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在我國有什麼之稱?
大熊貓代表中國什麼
大熊貓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動物之一,主要分佈在我國的四川、甘肅、陝西省的個別崇山峻嶺地區,數量十分稀少,屬於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稱為“國寶”。它不但被世界野生動物協會選為會標,而且還常常擔負“和平大使”的任務,帶著中國人民的友誼,遠渡重洋,到國外攀親結友,深受各國人民的歡迎。大熊貓身體胖軟,頭圓頸粗,耳小尾短,四肢粗壯,身長約1.5米,肩高60-70釐米左右,體重可達100-180千克。特別是那一對八字形黑眼圈,猶如戴著一副墨鏡,非常惹人喜愛。
大熊貓的祖先是食肉動物,現在卻偏愛吃素,主要以吃箭竹為生。一隻盯年的大熊貓每天要吃20千克左右的鮮竹。有時,它也會開一次“葷”,捕抓箭竹林裡的竹鼠美餐一頓,甚至大搖大擺闖入居民住宅,偷吃食物。大熊貓性情孤僻,喜歡獨居,晝伏夜出,沒有固定的居住地點,常常隨季節的變化而搬家。春天一般待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竹林裡,夏天遷到竹枝鮮嫩的陰坡處,秋天搬到2500米左右的溫暖的向陽山坡上,準備度過漫長的冬天。每年的四五月份是大熊貓的繁殖季節,雄、雌大熊貓難得同居在一起。但5月一過,便又各奔東西。雌性大熊貓懷孕4-5個月左右,就急著尋找樹洞或石穴作為“產房”,它每胎產1-2仔。剛生下的幼仔重量只有150克左右,相當於媽媽體重的1‰。可是,一個月後體重可達2千克,3個月就能長到五六千克。熊貓媽媽常把小熊貓摟在懷中,輕輕撫摸,外出時也把它銜在嘴裡,或用背馱著,親親熱熱,形影不離。等到小熊貓五六個月大時,媽媽就開始教它爬樹、游泳、洗澡和剝食竹子等本領。兩年後,小熊貓才離開母親,開始獨立的生活。大熊貓的壽命一般為20-30年。
大熊貓的家族非常古老。大約在一百萬年前,它們遍佈我國的陝西、山西和北京等地區,在雲南、四川、浙江、福建、臺灣等省也有它們的蹤跡,現在留下來的數量很少,成為科學家研究生物進化的珍貴的“活化石”。
根據科學統計有78%的雌性大熊貓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貓不育,這就給大熊貓的繁殖帶來了許多困難。
在動物學上,大熊貓屬食肉目。據考證,大熊貓的古代名稱有貘、白豹、虞等。在200多萬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萬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貓已經廣佈於我國南半部,組成了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今天該動物群的許多種已經絕滅,而大熊貓卻一直活下來,所以大熊貓有“活化石”之稱。
迄今為止,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沒有幾乎瀕臨絕跡的大熊貓,只有在我國的四川、陝西、甘肅部份地區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們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貓總數僅1000只以下,而且數量在不斷減少。熊貓數量十分稀少,目前野生的熊貓僅我國獨有,被稱為“國寶”,當然可以代表中國啦!
