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怎麼稱呼?
古代皇帝的稱呼怎麼定的?
古代皇帝除了本身的姓名之外,還有年號(繼位時選定)、廟號和諡號(死亡後由繼承者選定)。
1、年號:被認為是中國古代帝王們的正統標誌,代表政權的合法性,稱為“奉正朔”。另外在古代沒有現在年份的概念(如2013年),所以年號最基本的作用是作為紀年使用,如唐太宗貞觀三年等。後來年號還表示祈福、歌頌和改朝換代。
2、諡號:為中國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蹟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
諡法制度有兩個要點:一是諡號要符合死者的為人,二是諡號在死後由別人評定並授予。君主的諡號由禮官確定,由即位皇帝宣佈,大臣的諡號是朝廷賜予的。諡號帶有評判性,相當於蓋棺定論。
中國古代,皇帝的稱呼往往和年號、諡號和廟號聯繫在一起,比如漢高祖就是廟號,隋煬帝就是諡號,乾隆皇帝就是年號。一般最早的皇帝諡號用得多,後來廟號多,明清則往往年號更深入人心。
3、廟號:就是皇帝在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它起源於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後面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下面列舉一些常用的廟號及其含義:
太祖、高祖,通常給開國皇帝,如漢高祖劉邦,宋太祖趙匡胤;
世祖、太宗發揚光大;而世祖一般作為斷代史開創者或者王朝的承上啟下的人物的特定廟號,如漢世祖劉秀、元世祖忽必烈等等;
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號;而高宗一般都是王朝中衰的製造者,如宋高宗趙構,清高宗弘曆等等;
仁宗、宣宗、聖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賢主;
中宗、憲宗都是中興之主;
哲宗、興宗等都是有所作為的好皇帝;
神宗、英宗功業不足;
德宗、寧宗過於懦弱;
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虛;
文宗、武宗名褒實貶;
穆宗、敬宗功過相當;
光宗、熹宗昏庸腐朽;
哀宗、思宗只能亡國。
希望上面的回答能解答您的疑問,望採納,謝謝!
古代皇帝如何稱呼自己的父親?
一般的皇帝登記一般都是盯己的父親駕崩之後。一般稱作“皇考”。即位之後老皇帝還在的有稱“某祖”、“某宗”“父皇”,如“太宗”“太祖”之類,也有稱太上皇的。
古代皇帝怎麼稱呼自己的女兒
皇帝對公主的稱呼:親暱一點可叫小名,平時可叫她的名字,或者稱呼其封號。
皇帝自稱:“朕“。另外,有時候也用“我”或者“吾” 別人稱呼皇帝:宋代時稱呼皇帝多用“官家”。 皇后自稱:皇太后下制令時,自稱“予”,在便殿見群臣時,則稱“吾”,很多時候也用“我”
后妃自稱:在正式場合用“妾某氏等”,或者“臣妾”,平時則用“我”或者“吾” 皇帝對太后、皇后和妃嬪的稱呼:皇帝稱呼太后(母后)為“娘娘”,皇帝稱呼皇后為“聖人”(這個要和唐朝的“聖人”區分),皇帝稱呼妃子為“娘子” 公主自稱:對皇帝,她也是稱“吾”或者“我”
皇帝對兒子的稱呼:親暱一點可叫小名,平時可叫他的名字,加上什麼兒之類:如桓兒,構兒等。
皇帝對公主的稱呼:親暱一點可叫小名,平時可叫她的名字,或者稱呼其封號。皇太子與諸王子自稱:平時還是多用“我”或者“吾”,另外對皇帝或者皇后或者時可用“兒臣”,對下人可用“小王”。 諸王則被稱呼為“王爺”。皇帝對自己的兄弟的稱呼一般是按排行來叫,如“大哥”、“九哥”之類。皇子和公主之間,或者皇帝兄妹之間,也是如此。如高宗趙構就稱呼柔福帝姬為“二十姐”,而柔福稱呼趙構為“九哥”,其時趙構已經登基。
太監對皇帝以及皇后等人的稱呼是:“小的“,或者“小人”都行,並非滿清的“奴才”。 普通人:
戲文之中,夫妻之間,多有“相公”和“娘子”之類,事實上,這在唐宋兩朝,是非常大的錯誤!
