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有什麼特點?

General 更新 2025-01-14

螳螂的生活特點有什麼?

螳螂,無脊椎動物,昆蟲綱,螳螂目昆蟲的總稱。身體中型或較大,頭部倒三角形,複眼大而明亮,觸角細長;頸可自由轉動。體呈黃褐色、灰褐色或綠色。胸部具有翅2對、足3對;前胸細長,前足為1對粗大呈鐮刀狀的捕捉足,並在腿節和脛節上生有鉤狀刺,用以捕捉害蟲,故為益蟲。後足的基部具有聽器。雌性的食慾、食量和捕捉能力均大於雄性,雌性有時還能吃掉雄性。雌性的產卵方式特別,既不產在地下,也不產在植物莖中,而是將卵產在樹枝表面。交尾後2天,雌性一般頭朝下,從腹部先排出泡沫狀物質,然後在上面順次產卵,泡沫狀物質很快凝固,形成堅硬的卵鞘。卵鞘中藥稱“桑螵蛸”或“螵蛸”。次年初夏,從卵鞘中孵化出數百隻若蟲。若蟲蛻皮數次,發育為成蟲。為不完全變態。我國常見的有中華綠螳螂(Paraten-odera sinensis)俗稱“大刀螂”,體長約8釐米,綠色或黃褐;斑小螳螂(Statilia maculata)體長5~6.5釐米,灰褐或暗褐色。

螳螂屬於昆蟲綱有翅亞綱螳螂科,是一種中至大型昆蟲,頭三角形且活動自如;前足腿節和脛節有利刺,脛節鐮刀狀,常向腿節摺疊,形成可以捕捉獵物的前足;前翅皮質,為覆翅,缺前緣域,後翅膜質,臀域發達,扇狀,休息時疊於背上;腹部肥大。除極寒地帶外,廣佈世界各地,尤以熱帶地區種類最為豐富。世界已知1585種左右。中國已知約51種。其中,南大刀螂、北大刀螂、廣斧螂、中華大刀螂、歐洲螳螂、綠斑小螳螂等是中國農、林、果樹和觀賞植物害蟲的重要天敵。螳螂體長形,多為綠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種類。複眼突出,單眼3個。咀嚼式口器,上顎強勁。前足捕捉足,中、後足適於步行。漸變態。卵產於卵鞘內,每1卵鞘有卵20~40個,排成2~4列。每個雌蟲可產4~5個卵鞘,卵鞘是泡沫狀的分泌物硬化而成,多粘附於樹枝、樹皮、牆壁等物體上。初孵出的若蟲為“預若蟲”,脫皮3~12次始變為成蟲。一般1年1代,有些種類行孤雌生殖。肉食性,獵捕各類昆蟲和小動物,在田間和林區能消滅不少害蟲,因而是益蟲。性殘暴好鬥,缺食時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現象。分佈在南美洲的個別種類還能不時攻擊小鳥、蜥蜴或蛙類等小動物。螳螂有保護色,有的並有擬態,與其所處環境相似,藉以捕食多種害蟲。因為螳螂的身體外表顏色有綠、褐等之分,所以生長環境也不相同,綠色的螳螂大多生活在綠色樹木植物上,捕食一些小昆蟲之類的,但都是以保護色而生存。 由於蝴蝶是“寡食性”昆蟲,只要有合適的飼料食物,它就會眷戀不走。

但是蝴蝶不僅僅食花蜜,也有食腐質的,比如二尾蛺蝶。

食性:

1.專一性或寡食性:

一般來說,幼蟲為植食性且食性常為專一性或寡食性,意指某種蝶類幼蟲通常只吃一種或少數幾種植物的葉子,例如大白斑蝶只吃爬森藤的葉片,大紅紋鳳蝶則攝食多種馬兜鈴科植物葉片,而這些幼蟲喜歡吃的植物就稱為幼蟲之寄主植物或食草。

2.半肉食性或肉食性:

臺灣有些種類的蝴蝶食性已轉變為半肉食性或肉食性,例如淡青雀斑小灰蝶及白雀斑小灰蝶等的幼蟲在三齡以後會由寄主植物上移居至螞蟻巢中與螞蟻共生,幼蟲則取食螞蟻幼蟲,為半肉食性蝴蝶。而棋石小灰蝶或白紋黑小灰蝶等蝶類,則從一孵化後便以蚜蟲為食物。

