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火炮怎麼瞄準?
二戰時期的火炮是怎麼發射的?
通俗的跟你說吧。現代火炮的發射和古代火炮發射原理是一樣的,都是利用火藥燃燒之後產生的衝力把彈頭推出去。拿二戰時期口徑不是很大的榴彈訂來說:首先把火炮在戰場組裝起來之後(灌助退液已經完成)拉開大架到一定角度然後釘駐鋤釘(鋤樁),之後就開始準備發射了!調整炮鏡精度,對稜鏡,調整火炮角度(先把大方向調整好,之後制動然後微動)。一系列完成之後就打開閂門裝入炮彈然後關閂上鎖,拉炮繩(二戰時期很多火炮質量或存在危險性所以楔門炮閂同樣要接上拉火索)!然後就砰,彈頭髮射出去了彈筒留在炮閂內。之後退殼,完成了!
基本的大步驟就是這樣的,現在的火炮發射和上面說的二戰時期的火炮發射要求差不到哪去!
榴彈炮。
好了,純手打不易,樓樓採納我O
二戰時在火控雷達出現前艦炮是怎麼瞄準
光學測距
射擊指揮儀說白了就是一個儀表盤, 上面有密密麻麻的指針和錶盤, 代表了射擊指揮/計算中心下達的各種指令. 二戰的海上決戰, 戰列艦為了給予目標最大殺傷, 都是全艦主炮齊射的方式, 射擊指揮儀就是協調各主炮的. 而在密不透風的炮塔裡, 炮手是不知道敵人在什麼位置的, 需要有人告訴他.
艦長下達戰鬥命令以後, 指定首要打擊目標; 測距機開始在敵人艦隊識別目標, 並測算距離, 並將結果彙報給射擊指揮/計算中心(相當於炮兵營指揮部).
計算中心根據目標的性質選擇所需要的炮彈種類; 目標的距離, 敵我雙方的航速航向, 風向風速等因素, 計算出火炮的發射的水平/高低射角, 已經所需的發射藥量. 進一步精確計算的話, 還要把前後不同炮塔, 不同位置造成的誤差也計算進去.
這些數據就叫"射擊諸元", 計算中心把諸元輸入射擊指揮儀, 並下達給各炮塔. 炮塔的射擊指揮儀接收機就會在儀表盤上顯示各種數據, 應該用什麼炮彈, 裝多少發射藥, 仰角多少, 迴轉角多少...然後炮塔小組的指揮員就會通知各崗位, 炮手們就開始忙活了. 有點像飯館點菜, 跑堂的小二把客人點的菜餚通知廚房的伙伕, 那邊就開始準備.
炮塔準備好以後, 會再核對一次指揮儀的數據, 確認無誤後反饋給射擊中心. 這時候指揮中心代表的控制檯上, 代表各個炮塔的信號燈就會亮起, 直到所有炮塔就緒, 指揮軍官就會下達射擊命令. 各炮塔趴在喇叭前等口令, 聽到後全員齊射.
二戰迫擊炮瞄準是不是得先打出第一炮後在調整角度?