我國有多少大熊貓
大熊貓是中國的國寶,更是面臨瀕危的珍貴稀有動物。迄今為止,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幾乎瀕臨絕跡的大熊貓,只有在我國的四川、陝西、甘肅部份地區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們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貓總數僅1000只以下,而且數量在不斷減少。根據科學統計有78%的雌性大熊貓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貓不育,這就給大熊貓的繁殖帶來了許多困難。 在動物學上,大熊貓屬食肉目。據考證,大熊貓的古代名稱有貘、白豹、虞等。在200多萬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萬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貓已經廣佈於我國南半部,組成了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今天該動物群的許多種已經絕滅,而大熊貓卻一直活下來,所以大熊貓有“活化石”之稱。 大熊貓長期生活在中國西部青藏高原東緣的高山深谷稠密的竹林叢中,過著神祕的"隱士"生活。而且形態構造特殊,秉性奇特,因此生物學家們對這種動物的分類一直沒有統一的認識。有的把它與熊一起列入熊科,有的把它與熊一起列入熊科,看作高度特化了的熊類;有的又把它獨立地列為大熊貓科Ailuropodidae。100多年來,從大熊貓的形態解剖,化石材料,行為生態等多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仍未得出結論。近年來科學家們又從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方面進行研究,使分類研究有了更深入的發展,但仍然未取得一致的認識,得出統一的結論。 大熊貓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而能夠生存到今天,反映了它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但是,由於受歷史發展因素的不利影響,使它目前已處於一種瀕危狀態。在各種不利因素中,其內在原因是由於食性、繁殖能力和育幼行為的高度特化。外在原因則是棲息環境受到破壞,形成互不聯繫的孤島狀分佈,導致種群分割,近親繁殖,物種退化。再加上主食竹子的週期性開花死亡,人為的捕捉獵殺,天敵危害,疾病困擾。這就構成了對大熊貓生存的嚴重威脅,使其面臨瀕危的境地。 大熊貓是生活在高山深谷中十分隱蔽的動物,所以野外的確切數量較難統計。一般認為有1000-1200只左右,再加上人工繁育和豢養的近100只. 確實在減少。據群眾反映:有的地方過去有,現在少了;有的地方過去有,現在沒了。野外所見大熊貓一般是成體多,幼體少,種群正在衰弱。但目前,大熊貓種群數量下降的趨勢已基本得到控制,有的保護區的種群數量還略有增長。 通過立法對大熊貓進行保護並作了大量的大熊貓保護宣傳教育工作。建立大熊貓“ 自然保護區”進行保護,中國政府自1963年以來,在秦嶺、岷山、大相嶺、小相嶺等6大山系,先後建立了14個大熊貓“ 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6000平方公里,對大熊貓密集的地區和棲息地實施有效的保護。在大熊貓保育、科研方面積累了相當的數據,為今後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加強動物保護立法和執法力度。進一步擴大,建立保護區面積並首先在各 保護區 之間建立大熊貓走廊。進一步加強大熊貓保育工作,更要加強各部門、機構間的協調。 長期以來,人們對於大熊貓在其自然棲息地裡的繁殖行為所知無幾,有關它們的生殖生理過程也知之甚少,一直籠統地認為當代大熊貓的繁殖狀況不景氣。可是,最新研究證實,大熊貓具有正常的生殖能力,種群未表現出減少的跡象,而種群處於增長或穩定的可能性要大於種群處於減少的可能性。從大熊貓的生殖遺傳潛力來說,它是一個有希望繼續繁衍下去的種群。 從大熊貓的食物來看,可供其食用的竹子是足夠的。80年代,人們曾擔心竹子開花枯死會導致大熊貓餓死,最近的野外研究表明當時是杞人憂天。因為大熊貓的分佈區中通常都生長著幾種竹子,當一種竹子開花時,大熊貓很容易找到替代的食物,僅有一種竹子開花並不會對大熊貓的生存構成威脅。即使大熊貓分佈區中只生長......
我國有幾隻熊貓?為什麼叫它"國寶"呢?
大熊貓是中國的國寶,世界的自然遺產,它誕生於距今約300萬至800萬年前,是自然界最古老的珍稀動物,有“活化石”之稱。歷史上大熊貓曾分佈於中國西南、華南、華中、華北、西北等16個省市大面積地區,但由於生存條件的變化,現在主要分佈在四川盆地西北及與其相鄰的陝西、甘肅的43個縣市,數量也急劇減少為1000只左右。大熊貓被聯合國列為世界瀕危物種之首,並用大熊貓肖像作為瀕危物種保護的象徵,以及世界自然基金會(WWM)的會徽。為了加強對大熊貓的保護,中國規劃並建立了大熊貓自然保護區28個。
