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是一個怎樣的人?

General 更新 2024-12-22

諸葛亮是一個怎樣的人

三國演義:軍事奇才,神人,不喜歡曹操奸詐、要挾天子令諸侯,尊重劉備忠厚和重情重義,為劉備效力是為了恢復漢室江山、拯救黎民百姓。

三國志/史實:主要特點還是個優秀的政治家,軍事能力沒有演義裡那麼突出,而且和演義裡不同的是,不喜歡出險招/奇兵,而是穩紮穩打型的,品德高尚,對劉氏很忠誠。中國歷史上,在個人品德、自律、叮人魅力、對待百姓和去世後百姓對其懷念方面,他和周總理應該是最好的兩個,很多後來的名人包括杜甫等都為諸葛亮惋惜,有很多詩句就是懷念諸葛亮的。為劉備效命的原因應該有三顧茅廬的原因,劉備在史實裡應該也是比較忠厚的,可能打動了諸葛亮。另外,據有人分析,曹操手下能人太多,去了可能不能受到重用,或者不能完全施展自己的才能,似乎也有道理,但是很難證實,史實中曹操也確實聰明,但是也很狡猾。用現在的話來講,劉備可能基本屬於厚道人(當然為了事業不可能沒有一丁點野心和手段),曹操可能屬於更加有能力但是有點壞壞的、不厚道,可能諸葛亮不喜歡曹操這樣的人吧。

諸葛亮是個什麼樣的人?

公元220年,諸侯並起,天下紛爭。山清水秀的竹林間,茅舍內,一位中年男子頭戴綸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繫天下,看興亡成敗,胸中盡萬點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於是三顧茅廬的佳話造就了一代偉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政治軍事才幹,建蜀國,興漢業,歷經圖治,嘔心瀝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義,展現了一代蜀相偉大的胸襟氣魄,令天下人為之敬仰,讓我醉,讓我痴,令我狂。

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有通天徹地的才幹,深謀遠慮,有扭轉乾坤的力量,呼風喚雨。他神機妙算,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三氣周漁,借東風赤壁之戰。六出祁山,七擒孟獲,司馬面前擺空城。威鎮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調兵遣將,知人善用。赤壁之戰中,明知關羽乃情義深重,知恩必報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結果華容道上關羽顧念舊恩,寧捨己而放走了勁敵曹操。有人道,此乃孔明之過也,錯失良機。然卻不盡然。看,當主公劉備急切地加以阻止時,:“雲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賢相怎可讓其扼守要道?”孔明聽罷,仰聲長嘆曰:“此乃天意,天不滅曹。若魏國亡,東吳勢必崛起,此乃一勁敵,又佔地利只勢,蜀國必難與其相抗衡,勢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勢,我等趁此良機,興農業,固糧倉,養精蓄銳,方可破敵。而云常經此一戰,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計也!”由此看來,放走曹操絕非偶然,亦非孔明之敗筆,實乃形勢所逼,無奈之舉也。

再如用魏延。其時三足鼎立,蜀國力量較為弱小,諸葛亮苦撐危局,自然注重網羅人才。蜀中名將除關張趙馬黃外,還有一位就是魏延。諸葛亮在對其的使用上可謂煞費苦心。魏延也算能夠驍勇善戰,屢建功勳。但此人頭後有“反骨”,不夠忠誠,諸葛亮料定他日後定會謀反,但國家正值用人之際,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關張趙馬黃等人凋零之後。況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為敵所用。諸葛亮一邊用他,一邊又防範著他。待到諸葛亮操勞過度,病危之際,密令魏延斷後。當夜魏延忽作一夢,夢見頭上長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謀反,果應孔明之言。還是諸葛亮早有安排,並留下錦囊妙計,才有馬岱砍下魏延首級之舉。知道其有謀反之心,還要用之,如走鋼絲一般,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懼怕之心還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在其造反之前殺之,又讓將士們寒心。只有在其身邊埋下伏兵,待其反時一舉殺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勢下,如何變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實乃大智慧也。

魯迅在評價諸葛亮時認為他太神而近乎於“妖”。對前人的評價,我不能深入領會。在我看來,即為“妖”,那意味著貶義。我以為不然,儘管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話,但稱其為“妖”不免過於尖酸刻薄,他只是一個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個重情義的人。

