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是學生的引導者?
什麼樣的老師是好的引導者
有兩種人容易被操控,一種人是未成年的小孩,另一種人是想依附他人的人,這兩種人的共同特點是都沒有學會對自己負責。作為一名引導者,一位心靈導師,當有這樣的學生來到身邊時,特別特別慎重的是,不能強迫他,強迫他做任何事情都是在增加他的依附感,是在他的傷口上撒鹽。你可以允許他暫時地依附於你,但是整個的治療一定是要讓他獨自地站起來的。某些經驗不夠的老師因為急於求成,會非常魯莽地強迫自己的學生,甚至有的人會認為不聽話就是犯了天條,這樣的老師是不是就需要休息一下,反省反省自己。
心理學裡面有兩種治療方法,一種療法叫認知療法,認知療法的意思是,明白瞭然後按照那個明白去做;還有一種療法叫行為療法:直接去做,然後在做中明白。有的人更適合認知療法,有的人更適合行為療法。如果一位老師,他的學生明明更適合認知療法,卻偏要用行為療法的話,就等於低估了學生的智商,亦如一個魯莽的母親,從來不懂得和小孩子講道理,一味地命令他去做這做那。作為一個引導者,需要強大的智慧,更需要恆久的耐心,凡事就怕甘心情願,當一位學生在觀察一位老師數年後,建立了深厚無比的信任關係,這種信任的潛臺詞就是“老師讓我做的一切一定是為我好的。”雖然這個學生屬於先明白後做的那一位,但是他太相信他的老師了,因為這份深厚的信任,令他可以聽老師所說的每一句話,然後按照老師的教誨去做。雖然不明白為什麼要這麼做,可是他堅信在做中就一定能夠明白。因為他知道,他的老師就是為了令他明白才讓他那麼做的,結果他肯定是明白了。
信任對於學生和對於老師來說,是一份非常了不起的禮物。這份信任會在學生和老師之間形成一種良性的神祕流,也就是說,無論老師怎麼說怎麼做,學生都認為是對的,是好的。無論老師讓自己怎麼說怎麼做,學生也認為是對的,是好的。這種深厚信任關係的形成,連百萬分之一都沒有,可遇而不可求。而一般的信任關係,相比之下會淺薄很多很多,經不起風吹,經不起吵動,更經不起風傷雪打。這種情況下的師生關係,需要紀律,更需要彼此的一份尊重。作為老師耐心地去引導學生,作為學生,就按著老師的引導去做。一旦坎坷的時候,也就是學生抗拒去做的時候,老師是沒有資格勉強學生一定要去做的。即使是勉強,只能令你們的關係僵化惡化。這一類的老師忘了一點,你是幫助學生去擔當自己的,而不是去強迫學生擔當的。學生想擔當是她的造化,但是不想擔當也沒什麼毛病。有涵養的老師在一旁耐心等待就是了,不願意等也沒關係,一定有更適合你的學生讓你教化。當一個人想擔當自己的時候,想明白了為什麼要這麼做的時候,想清楚了,只有這樣做才更適合自己的時候,他為什麼不去做呢?
優秀的老師,會幫助學生自發地去做事情。這個時候學生還會因為明白而感恩老師。否則,就會產生相反的一面。每個人的成長,說到底是自己的事情。引導的力量在於方向正確,這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學生因為認可其方向正確,而甘心情願的大踏步的往前走。即使是遇到颳風下雨下冰雹,即使是遇到高山火海,因為那份甘心情願的力量,他會克服一切一切的困難,而繼續往前走,不停留。例如唐僧取經遭遇九九八十一種磨難,只能是意志越磨越堅,這份勇敢無畏與擔當,源於內心的力量,這份內心的力量會越來越大,越來越猛,乃至不可阻擋。相反,如果一個老師勉強學生去做,那份勉強是一種外在的力量,只要學生不認同不接受,就一絲可能都沒有轉化成內心的力量了。即使老師所教導學生的,是一件天底下最好的,萬人求都求不到的事情,可學生不認為他好,就沒有用。好與不好,是一種非常個體化的判斷,聰明的老師智慧的老師,可以繞著彎的讓學生接受這份好,即使是繞了八個彎,學生還是不接受,那......
