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兵必勝的意思是什麼?
"哀兵必勝”的含義
【解釋】哀兵:充滿悲憤心情的軍隊。形容兩軍相遇,悲憤的一方一定能取得勝利。
【成語出處】
《老子》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
老子
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王弼注:“抗,舉也;加,當也。哀者必相惜而不趣利避害,故必勝。”[1]
【成語用法和造句】
【用法】在句中作主謂式或謂語,用於形容受到壓迫、欺凌常與“多難興邦”連用。
【造句1】看著滿城的殘陽,老人感嘆道:“這真是多難興邦,哀兵必勝啊!”
【造句2】我們這支弱旅眾志成城,硬是打敗了強勁的對手,真應了那句話“哀兵必勝”。
【造句3】 兩軍對壘,受壓迫、處境絕望而悲憤反抗的一方必能獲勝。
哀兵必勝的哀什麼意思
哀:悲哀。哀兵:由受迫而悲憤地奮起反抗的軍隊。一說“哀;憫也”。憐惜和慈愛士卒。
哀兵必勝 是什麼意思呢。。
哀兵,就是走投無路的人。必勝,就是一定勝利。雖然有誇張的成分,但是為什麼說哀兵必勝呢?當人走投無路的時候往往會有那種“殺一個不賠,殺兩個賺一個”的不要命的想法。反正也得死,不如往死裡衝一下說不定還能活下來。所以“哀兵”往往會爆發很大的力量,這樣才有哀兵必勝的說法。
兵法中往往注重一點,那就是給敵人活路。比如四個方向都圍住了敵人,讓敵人走投無路,這時可能就會真的“哀兵必勝”。但是假如只圍住三個方向,敵人就會往一個方向潰敗,這樣就可以乘勝追擊。在一定可以勝利的情況下,這樣的應用主要可以減輕己方不必要的損失。
後發制人 哀兵必勝 是什麼意思? 準確的我給分
後發制人【解釋】:發:發動;制:控制,制服。等對方先動手,再抓住有利時機反擊,制服對方。
哀兵必勝【解釋】:原意是力量相當的兩軍對陣,悲憤的一方獲得勝利。後指因受欺侮而奮起抵抗的軍隊,必定能取勝。
哀兵必勝有哪些典故
哀兵必勝,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越王勾踐的故事。越系古代越人所建之國,越王允常時其國漸強,故楚國乃聯越以制吳。前四九六年,當越王勾踐(前四九七年 -- 前四六五年)即位不久,即打敗吳國。兩年後,吳王夫差攻破越都,勾踐被迫屈膝投降,並隨夫差至吳國,臣事吳王,後被赦歸返國。勾踐自戰敗以後,時刻不忘會稽之恥,日日臥薪嚐膽,反躬自問
“汝忘會稽之恥邪?”他重用范蠡、文種等賢人,經過“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使越國力漸漸恢復起來。可是吳王對此卻毫不警惕。公元績四八二年,吳王夫差為參加黃池之會,帶領精銳部隊傾巢而出,僅使太子和老弱之兵留守國家。越王勾踐帶領軍隊乘虛而入,大敗吳國軍隊,殺掉了吳太子。夫差倉卒與晉定盟而返,連戰不利,不得已而與越議和。前四七三年,越軍再次大破吳國,吳王夫差被圍困在吳都西面的姑蘇山上,求降不得而自殺,吳國滅亡。 面對失敗和恥辱,越王勾踐連嘗吳王夫差糞便的事都幹,在騙取了吳王的信任後,回到越國,經過長期的努力,終於東山再起,滅掉了吳國。 洋洋得意容易使人驕傲自滿,從而走向失敗的深淵;而小心謹慎常懷如履薄冰之意,使人從困境中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