黑什麼是世界稀有珍禽,在我國素有鳥中熊貓之稱
搜索了一下,有好幾個,黑字開頭的應該是——黑鸛
中國大熊貓目前總數有多少
熊貓是中國也是世界的珍稀動物。200萬年前,熊貓曾廣泛分佈於毗鄰中國的南亞地區以及中國的南部、中部、向北直到北京周口店附近。後幾近滅絕,只有少數倖存於中國西南的橫斷山區,故有“活化石”之稱。熊貓是我國國寶,主要分佈在四川、甘肅崇山峻嶺地區,數量十分稀少,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它常常負擔“和平大使”的任務,帶著中國人民的友誼,到國外攀登結友,深受各國人民歡迎。熊貓體態似熊,尾短小,頭圓吻短,臉廓象貓,四肢粗短,前後足都是五趾,棲息在2000-3500米的高山森林中,喜食箭竹,性格孤僻,一胎只產一仔,成活率低。據估計,目前世界上大熊貓不超過1000頭。1961年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成立時,特選熊貓的形象作該會會徽。世界各大動物園每種有滅絕危險的珍稀動物前均懸掛此徽志。 熊貓亦稱“貓熊”、“大熊貓”,屬貓熊科。熊貓體形似熊,很肥壯,成年的熊貓多在100公斤,體長1.5米,尾短小僅20釐米長。頭圓吻短,臉廓很像貓。四肢粗短,前後足都是5趾。它們棲息在2000-3500米的高山原始森林中。雖是食肉動物,但現在已演變成主要食竹的素食動物了。它的食量很大,日需10-15公斤的箭竹。熊貓性格孤僻,喜獨來獨往。每胎一仔,幼仔十分弱小(重僅2市兩),極易夭折。壽命為15年左右,目前總數不超過1000只。熊貓產於中國,分佈在四川省涼山、邛崍山、大小相嶺,四川與甘肅交界的岷山和陝西秦嶺的南坡也有分佈。 熊貓不僅是中國最稀有的珍貴動物,而且已成為世界上最珍貴最稀有的動物,世界各大動物園內每種有絕滅危險的珍稀動物籠前要懸掛熊貓為圖案的徽志。許多國家發行了有關熊貓的郵票
熊貓是隻有中國才有嗎?為什麼只有中國才有熊貓?
大熊貓是一種有著獨特黑白相間毛色的活潑動物。它的拉丁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指的就是它黑白相間的外表。大熊貓的種屬是一個爭論了一個世紀的問題,最近的DNA分析表明,現在國際上普遍接受將它列為熊科、大熊貓亞科的分類方法,目前也逐步得到國內的認可。國內傳統分類將大熊貓單列為大熊貓科。它代表了熊科的早期分支。成年熊貓長約120~190釐米,體重85到125公斤。獨特的特徵包括:大而平的臼齒,它的一根腕骨已經發育成了“偽拇指”這都是為了適應以竹子為搐的生活。與其他六種熊類不同,大熊貓和太陽熊都沒有冬眠行為。
大熊貓生活在中國西南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溫帶森林中,竹子是這裡主要的林下植物。我國長江上游向青藏高原過渡的這一系列高山深谷地帶,包括秦嶺、岷山、邛崍山、大相嶺、小相嶺和大小涼山等山系。秦嶺山系分佈於南麓,主要分佈的縣是佛坪,一般分佈的縣是洋縣,僅有少量分佈的縣有太白、寧陝周至、留壩、寧強等。岷山系除甘肅文縣為一般分佈外,其餘都分佈於四川。在四川主要分佈的縣有平武青川和北川等三縣,一般分佈的有九寨溝縣、松潘、茂縣等縣,少量分佈的縣有安縣、綿竹、彭州、臥龍、什邡和都江堰市。邛崍山系主要分佈的縣有寶興、汶川和天全等,一般分佈的縣有大邑和蘆山,僅少量分佈的縣有邛崍、崇州、康定、瀘定等。大小相嶺除洪雅和冕寧為一般分佈縣外,僅有少量分佈的縣有滎經、石棉、漢源、九龍等。大小涼山除馬邊、美姑和越西有一定數量外,僅有少量分佈的縣有甘洛、峨邊和雷波等。
世界上只有中國才有熊貓。
因為只有在中國演化的大熊貓存活下來了,世界其他地區的大熊貓在進化的過程中都滅絕了。
在動物進化史上,大熊貓是佼佼者,在生存競爭中,大熊貓是成功者。
據已發現的化石研究分析,早在800萬年前的晚中新世,中國雲南祿豐等地的熱帶潮溼森林的邊緣,就生活著大熊貓的祖先――始熊貓(Ailuaractos Lufengensis),這是一種由擬熊類演變而成的以食肉為主的最早的熊貓,個體猶如一隻較肥胖的狐狸。由始熊貓演化的一個旁枝叫葛氏郊熊貓(Agriarcros goaci),分佈於歐洲的匈牙利和法國等地的潮溼森林,在中新世末期即滅絕。而始熊貓的主枝則在中國的中部和南部繼續演化,其中一種在距今約300萬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現,體型只有現生大熊貓的一半大,像一隻胖胖的狗,其化石被定名為大熊貓的小種(Ailuropoda micrta)。從大熊貓小種的化石牙齒推測,它已進化成為兼食竹類的雜食獸。這些小型大熊貓又經歷了約200萬年,開始向亞熱帶潮溼森林延伸,並取代始熊貓廣泛分佈於雲南、廣西和四川。以後大熊貓進一步適應亞熱帶竹林生活,體型逐漸增大,距今50-70萬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貓的鼎盛時期,化石大熊貓武陵山亞種(Ailuropoda milanoleuca wulishansis)的體型僅比現生大熊貓小約1/8。到更新世晚期,化石大熊貓巴氏亞種(Ailuropoda milanoleuea daconi)的體型又普遍的比現生大熊貓大約1/8,而且依賴竹子為生。
熊貓的古稱是叫貔貅麼?
