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修青藏鐵路?
為什麼要脩建青藏鐵路?
青藏鐵路建成完善中國鐵路版圖:
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穿越凍土裡程最長的高原鐵路——青藏鐵路全線建成,結束了西藏自治區沒有鐵路的歷史,由此,中國“鐵路版圖”得到進一步完善。
青藏鐵路將打破西藏長期封閉狀態:
青藏鐵路將於明年7月1日試運行,青藏鐵路的終點不會止於拉薩,它還會以拉薩為樞紐連接西藏各地的網狀支線,把西藏和世界緊密聯繫起來。
青藏鐵路沿線將崛起一批高原新城鎮:
青藏鐵路開通,有望為中國西部兩個省區青海、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機遇,為兩個省區城鎮體系的發展帶來了空間和直接的推動力,鐵路沿線將會崛起一批新的高原城鎮。
青藏鐵路的建成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重大成果:
建設青藏鐵路,是中共中央、國務院從推進西部大開發、實現我國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大局出發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青藏鐵路的建成擴大了鐵路對西部地區的覆蓋,強化了西部大開發的基礎設施,為我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提供了運力保障,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重大成果。
青藏鐵路建成通車,這對於青藏兩省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改善各族群眾生活,對於增進民族團結和鞏固祖國邊防,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修建青藏鐵路原因
青藏鐵路三大技術難題及解決
青藏鐵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唐古拉山上鐵路最高海拔5072米,4000米以上的地段有960千米,連續多年凍土層550千米以上,是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中的四大工程中最艱鉅的工程之一.青藏高原上修鐵路,地質條件複雜、工程難度大、環保要求高.因此,青藏鐵路也是四大工程中技術難度最大的工程.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環境保護是制約青藏鐵路的三大技術難題.最近,在中國科學院、鐵路科學院、鐵路建設部門及有關高校的科研及工程技術人員的聯合努力下,順利解決了三大難題,青藏鐵路正以每2分鐘鋪25米,日架橋6.5孔,平均日鋪軌3000米的速度向拉薩延伸. 青藏鐵路全長1142千米,分三段完成.2002年在青海境內修建的是青藏線上地質最為複雜、技術難題最大的望昆(崑崙山口)—望唐(唐古拉山口)段,全長410千米.本段全線共有十大重點工程,即六橋(三岔河特大橋、雪水河長江源特大橋、青水河特大橋、不凍泉特大橋、楚瑪爾河特大橋、巴拉才曲特大橋);兩隧(風火山隧道、崑崙山隧道);兩路(望昆—不凍泉凍土路基;不凍泉—楚瑪爾河凍土路基).這十大工程中三大技術難題也最為集中、突出.科研人員和技術人員通過對崑崙山隧道、風火山隧道等的實地研究,已有效解決三大技術難題,具體如下:
一、多年凍土問題 在凍土上修路,路基隨氣溫變化而具有不穩定性.由於青藏高原氣溫年變化極大,夏季最高溫38℃,冬季最低溫-40℃.氣溫高的季節,凍土融化,形成熱融湖塘、暗河,路基翻漿、滑動,路基形成搓板路;氣溫降低,路基凍結,甚至反常膨脹,形成凍漲球.凍土當中有含土冰層、飽冰凍土、裂隙冰、砂岩、泥岩、泥沙互層.溫度升高,造成熱融擴大,尤其是在明洞開挖時,仰坡失穩、滑塌、基地泥濘,隧道開挖後,拱部嚴重掉塊,甚至塌方,隧道營運後會因反覆凍融破壞結構,影響運營安全.鐵路通車後,必然有大量廢熱從車內排出,對鐵路路基有影響.為解決凍土問題,專家採用瞭如下方法來保證路基的穩定與持久: 1採用片石通風路基,片石通風護道,鋪設保溫材料,採用熱棒技術.(通風路基與通風護道使得空氣對流快,使路基溫度與周圍氣溫一致,不易形成局部熱區,有利於路基穩定). 2在凍土中及不穩定的地方採用以橋代路(在凍土上修橋,下面無水而是不穩定的凍土),如清水河特大橋. 3隧道工程在襯砌中設置防水保溫層. 4重新研究制定混凝土耐久性技術標準,提高混凝土結構的耐久性.為防止熱脹冷縮使橋墩出現龜紋,使混凝土與凍土“親密接觸”,採取負溫養生措施,夏季採取挖井製冷、放風冷卻措施,使溫度保持在10度左右,冬季採取烤熱、添加防凍劑,給橋墩裹上棉被等措施,保證混凝土的耐久性和防凍性.
