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寂持守的意思是什麼?
上下班路上如何打發時間?
站著坐著都可以聽mp3,呵呵
橙澈是什麼意思
參加“澄澈”
chéng chè 形容詞
①水清見底:澄澈可鑑|澄澈見底。②清亮明潔:月光澄澈|澄澈如鏡。③明白:文字澄澈,功夫不淺。後也指思念清明鏡湖澄澈,清流瀉注。――王獻之《鏡湖帖》
澄澈 亦作“ 澄徹 ”。 1.清澈,水清見底。 晉 王獻之 《雜帖》:“ 鏡湖 澄澈,清流瀉注。” 唐 修睦 《僧院泉》詩:“澄澈照人膽,深山只一般。” 明 劉基 《活水源記》:“其初為渠時,深不逾尺,而澄徹可鑑。” 魯迅 《且介亭雜文·憶劉半農君》:“他的淺,卻如一條清溪,澄澈見底,縱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體的清。”
(2).清亮明潔。 南朝 宋 謝靈運 《怨曉月賦》:“墀除兮鏡鑑,房櫳兮澄澈。” 宋 蘇舜欽 《依韻和伯鎮中秋見月九日遇雨之作》:“常年此夕或陰晦,今歲澄澈將快哉!” 金 段成己 《中秋之夕封生仲堅衛生行之攜酒與詩見過依韻以答》:“夜涼河漢靜無聲,澄澈天開萬里晴。” 聶紺弩 《奇遇》:“月亮已經升得很高了,比剛才晶瑩澄澈得多。”
(3).明白。《關尹子·九藥》:“論道者,或曰凝寂,或曰邃深,或曰澄澈。” 胡適 《費氏父子的學說》:“ 費密 作《孫徵君傳》,只說:‘其學以澄徹為宗,和易為用。’”
涵凝 是什麼意思 10分
涵
基本字義
1. 包容,包含:~蓄。~容。~養(a.蓄積並保持,如“~~水源”;b.指修養,如“他很有~~”)。包~。蘊~。海~。
2. 沉,潛:~泳(水中潛行,喻深入體會)。~淹。~濡(浸漬,滋潤)。
3. 公路或鐵路下面通溝渠的管道:~洞。橋~。
詳細字義
〈形〉
1. (形聲。從水,圅聲。本義:水澤眾多) 同本義 [abundance of lakes and ponds]
涵,水澤多也。——《說文》
涵泳乎其中。——左思《吳都賦》
涵,沉也。——《方言》十
2. 又如:涵碧(形容水色碧綠深沉)
〈動〉
1. 浸潤;滋潤 [soak]
僭始既涵。——《詩·小雅·巧言》。按,謂浸潤漸漬也。傳訓容,謂借為含
2. 又如:涵煦(滋潤覆照);涵濡(滋潤,浸漬);涵浸(浸漬,滋潤);涵暢(滋潤化育,使之發揚);涵潤(滋潤)
3. 包含,包容 [contain]。如:涵容(包容;包涵);涵沈(含藏);涵映(包含映照)
4. 包涵,寬容 [forgive]。如:涵忍(包涵容忍);涵諒(包涵原諒);涵容(包涵;寬容)
5. 沉浸 [immerse]。如:涵泳(在水中潛行。即游泳,沉浸,薰陶);涵浸(浸漬,滋潤)
〈名〉
1. 涵洞 [culvert]。如:橋涵
常用詞組
1. 涵淡 hándàn
[waves] 水波盪漾貌
涵淡澎湃。——宋· 蘇軾《石鐘山記》
2. 涵洞 hándòng
[culvert] 橫向的排水管或水道(如在公路、鐵路或運河下面的)
3. 涵蓋 hángài
[cover;contain] 包容、覆蓋
十三篇評論文選,涵蓋政治、社會、經濟、文化四個方面
4. 涵管 hánguǎn
(1) [culvert pipe]∶砌涵洞用的管子
(2) [pipe-shaped culvert]∶管狀的涵洞
5. 涵蓄 hánxù
[implicit] 意思或感情含而不露
6. 涵養 hányǎng
(1) [self-restraint;ability to control oneself]∶修養
很有涵養
(2) [conserve]∶滋潤養育
用造林來涵養水源
7. 涵義 hányì
[connotation;implication;meaning] 涵意。詞句等所包含的意義
凝
基本字義
1. 氣體變為液體或液體變為固體:~結。~固。~凍。~集。~脂。~滯。
2. 聚集,集中:~聚。~重(zhòng )。~神(聚精會神)。~思。~眸。~睇(注視)。~練。
詳細字義
〈動〉
1. (會意。古冰字,從水,從疑。疑,止也。疑亦聲。本義:結冰)
2. 同本義 [freeze]
凝,水堅也。——《說文》
凝,定也。——《廣雅》
膚如凝脂。——《詩·衛風·碩人》
凝土以為器。——《考工記》
天氣嚴疑之氣。——《禮記·鄉飲酒義》
霜鍔水凝。——枚乘《七命》
幕中草檄(xì)硯水凝。—— 唐· 岑參《走馬川行》
3. 又如:凝寒(寒冷凍結);凝冰(冰;結冰);凝雨(雪);凝涸(凍結);凝霜(凝結成霜)
4. 凝聚;積聚 [condense;agglutinate;coagulate]
沙石凝積,地勢無所宜。——《鹽鐵論·輕重》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5. 又如:油還沒凝住;水凝成了冰;凝合(聚攏集結);凝情(凝聚愁情);凝圖(收聚天下圖書);凝塵(積聚的塵土);凝蹇(凝結);凝露(凝結的露珠;凝聚成露;凝結著露珠);凝心(專心;一心一意);凝玩(專心觀賞把玩);凝念(沉思;專心......