基本上,男子和女子打招呼,不管是否相識,一律可以稱為“娘子”,年輕一點的可以稱呼為“小娘子”。這裡“娘子”並非老婆含義,各位可以大膽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也不能隨便用“小姐”這個稱呼,非常不幸,早在宋代,“小姐”的含義就是“妓女”的意思。
“相公”一詞,嚴禁隨便使用!在宋代,就狹義來說,依舊限於對宰相的尊稱,但事實上,作為一般的高官尊稱也是可以,如岳飛就是被稱呼為“相公”。
唐宋時,尤其盛行排行,甚至與姓、名、字同等重要,一部分下層民眾或只有姓和排行,沒有名,更不論字。所以很多時候的稱呼是姓加排行,如燕小乙,或者小乙哥之類。注意的是,當時如果稱呼他人為“漢子”或者“老漢”,含有相當的輕蔑成分在內。
古代時皇上的同學怎麼稱呼
古代同學之間都叫同窗,但皇帝有所不同,因為皇帝是有專門的老師教導,這些老師在教導皇帝時,也只能是皇帝一個人的老師,其他跟皇帝一起學習的人,有師徒之實,無師徒之名,這些人或者是皇帝的伴讀,或者是皇帝的書童,但不能說是皇帝的同窗,
古代皇帝怎麼稱呼自己(要全部)
皇帝自稱:“朕“。另外, 寡人、孤、孤寡、予一人、有時候也用“我”或者“吾”“餘”
古代皇帝的名稱是怎麼來的?
古代皇帝除了本身的姓名之外,還有年號(繼位時選定)、廟號和諡號(死亡後由繼承者選定)。
1、年號:被認為是中國古代帝王們的正統標誌,代表政權的合法性,稱為“奉正朔”。另外在古代沒有現在年份的概念(如2013年),所以年號最基本的作用是作為紀年使用,如唐太宗貞觀三年等。後來年號還表示祈福、歌頌和改朝換代。
2、諡號:為中國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蹟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
諡法制度有兩個要點:一是諡號要符合死者的為人,二是諡號在死後由別人評定並授予。君主的諡號由禮官確定,由即位皇帝宣佈,大臣的諡號是朝廷賜予的。諡號帶有評判性,相當於蓋棺定論。
中國古代,皇帝的稱呼往往和年號、諡號和廟號聯繫在一起,比如漢高祖就是廟號,隋煬帝就是諡號,乾隆皇帝就是年號。一般最早的皇帝諡號用得多,後來廟號多,明清則往往年號更深入人心。
3、廟號:就是皇帝在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它起源於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後面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下面列舉一些常用的廟號及其含義:
太祖、高祖,通常給開國皇帝,如漢高祖劉邦,宋太祖趙匡胤;
世祖、太宗發揚光大;而世祖一般作為斷代史開創者或者王朝的承上啟下的人物的特定廟號,如漢世祖劉秀、元世祖忽必烈等等;
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號;而高宗一般都是王朝中衰的製造者,如宋高宗趙構,清高宗弘曆等等;
仁宗、宣宗、聖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賢主;
中宗、憲宗都是中興之主;
哲宗、興宗等都是有所作為的好皇帝;
神宗、英宗功業不足;
德宗、寧宗過於懦弱;
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虛;
文宗、武宗名褒實貶;
穆宗、敬宗功過相當;
光宗、熹宗昏庸腐朽;
哀宗、思宗只能亡國。
希望上面的回答能解答您的疑問,望採納,謝謝!