螳螂的特點是什麼

螳螂的特徵與習性

螳螂,無脊椎動物,昆蟲綱,螳螂目昆蟲的總稱。身體中型或較大,頭部倒三角形,複眼大而明亮,觸角細長;頸可自由轉動。體呈黃褐色、灰褐色或綠色。胸部具有翅2對、足3對;前胸細長,前足為1對粗大呈鐮刀狀的捕捉足,並在腿節和脛節上生有鉤狀刺,用以捕捉害蟲,故為益蟲。後足的基部具有聽器。雌性的食慾、食量和捕捉能力均大於雄性,雌性有時還能吃掉雄性。雌性的產卵方式特別,既不產在地下,也不產在植物莖中,而是將卵產在樹枝表面。交尾後2天,雌性一般頭朝下,從腹部先排出泡沫狀物質,然後在上面順次產卵,泡沫狀物質很快凝固,形成堅硬的卵鞘。卵鞘中藥稱“桑螵蛸”或“螵蛸”。次年初夏,從卵鞘中孵化出數百隻若蟲。若蟲蛻皮數次,發育為成蟲。為不完全變態。我國常見的有中華綠螳螂(Paraten-odera sinensis)俗稱“大刀螂”,體長約8釐米,綠色或黃褐;斑小螳螂(Statilia maculata)體長5~6.5釐米,灰褐或暗褐色。

螳螂屬於昆蟲綱有翅亞綱螳螂科,是一種中至大型昆蟲,頭三角形且活動自如;前足腿節和脛節有利刺,脛節鐮刀狀,常向腿節摺疊,形成可以捕捉獵物的前足;前翅皮質,為覆翅,缺前緣域,後翅膜質,臀域發達,扇狀,休息時疊於背上;腹部肥大。除極寒地帶外,廣佈世界各地,尤以熱帶地區種類最為豐富。世界已知1585種左右。中國已知約51種。其中,南大刀螂、北大刀螂、廣斧螂、中華大刀螂、歐洲螳螂、綠斑小螳螂等是中國農、林、果樹和觀賞植物害蟲的重要天敵。螳螂體長形,多為綠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種類。複眼突出,單眼3個。咀嚼式口器,上顎強勁。前足捕捉足,中、後足適於步行。漸變態。卵產於卵鞘內,每1卵鞘有卵20~40個,排成2~4列。每個雌蟲可產4~5個卵鞘,卵鞘是泡沫狀的分泌物硬化而成,多粘附於樹枝、樹皮、牆壁等物體上。初孵出的若蟲為“預若蟲”,脫皮3~12次始變為成蟲。一般1年1代,有些種類行孤雌生殖。肉食性,獵捕各類昆蟲和小動物,在田間和林區能消滅不少害蟲,因而是益蟲。性殘暴好鬥,缺食時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現象。分佈在南美洲的個別種類還能不時攻擊小鳥、蜥蜴或蛙類等小動物。螳螂有保護色,有的並有擬態,與其所處環境相似,藉以捕食多種害蟲。因為螳螂的身體外表顏色有綠、褐等之分,所以生長環境也不相同,綠色的螳螂大多生活在綠色樹木植物上,捕食一些小昆蟲之類的,但都是以保護色而生存。

螳螂的特點20字

螳螂是昆蟲中體型偏大的,體長一般55到105毫米,據說有的甚至可達145毫米,身體為長形,多為綠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種類;標誌性特徵是有兩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堅硬的鋸齒,末端各有一個鉤子,用來鉤住獵物。頭呈三角形,能靈活轉動;複眼突出,大而明亮,單眼3個;觸角細長;頸可自由轉動;

螳螂的資料和特徵

早在2000多年前,《莊子·人間世》就有“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的說法。於是,“螳臂當車”的成語便由此而生,用於嘲笑那些自不量力的人。

其實,在昆蟲世界裡,螳螂應該稱得上是勇猛的鬥士。它屬於肉食性的昆蟲,性情凶狠殘暴。它的模樣也生得很怪:在長長的頸部上面頂著一個能作180度旋轉的三角形的頭,頭頂上生有一對多節呈絲狀的觸角,還長著一對由上百個晶體狀單眼組成的複眼,顯得巨大發達而向外突出,在它眼前活動的物體只需0.01秒就可以被其所察覺,使它能及時地觀察到四面八方的獵物和敵情,並迅速作出反應。它的前胸特別長,佔軀體長度的一半,前足上有很銳利的鋸齒,像一把鐮刀,是捕捉獵物的主要武器。

與我們的祖先蔑視螳螂的態度相反,古希臘人卻相信螳螂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尊稱它們為“占卜者”,並且認為牲畜吃下螳螂後會中毒而死,人如果沾上螳螂棕色的唾液就會弄瞎眼睛。其實這些神話與迷信都是源於螳螂狩獵時的姿態。因為它們在靜立等待獵物時,總是擡起頭,舉起兩個前足收攏在胸前,那種端莊文雅的舉動就像在祈禱,所以又被稱為“祈禱蟲”。