街亭之戰中,馬謖爭先,一再狂言不休,沒有引起他的注意,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豈知馬謖怎肯聽王平之言,這是再度失察。結果失去戰機,失去所的之地,失去了將得的勝利,失去了銳氣,失去了滅魏興漢的大業,失去了政治家、軍事家所應有的明智,可謂“一失足成千古恨”。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敗筆。這當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過,卻也不盡其然。看,馬謖請兵時,孔明雖有疑慮,但因素對其有好感,抹不開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事後孔明揮淚曰“吾與汝義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囑。”這一哭,一揮手之間,深深的自責,貽誤戰機,用人不當,也害了馬謖,累及其全家,可見其“情”之深。對馬謖家屬的安置照顧,又可見其“義”之重。孔明二哭,當參軍蔣琬求情時,孔明流涕而答曰:“惜孫武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爭,兵戈方始,若復廢法,何以討賊耶?......

大家認為諸葛亮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1、先籠統的說一下我對諸葛亮的看法,諸葛亮是個了不起的“大才”,他博學多才,精通書法,繪畫並且通音律,還發明瞭木牛流馬和諸葛連弩(《三國志》俱有記載)。出山前就能有“隆中對”的見解,是個出色的戰略家,善治國,是出色的政治家,善治軍,也算是軍事家,是忠臣,是後來所有人臣的表率。

2、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誰也不能說自己說的就是絕對正確的。在我看來:(1)“隆中對”的提出體現了諸葛亮超高的戰略眼光,這不是隻通過道聽途說就能得出的結論。“隆中對”的偉大不在於諸葛亮看出了曹操強大,孫權次之,劉表、劉璋孱弱這麼簡單,相信這樣的看法當時很多人都看得到。關鍵在於諸葛亮給了劉備一個聯孫抗曹,奪荊州,益州,兩路並進以圖天下的戰略宏圖。這就讓本來像只無頭蒼蠅的劉備如醍醐灌頂。(2)因為諸葛亮有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才稱之為政治家,以法治國和完成國家的統一,匡扶漢室是諸葛亮的理想,他實現了前者,為了後者做了數次努力卻沒成功。諸葛亮五出祁山,確實對蜀國的經濟民生造成一定的破壞,但是是不是就要全盤否定他的北伐呢?蜀國在三國中疆域最小,人口最稀薄,人才自然也最稀少。當時魏國的疆域大約是蜀國的3倍,人口更是蜀國的5倍,經濟發達地區基本都被魏國佔據,蜀國若一味採取守勢,那無疑是坐以待斃。還不如趁著魏國國內動盪而以攻為守,順勢將蜀國國內矛盾引向國外,取得成功固然好,即使失敗也能勉強保持國內安定。(3)其餘樓上所說的任人唯親,趙統趙廣是優秀人才,不敢勸阻劉備,對江東一味退讓,這些觀點我不知道怎麼得出的,也不敢苟同。在此不再一一贅述,樓主感興趣可再追問。

3、諸葛亮是不是君子?孔子曾言,君子有九思:視思明(想想是否看清楚),聽思聰(想想是否挺清楚),色思溫(想想對人態度是否溫和),貌思恭(想想對人是否恭敬),言思忠(想想說話是否忠誠),事思敬(做事是否認真),疑思問(有疑問是否向人請教),忿思難(發怒時是否想到後果),見得思義(有利可得時想想是否正當)。君子有四不:君子不妄動,動必有道(君子要求自己謹言慎行,每當有所行動,必定有其用意);君子不徒語,語必有理(君子非禮勿言,不徒用語言,說話必定有道理);君子不苟求,求必有義(君子不貪圖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有所求必定是為了大義);君子不虛行,行必有正(君子不會隨便行事,應該三思而後行,所做的事都合乎正道)。諸葛亮一生謹言慎行,治國能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不貪圖個人享樂,與廠姓同甘共苦。以法治國,“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事必躬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死後沒有蔭庇子孫,且家無餘財。這樣一個人算不算君子?

