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為什麼姓馬?
為什麼很多姓馬的人都是回族?
一、 回族姓氏的由來
唐宋時期,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興起後,大批阿拉伯穆斯林商人來中國經商,居住在廣州、泉州、杭州、揚州以及長安等地。不少人娶妻生子,繁衍生息。當時他們被稱為“賈胡”,沿海各地的被稱為“蕃客”,生於中國者被稱為“土生蕃客”。這些人中除極個別文化水平較高者採用漢姓外,一般都沿用阿拉伯、波斯人名字,沒有姓氏。如贍思丁、木八拉沙、阿合馬等。
13世紀,隨著蒙古人的西征,中亞和近東、中東的阿拉伯、波斯等大批穆斯林官吏、軍士、學者、商人以及工匠等,被簽發或自動遷徙到中國來,分佈在全國各地,當時被稱為“回回人”。他們定居後,與漢族雜居,並與漢、蒙古等族通婚,繁衍生息,融合形成了以回回為主的民族共同體。他們仍沿用與伊斯蘭教有關的名字,即回回名,亦稱經名。極少數官宦和士大夫出身的人,既使用原來的回回名,又受漢族的影響,起用字或號,如回族著名詩人薩都刺,字天錫,號直齋。有的為了避免回回名字的重複,在原回回名的前面冠以漢姓,如金阿里、馬穆沙等,以便稱謂。還有少數人採用漢姓名字,如馬昂夫、薩天錫、丁鶴年等等。
明代,朱元璋採取了大民族的同化政策,歧視、壓迫少數民族,禁止回族內部通婚和使用“胡語”、“胡姓”。回族迫於壓力,隱去原來的名字,開始採用漢名。但在取姓方式上,與漢族有著很大的區別。他們大多取回回原名和伊斯蘭教先賢名中某一字的譯音立姓,如伯篤魯丁的後裔取其祖輩名字中的“伯”字立姓,後又改“伯”為“白”。這種得姓方式,具有一定的獨特性,所以出現了漢族姓氏中沒有或少有的姓氏。如賽、納、哈、速、羽、底、亞、虎、拜、提、撒、陝、閃、忽、薩、麻、沐、黑、沙、海、朵、者、回、玉、把、糙、阿、改、鮮、喜、定、可、靠、灑、擺等等。
二 、回族的取姓方式
回族的取姓方式有其本民族的特點,有以伊斯蘭教先賢名中某一字立姓的,也有以祖輩原名中某一字立姓的;有皇帝賜姓的,也有主動改用漢姓的;有以回回族名立姓的,也有以居住地名取姓的,還有不少被迫改姓的。
(一)取伊斯蘭教先賢和祖輩名字中的一字立姓
俗話說:“十個回回九個馬,剩下的就姓撒拉哈。”馬姓回民遍佈全國各地,是回族中的大姓。據清代一個馬姓回族穆斯林遍歷雲、貴、川三省回族地區調查,三省內便有“二十七姓馬,同姓不同宗”。在回族聚居區,有的整個村、寨、巷都居住著馬姓回民,並且有以馬姓命名村莊,如馬家莊、馬家灣、馬家寨等等。
馬姓回民如此之多,其得姓方式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取自回回原名的譯音。回回原名中有不少帶馬字音的,如阿合馬之後裔取其前輩名字的尾音立姓,馬合馬沙之後裔取其前輩名字首音立姓。另據《懷寧馬氏宗譜》載:“吾族系出西域魯穆,始祖諱魯穆文字,漢譯馬依澤公,遂以馬為姓。”二是取自與伊斯蘭教的聖人穆罕默德名字有關的字為姓。回族基本上是一個全民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對穆罕默德聖人非常崇拜和敬佩,平時說話、辦事都遵循“聖行”,凡是穆罕默德做過的,回民都樂意做。因此,在起經名時,有很多人都喜歡取與穆罕默德相同的名字,如穆罕麥、穆罕子等等。在取姓時,多取與穆罕默德名字相關的姓。穆罕默德在中國歷史上有不同的譯音,尤其是明代以前(包括明代),有些譯者將穆罕默德譯為馬合麻、馬哈謨德或馬和穆狄等等。《明史》中有“相傳回回教之祖曰馬哈麻者”、“回回曆法,西域默狄納國王馬哈麻所造”等記載,將穆罕默德譯為諧音“馬哈麻”。這樣回民在取姓時,多取穆罕默德譯音的首字“馬”為姓。如元時的回回人馬馬(窩闊臺近臣)、阿合馬(世祖時宰相)、馬合馬沙(工部尚書兼領茶迭爾局)、馬哈麻(至順年間鹹......