新課程中提到教師和學生是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請談談你的看法? 5分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被定義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習活動的參與者。新課程改革告訴我們,傳統意義上的“以教師的教”為主體的課堂教學轉變成了“以學生的學為主體”的課堂教學,被動學習鄉主動學習跨越。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成為新課程下教學的主要方式。
學習活動不再是教師填鴨式的教學下學生被動的學習,而是相互合作頂共同學習,這更加強調教師與學生平等的地位,所以說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和教師是平等的地位,但是從知識層面來講教師仍然是學生的指導者,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需要教師進行科學的引導,合理的輔助學習才能是學生提高學習能力,增強知識。所以說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
學生的學不再只是書本知識,還有各方面的技能學習,思維的鍛鍊等,這些都不是教師可以通過語言直接傳遞給學生的,這就需要各種各樣的教學活動,並且活動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輔助,所以教師成了活動的參與者。
新課程改革,既強調教師教的重要性,也強調學生主動學的必要性,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不僅生動了課堂,更讓教學充滿了生機,讓學生充滿了學習的活力。
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這句話科學嗎?
不科學
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規範者,學生不應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
求問教師如何扮演一個引導者的角色
瓊海實驗小學 何雲燕
《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數學課程的一切都要圍繞學生的發展開展,所以學生是當然的主人。教師要拓寬學生在數學教學中的空間,就必須改變自己的角色,即從一個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髮展的促進者;要從教室空間支配者的權威地位,向數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轉換。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提出:教學生學習任何科目,決不是對學生心靈中灌輸固定的知識,而是啟發學生主動去求取知識與組織知識。教師不能把學生教成一個活的書櫥,而是教他如何去思維,教他學習如何像歷史學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樣,從求知過程中去組織屬於他自己的知識。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如何體現這些理念,做到既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又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呢?
第一位父親說:管那麼多幹嗎,只要讀好書就行了。
第二位父親說:因為蜜蜂飛起來的時候翅膀抖動得飛快,就發出了聲音。而蝴蝶飛起來的時候,翅膀抖動得不那麼快,所以就發不出聲音。
第三位父親並沒有直接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孩子,而是拿出一張紙,先慢慢地抖動,紙並沒有發出聲音,然後逐漸加快,直到發出了嘩嘩的聲音,隨後讓孩子試一試。孩子拿起紙做了同樣的試驗,又思考了一會,終於高興地叫了起來:我知道了,並把答案告訴了父親。
一、 引導學生收集和利用資源
數學課程資源,是指依據數學課程標準所開發的各種教學材料以及數學課程可以利用的各種教學資源、工具和場所。教師是課程的建設者與開發者,應該因地制宜,有意識、有目的地開發和利用各種資源,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引導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走出學校,到社會大環境中去學習,去探索。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素材作為學習內容和工具,讓學生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繫,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動機。如教學一年級《物體的形狀》後,我讓學生來個收集圖形的大行動,找出生活中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形和球的物體,再比較各種物體的異同點。這樣教學的好處是,迫使學生用書上所學的關於幾何圖形的知識,聯繫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的感知,進行有選擇地、有目的地收集,不僅使學生更好的掌握和了解物體形狀的知識,同時也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二、引導學生突破思維的難點
記得筆者曾經上過整十數加、減整十數這一節課。當中有這樣的一個環節:當學生列出算式10+20後,教師問:為什麼用加法算?學生:因為是一共,所以用加法算。教師連問了幾位學生答案還是一樣,結果教師只好直接告訴學生:因為求紅花和黃花一共多少朵?也就是把紅花和黃花的朵數合起來,所以用加法算。課後評課的老師們都說這裡教師沒有引導學生突破思維的難點。假如老師利用情境圖來引導學生理解因為求紅花和黃花一共多少朵?也就是把紅花和黃花的朵數合起來,所以用加法算。這就比空洞的陳述效果好得多,因為一年級學生的思維是以形象思維為主,所以我們要引導學生通過具體的實物理解抽象的數學意義。教師的引導很重要,特別是教師應該對學生可能出現的思維難點,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就要考慮好,特別還要研究如何來引導學生突破思維的難點,對數學的思維難點突破、引導的基本原則是,由簡單情形開始設計一些思考的臺階讓學生慢慢上路,否則一下就要學生爬多級臺階這就不是好的引導了。
三、引導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建構知識
主體教育論要求把教學活動看成是一種培養學生主體性的創造活動,教師把學生引入問題情境所隱含的問題中,學生的學習自覺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就會充分發揮。在教學過程中,問題情境的形成不是自發......
