雄鳥體長約半米,雄鳥體形較雌鳥小,從頭部到前部為灰黑色,眼後為黑色,有明顯的白色眉斑;下體白色,雜有數目很多的灰黑色小橫斑。雌鳥上體及翼表面為灰褐色,眉紋白而雜以褐紋,下體白色,體下面有縱斑。蒼鷹在飛翔時,翼短而寬,先端圓,尾較長。一般常常是扇翅和滑翔交替進行,呈直線狀飛翔。在飛翔時翼保持水平狀。扇翅速度較其它大型鷹類快。棲於山地森林中,善於捕食小型哺乳動物,如野兔和野鼠等,偶爾也捕食鳥類。分佈於我國東北以至雲南、廣東、文本等地。繁殖於西伯利亞以及我國的小興安嶺等地。此鳥嗜食鼠等,對農業有益。幼鳥常被馴養作為獵鷹,用以捕捉野兔及小鳥。 雀鷹(Accipiter nisus)俗稱鷂子,體形比蒼鷹稍小,成鳥上體青灰色,尾羽較長,有十分明顯的深褐色橫斑,很容易識別。飛翔時主要是扇翅和短距離的滑翔交替進行,並常在空中呈圈狀的飛翔。常棲於山地林間,或在村落附近河川小溪附近地帶,飛翔力很強,善捕食小鳥等動物。繁殖於我國華北北部、東北西北部、呼倫貝爾盟博克圖、北部大、小興安嶺等地,冬時常見於四川、雲南以東的地區。此鳥也能馴養作獵鷹,用以捕捉小型鳥類。 赤腹鷹(Accipiter soloensis)比雀鷹稍大,上體為青黑色,尾羽有幾條細橫帶,無眉斑,下體淡灰色。飛翔姿勢與雀鷹同,常棲於林中,以蛙、蜥蜴和小形鳥及大形昆蟲為食。繁殖於長江中下游一帶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廣東等地。( 【鷹的再生】 鷹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類,一生的年齡可達70歲。可是很少有人知道,要活這麼長的壽命,在其生命的中期必須做出艱難卻重要的決定。因為鷹活到40歲的時候,它的爪子開始老化,無法有效地抓住獵物;它的喙變得又長又彎,翅膀也越加沉重,飛翔十分吃力。這時,它只有兩種選擇:一是等待死亡;二是重整後再生。 選擇重整後再生的鷹,要經過一個痛苦更新的過程。它首先要努力地飛到山頂,在懸崖築巢,在那裡渡過漫長而又痛苦的150天。這段時間,要用力將又長又彎的喙擊打岩石,直到完全脫落,然後等候新的喙長出來;再用長出的新喙將指甲一根一根地拔出來;新指甲長出來後,再將羽毛一片一片地拔掉。待新的羽毛長出後,鷹又可以翱翔於廣闊的天空,續走後30年的生命旅程。 【鷹的飼養方法】 其實鷹並不難養,但你要知道它吃什麼......
剛撿了一隻學飛的雞鷹怎麼養怎麼訓?
ng the claycour
急求‘毛腳狂’(鷹類)生活史,食物範圍?
毛腳鵟又叫雪白豹、毛足鵟等,為中型猛禽,體長51—60釐米,體重650—1100克。頭部和胸部為乳白色,具有褐色縱紋。嘴為黑褐色,蠟膜、腳和趾黃色,爪為角褐色。眼睛為黃色,貫眼紋呈黑褐色。同其他生活在北方的動物一樣,它的羽色比其他猛禽較淡,背部為暗褐色,具有淡色的羽緣。尾羽為白色,具有寬闊的黑褐色亞端斑,跗跖被羽一直到腳趾的基部,與其他 類不同,並因此而得名。飛翔時兩翼長而闊,飛羽基部的白色和末端的黑色形成鮮明對比,尾羽呈扇形散,白色的尾羽和黑色的亞端斑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翱翔時兩翅上舉成“V”字形。
毛腳鵟主要繁殖於歐洲北部、亞洲中部、北部和東部、北美洲北部,越冬在日本、土耳其、原蘇聯南部和美國北部等地。全世界共分化有4個亞種,我國有2個亞種,其中指名亞種僅見於新疆西部的喀什、天山、阿爾金山等地,為留鳥或冬候鳥,但極為罕見。堪察加亞種在黑龍江、吉林、河北、內蒙古、新疆、寧夏為旅鳥,部分為冬候鳥,在其他地區均為為冬候鳥。在東北遷來的時間最早為10月中下旬,往南則大多在11一12月,遷走的時間多在2月末至3月初。
毛腳鵟在繁殖期主要棲息於靠近北極地區的苔原和苔原森林地帶,是較為耐寒的苔原針葉林鳥類,因此具有豐厚的羽毛覆蓋腳趾。冬季主要棲息於開闊平原,低山丘陵和農田草地或林緣地帶。常單獨活動,大多在開闊的原野或農田地上空翱翔,有時也長時間的站立在電線杆上或樹梢上,窺視地面上獵物的活動。叫聲響亮,聲音同普通 差不多。主要以齧齒動物和小型鳥類為食,也捕食野兔、雉雞、石雞等較大的動物,捕食方式除在開闊地低空飛翔盤旋覓找和捕獵食物外,也通過埋伏在地上或站在電線竿和樹上等待,當獵物到來時再突然出擊的方式。
毛腳鵟繁殖於北極苔原和苔原森林地帶,繁殖期為5月末至8月初。通常營巢於苔原河流或森林河流兩岸懸崖峭壁上,或者乾涸的河岸懸崖上和潮溼苔原地上,有時也見在樹上營巢。通常在5月末雪還未完全融化時即開始築巢,巢的結構相當龐大,呈盤狀,主要由枯枝和乾草構成,每窩產卵通常3—4枚譁在鼠類等食物豐富的年代有時多至7枚,在食物貧乏的年代通常為2—3枚。卵的顏色為灰白色或黃白色,被有褐色或灰色斑點,尤以鈍端較多。第一枚卵產出後即開始孵卵,主要由雌鳥承擔,有時雄鳥也參與孵卵活動。孵化期為28—31天。雛鳥為晚成性,孵出後由親鳥共同餵養,到35天左右體羽已經基本長成,但一直到41—45天左右才離巢出飛,開始獨自覓食。
參考資料:www.bjkp.gov.cn/dwly/dwbh/k30318-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