古代皇帝在位時都怎麼稱呼
稱呼在位皇帝,背後稱呼一般為皇上、皇帝、天子、當今聖上等,當面稱呼則為皇上、陛下。所謂明清兩代稱呼在位的皇帝年號,並不是尋常的稱呼。這是一種不恭敬的稱呼,僅比直稱皇帝名姓略強,只有對皇帝不恭之人私下裡如此稱呼。
所謂明清時稱呼在位的皇帝的年號,是指明清皇帝死後人們對皇帝的習慣稱呼,或者說我們今天對明清皇帝的習慣稱呼。比如,我們稱呼朱由檢為崇禎皇帝,稱呼愛新覺羅弘曆為乾隆皇帝,都是皇帝死後人們對他的習慣稱呼,皇帝在時,是沒人敢如此稱呼的。
皇帝的習慣稱呼,即皇帝死後人們對皇帝的常用叫法或者今天人們談歷史對歷朝皇帝的常用稱呼。不同的朝代,皇帝習慣稱呼產生的法則不同。從秦朝開始,各朝分別為:
1、秦朝。世系。我們對秦朝皇帝的習慣稱呼來自於皇帝的世系係數,即通過數字來稱呼皇帝,這種方式西方普遍採用。比如,嬴政,我們稱作秦始皇(開始的皇帝,第一皇帝),贏胡亥,我們稱作秦二世,在西方,比如亞歷山大一世,亞歷山大二世等等。
2、漢朝——隋朝。諡號。諡號是皇帝死後,繼任皇帝對他的評價,在周朝就存在,周朝的王我們也都用諡號來稱呼,比如周武王、周平王,武和平都是諡號,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廢除諡號,到漢朝又恢復,並一直存續下去,比如,劉徹我們一般稱作漢武帝,楊堅我們稱作隋文帝。當然,個別帝王除了諡號外,也有其他的習慣稱呼,比如劉邦我們稱作漢高帝,但也經常稱作漢高祖,前者是用諡號稱呼,後者是用廟號稱呼。廟號,下邊還講,產生於商朝,武丁死後廟號高宗,開廟號之濫觴,是皇帝死後在太廟中被祭祀時用的代稱,原則上只有功績高的皇帝才配享有,西漢十二個皇帝中,只有五個皇帝有廟號,所以在廟號沒有普遍採用的時代,我們不可能用全用廟號的去稱呼皇帝,而是採用幾乎所有皇帝都有諡號。
3、唐朝——元朝。廟號。廟號從個別皇帝所有濫觴到所有皇帝都有,雖不合理,但細想一下必然如此。原則上功績顯赫的才有廟號,但廟號有無並非歷史說了算,而是繼任皇帝說了算。兒子哪能說老子沒有功績,慢慢的,廟號為所有的皇帝所有。從唐朝開始,廟號取代諡號,成為皇帝的習慣稱呼。比如,李世民我們習慣稱作唐太宗,趙匡胤我們習慣稱作宋太祖。
4、明朝。廟號、年號雙用。年號起於漢武帝,但大部分皇帝都有幾個年號,所以無法用年號稱呼皇帝,但到明清,一個皇帝多隻用一個年號,只有明英宗例外。從明朝開始,年號也成為皇帝的習慣稱呼,但明朝的皇帝也多用廟號稱呼,一般說來,前期皇帝常用廟號,後期的皇帝年號、廟號都常用。比如朱元璋我們一般還是用廟號稱呼做明太祖,很少稱之洪武帝,但朱翊均,我們即稱呼做明神宗,又稱作萬曆皇帝,兩者同樣廣為人知。
5、清朝。年號。清朝皇帝從順治開始,都只使用一個年號。一般人們都用年號稱呼已逝皇帝,書面場合也用廟號,比如,康熙我們有時也稱呼他的廟號清聖祖,乾隆清高宗,但絕少稱呼其諡號,乾隆諡號為純,但沒有人稱呼其為清純皇帝!
在古代,兩國皇帝相見如何稱呼?
皇帝是秦朝至以後的封建皇朝國君的稱號,秦朝以前的國君未有使用這種稱號,都只單以(什麼皇)或(什麼帝)或(什麼王)來稱呼,而秦朝後的朝代並未有皇帝與皇帝見面的歷史,所以不能確定他們見面時會怎樣稱呼對方,而一般來說小國的皇帝見大國的皇帝都應該以(臣下)或(小王)來稱呼自己,對大國皇帝則還是會尊稱為(皇上),如果假設兩個相等的皇帝見面,他們都會稱呼對方為(皇上),稱呼自己為(本皇),如果兩人都使用這種對自己和對方的稱呼那也就不會委屈自己,又同時達到尊重對方的平等稱譽了。
古代皇帝怎麼稱呼他的一些妻子?
希望對你有幫助: 皇帝對太后、皇后和妃嬪的稱呼:皇帝稱呼太后(母后)為“娘娘”,皇帝稱呼皇后為“聖人”(這個要和唐朝的“聖人”區分),皇帝稱呼妃子為“娘子”
古代皇帝身邊的人都怎麼稱呼?
古代皇帝身邊的雖然人才濟濟、形形色色,但概括起來也無非是“忠臣”與“奸臣”兩種類型。人們習慣於對忠臣的解讀為:忠於社稷。心繫黎民,為政清廉,執法嚴明。忠臣既是堪當大任、忠於職守的能臣,又是嚴以律己、無私無畏的清官。如歷史上的魏徵、包拯、海瑞、于成龍等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