老師是學生的什麼?
引導者和朋友,在知識的海洋裡引導學生獲取有益的,有營養的“食物”,用來長身體!在生活中為朋友,解決心理的困惑鼎疑問,是種精神上的“食物”,幫助學生心智的成長和成熟!
教師角色
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感悟,充實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髮展的促進者。那麼,呢?概括起來為:1、教師將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教師即促進者,是指教師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促進以學習能力為重心的學生整個個性的和諧健康發展。第一,老師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及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第二,教師是學生人生的引路人。一方面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播知識,還要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並且不斷地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設置不同的路標,引導他們不斷地向更高的目標攀登;另一方面教師要從過去作為“道德說教者”的傳統角色中解放出來,成為學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進者,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擇。那麼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應該怎樣去做呢? (1)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和協助他們找到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 (2)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 (3)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4)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 (5)作為學習的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6)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並且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 教師作為促進者的關鍵在於如何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使學生能夠自己去實驗、觀察、探究、研討,使他們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這樣的課堂才能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爾泰在《第三次浪潮》中也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而要使學生學會學習,我們教師就必須變課堂上的傳授者為學習上的引路人。2、教師將由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總是認為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主要是教師教得如何,而忽略了學生的學習狀態,因此就會有很多教師為學生成績提高不上去而苦惱。 在課程改革中,教師的角色就不再單單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重要的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著名教育家奧尼舒說:“教師要把完成活動的方法教給學生,讓他們獨立地把知識運用於實踐,獨立去獲取知識,並補充和擴大自己的知識技能和技巧。”教的本質在於引導。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參與所教內容的探索過程,教師要將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導者上,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多樣性和創造性,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教學變單一主體為雙主體,在當好導演的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之積極參與教與學的活動。 引導的價值是無窮的,因為“給”只是給死的知識,而“導”卻能激活活的源泉。很可能,經過教師的努力引導,學生仍然不能知道,但是經過引導和沒有經過引導,在學生的腦子裡留下的痕跡是很不一樣,因為學生經過了自己的思考,哪怕是一分鐘,都是有效的。 教師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價值和做人。作為引導者應該從哪些方面努力呢? (1)以催化者代替領導者,“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2)以學習者代替無所不能者。“教學相長”,學生也可能是教師成長的一面明鏡。 (3)鼓勵學生培養自我思考與自我決定的能力。 (4)以情緒教育代替惟智教育。重視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培養,......
為什麼說教師是幼兒的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
教師教師就是教育學生成長做人,給予他們知識的,孩子犯錯身為教師就有義務去指正,並且對孩子的鼓勵是很重要的,其他的自己去考慮吧。
對學生而言,老師是什麼?
對於好學生來說,老師是知識的傳播者,引導者,是我們合作的好夥伴,甚至可能成為知心朋友,對於一些愛調皮的學生來說,他們覺得老師總是針對他,不公平
如何成為一個優秀的英語老師,做學生學習上的引導者?
第一,教師的個性品質影響學生的個性發展。具有良好個性品質的教師是學生效法的楷模,而學生的個性品質又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變量。
第二,教師的個性品質影響著學生智力的發展,影響學生學習的成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良好的個性品質,有利於創設友好、和諧的課堂氣氛,這種愉快的氣氛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發揮學生學習的潛能,教學效果就好。
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加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的引導者。
你想問什麼啊。。。
糾結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