歷史上的諸葛亮是怎樣的一個人?

諸葛亮: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群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讚他,歌頌他,熱愛他。可以說,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已超過了他在三國曆史上的政治軍事實踐。《三國演義》雖然突出了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但又把它無限誇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並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魯迅評論說:“狀諸葛亮之智而近於妖。”因此,《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而是歷史小說人物。

聰明 狡猾 善於分析

赤壁之戰反映了他的能言,冷靜,祁山之戰表明瞭他的機智,執著,忠心.

一、不貪權勢他位極人臣,卻不追求個人權勢,不弄權也不為權所努役。以他的才能智慧和崇高威望,拿掉昏聵無能缺德無才的阿斗,自己稱王稱帝,可以說上合天理,下順民心。但是,他對後主堅持執君臣之禮,決不擺相父架子。在一系列問題上都是以禮規勸、得後主同意才進行的。 二、不謀私利他只靠俸祿為生,不以權勢謀私利。在《誡子書》中,他提出了自己嚴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他以淡泊寧靜的生活態度處世。他對後主說:“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他死時確實如其所言。他擇婦擺脫了郎才女貌的陋習,選擇了黃承彥的醜女。黃承彥說:“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關於這樁婚事和黃氏的才美,《三國演義》在描述諸葛瞻戰死綿竹時曾有簡要的介紹,其敬仰之情溢於言表,對這位醜女給予了熱情的讚美。 三、嚴於律己 街亭之役,馬謖違節,造成敗局,但他主動承擔責任:“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他幾次發佈鼓勵將士直言極諫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評自己過失和缺漏。在他執政期間,如果出現失誤,他都決不委過他人,而自省自律。來敏、李嚴等人罪責雖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責,檢討自己的失損。 四、知人善任他從蜀漢大業出發,以寬廣的胸懷,純正的心靈,選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他取士用人的標準是德才兼備。對那引起忠於蜀漢政權,又有真正才學的人,他不講門第、資歷,破格用人,大膽地授以要職,委以重任。何祗原為蜀郡太守楊洪手下的一個書佐小吏,楊洪亦是犍為郡太守李嚴之功曹小吏,何、楊都先後被諸葛亮擢為太守與李嚴同列。因此事他被譽為“是以西士鹹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也。”諸葛亮任蜀相時,為了廣攬俊才,曾在成都南郊築招賢臺。劉備死後,他曾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人事調整,重用了一批德才俱佳的卓越人才。如蔣琬、李邵、馬勳、宗預、杜微、馬忠、秦宓、董允等,這次用人之舉被時人贊為“德舉”。在《前出師表》中,他從“親賢臣,遠小人”的原則出發,向後主鄭重推薦了董允、向寵等,其心之公明純正實所罕見。諸葛亮所重用的文武大員中,既有荊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材,既有劉璋舊部,也有魏降將,卻無任何山頭圈子之弊,大有“五湖四海”包容一切之襟懷,團結了絕大多數人。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政治家,他心胸開闊,容人容物的雅量,擺脫個人好惡從事業出發選人的精神是十分令人敬佩的。受過諸葛亮嚴厲處罰被削職為民的廖立、李嚴聽到諸葛亮病故的消息,竟痛哭失聲,他們被罷黜官職,不但不怨恨反而寄予希望,對他的死十分悲傷。這說明諸葛亮用人多麼公正。 五、謙恭待人若把諸葛亮同當時的孔融、禰衡等人相比,顯然後者的聲望不可同日而語,即使和才智過人的周瑜、魯肅、司馬懿相比也略高一籌。與他同齊名的龐統相比,更能看出二人高下。雖然,水鏡先生說:“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但他說的重點仍......