為什麼回族姓馬的那麼多
回族十三姓:納、馬、撒、哈、沙、賽、速、忽、閃、保、木、蘇、郝“十個回回九個馬,另外還有沙、剌、哈”這句俗語,是說在回族的姓氏中以馬姓居多,沙 、剌、哈這些比較特別的姓氏也多為回族。回族中姓馬的比較多,是與阿拉伯、波斯人名的譯音,特別是與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名字的譯音有關。因為“馬”與“穆”諧音。 馬姓是因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願真主賜福於他)的名字早期譯音為馬哈茂德,所以回族人常第一個字為姓。馬 回族中的馬姓最為多,故有著“十個回回九個馬”之說。馬姓主要來自祖名(經名)首音。如“我教之馬,則多為阿拉伯人名之譯音。首音,均可以馬字譯也。”(《滇南叢話》)“‘馬’是第一音節的音譯,原來是人名,”(《回族人物誌?明代》)後來就成了中國姓氏了。這也就是“以名為姓”的演化過程。在穆斯林當中,取尊貴的聖名穆罕默德為經名者最為多,且聖名在中國歷史上又曾被“一名多譯”(馬罕默德、馬哈邁德、馬哈馬、馬合麻、馬哈木、馬哈默等),故姓馬的也就多了。再有,穆薩等一些帶有M字頭的經名,在翻譯時,也在向“馬”靠近,如將其譯成“馬沙”等。馬姓,除取祖名(經名)的首音外,還有許多是取自中後部的“馬”。如烏馬兒、亦思馬因、哲馬魯丁、默裡馬合麻之後裔取中間的“馬”,阿合馬之後裔取後部的“馬”。還有,即便是祖名(經名)中沒有“馬”,也因諧音關係,取了馬姓。如“吉雅漠低音,字元德,漠音與馬同,故名馬元德”。(《回教民族說》)又如清代內務府回回瑪蘇哈,便以“瑪”音而改馬姓。回族中的馬姓,還有一些是因各種原因改作馬姓的。據云南《保氏宗譜》稱:“有因世變逃避於蠻夷間者。有改姓馬氏者。”也‘有從母之故,改姓馬者。”又如尋甸馬氏《族譜》載:“始祖姓納,南京應天府籍……至二世祖,於明弘治年始就尋甸而卜居焉。改姓馬。”明成祖永樂年間,敕封武德將軍、咸寧候、世襲錦衣衛指揮使的賽哈智(賽典赤七世孫),“後辭職隱居滇西,改姓馬氏。”(《中國回族大辭典》)在“1949年前,有一位為中國朝聖者作引導工作的阿拉伯人,名‘代理理’,來青海經商,在西寧娶回民女為妻,生一子二女,因回民多屬馬姓,當時青海的統治者也姓馬,故給子女冠以馬姓……彼之子女現仍居西寧。”(《回回姓氏考》這些“同姓不同宗”的馬姓,極大地豐富了回族馬姓的來源。在回族馬姓中,也匯入了一些兄弟民族的馬姓。如金代時任鳳翔府路(現今分別屬陝甘寧地區)兵馬都總管判官的維吾爾人馬慶祥(原名習禮吉思)的曾孫“馬祖常在元初定居並葬於潢川縣小南海,其後代成為回族,今潢川縣馬明遠先生(74歲)是馬祖常第二十七代孫,他講馬家世代與回族陳姓聯姻,認為馬家很早就是回族了,這是河南維吾爾人融合於回族中的又一例證。”(《中國回族?河南迴族》)回族中的馬姓,也有相當一部分是賜姓。如明洪武元年(1368年)西域魯密國(今伊斯坦布爾)人馬德路丁受太祖之聘入中國,授職為回回司天監監正,“兩個兒子也隨父親在監內任職。又踢姓馬,封回回大師”。《宋元以來的中國穆斯林天文學家》)又如“定亦德,西域回回,太祖洪武中入附居北京,因姓馬,名信”。(《回回曆史與伊斯蘭文化》)英宗天順元年(1457年)西域回回亦刺思之子馬黑麻歷功進都督僉事,“賜姓馬,名政。”《回回曆史與伊斯蘭文化》)瓦刺回回皮兒馬黑麻,“上賜皮兒馬黑麻曰‘馬克順’。”(《回回曆史與伊斯蘭文化》)據《懷寧馬氏宗譜?志尚公牟言》載:“吾族系出西域魯穆。始祖諱系魯穆文字,漢譯馬依澤公,遂以馬授姓。宋太祖建極,初召修歷,公精歷學,建隆二年,應召入中國,修天文。”在中國,懷寧馬氏年代久遠,分佈較廣,已成大家族,其後......
