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眾現象產生的原因?
從眾行為產生的原因
大眾是單個個人的集合,從眾行為產生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生理本能,人在大眾中與眾人的利益和價值聯繫在一起,如此一來,就把個人的力量轉變為大眾的力量,從而保證自己的利益不受償他人的侵害。二是缺乏責任感。一個人只要與大眾聯繫在一起,他的行為和活動就可以以集體的名義進行,與行動相應的責任就不必由自己一個人負責。因此,從眾行為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一個人缺乏責任感,逃避自己行為所應當承擔的責任。
社會從眾行為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5分
羊群效應
主要原因就是犯賤:別人不要的自己也不要,別人要的自己想搶
青少年產生從眾行為的原因有哪些
你好,我是這樣理解這個問題的:
1、之所以從眾是因為個人沒有自己的主張,沒有自己的價值觀,在發生事情時,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了,沒有自己的思想;
2、為了大局的從眾,當問題發生的時候,為了能夠保全大局,犧牲自己的觀點以及看法,尊重群體的意見,為了集體很好的向前;
3、每個人的三觀的形成都是需要時間的,在形成的這個過程中,難免會有自己意料不到的事情發生,這些事情我們也不知如何去辦,就隨大流,以別人的意見為主了。
4、不用太過於擔心這個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慢慢解決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到你。
1.你是如何理解“從眾行為”的?影響從眾行為的因素有哪些?
從眾(conformity)是指人們採納其他群體成員的行為和意見的傾向。
從眾行為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
人們為什麼會從眾?社會心理學家主要從兩個方面研究導致從眾的因素:一是信息性影響(informational influence)過程------希望準確無誤,想了解給定情境下正確的反應方式;二是規範性影響(normative influence)過程------希望被別人喜歡、接受、支持。
影響從眾的因素 :
有的人容易從眾,有的人不容易從眾;有的情境中容易產生 從眾現象,有的情境中則不容易發生從眾現象。那麼,從眾行為究竟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呢?對此我們可以做進一步的分析。
(一)群體因素
1.群體的規模。如果只有兩個人反對你,你很可能會堅持自己的意見;而如果有100人反對你,你多半會驚慌失措,內心不安,最終從眾了事。一般來說,群體規模越大,持有一致意見或採取一致行為的人數越多,則個體所感到的心理壓力就越大,也就越容易從眾。
2.群體的一致性。如果群體中只有一個人持不同意見,則他要承受巨大的壓力。而如果群體中另外還有一個人持反對意見,則使前者所面臨的從眾壓力大大緩解,從而明顯降低從眾的程度。阿希在進一步的實驗中,讓一位假被試作出不同於其他多數人的反應,結果被試的從眾行為減少了3/4,因為被試有了一個“合作者”,從中得到了巨大的支持力量。即使這個假被試並沒有發表與被試相同的意見,但只要他與群體的意見相異,就會增強被試的信心,削弱從眾心理。總之,增設一致性程度越多,個體越傾向於從眾。
3.群體的凝聚力。群體的凝聚力越強,群體成員之間的依戀性及對群體規範和標準的從眾傾向也越強,個體會為了群體的利益而與群體意見保持一致。有人曾經特意設計了一個阿希式的實驗,但是以小組式的方式,使五個實驗小組相互競賽。在線段對比實驗中,出錯最少的小組,其成員將得到兩張戲票。結果表明,個體在有共同目標的群體中更容易從眾,因為不如此就可能達不到目標。
4.個體在群體中的地位。個體在群體中地位越高,越有權威性,就越不容易屈服於群體的壓力。一般來說,地位高的成員經驗豐富、資力較深、能力較強、信息較多,能夠贏得低地位者的信賴,他們的看法和意見能對群體產生較大影響,並使低地位者屈從,而地位低的成員則不可能影響他們。老師在學生面前,軍官在士兵面前,領導在下屬面前都會較少從眾,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在群體中是地位高的人,一般不會感到有從眾壓力。
(二)個體因素
1.知識經驗。個體對刺激對象越瞭解,掌握的信息越多,就越不容易從眾,反之償越容易從眾。如果一名醫生和一群教師討論教育問題,他往往不會反對教師們的意見,因為他對此問題不甚瞭解;而如果是討論營養問題,他往往會反對教師們的一致意見,因為他在這方面有豐富的知識經驗。知識經驗多的個體擁有更強的自信心,他傾向於把自己看成是群體中的專家而不願從眾。
2.個性特徵。個人的智力、自信心、自尊心、社會讚譽需要等個性心理特徵,與從眾行為密切相關。智力高的人,掌握的信息比較多,思維靈活,自信心較強,不容易發生從眾行為,而智力低的人則容易從眾。有較高社會讚譽需要的人,特別重視別人的評價,希望得到他人的讚譽,較易從眾。性格軟弱,暗示性強的人也容易表現出從眾傾向。
3.性別差異。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從眾,許多實驗也證明了這一點。但進一步的研究則指出,過去的實驗之所以得出女子更容易從眾的結論,是因為實驗材料大多為男子所熟悉而為女子所陌生,諸如政治、球賽等。如果選用有利於女性的實驗材料,如烹調、服裝等,......
從眾行為的產生依據
社會心理學研究認為,群體對個體的影響主要是由於“感染”的結果。個體在受到群體精神感染式的暗示時,就會產生與他人行為相類似的模仿行為。與此同時,各個個體之間又會相互刺激、相互作用,形成循環反應,從而使個體行為與大多數人的行為趨向一致。上述暗示-模仿-循環反應的過程,就是心理學研究證實的求同心理過程。正是這種求同心理,構成了從眾行為的心理基礎。具體來說,從眾行為的產生是由於人們尋求社會認同感和安全感的結果。在社會生活中,人們通常有一種共同的心理傾向,即希望自己歸屬於某一較大的群體,被大多數人所接受,以便得到群體的保護、幫助和支持。此外,對個人行為缺乏信心,認為多數人的意見值得信賴,也是從眾行為產生的另一重要原因。有些消費者由於缺乏自主性和判斷力,在複雜的消費活動中猶豫不定、無所適從,因而,從眾便成為他們最為便捷、安全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