諸葛亮是一個怎樣的人

一、不貪權勢。

他位極人臣,卻不追求個人權勢,不弄權也不為權所奴役。

二、不謀私利。

他只靠俸祿為生,不以權勢謀私利。

《誡子書》中,他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他以淡泊寧靜的生活態度處世。他對後主說:“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他死時確實如其所言。

三、嚴於律己。

街亭之役,馬謖違節,造成敗局,但他主動承擔責任:自貶三等。

他幾次發佈鼓勵將士直言極諫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評自己過失和缺漏。在他執政期間,如果出現失誤,他都決不委過他人,而自省自律。李嚴等人罪責雖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責,檢討自己的失損。

四、知人善任。

他以寬廣的胸懷,純正的心靈,選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

他取士用人的標準是德才兼備。他不講門第、資歷,破格用人,大膽地授以要職,委以重任。何祗原為蜀郡太守楊洪手下的一個書佐小吏,楊洪亦是犍為郡太守李嚴之功曹小吏,何、楊都先後被諸葛亮擢為太守與李嚴同列。因此事他被譽為“是以西士鹹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也。”

諸葛亮任蜀相時,為了廣攬俊才,曾在成都南郊築招賢臺。劉備死後,他重用了一批德才俱佳的卓越人才。如蔣琬、李邵、馬勳、宗預、杜微、馬忠、秦宓、董允等,這次用人之舉被時人贊為“德舉”。

在《前出師表》中,他從“親賢臣,遠小人”的原則出發,向後主鄭重推薦了董允、向寵等,其心之公明純正實所罕見。諸葛亮所重用的文武大員中,既有荊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材,既有劉璋舊部,也有魏降將,無結黨之弊,大有“五湖四海”包容一切之襟懷,團結了絕大多數人。

在當時有這樣一句話:“凡事做過好事的,就算你和諸葛亮不認識,諸葛亮知道也一定會獎賞你;凡事做過壞事的,就算你和諸葛亮是親屬,諸葛亮也會懲罰你”。諸葛亮就是這樣嚴明執法,賞罰分明的。

五、謙恭待人。

若把諸葛亮同當時的名士孔融、禰衡等人相比,顯然後者的聲望不可同日而語,即使和才智過人的周瑜、魯肅、司馬懿相比也略高一籌。諸葛亮無私無畏,謙虛謹慎,深思熟慮,卓識遠見,善於博採眾長,融化於膽識之中。

六、治蜀有方。

諸葛亮治蜀刑法頗嚴,他與法正等人制定法典《蜀科》,還擬出,《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科條。

諸葛亮促進了蜀地農業的發展。他很重視都江堰水利工程,創設“堰官”專職管理,採用以農養戰、耕戰結合的政策,解決軍糧問題。諸葛亮對手工業也非常關注,恢復鹽鐵專營,並親到現場視察利用天然氣煮鹽的情況。並於城內設置“錦官”,專門管理。後世稱成都為“錦官城”,即源此。諸葛亮說:“今民困國虛,決敵之資,惟仰錦耳。”

由於諸葛亮不僅是從征戰的角度推動生產發展,而且更重要的是從穩定人民生活著眼制定政策發展生產的,其結果蜀地是“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一片繁榮安定景象。

七、勤政為民。

諸葛亮是位知其不可為之的英雄。他相信成事在天,謀事在人。在《隆中對》中即提出“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這種信念貫穿於諸葛亮的一生,他踏踏實實,兢兢業業,事必躬親,受命以後,夙夜憂慮,振興蜀漢,統一中國。

八、高風亮節。

諸葛亮不居功自傲,不追求過分的名位與特權。李嚴為曾慫恿諸葛亮加九錫,加爵稱王。諸葛亮並不為所動,嚴詞拒絕:“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庭,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睿,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國家興衰高於個人榮辱,不為權欲所惑,不為名利所累。其忠心不二,效死知己,堪稱中國曆代忠臣良吏之典範。

綜上所述,諸葛亮為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殫精......

三國的諸葛亮是一個怎樣人? 40分

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被稱譽為集忠、義、智、勇於一身,是中國歷史上的智慧神的最傑出化身。歷代朝野都對諸葛亮有很高的評價,“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亦成為了無數仁人志士的座右銘。

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有如下評價:“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駭,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在《三國志》中亦附有陳壽在《諸葛亮集》中的序言。而《三國志注》中,裴松之亦引出袁子談論諸葛亮的功績

諸葛亮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物?