姓馬的是不是都是回族
不是。。我閨蜜姓馬就不是回族
回民為什麼姓馬的人多
俗話說:“十個回回九個馬,剩下的就姓撒拉哈。”馬姓回民遍佈全國各地,是回族中的大姓。據清代一個馬姓回族穆斯林遍歷雲、貴、川三省回族地區調查,三省內便有“二十七姓馬,同姓不同宗”。在回族聚居區,有的整個村、寨、巷都居住著馬姓回民,並且有以馬姓命名村莊,如馬家莊、馬家灣、馬家寨等等。
馬姓回民如此之多,其得姓方式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取自回回原名的譯音。回回原名中有不少帶馬字音的,如阿合馬之後裔取其前輩名字的尾音立姓,馬合馬沙之後裔取其前輩名字首音立姓。另據《懷寧馬氏宗譜》載:“吾族系出西域魯穆,始祖諱魯穆文字,漢譯馬依澤公,遂以馬為姓。”二是取自與伊斯蘭教的聖人穆罕默德名字有關的字為姓。回族基本上是一個全民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對穆罕默德聖人非常崇拜和敬佩,平時說話、辦事都遵循“聖行”,凡是穆罕默德做過的,回民都樂意做。因此,在起經名時,有很多人都喜歡取與穆罕默德相同的名字,如穆罕麥、穆罕子等等。在取姓時,多取與穆罕默德名字相關的姓。穆罕默德在中國歷史上有不同的譯音,尤其是明代以前(包括明代),有些譯者將穆罕默德譯為馬合麻、馬哈謨德或馬和穆狄等等。《明史》中有“相傳回回教之祖曰馬哈麻者”、“回回曆法,西域默狄納國王馬哈麻所造”等記載,將穆罕默德譯為諧音“馬哈麻”。這樣回民在取姓時,多取穆罕默德譯音的首字“馬”為姓。如元時的回回人馬馬(窩闊臺近臣)、阿合馬(世祖時宰相)、馬合馬沙(工部尚書兼領茶迭爾局)、馬哈麻(至順年間咸陽郡公)、馬合麻(至正年間福建政和縣尉)、馬哈謀沙(至正十五年同安達魯花赤)以及馬合木、馬合謨沙、麻合馬、抹合馬、馬合睦、馬哈沙等,均是原名穆罕默德的漢文譯音譯字。他們的後人有不少取“馬”字為姓。三是回族迫於統治階級的壓力,在當時漢族馬姓較多的情況下也遂改為馬姓。四是朝廷賜姓馬。如“亦剌思,西域回回,洪武二十三年內附,命為南京錦衣衛頭目;子馬哈麻,英宗天順元年襲職,歷功屢晉至都督僉事,御賜姓馬名政,後為南京望族。”由於這樣幾種原因,經過長期的發展,馬姓回民越來越多。
姓馬的都是回族嗎?
不是
姓馬的為什麼有漢族和回族之分
應為姓馬的漢族和姓馬的回族的祖先不一樣。回族馬姓大多數阿拉伯。波斯人改姓形成的!所以說他們倆的祖先不一樣。
回族姓馬的
馬本齋(尤素夫·馬本齋),原名馬守清,男,回族,共產黨員,回族抗日英雄,河北滄州獻縣人。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冀中軍區回民支隊的創建人,抗日民族英雄。他率領回民支隊馳騁在冀中平原,英勇善戰,威名遠揚。1944年隨部隊赴延安途中,馬本齋帶狀皰疹發作,又感染肺炎,病逝于山東莘縣。2009年9月,馬本齋被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等11個部門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回族十三姓的馬
回族人姓馬居多,有“十個回回九個馬”之說,回族馬姓起源主要有三種。 由於在伊斯蘭教中,馬姓人多,故而皇帝以馬姓賜之。《宋元以來中國穆斯林天文學家》載:〃明洪武元年(1368年)西域魯密國(今伊斯坦布爾)人馬路德丁受太祖之聘入中國,授回回司天監監正,兩個兒,賜馬姓為馬沙亦黑和馬哈木。〃《回回曆史與伊斯蘭文化》一書中,先後記有〃定亦德回國,太祖(1368-1398)賜姓馬,名信〃和〃英宗天順元年(1457年)回回赤刺思之子,賜姓馬中,名政,〃以及〃英刺回回皮兒馬裡麻,上賜馬堯順〃。由於皇帝的賜姓,大大激發了回族人改姓的積極性,使回族馬姓大增,故而在全國範圍內形成〃十馬九回〃。