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記否什麼意思?
曾記否什麼意思?
你曾還記得嗎……
曾記否 到中流擊水 浪遏飛舟什麼意思
知友您好,樂意回答您的問題。
這幾句來源是毛主席的《沁園春、長沙》
字面意思是: 還記得嗎?我們一起到江中心去游泳,儘管風浪巨大、連行船都很困難,我們以同大風大浪搏擊作為樂事。
其中的寓意是 要像當年中流擊水那樣,勇敢地投身革命風浪之中,急流勇進,擔負起主宰國家命運前途的大任。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滿意請,如有需要可追問,謝謝您的支持~
曾記否的曾是什麼意思 10分
曾經的意思
歲月蹉跎,初心曾記否,是什麼意思
大概的意思能引用一句話:你還記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嗎?
歲月蹉跎,初心曾記否,是什麼意思
時光易逝,太多的歲月因此而蹉跎,那年那月,我們曾一同大聲喊出的夢想,如今卻已被現實粘上了塵埃,你還曾記得那時單純追求夢想的自己嗎?望採納(๑•ั็ω•็ั๑)謝謝~
歲月蹉跎,初心曾記否 .是什麼意思
歲月流逝,時間白白浪費,消磨了很多熱情,當初的理想和決心還能記得嗎?
曾記否 到中流擊水 浪遏飛舟怎樣理解?
毛澤東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可以從三個層面來了解。
政治背景。作為一個政治家、革命活動家毛澤東,他總是和時代同呼吸同命運的。作為抒情言志的詩歌也恰恰表現了他們這種生活。本詞寫作於1925年。當時革命運動蓬勃發展,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相繼爆發,湖南、廣東等地農民運動日益高漲,國共兩黨的統一戰線已經確立,國民革命政府已經在廣州正式成立。但共產黨內部,對革命統一戰線由誰來領導,產生了分歧。本詞可以說是對這一問題的回答。
這首詞的上闋,描繪了美麗壯觀的湘江秋景圖,然後提出“悵寥闊,問蒼茫大地;誰主深浮?”詩人通過詢問大自然的盛衰榮枯應該由誰來主宰來表達對革命領導權歸屬問題的思考。而在下闋,回憶了青年時代革命鬥爭生活之後,作者寫到“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這是個問句,但實際上是對“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要像當年中流擊水那樣,勇敢地投身革命風浪之中,急流勇進,擔負起主宰國家命運前途的大任。
由於現代社會個性的張揚,人們不太喜歡從政治層面去理解問題。作為政治家兼詩人,在詩作中表現對政治問題的思考是很正常的。如曹操的《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茸。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日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思。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北方的實際統治者。《短歌行》感情充沛,格調悲涼,抒發了作者時光易逝、功業未就的苦悶,表達了作者要求招納賢才幫助建功立業的願望。
一個政治家兼詩人的毛澤東,個人之情往往表現為家國之情。
這是我們從政治層面上分析這首詞。
我們再來從事業層面看詩人的政治命運。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毛澤東不僅沒有出席,而且連委員都被選掉。1958年毛澤東在對自己的詩詞中作的一些“自注”中,曾言道:“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敗前夕,心情蒼涼,一時不知如何是好。”從事革命活動,是詩人所從事所追求的事業。這時,詩人受到了事業上的第一次打擊:被排擠出黨中央。在挫折面前,詩人保持著怎樣的精神面貌呢?我們通過解讀一個字“獨”來理解詩詞。
“獨立寒秋”,“獨”怎樣理解?是“孤獨”嗎?是“煢煢孑立,形影相弔”嗎?看下文,“湘江北去,橘子洲頭”,深秋時節,詩人獨自站在橘子洲頭,看到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詩句中的“湘江北去”,平添了豪邁之氣,甚至讓人想到蘇軾的“大江東去”,抹去了“孤獨”的感覺。從句式上來分析,這是個非正常語序和省略句。為什麼採用這種句式?這和詩詞受格律的制約有很大關係。和正常語序比,這種語序增強了難以言說的流暢美、韻律美、情趣美。這種美,不是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不是杜甫的“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這是偉人湘江獨立圖,詩人置身於廣闊的秋水長天之中,透露的是一種浩然之氣。我們還可往下看:“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去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這是什麼樣的景色?色彩絢麗的秋景圖。遠望群山,重重疊疊的樹林點染如畫;近看滿江的秋水碧綠清澈,無數船隻爭相行駛;仰視,雄鷹在升空展翅高飛;俯首,魚兒在江水中輕快地暢遊。宇宙中的萬物都在秋天裡生氣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長。這幅圖畫,遠近相間,動靜結合。一切景語皆情語,如此多姿多彩的景色恰恰表現了抒情主人公豐富多彩......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是什麼意思?
還記得嗎?我們曾經到水流中央游泳戲水,拍起的浪花都可以將疾行的船隻阻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