諸葛亮是歷史上一個很值得尊敬的人。古往今來的政治家,諸葛亮幾乎可以說稱得上是完人。他跟著劉備,後來劉備死後,他又輔佐劉禪,劉禪是那麼一個庸人,但是諸葛亮輔佐了他,大權都在諸葛亮手裡。這個人沒有野心,沒有說是把劉禪弄下去,自己來作皇帝,沒有這種心。劉禪什麼事都交給諸葛亮,從沒有懷疑過諸葛亮會不會奪他的權,奪他的皇位,沒有過。也從來沒有一個人在他中間來挑撥,沒有一個人對劉禪說:“諸葛亮權限大了,對你不利。”或對諸葛亮說:“劉禪那麼不中用,應該奪他的天下,自己作皇帝”。除了劉備託孤時說過這句話外,沒有人說過這句話。君臣相信,群臣彼此之間相信,這點在歷史上是很突出的,不容易,群臣之間古往今來的很少人做到這一點,皇帝如果不行的時候,權臣權力大的時候,總是發展到篡位奪權。皇帝如果要是有點力量的時候,相權力大時,總是一定要把他拿掉,好的把他弄掉,壞的就殺。周公在中國歷史上這麼偉大的人物,當時還有人造他的謠言,親兄弟之間也有人造他的謠言。說他想稱王奪位。當然周公是不是稱王那是另一個問題,可能武王之後就是周公做王。歷代丞相權位大了,與皇帝總有矛盾。沒有一家沒有矛盾的,從古一直到清朝,沒有沒有問題的,真正沒有問題的只一家——諸葛亮,這一點不容易。我們說“法古今完人”,中國歷史上如果有完人,諸葛亮是比較完人。不貪汙,不腐敗,種了幾畝田,臨死時給劉禪上奏表還說,家只有幾畝田,幾株樹,另外財產一點也沒有,這容易呀?這在中國歷史上也不容易。在中國歷史上作官不貪汙的很少,作得像諸葛亮這樣的官,不是家財萬貫,良田千傾,就是奴婢成群,而諸葛亮一生清廉。

諸葛亮在蜀漢內部沒有多大矛盾,在他活著的時候,大家總是兢兢業業的來為社稷、為國家工作,很少個人之間矛盾。歷代內耗內消總是很大的問題,諸葛亮時內耗內消這一點很少,大家把精力用作為國。大家都是在工作中表現能力來取得自己的地位,沒有勾心鬥角來取得自己的地位,這一點不容易。公正、廉明,賞罰分明,不避親,能夠使被他懲罰、撤職的人,在他死後大家懷念他,就這一點來說,也就不容易。

《隆中對》三分天下,諸葛亮提出東邊和孫權聯合、南邊安撫少數民族,佔據荊州、益州,北伐對抗曹操。漢末時看到這個形勢的,諸葛亮是一個,魯肅是一個,還有袁紹手下的沮授也看到這個形勢,當時情況來說,漢皇朝分裂後,大體國內形勢,可分為三大塊,或者說三塊半,北方是一塊,四川是一塊,揚州是一塊,荊州是夾在揚與益兩州之間。這個地區形勢不穩,孫權也是必爭,益州也應該說需要這塊地方。荊州本來獨立的,地方也是可以的。東晉南朝時佔據荊州的多能和揚州對抗。梁武帝取天下就是從荊州襄陽起家的。荊州離孫權太近,劉備力量太弱,所以希望取得益州,取得益州、力量就雄厚多了,劉備得到諸葛亮如魚得水。劉備也是很有才能的,他這個人是“好默而慢”很有氣魄,很有雄才,就是什麼事想做時慢一步,比曹操慢一步。這慢一步有時候身家性命、成敗都在這慢上面了。慢一步就不得了。但是劉備有一個長處“百折不撓”,打不倒,打倒,再起。最後跑到襄陽投奔劉表,後來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時,對劉備是轉折。劉備聽了《隆中對》後,頓開茅塞。以前是糊里糊塗地鬥,連根據地也站立不祝他當然是基礎不如人,連袁紹也不如,袁紹知道佔河北作根據地。曹操不說話,但曹操心裡很有數,劉備也是不說話,但心裡沒有數,沒有佔根據地的思想,所以兩次佔據徐州,陶謙讓徐州一次,後來消滅了呂布,又被曹操打跑了,曹操不允許他佔住腳了。放著袁紹他不管,先到南面來消滅劉備。劉備很厲害,這是不成問題的,但得了諸葛亮就更行了。

我認為諸葛亮以後走的政......