中國為什麼要修青藏鐵路?
政治:團結西藏人民,加強對西藏的統治,維護國家統一經濟:把西藏同整個中國大陸交通連接起來,方便經濟交流發展,旅遊業軍事:藏南地區與印度的對峙,青藏鐵路的修建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青藏鐵路修建難度高,但為什麼還要修建
最主要的是軍事意義重大,中印邊境萬一有什麼事情,它的作用就大了。
青藏鐵路什麼時間開始修,又是什麼修完
20世紀50年代,中央決策:要把鐵路修到拉薩。
1956年開始,鐵道部第一勘測設計院即對從蘭州到拉薩的2000餘公里線路進行了全面的勘測設計工作。
1973年,毛澤東在接待來訪的尼泊爾國王比蘭德拉時表示,要加緊修建青藏鐵路。
1973年11月26日,原國家建委在北京召開了青藏線協作會議。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多次作重要指示,要求加快工程進度,爭取提前完成。
1984年,青藏鐵路西寧至格爾木段建成通車。
1994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會上再次提出修建進藏鐵路,並得到了江澤民總書記的肯定。會後轉發了座談會紀要,明確提出“抓緊做好進藏鐵路建設前期準備工作”。
1995年,鐵道部開始組織進藏鐵路的論證工作。
1996年,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下個世紀前10年進行進藏鐵路的論證工作。
2000年3月7日,國家計委有關人士在九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記者招待會上提出:要加快“進藏鐵路”、“西氣東輸”等重大工程的前期工作。
2000年11月,江澤民總書記對建設青藏鐵路作了重要批示。
2000年12月,國家計委在京召開青藏鐵路彙報論證會,正式向國務院上報青藏鐵路項目建議書。
2001年2月8日,國務院總理辦公會議聽取了國家計委關於建設青藏鐵路有關情況的彙報,對青藏鐵路建設方案進行了研究,同意批准立項。
2001年6月29日,中央政府決定投資262.1億元,修建青海格爾木至西藏拉薩的鐵路。青藏鐵路開工典禮在青海省格爾木市和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同時舉行。
2002年5月,青藏鐵路凍土試驗全面鋪開。
2003年3月,青藏鐵路鋪軌穿越崑崙山隧道。
2003年6月,世界海拔最高的唐古拉山車站開工。
2003年8月,青藏鐵路鋪架工程成功通過可可西里無人區。
2004年5月,青藏鐵路建設形成整體推進態勢。
2004年7月,青藏鐵路正線鋪軌450公里。
2005年8月,全線路基、隧道、橋涵等線下工程基本完成。
2005年8月24日,鋪軌通過唐古拉山,10月12日全線鋪通。
2006年3月1日貨物列車工程運營試驗。
2006年5月1日不載客列車工程運營試驗。
2006年7月1日全線開通試運營。
當初為什麼是修建青藏鐵路,而不是川藏,新藏或滇藏鐵路
總的來說這三條鐵路共有的困難是:高寒缺氧,凍土,生態脆弱。下面說各自的; 滇藏鐵路:難度:地表破碎(喀斯特地貌),地形起伏度大(橫斷山),多河谷(瀾滄江)。 好處:可以聯通雲南,以至於廣西,找到出海口,建設長度小。 川藏鐵路:難度:海拔落差過大(從四川盆地到青藏高原),川西沼澤。 好處:四川地區經濟發達,人口密集,距長江航線近,有利於帶動青藏地區經濟發展。 青藏鐵路不好的一點就是沿線經濟發展水平低,深居西北內陸,且里程最長。 綜上所述,為什麼選了青藏呢?主要是因為青藏線只需克服共有的難題,而另兩條還有其它問題,建設難度過大,且通過人跡稀少區還可以保護野生動物,把鐵路給生態的破壞降到最低。
青藏鐵路為什麼修的那麼困難
種種因素唄,有地質因素,氣候因素,還要克服高原缺氧
青藏鐵路的修建需要克服哪些困難
修建青藏鐵路遇到哪些困難?是如何克服的?