瞄準射擊原理:由於迫擊炮是曲射炮,所以其瞄準很特殊,左右方位好定,主要是距離方位,一般是根據該炮的曲射特性,確定距離分劃,也就是一個角度盤,每個刻度代表多少米。每門炮出廠時都有設定,平時還要經常校調。射擊時,擺定和微調好左右方位,再根據目標距離,調整炮口到這個距離分劃上,就算是瞄準了。 大口徑迫擊炮還可以改變炮彈發射藥來修整發射距離,這個計算就稍微複雜些。如果距離較遠5000m以上,一般要發射幾顆,逐步調整,才會最後命中。
迫擊炮是一個戰鬥單位,人員有班長,一炮手也就是瞄準手攜帶瞄準鏡和炮身,二炮手攜帶炮架及裝填炮彈和配合一炮手瞄準,三炮手攜座板及傳遞炮彈。迫擊炮的瞄準手(一炮手)是不能看到打擊目標的,提供打擊目標和方向的是由炮班班長提供的。
瞄準射擊過程就是:班長用兩根標杆對準目標,迫擊炮架設在兩根標的後方適當的位址。調整好迫擊炮的平衡狀態後瞄準前方的第一個標杆,然後調整瞄準鏡標定第二個標杆這時在調動迫擊炮的方向轉裝置瞄準第一個標杆,這個過程就是“瞄前標,後再瞄前”。這時迫擊炮的瞄準方向是和兩根標杆對正的目標是平行的。之後,班長下達射擊諸元,待瞄準手報好時,先放出一發炮彈,待炮彈落地後再根據炮彈和目標之間的方向和距離偏差做出射擊諸元的修定再射擊再修定一直到擊中目標為止。通常來說,一個優秀的班長只用一發炮彈對目標進行試射後,就可直接對目標實施打擊了。
這時比較“中規中矩”標準的射擊方式。迫擊炮主要兩種主要射擊方式:放列觀察射擊和小間隔射擊。對近距離的目標使用放列觀察射擊,簡單說來就是直接用炮上的瞄準鏡對準目標,按照目標距離算出標尺,加上氣溫、藥溫、風向、風速、高差等因素,就可以射擊了。對於隔山打的情況,就用小間隔射擊,在山頭設個觀察所,用光學器材(方向盤、炮隊鏡)把觀、炮、目的相對位置測出來,解算成射擊諸元,通知炮陣地,就可以射擊了。
當然說回來,對於老兵,全憑經驗照樣可以。網上也有非常多關於迫擊炮神射手、趙章成的介紹,也就不再贅述了。
希望詳細的答案,都樓主有幫助
炮擊炮怎麼瞄準啊!
迫擊炮是曲射炮,它不象一般直瞄火炮那樣可以在瞄準鏡裡瞄準敵目標. 在看不到敵人的情況下(多數情況如此),迫擊炮瞄準鏡實際上瞄的是一根標杆(以標杆為基準). 然後根據指揮員的口令,加大或減小距離(調整炮管俯仰角,增減發射藥包),左右調整炮身使其對準目標. 在經過以上程序後,要求瞄準鏡還是準確地瞄在標杆上,而此時的炮口也許根本就跟瞄準鏡對的不是一個地方. 此時的炮口正對著敵人,而瞄準鏡還是瞄在作為基準的標杆上. 迫擊炮的眼睛是前沿觀察組或其他觀測設施,他們把觀測到的距離,方位等數據告訴指揮所或炮位,目標的修正也是如此.使迫擊炮一直對準目標. 老兵呢!一句話憑經驗!如我軍的趙章成,平時打炮大都憑目測放炮。大家都知道他的事蹟。當時,長征途中的紅軍手裡只有屈指可數的迫擊炮彈,可他還是一彈一個目標,發發命中,把炮打絕了,這位原國軍炮兵軍官被稱為紅軍炮神!中國抗日戰爭中,日軍陸軍在中國戰場死的最高軍官是所謂“名將之花”的阿部規秀中將,在黃土嶺戰役中,也是被八路軍楊成武部的迫擊炮擊斃的;據稱二戰時德軍的迫擊炮好手,有精堪的技術,能夠把迫擊炮彈打入百米外的一個汽油桶裡,真是歎為觀止。
二戰時期最遠射程的火炮是那幾個
V3火炮