沒有疑問啊,沒參觀過大熊貓館嗎?說得很清楚的。大熊貓在遠古被稱為貔貅,這是有歷史記載的,詩經、莊子、尚書、本草綱目都有記載,最出名的莫過於司馬遷《史記 五帝本紀》的記載了,司馬相如作《上林賦》也有描述,都曾提過大熊貓貔貅這一古稱。至於五大瑞獸之一的貔貅,是根據大熊貓的原型展開想象造就的,已經不是一回事了,就像鳳凰的原型是長雉雞道理一樣。
各朝代大熊貓的名稱不斷變化,考證出來的有幾十個,抄幾個有權威的吧。
司馬遷在《史記·五帝記》中記載,遠在4000年前,有一個部落的首領叫黃帝,他利用馴養的虎、豹、熊、貔貅(大熊貓)等猛獸助戰,在阪泉(今河南逐鹿縣)打敗了另一個部落首領炎帝。
3000多年前的西周初年彙編的《尚書》和《詩經》,記述了貔貅皮(大熊貓皮)是皇帝進貢的珍品。貔像虎豹一樣威武,把古代的勇士比喻為貔一樣的威武英勇,以至軍隊打著“貔”、“貅”的旗號,象徵著戰無不勝。
春秋戰國時代(2700年以前)的《山海經》中記敘,它很像熊,毛色黑白,產於邛崍山嚴道縣(今四川滎經縣),並說它食銅鐵,故稱食鐵獸。
漢代(2000年前)文學家司馬相如在《上林賦》中記敘,漢武帝時上林苑(今西安市西周至縣、戶縣界)方圓200裡,放養很多禽獸,供皇帝狩獵,而貘(大熊貓)列為前茅。
西晉時(1700年前)稱大熊貓為騶虞,因為它只吃竹子,不傷害獵食其他動物,是一種能與友鄰和平共處的“義獸”,故在當時把大熊貓當作和平友好的象徵。當兩軍交戰,殺的天昏地暗,日月無光時,只要有一方舉起“騶虞”旗,戰鬥會嘎然而之,因為戰爭規則:凡使用“騶虞”旗,表示要求和平友好,停止衝突。
據日本《皇家年鑑》記載,公元658年10月22日,唐朝女皇武則天將一對活體白熊(大熊貓)和70張皮作為國禮,送給日本天武天皇。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幽室靜養,感覺冷風颼颼,膚寒頭疼,有人送給他一個畫了大熊貓的屏風,果然有避風祛邪,驅鬼神,保吉祥的奇效。白居易十分欣喜,在屏上賦詩《貔屏贊》,詩人借大熊貓需要一個和平安靜的環境才能生存,抒發他不滿戰爭給人民帶來的不幸和饑荒。
明朝李時珍(1518-1593)所著的《本草綱目》,記述了貘皮可作睡墊可防寒溼,驅瘟疫避邪氣;作為膏藥,能穿透肌膚防治腫瘤;尿加水飲,可溶解誤食入人體內的金屬雜物。
從有文字記載以來的古籍和地方誌中可以看到,自古以來,大熊貓就是神祕的傳奇式的異獸,十分珍惜。還可以確認,大熊貓曾廣泛分佈於中國華北地區的河南,西北地區的陝西、長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華南地區的福建,以及西南地區的雲南、貴州和四川盆地的周邊山區等地
為什麼中國的國寶是大熊貓?為什麼大熊貓被中國稱之為國寶?
1、因為大熊貓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被譽為:“活化石”,有很高的科研價值
2、因為野生大熊貓只有在中國才有,其他國家動物園裡的大熊貓都是源自中國
3、因為大熊貓很稀少,物以稀為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