在自然界中,身穿綠色“偽裝服”的螳螂是擬態的高手,非常善於偽裝自己,既可以躲避天敵,又可以在等候或接近獵物時不易被發現。它們經常漫步在草叢與樹林之間,雖然行動緩慢,卻是一流的伏擊手。它們一般不主動去追捕獵物,總是擺出"祈禱"的姿勢,耐心地等待獵物的到來。有的還會伏在樹葉或花叢之中,喬裝打扮成一片葉子或一朵鮮花,誘騙昆蟲飛來自投羅網。

螳螂捕獵的動作,更是令人瞠目。當在綠樹花叢中飛舞的昆蟲來到螳螂眼前的時候,它的複眼和頸部的本體感受器立即神速地把昆蟲的形狀、大小、飛行速度和方向報告給大腦指揮部,併發出捕捉的命令。於是,螳螂悄悄地斜著張開翅膀,四隻腳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走向昆蟲,到離昆蟲不遠的地方時,突然全身立起,用大刀般的前足猛地向昆蟲飛行的方向狠狠一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攻擊,立即將昆蟲活捉,不論是蟬、蛾、蟋蟀、蝗蟲、蒼蠅、蚊子……,一瞬間就統統成了它的美餐。

然而,螳螂經常只看見前面的利益,而忽略了身後的危險。當它們用閃電般的速度攻擊昆蟲時,也常常因此而暴露了形跡,反而成為鳥類捕食的對象,即人們常說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除了捕殺各種昆蟲之外,螳螂之間還會自相殘殺,在食物缺少的情況下,體形較大的螳螂往往會吃掉體形較小的同類,所以人們常常會在荒郊野外發現一些無頭的螳螂屍體。尤其令人驚異的是,當雄螳螂和雌螳螂的交媾正在進行的時候,體形較大的雌螳螂就將它的“丈夫”當作食物吃將起來!更為奇特的是,雄螳螂卻對此進化出了一種對策,即在交配時即使整個頭部都被雌螳螂切了下來,也不會影響交配的繼續進行,並完成受精,因為它的生殖鉤還留在雌螳螂的體內,而控制雄螳螂交配行為的神經中樞不在大腦而在胸神經節和腹神經節。

為什麼雌螳螂會將與其交配的雄螳螂當作食物吃掉呢?這可能是因為雌螳螂在交配、繁殖、產卵的過程中,必須消耗大量的體能,因此交配時的雄螳螂就成為其最方便的一種食物了。這種現象雖然看起來十分殘酷和野蠻,但雌螳螂正是通過這種方法來攝取能量,從而成功地繁衍後代的,而雄螳螂則這種“以身殉情”的精神,當之無愧地成為動物界中對愛情最為堅貞的“大丈夫”。

雌螳螂在產卵時,首先需要找到遮風避雨的地方,一邊從它的腹部末端的產卵管中分泌出一種粘稠的液體,一邊用尾端的兩個瓣膜一開一閉地攪動液體,打進空氣,把液體攪成泡沫狀,然後才開始產卵。每產一個卵,就蓋上一層泡沫。泡沫很快乾涸,形成固體,成為卵......

螳螂目的外形特徵

中至大型昆蟲。體細長,多為綠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種類。頭呈三角形且活動自如,複眼突出,單眼3個,排成三角形。觸角絲狀;口器咀嚼式,上顎強勁。前胸特別延長,前足脛節呈鐮刀狀,常向腿節摺疊,形成捕捉性前足,腿節和脛節生有倒勾的小刺,用以捕捉各種昆蟲。中、後足適於步行。足跗節5節,有爪1對,缺中墊。腹部肥大,雌、雄背板可見9節。腹面雌只見6節,雄可見9節。前翅皮質,為覆翅,缺前緣域,後翅膜質,臀域發達,扇狀,休息時疊於背上。產卵器不突出,尾須短。

螳螂的巢有什麼特點

螳螂的巢長度通常為4釐米,寬度為2釐米。顏色金黃,像麥粒一樣。放在火上一燒就著了,並且會散發出一股淡淡的焦絲味道。事實上螳螂築巢的材料和絲差不多,只不過不是像絲那樣拉長,而是凝成泡沫狀的一團。如果築巢在樹枝上,那麼底部就會裹住旁邊的樹枝,其形狀隨著支撐物的形狀而改變;如果築在平面上,那麼巢的地步就是平的,因為他的形狀總是隨支撐物而變。這時,螳螂巢呈半橢圓形,一頭圓鈍,一頭尖細,尖細的一頭甚至還經常會延伸出短短的刺來。

相關問題答案
螳螂有什麼特點?
老虎的舌頭有什麼特點?
華山有什麼特點?
廬山的景色有什麼特點?
武松有什麼特點?
優秀的人有什麼特點?
劇本有什麼特點?
藏戲的聲音有什麼特點?
注塑鞋有什麼特點?
隨和型的人有什麼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