青藏鐵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高點海拔5072米,經過海拔4000米以上路段長960公里)、所經凍土線路最長(546.4公里)、自然條件最為艱苦的高原鐵路。
多年凍土、高寒缺氧和生態脆弱這三大世界性難題給青藏鐵路建設帶來了極大困難。
青藏鐵路沿線珍稀物種豐富,生態類型獨特、原始,環境敏感,一旦破壞很難恢復。
一、為什麼多年凍土是工程最大難關?
青藏高原是我國最大的一片凍土區。凍土對溫度極為敏感,對鐵路的修建有非常大的影響。在凍結的狀態下,凍土就像冰一樣,隨著溫度的降低體積發生膨脹,建在上面的路基和鋼軌會被它頂起來。到了夏季,凍土發生融化,體積縮小,鋼軌也就隨之降下去。凍土的反覆凍結、融化交替出現,就會造成路基嚴重變形,整個鋼軌出現高低不平,甚至扭絞成麻花狀,影響正常通車。
在多年凍土區修建鐵路,是世界性工程難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全世界在多年凍土區修建鐵路已有百年以上歷史,但已建成的多年凍土區鐵路病害率很高,列車時速只有六七十公里。已有百年曆史的俄羅斯第一條西伯利亞鐵路,已經出現了大範圍的融化下沉和凍脹隆起等病害,1996年調查的線路病害率達45%。上世紀70年代建成的第二條西伯利亞鐵路,1994年調查的線路病害率也達27.5%。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的凍土鐵路速度也同樣不高。
就高寒凍土來說,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凍土鐵路比我們長,有三四千公里,但是其海拔不高,只有兩三千米。凍土雖然在加拿大、美國等國家也存在,但它們屬高緯度凍土,比較穩定。而青藏高原是世界中、低緯度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多年凍土分佈區,加上青藏高原年輕,構造運動頻繁,這裡的多年凍土具有地溫高、厚度薄、極不穩定等特點,其複雜性和獨特性舉世無雙。青藏鐵路穿越的正是多年凍土最發育的地區。
二、如何破解多年凍土難題?
青藏鐵路建設首次採取“主動降溫、冷卻地基、保護凍土”的設計原則,這對“被動保溫”是一場革命。設計中,儘量繞避不良凍土現象發育的地段,遇到高溫極不穩定的厚層地下冰凍土地段,採取“以橋樑通過”的辦法。施工中,採用片石通風路基、片石通風護道、通風管路基、熱棒、鋪設保溫板等多項措施,提高凍土路基的穩定性,其中不少凍土工程措施都是國內外首創。在青藏鐵路上有一種特殊的路基,即在土路堤底部填築一定厚度片石,上面再鋪築土層的路基。這種長達111公里的“片石層通風路基”為國內首創,它好似散熱排風扇,冬季從路堤及地基中排除熱量,夏季較少吸收熱量,起到冷卻作用,可有效保護凍土路基穩定。
青藏鐵路建設專家組組長、凍土專家張魯新教授認為,青藏鐵路出現大規模凍土工程病害的可能性比較小,列車時速可達100公里以上,保持全年暢通沒有問題。
三、如何確保建設者人身安全?
青藏鐵路沿線年平均氣溫在零攝氏度以下,大部分地區空氣含氧量只有內地的一半左右。高寒缺氧,風沙肆虐,紫外線強,自然疫源多,被稱為人類生存極限的“禁區”。如何在嚴酷的環境下確保建設者生命安全,也是一項世界性難題。
鐵道部和衛生部制定了完善的衛生保障措施,使醫務人員與施工人員的比例達到1.5%-2%,全線配備常規醫療設備3900多臺(件),職工生病在半小時內即送到工地醫院得到有效治療。遵循高原生理規律,所有參建人員在海拔較低的地區“習服”一週後,才准許到工地勞動。限定人員作業時間,採用機械施工,降低勞動強度。為了防止高原缺氧,建設單位在海拔4500米至5100米處創造性地運用高壓氧艙,填補了國內外醫學空白。在世界上首次進行高海拔地區人工製氧科學研究......