諸葛亮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諸葛亮的相貌:“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

諸葛亮的人品:“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諸葛亮的子嗣:先從兄諸葛瑾過繼其次子諸葛喬為子,諸葛喬年二十五卒;親子諸葛瞻字思遠(諸葛亮長子——大度容人注)。“景耀...六年冬,魏徵西將軍鄧艾伐蜀...遣書誘瞻曰:“若降者必表為琅邪王。”瞻怒,斬艾使。遂戰,大敗,臨陳死,時年三十七。…瞻長子尚與瞻俱沒。次子京及攀(諸葛攀是諸葛亮義子諸葛喬之子——大度容人注)子顯等,鹹熙元年內移河東...京位至江州刺史”;

諸葛亮其妻名字:“襄陽記曰:黃承彥者,高爽開列,為沔南名士,謂諸葛孔明曰:“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許,即載送之”。由此可知,諸葛亮之妻姓黃,但名字不得而知。所謂“黃月英”系民間傳說,未載正史;

諸葛亮的政治才能:“(劉)備失勢眾寡,無立錐之地。(諸葛)亮時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孫權,求援吳會。權...即遣兵三萬人以助備。備得用與武帝交戰,大破其軍,乘勝克捷,江南悉平。後備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拜亮為丞相...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鉅細,亮皆專之。於是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以上引文均出自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這是人們爭論最多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本用不著爭論,在《辭海》、《大英百科全書》等權威辭書裡,提到三國時代的大“家”就只有兩人:一是曹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或詩人),另一個就是諸葛亮——政治家、軍事家。那麼,為什麼會出現爭論呢?這是因為,顛覆歷史已經成了當今歷史學家及其愛好者的特徵——許多歷史人物已經被評了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如果不顛覆歷史,不和傳統的歷史評價唱反調,如何能一鳴驚人,如何能引人矚目。所以,過去說不好的歷史人物,我一定要為他找一些好處(比如對隋煬帝、對秦檜、對李鴻章);過去說好的歷史人物,我也一定要找點毛病出來(比如對岳飛、對諸葛亮)。於是,歷史學界也不是清水衙門了,歷史學家們也照樣可以成為先富起來的人。只是,歷史真的可以隨意顛覆來顛覆去嗎?

首先,作為軍事理論家,諸葛亮的軍事著述之多,在三國時期無人出其右:《南征》、《北出》、《兵要》、《傳運》、《軍令》(上、中、下)等有案可稽,《將苑》中“夫為將之道,軍井未汲,將不言渴;軍食未熟,將不言飢;軍火未然,將不言寒;軍幕未施,將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張蓋,與眾同也”這幾句話,已為歷代軍事指揮人員(包括其他行業有識領導)奉為座右銘;

其次,諸葛亮還是三國時代最出色的軍事發明家。他推演確定的八陣圖,使中國傳統軍事陣法達到了最高峰;他發明的木牛流馬,是當時軍隊後勤供給最先進的運輸工具;他“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是當時最具殺傷力的遠程武器,他的這些發明創造同樣是當時無人匹敵的;

當然,處在那樣一個改朝換代的戰亂年代,是否為軍事家,主要還要看他的軍事實踐,即是否有過統兵打仗的經歷以及他的戰績。談及此處,我不由得要先發一段議論:

自從極親曹操(其實,這種所謂的“親”也未必是真的“親”,其目的也不外為了能引......