莊子外篇翻譯
顏淵問孔子說:“我曾聽先生說過:‘不要有所送,也不要有所迎。’請問先生,一個人應該怎樣居處與閒遊。”
孔子說:“古時候的人,外表適應環境變化但內心世界卻持守凝寂,現在的人,內心世界不能凝寂持守而外表又不能適應環境的變化。隨應外物變化的人,必定內心純一凝寂而不離散遊移。對於變化與不變化都能安然聽任,安閒自得地跟外在環境相順應,必定會與外物一道變化而不有所偏移。
凝的組詞有哪些
“凝”的組詞常用的有:凝聚、凝神、凝視、凝積、凝望、凝結、凝眸、凝固、端凝、凝注、凝練、凝噎、凝目、凝思、凝想、冷凝、凝華、凝集、凝合、凝滯、凝脂、凝重、凝凍、凝鍊、凝寒、凝簡、凝愁、沾凝、凝遠、凝矚、凝精、凝靜、凝悃、凝澄、停凝、纖凝、凝質、凝審、凝佇、凝嚴、凝寂、凝澀、凝固點、混凝土、凝聚力、凝神屏氣、雨潤雲凝、膚如凝脂、陰凝堅冰、心凝形釋、凝矚不轉、天凝地閉、凝脂點漆、目注心凝。
"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是什麼意思?
慧能認為,既然眾生都有佛性,佛即在自性中,又何必向外去求?成佛只在一念間,這是一種何等簡捷的功夫。“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在自性不動,名為禪。”
只是人有利、鈍之分,有迷、悟之分,不是每個人都能頓悟的。
禪悟關係到哲學心理學中堂說的直覺、體驗、靈感、想象、獨創等,但非一般概念能涵蓋,它與藝術思維能力有共通性。“禪則一悟之後,萬法皆空,棒喝怒呵,無非至理。詩則一悟之後,萬象冥會,呻吟咳唾,動觸天真。”
悟能使詩人獲得自己本心的創造能力,就像禪家所說“般若智”,本來就藏在他心中。倘若悟到,即刻心花開放,茅塞頓開,左右逢源,縱橫自在。所以“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亦包括“漸修”和“頓悟”兩個階段。
禪可以一念悟眾生即佛,一念迷佛即眾生;而詩卻意翻空而奇巧,言徵實而難巧。就是因為禪悟不需要語言,而詩卻離不開語言。詩人必須要在熟讀前人大量作品的基礎上,通過直覺、經驗領悟詩的精微規律。這一精微規律就如同禪家的正法眼藏,需要漸修的本領。
所謂技進於道,厚積工夫,都是禪家的漸修法門。吳可《學詩詩》寫得最為形象:
學詩渾似學參禪,竹榻蒲團不計年。
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閒拈出便超然。
不少詩人都承認,清心潛神的默照狀態最能喚起詩的靈感:
學禪見性本,學詩事之餘。二者若異致,其歸豈殊途。
方其空洞間,寂然一念無。感物賦萬象,如鏡懸太虛。
不將亦不迎,其應常如如。向非悟本性,未免聲律拘。(史浩)
學詩如學禪,所貴在觀妙。肺肝劇雕鏤,乃自鑿其竅。
冥心遊向外,何物可供眺?空山散雲霧,仰日避初照。
曠觀宇宙間,璀璨同輝耀。但以此理參,而自足詩料。
持以問觀空,無心但一笑。(張汝勤)
這就是一種物我冥契的詩的境界,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也就是泯滅一切界限的禪的境界,廓爾而靈,本光自照;寂然而應,大用現前。
福海桑田是什麼意思
難忘七月的黃昏,遠樹凝寂,象墨潑的山形,襯出輕柔螟色,
密稠稠,七分鵝黃,三分桔綠,
那妙意只可去秋夢邊緣捕捉;難忘榆蔭中深宵清囀的詩禽,
一腔情熱,教玫瑰噙淚點首,
滿天星環舞幽吟,款住遠近
寂能組什麼詞語
孤寂、
靜寂、
沉寂、
寂靜、
寂寞、
清寂、
寂寥、
幽寂、
冷寂、
岑寂、
圓寂、
入寂、
寂然、
空寂、
悄寂、
荒寂、
枯寂、
寂莫、
禪寂、
順寂、
大寂、
寂漠、
湛寂、
寂嘿、
邃寂、
宴寂、
凝寂、
寂默、
寂絕、
悟寂
我的寂可以組什麼詞
孤寂、
靜寂、
寂靜、
沉寂、
寂寞、
清寂、
寂寥、
幽寂、
冷寂、
圓寂、
荒寂、
空寂、
寂然、
枯寂、
大寂、
寂莫、
湛寂、
禪寂、
寂默、
寂漻、
凝寂、
寂漠、
寂絕、
寂寮、
愁寂、
遷寂、
悽寂、
宴寂、
悟寂、
森寂、
杳寂、
潛寂、
寂泊
更獲半珠什麼意思
背景:
此碑為弘福寺沙門懷仁集晉右將軍王羲之書,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十二月八日京城法侶建立。文林郎諸葛神力勒石,武騎尉朱靜藏鐫字。行書,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額刻七佛像。碑原在陝西西安弘福寺,後移西安碑林。集王聖教序記,較雁塔褚遂良正書本晚十九年,多文王答敕、皇太子箋答、又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懷仁集王羲之書,歷廿五年乃成。
內容:
蓋聞:二儀有像,顯覆載以含生;四時無形,潛寒暑以化物。是以,窺天鑑地,庸愚皆識其端;明陰洞陽,賢哲罕窮其數。
然而,天地苞乎陰陽而易識者,以其有像也;陰陽處乎天地而難窮者,以其無形也。故知,像顯可徵,雖愚不惑;形潛莫睹,在智猶迷。況乎,佛道崇虛,乘幽控寂,弘濟萬品,典御十方。舉威靈而無上,抑神力而無下;大之則彌於宇宙,細之則攝於毫釐。無滅無生,歷千劫而不古;若隱若顯,運百福而長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際;法流湛寂,挹之莫測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區區庸鄙,投其旨趣,能無疑惑者哉!
然則,大教之興,基乎西土,騰漢庭而皎夢,照東域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跡之時,言未馳而成化;當常現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歸真,遷儀越世。金容掩色,不鏡三千之光;麗象開圖,空端四八之相。於是,微言廣被,拯含類於三塗;遺訓遐宣,導群生於十地。然而,真教難仰,莫能一其旨歸;曲學易遵,邪正於焉紛糾。所以,空有之論,或習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時而隆替。
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幼懷貞敏,早悟三空之心;長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故以,智通無累,神測未形,超六塵而迥出,只千古而無對。凝心內境,悲正法之陵遲;棲慮玄門,慨深文之訛謬。思欲,分條析理,廣彼前聞;截偽續真,開茲後學。是以,翹心淨土,往遊西域;乘危遠邁,杖策孤征。積雪晨飛,途閒失地;驚砂夕起,空外迷天。萬里山川,撥煙霞而進影;百重寒暑,躡霜雨而前蹤。誠重勞輕,求深願達;周遊西宇,十有七年。窮歷道邦,詢求正教;雙林八水,味道餐風;鹿苑鷲峰,瞻奇仰異。承至言於先聖,受真教於上賢,探賾妙門,精窮奧業。一乘五律之道,馳驟於心田;八藏三篋之文,波濤於口海。
爰自所歷之國,總將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譯布中夏,宣揚勝業。引慈雲於西極,注法雨於東垂;聖教缺而復全,蒼生罪而還福。溼火宅之幹焰,共拔迷途;朗愛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惡因業墜,善以緣升;升墜之端,惟人所託。譬夫,桂生高嶺,雲露方得泫其華;蓮出淥波,飛塵不能汙其葉,非蓮性自潔而桂質本貞,良由,所附者高,則微物不能累;所憑者淨,則濁類不能沾。夫以卉木無知,猶資善而成善;況乎人倫有識,不緣慶而求慶。方冀,茲經流施,將日月而無窮;斯福遐敷,與乾坤而永大。
朕,才謝珪璋。言慚博達;至於內典,尤所未閒。昨制序文,深為鄙拙。唯恐,穢翰墨於金簡;標瓦礫於珠林。忽得來書,謬承褒讚;循躬省慮。彌蓋厚顏,善不足稱,空勞致謝。皇帝在春宮述三藏聖記。
夫!顯揚正教,非智無以廣其文。崇闡微言,非賢莫能定其旨。蓋真如聖教者,諸法之玄宗,眾經之軌躅也。綜括宏遠,奧旨遐深,極空有之精微,體生滅之機要。詞茂道曠,尋之者不究其源;文顯義幽,履之者莫測其際。故知,聖慈所被。業無善而不臻;妙化所敷,緣無惡而不翦。開法網之綱紀,弘六度之正教;拯群有之塗炭,啟三藏之祕扃。是以,名無翼而長飛,道無根而永固。道名流慶,歷遂古而鎮常;赴感應身。經塵劫而不朽。晨鐘夕梵,交二音於鷲峰;慧日法流,轉雙輪於鹿菀;排空寶蓋,接翔雲而共飛;莊野春林,與天華而合彩。
伏惟皇帝陛下
上玄資福,垂拱而治八荒;德被黔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