青藏的鐵路為什麼難修
青藏鐵路——世界上海拔最高、難度最大的世紀工程。
對於青藏鐵路這項世紀工程的建設大多數人都從媒體有所耳聞,但對於工程的具體情況,特別是一些具體的數據可能還不太瞭解。就此我們專程採訪了位於格爾木市的青藏鐵路建設總指揮部常務副總指揮王志堅。從這些數據中我們不難感覺到這項偉大工程施工的難度、建設的艱辛以及通車後將給我國西部乃至整個國家政治經濟帶來的巨大影響。
巍巍崑崙山下青藏鐵路最新修好的一段路基。
正在修建的青藏鐵路最大的清水河大橋,全長11公里,是超長的鐵路橋樑。
由於青藏鐵路2期工程的開工,青藏公路也變的異常繁忙。
記者:請簡單介紹一下青藏鐵路的建設投資情況。
王總:整個青藏線的起點是青海的西寧,終點到西藏的拉薩,但是西寧到格爾木這段鐵路在八十年代已經建成了,我們現在修建的是青藏線的二期,二期的總長度是1140米,靜態投資是228億,動態投資是280億,建設期是6年,到2007年的7月1日建成通車。
記者:有一個數字確認一下,因為我從有些報道上看到青藏線二期工程是1118公里,您說的是1140公里?
王總:確切的是1140公里,其中有30公里是舊線改造,就是格爾木到南山口一段。新建的是1118公里。
記者:那麼這段為什麼要改造呢?
王總:因為在南山口這個地段設施的標準、彎度還有坡道都需要改造。
記者:為什麼要選擇青藏線作為進藏鐵路的線路?
王總:因為國家下決心要修,而這是最經濟的一條線,相對川藏、新藏線,設計難度比較小,成本比較低。
記者:看您的辦公室裡有一張圖,圖上有分段標有紅和綠的線條,是代表什麼呢?
王總:那是各個施工單位的標段,整個的1100多公里有幾個單位在施工,參與建設青藏線的單位很多。
記者:大概有多少人?
王總:到目前為止我們青藏鐵路局包括築路民工有將近25000人。
記者:是否現在全線都在開工?
王總:現在開工的點是格爾木至唐古拉山口,唐古拉山以南是部分開工,明年全部開工。
記者:去年我聽說在蘭州地質勘測局在全線找水源的,在每一個火車站都要找一個水源,那麼類似工作現在是不是已經全部完成了?
王總:現在這項工程正在與鐵路施工同步進行,鐵路工程的建設與公路建設及其它道路、橋樑的建設不同,它要與鋪軌之後其它的輔助設施,如通訊傳輸、車站建設、鋪道建設、水源管線建設、鐵路信號系統、電力等輔助設施的建設,相對比較複雜,但都將按計劃在鋪軌前後有序進行。當然其中類似像通訊工程有些路線的方案還沒有定下來,所以還沒有開始施工。
記者:據說青藏線是在“三邊”建設,請問這是出於什麼原因?
王總:所謂“三邊”建設就是邊設計、邊施工、邊科研。那麼這就是我們的中國的特色。並不是說我們的設計不周密,我們的準備工作做的不好。我們在五十年代就在風火山口建立了觀測點,通過幾十年的數據的收集,和大量的科研工作,和大量的地質勘探,和模擬試驗,已經積累了很多的高原施工的數據和經驗。但是主要是因為青藏線的這一段情況過於複雜,開工隨時就遇到新出現的問題和未知的情況發生,所以才會出現“三邊”建設的情況,當然前提是保證工程的質量。
記者:怎樣保證工程的安全性可靠性?
王總:我們前期花費大量人力物理進多項立項可行性研究,彙集專家論證,進行經濟、技術方面的比較, 對施工方案進行投標,做投資的預算。鐵道部這麼多年都在進行青藏線難點的研究:尋找適應高原生理環境的措施;請國內外的專家去加拿大、俄羅斯考查凍土環境,用新的科學辦法解決凍土難點;還進行環境保護的研究。目前對於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