諸葛亮是個什麼樣的人

一、不貪權勢。

他位極人臣,卻不追求個人權勢,不弄權也不為權所奴役。

二、不謀私利。

他只靠俸祿為生,不以權勢謀私利。

《誡子書》中,他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他以淡泊寧靜的生活態度處世。他對後主說:“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他死時確實如其所言。

三、嚴於律己。

街亭之役,馬謖違節,造成敗局,但他主動承擔責任:自貶三等。

他幾次發佈鼓勵將士直言極諫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評自己過失和缺漏。在他執政期間,如果出現失誤,他都決不委過他人,而自省自律。李嚴等人罪責雖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責,檢討自己的失損。

四、知人善任。

他以寬廣的胸懷,純正的心靈,選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

他取士用人的標準是德才兼備。他不講門第、資歷,破格用人,大膽地授以要職,委以重任。何祗原為蜀郡太守楊洪手下的一個書佐小吏,楊洪亦是犍為郡太守李嚴之功曹小吏,何、楊都先後被諸葛亮擢為太守與李嚴同列。因此事他被譽為“是以西士鹹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也。”

諸葛亮任蜀相時,為了廣攬俊才,曾在成都南郊築招賢臺。劉備死後,他重用了一批德才俱佳的卓越人才。如蔣琬、李邵、馬勳、宗預、杜微、馬忠、秦宓、董允等,這次用人之舉被時人贊為“德舉”。

在《前出師表》中,他從“親賢臣,遠小人”的原則出發,向後主鄭重推薦了董允、向寵等,其心之公明純正實所罕見。諸葛亮所重用的文武大員中,既有荊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材,既有劉璋舊部,也有魏降將,無結黨之弊,大有“五湖四海”包容一切之襟懷,團結了絕大多數人。

在當時有這樣一句話:“凡事做過好事的,就算你和諸葛亮不認識,諸葛亮知道也一定會獎賞你;凡事做過壞事的,就算你和諸葛亮是親屬,諸葛亮也會懲罰你”。諸葛亮就是這樣嚴明執法,賞罰分明的。

五、謙恭待人。

若把諸葛亮同當時的名士孔融、禰衡等人相比,顯然後者的聲望不可同日而語,即使和才智過人的周瑜、魯肅、司馬懿相比也略高一籌。諸葛亮無私無畏,謙虛謹慎,深思熟慮,卓識遠見,善於博採眾長,融化於膽識之中。

六、治蜀有方。

諸葛亮治蜀刑法頗嚴,他與法正等人制定法典《蜀科》,還擬出,《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科條。

諸葛亮促進了蜀地農業的發展。他很重視都江堰水利工程,創設“堰官”專職管理,採用以農養戰、耕戰結合的政策,解決軍糧問題。諸葛亮對手工業也非常關注,恢復鹽鐵專營,並親到現場視察利用天然氣煮鹽的情況。並於城內設置“錦官”,專門管理。後世稱成都為“錦官城”,即源此。諸葛亮說:“今民困國虛,決敵之資,惟仰錦耳。”

由於諸葛亮不僅是從征戰的角度推動生產發展,而且更重要的是從穩定人民生活著眼制定政策發展生產的,其結果蜀地是“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一片繁榮安定景象。

七、勤政為民。

諸葛亮是位知其不可為之的英雄。他相信成事在天,謀事在人。在《隆中對》中即提出“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這種信念貫穿於諸葛亮的一生,他踏踏實實,兢兢業業,事必躬親,受命以後,夙夜憂慮,振興蜀漢,統一中國。

八、高風亮節。

諸葛亮不居功自傲,不追求過分的名位與特權。李嚴為曾慫恿諸葛亮加九錫,加爵稱王。諸葛亮並不為所動,嚴詞拒絕:“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庭,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睿,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國家興衰高於個人榮辱,不為權欲所惑,不為名利所累。其忠心不二,效死知己,堪稱中國曆代忠臣良吏之典範。

綜上所述,諸葛亮為報答劉備......

諸葛亮究竟是個怎麼樣的人?