德國火炮研究部門研究了一種在射程上可以輕鬆橫跨海峽的火炮,這種火炮就是V3火炮,又叫千足蟲火炮,在加長的炮管兩側,分別裝有多個輔助炮藥推進藥室,原理就是在最底層的炸藥爆炸推進炮彈前進時,兩側的輔助推進藥室會在炮彈被推進時會分別依次被啟動,最後在炮管內達到巨大的膛壓,使炮彈擁有很大的動能,能夠輕鬆到達倫敦,可惜的是在德軍修建V3火炮發射裝置是,因為V3火炮無法機動,只能固定修建,不能瞄準,只能對準一個目標,在盟軍的偵查後,發現在法國的德國V3火炮建築(當時盟軍不知道這是火炮,但認定這是德軍在法國的軍事設施,對其進行了轟炸,V3在第一波轟炸中就被摧毀
Hochdruckpumpe V3:
製造:納粹德國
炮管長度:140米
重:400噸
口徑:150mm
火炮仰角:36度
射程:165km
炮口初速:1800m/s
理論射速:300發/小時
1941年Coenders提出用連續引爆內藏火藥來增加火炮的膛壓,使炮彈在炮管內得到多次加速,以獲取更高的炮口初速的設想。設計方案是將5管FH18榴彈炮的身管連接起來,組成主炮身。而在主炮身的兩側,每隔3.17米(也有資料稱3.26米)便加裝一對150mm的短身管,於主炮身管呈45度角。當炮彈發射後,每經過一對加裝的炮管時,內藏在炮管內的火藥便會被引爆,為炮彈提供更大的動能。後來因為火箭引擎更為有效益,所以改以使用每節一對的火箭引擎作為爆發能源而非一般大炮式的引爆火藥。這些火箭引擎被固定在炮管裡面,和炮身大約成30度,設計的炮口初速為1500米/秒。炮管長度使得此大炮難以改變角度來瞄準其他方向,但是因為此大炮本來設計就是長距離炮擊英國倫敦,所以亦不需要改變射擊角度。作用有點類似於朝鮮部署在朝韓邊境的“主體炮”。
二戰軍艦上的火炮是怎樣上炮彈的
和正常坦克是一樣的,都是打一發艦艇上的水兵裝一發,然後校準發射。
為啥二戰自行火炮全是固定炮塔?現在卻不是
固定炮塔的自行火炮受射界的限制,在瞄準的時候若超出射界,就需要移動戰車,而且受地形的限制太大,這樣既浪費時間又浪費人力,貽誤戰機。現代火炮基本上都能做到360度無死角打擊,迅速、精準是最重要的
騎馬與砍殺二戰中國戰場怎麼看炮
樓上兩位,明顯一個是經驗不足,一個抄襲答案,擲彈筒必須配合炮彈使用,和日本兵的擲彈筒兵發射模式一樣,先是蹲下瞄準及準備,後是發射炮彈,威力很大,野戰中撿不到擲彈筒,只能撿到其炮彈,必須在兵工廠中造,兵工廠只能在城鎮中造。
二戰時期口徑最大的火炮為多少
“小戴維”是二戰時期制.造的最大口徑火炮。
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盟軍正面攻破德軍齊格非防線而祕密設計和制.造的。該迫擊炮的炮筒重65304公斤,口徑為914毫米,炮座重72560公斤,發射的彈頭重約1700公斤。有一個長4.8m 寬2.7m 高3.0m的底盤,以及高低,方向瞄準器構成。這個箱型底盤首先通過斜面,從車上卸下安放在事先掘好的土坑內,再進行加固。爾後在由M26改裝的特製牽引車拖曳來的炮身沿著基礎部的滑軌固定於基礎部,便完成了安裝。炮彈的重量達1640kg,其中包括700kg的炸藥以及970kg的拋射藥。由炮口裝填。炮重60噸,射程達10,000米,戰時僅建成1門,沒有來得及投入實戰.....
二戰時,火炮如何進行精確打擊的?
沒電腦也一樣精確打擊!只要知道了敵人的方向、距離,以及風向、風力等參數就足夠了,雖然有誤差,但基本仍在殺傷範圍內。再者,別忘了還有“炮火覆蓋”這詞——那就是靠密集換精度的意思。
其實今天埂火炮也並未比二戰時期有多大進步,配計算機、雷達、激光測距儀等設備的火炮(炮兵指揮系統)並不多,而且即使有了這些設備,也僅僅是提高了觀瞄、計算效率,解放了一些人的手工勞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