1990年,全國人口普查,回族860萬人,馬姓佔66.92%。又據全國九個回族區(寧夏)州、(新疆昌吉、甘肅臨夏)、縣(河北大廠、孟村;青海化隆和門原;甘肅張家川;新疆焉耆)回族姓氏統計,馬姓佔71.8%。據前文介紹,德恆隆鄉有兩個純回族村(該文注:純回族村全村皆為回族或99%以上為回族):加納村和德一村。加納村現有60戶人家,以馬〃姓為首,且人數佔絕大多數;德一村全村239戶,1235人,全部姓馬。筆者家鄉回族也有800多人,馬姓佔74.9%。十個回回九個馬之說,雖有點誇張,但馬姓列為回族姓氏之首,的確是事實。然而回族中卻〃十個馬姓不同源,八個馬姓不同宗〃也是事實。這〃一姓多源〃之因構成了〃十個回回九個馬〃這一特殊姓氏群體現象。
回族馬氏的由來
馬 回族中的馬姓最為多,故有著“十個回回九個馬”之說。回族馬姓由來主要主要有以下幾種:
“‘馬’是第一音節的音譯,原來是人名,”(《回族人物誌.明代》)如元世祖時,回族人“阿合馬”官拜丞相,其後以名為姓,如瑪合麻、瑪合木、馬哈馬、摩訶沙、馬哈木、馬哈默、馬速忽等亦曰馬姓。
烏瑪兒、亦思馬因、哲瑪魯丁等後裔多取中間的“馬”為姓。如清代內務府瑪蘇哈,便以“瑪”音而改馬姓等等。
即便是本名中沒有“馬”,也因諧音關係,取了馬姓。如“吉雅漠迪、默裡契沙、吉雅謨丁”等,默和漠音與馬相近,故為馬姓。穆薩等一些帶有M字頭的名字,在翻譯時,也在向“馬”靠近,如將其譯成“馬沙”等。這也就是“以名為姓”和馬姓現在是回族第一大姓的緣故之一。
取自先民住地或部族的意譯為姓,如元代葛邏祿人(即哈剌魯人,原中亞巴爾喀什湖地區駐牧的遊牧部族),在公元1211年自願跟隨成吉思汗,組成哈剌魯軍參加了元帝國征戰,後大批入居內地囤居,成為回回戶的成員。而“葛邏祿”的漢譯意思為“馬”,故回族姓馬的也就多了。
回族中的馬姓,還有部分是因各種原因改作馬姓的。據云南《保氏宗譜》稱:“有因世變逃避於蠻夷間者。有改姓馬氏者。”也‘有從母之故,改姓馬者。”又如尋甸馬氏《族譜》載:“始祖姓納,南京應天府籍……至二世祖,於明弘治年始就尋甸而卜居焉。改姓馬。”明成祖永樂年間,敕封武德將軍、咸寧候、世襲錦衣衛指揮使的賽哈智(賽典赤七世孫),“後辭職隱居滇西,改姓馬氏。”
也有一部分屬於賜姓。如明洪武元年(1368年)西域魯密國(今伊斯坦布爾一帶)人馬德路丁受太祖之聘入中國,授職為回回司天監監正,“兩個兒子也隨父親在監內任職。又賜姓馬,封回回大師”。《宋元以來的中國回回天文學家》)又如“定亦德,西域回回,太祖洪武中入華居北京,因姓馬,名信”。(《回回曆史與文化》)英宗天順元年(1457年)西域回回亦刺思之子馬黑麻歷功進都督僉事,“賜姓馬,名政。”《回回曆史與文化》)瓦刺回回皮兒馬黑麻,“上賜皮兒馬黑麻曰‘馬克順’。”(《回回曆史與文化》)據《懷寧馬氏宗譜.志尚公牟言》載:“吾族系出西域魯穆。始祖諱系魯穆文字,漢譯馬依澤公,遂以馬授姓。宋太祖建極,初召修歷,公精歷學,建隆二年,應福入中國,修天文。”在中國,懷寧馬氏年代久遠,分佈較廣,已成大家族,其後裔歷宋、元、明、清至今,人才輩出,“今已傳至四十代,人口遍佈全國各省及港臺地區,海外美、日、新、比諸國亦有族裔,為中國回族重要家族之一。”(《中國回族大詞典》)馬姓在中國回族中所佔比例較大,在國外一些國家和地區回族(如中亞東干)中也有分佈。此外,撒拉族、東鄉族、保安族中姓馬的也很多。
為什麼姓馬的回族吃豬肉??
真正的回族血統是不會吃豬肉的!但是真的回族血統已經很少了!很多都是父母一方是回族,一方是其他民族的人!所以,呵呵你懂的! 有一句名言,叫:一個回民撐死,倆個回民餓死。你說他們吃不吃。我還聽過一個笑話,不知是真是假,說一個回民餓了看見一個賣包子的,問是啥樣地,老闆說是豬肉的,他就走開了,一會又回來問,是啥做的,來來回回好幾次,最後急了。就到老闆,你為啥非說是豬肉的,就不能說是羊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