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是怎樣造字的?
倉頡是怎樣造字的?
相傳,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在此以前,人們結繩記事,即大事打一大結,小事打一小結,相連的事打一連環結。後又發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號作為記事。隨著歷史的發展,文明漸進,事情繁雜,名物繁多,用結和刻木的方法,遠不能適應需要,這就有創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黃帝時是上古發明創造較多的時期,那時不僅發明了養蠶,還發明瞭舟、車、弓駑、鏡子和煮 飯的鍋與甑等,在這些發明創造影響下,倉頡也決心創造出一種文字來。
有一年,倉頡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陽虛之山(現在陝西省雒南縣),臨於玄扈洛邙之水,忽然看見一隻大龜,龜背上面有許多青色花紋。倉頡看了覺得稀奇,就取來細細研究。他看來看去,發現龜背上的花紋竟是有意義可通的。他想花紋既能表示意義,如果定下一個規則,豈不是人人都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麼?
倉頡日思夜想,到處觀察,看盡了天上星宿的分佈情況、地上山川脈絡的樣子、鳥獸蟲魚的痕跡、草木器具的形狀,描摹繪寫,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號拼湊成幾段,拿給人看,經他解說,倒也看得明白。倉頡把這種符號作"字"。
倉頡是什麼朝代的人,他是怎樣造字的?
倉頡
【倉頡的簡介】
倉頡也稱蒼頡,是傳說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但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只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
【傳說中的倉頡】
傳說中倉頡生有“雙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國史書上記載只有三個人,虞舜、倉頡、項羽。虞舜是禪讓的聖人,孝順的聖人,而倉頡是著名文聖人,項羽則是武聖人。
倉頡,中國原始社會後期黃帝的助手。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蒐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績。
倉頡,史皇氏,今河南南樂縣西十八公里吳村人那時制定曆法需要文字記載,制定神諭也需要行文,因此,倉頡應是顓頊部族人。他“生於斯,葬於斯”,故造書檯北有倉頡陵墓。
這位史前傳說人物,在我國古代戰國以前的典藉中都從未提及。最早提及倉頡者,是戰國時期的荀卿。其後是《呂氏春秋》和《韓非子》,在荀子“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的基礎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觀點是“倉頡作書”。漢代後,在《淮南子》和《論衡》中,已從“倉頡造字”發展為“倉頡四目”,開始神化。尤其是漢代的緯書,又進而渲染,倉頡“生而能書,又受河圖錄書,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魚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春秋元命苞》)。以後愈演愈神奇,發展為倉頡是“黃帝的史官”等傳說。黃帝是原始社會後期部落聯盟的首領之一,當時沒有國家機器,可見“史官”之說,顯然是後人用後代國家機器的職官名稱套用於史前傳說人物的結果。
bk.baidu.com/view/2070.htm
倉頡是怎樣造字的,少一點
倉頡造字只是神話!
考古發現證明,中國先民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在龜甲上刻劃符號了。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中發現了在陶器上刻劃的符號有數十種之多,其中有些與甲骨上所見的字類似,因而有人認為它們就是早期文字。至於在龍山文化早期的陶罐上發現的朱書可以肯定是文字,充分表明中國的漢字至少已有四千餘年的歷史。文字的出現既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不斷積累、不斷總結的結果,所以倉頡很可能是總結整理文字,為漢字的形成作出了貢獻的一個代表人物。
倉頡造字的造字過程
方法: 有一次,倉頡就是從這些繩結記錄的史書給黃帝提供的史實出了差錯,致使黃帝在和炎帝的邊境談判中失利。事後,倉頡愧而辭官雲遊天下,遍訪錄史記事的好辦法。三年後他回到故鄉白水楊武村,獨居深溝“觀奎星圜曲之式,察鳥獸蹄爪之跡”,整理得到的各種素材,創造出了代表世間萬物的各種符號。他給這些符號起了個名字,就叫做字。 倉頡的字都是依照萬物的形狀造出來的。譬如:日字是照著太陽紅圓紅圓的模樣勾的;月字是仿著月牙兒的形狀描的;人字是端詳著人的側影畫的……倉頡首創文字的事後來被黃帝知道了,他大為感動,乃賜倉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上一君。再後來,上天知道了這件事,下了一場穀子雨獎勵倉頡。這便是人間穀雨節的由來。
倉頡造的字是什麼文字
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Hieroglyphic)來自於圖畫文字,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圖畫性質減弱,象徵性質增強。因為有些實體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畫不出來的,它的侷限性很大。倉頡造字的傳說在全國流傳得更為廣泛。《淮南子·本經訓》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說文解字》序說:“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爪之跡,知今之可相別異也,構造書契。”由於倉頡造字的貢獻實在太大,所以關於倉頡造字的傳說和遺蹟遍佈黃河中下游許多地方。這其中,臨汾的洞兒村即今堯廟鎮西趙村影響較為廣泛。據說,漢唐以來,村中一直建有倉頡祠堂,稱作“倉頡聖祠”,每年春天都要進行祭祀活動。該祠有房屋400餘間,祠內兩廂,一邊為崇文會館,一邊為培英義莊,鄉會試在此舉行。清代,此祠被燒燬後,又建祠三間。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臨汾縣令、河間李早榮在倉頡祠旁修建碑亭,石碑上書寫了“倉頡造字處”五個陰刻正楷大字。現祠已被毀,石碑存於堯廟。當地相傳,倉頡是從獵人按虎、狼、牛、羊的腳印捕獵的故事中得到啟發,造出了象形文字。據《平陽府志》記載:“上古倉頡為黃帝古史,生而四目有德,見靈龜負圖,書丹甲青文,遂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圓曲之變,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文字既成,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為潛藏。今城南有倉頡故里碑。”這足以印證,今西趙村或是倉頡故里,或是倉頡造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