這個問題要從不同的角度來看 但絕對不能完全否認一個人 也不能完全肯定一個人 無論在中國歷史上,還是在民間,諸葛亮向來是位大紅大紫的風雲人物。“鞠躬盡粹、死而後已”這句歷史名言,不知影響了多少代人,成為多少仁人志士的座右銘!對諸葛亮的評價,在歷朝歷代,朝野之間均能出奇地達成共識,成為很少發生非議的一位歷史名人!諸葛亮當年揮毫而成、令人蕩氣迴腸的《出師表》,更成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對諸葛亮評價最低的,可能只有魯迅先生對諸葛亮的評語:“狀多智而近妖”了。 在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義集於一身外,最大特點主要表現在一個“謀”字上面。諸葛亮的智謀,超群出眾,足智多謀,神機妙算,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還精通陰陽之道,能呼風喚雨、感知天地萬物,運籌帷幄,用兵入神,百戰百勝,決勝於千里之外。 觀其諸葛亮的一生,為了劉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謂嘔心瀝血,忠貞不二,鞠躬盡粹、死而後以,直到五丈原孤魂歸天時,還念念不忘劉家的江山社稷大業。若用現代語言來總結表述,諸葛亮的一生,是久經考驗的一生、與人、與天奮鬥的一生,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無私奉獻的一生、更是充滿智慧的一生。算得上模範軍師、模範丞相、優秀相父與師爺! 其實,《三國志》與《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有著天壤之別,《三國志》中的諸葛亮,更比較客觀真實些,比較接近歷史上的諸葛亮本人。一代才華出眾的傑出名相,這些史家評價,比較客觀公允,當之無愧。《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則是被演義化了的經過藝術包裝處理了的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被美化、神化到了無以附加的地步。諸葛亮就這樣在羅貫中的筆下,由凡人變成了神,變成了民間百姓樂於接受的神,成為了公認的智慧神的最傑出化身。 倘若撥開披在諸葛亮身上層層華麗的外衣與耀眼奪目的光彩,平心靜氣地審讀三國時代那段歷史,你就會發現一個更加真實的諸葛亮!做為謀士、師爺、軍師、丞相的諸葛亮,為輔佐劉備,在血雨腥風中打出了三足鼎立的天下,建立了蜀國,戰功赫赫,可謂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你若細讀史書,就可發現諸葛亮也並非為百戰必勝的常勝軍師,戰略與戰術失誤比比皆是:千百年來被人們擊節讚賞、每每稱道的那場空城計之戰,實際上是一場戰略上重大失誤、戰術上僥倖取勝的戰爭範例,倘若司馬懿識破諸葛亮的空城計真相,引大軍殺入城中,諸葛亮也就做了刀下之鬼或淪為魏軍的俘虜。空城計之戰,是諸葛亮失算而又迫不得已而為之的一招險棋。失街亭揮淚斬馬謖,則又是諸葛亮的又一次重大失誤;六出祁山,六次北伐中原之戰,皆無功而返,排除天時地利等不利因素,做為三軍統帥的諸葛亮,其失誤是顯而易見的!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失敗,當數蜀國的徹底滅亡。劉禪的被俘、蜀國的滅亡,雖然是在諸葛亮死後發生的歷史事件,但生前常以相父自居的諸葛亮,是難辭之咎的,應付有相當責任的!我們不禁思索責問,蜀國當初擁有諸葛亮這樣神機妙算、傑出的丞相兼軍師、和幾十萬精兵良將,為何沒能完成一統天下的宏願,最終反到落了個國破家亡的悲劇結果呢? 諸葛亮當初擬定三足鼎立後,再一統天下的遠大恢宏的戰略理想,最終成為一場空夢,非但沒有統一中原,反到連他親自輔佐創立的蜀國也頃刻間煙飛灰滅,是蜀國的悲劇,也是諸葛亮的最大人生悲劇!倘若諸葛先生在九泉之下有知,不知會做何感想?不知神機妙算的諸葛亮,生前是否曾預見到蜀國的滅亡?他是否占卜到自己與蜀國的徹底失敗? 諸葛亮最終敗給了誰?經在下研究分析,得出如下結論:諸葛亮最終敗給了天時與天意,天不滅曹!在滾滾向前轉動的天意巨輪面前,任何人的謀略、智慧的力量,都是渺小可憐的!何為天意?民意也!春秋無義戰,其實三國......

相關問題答案
諸葛亮是一個怎樣的人?
龐統是一個怎樣的人?
劉姥姥是一個怎樣的人?
王溥是一個怎樣的人?
關羽是一個怎樣的人?
陳仲弓是一個怎樣的人?
神農是一個怎樣的人?
鄭板橋是一個怎樣的人?
牛頓是一個怎樣的人?
趙子龍是一個怎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