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適應引領新常態?

General 更新 2025-01-08

如何適應引領新常態,自覺踐行新理念

“思深方益遠,謀定而後動。”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增長速度正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經濟結構調整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發展動力正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這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經階段,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大趨勢。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我們必須統一思想、深化認識,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重大判斷和決策部署上來,努力做到觀念上適應、認識上到位、方法上對路、工作上得力,不斷增強調結構、轉方式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全面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引領中國經濟邁上新臺階。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自去年以來,我們對新常態的認識逐步深入,適應更加主動,引領愈發有為。可以看到,在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有好的基礎上,一些經濟新現象和發展新趨勢不斷湧現——轉方式調結構進入重要窗口期,創新在發展中日益發揮決定性作用,結構性改革開啟經濟新週期,新一輪對外開放給世界更多機會,新消費加快培育新供給新動力。但與此同時,由於多方面因素影響和國內外條件變化,我國經濟發展仍然面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特別是結構性產能過剩比較嚴重。新常態是繞不過去的歷史關口,我們必須克服困難、闖過關口,堅持辯證法,既要看到基本面是好的,也要正視困難和挑戰,採取有力措施加以化解。

新常態之所以“新”,不僅在於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呈現若干新的特徵,而且包含新的發展理念、新的制度安排、新的工作方向。新常態下,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雖然有需求總量問題,但結構性問題更為突出。在有效供給不能適應需求總量和結構變化的情況下,我們必須在適度擴大總需求和調整需求結構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在理論上作出創新性概括,在政策上作出前瞻性安排,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這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認識適應引領新常態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貴在把握規律、因勢而謀、順勢而為,切不可坐著等、站著看。因此,我們必須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決策部署,努力實現多方面工作重點轉變。概括起來,就是推動經濟發展,更加註重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穩定經濟增長,更加註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宏觀調控,更加註重引導市場行為和社會心理預期;調整產業結構,更加註重加減乘除並舉;推進城鎮化,更加註重以人為核心;促進區域發展,更加註重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空間均衡;保護生態環境,更加註重促進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保障改善民生,更加註重對特定人群特殊困難的精準幫扶;進行資源配置,更加註重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擴大對外開放,更加註重推進高水平雙向開放。

“察勢者智,順勢者贏,馭勢者獨步天下。”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廣東較早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也較早開始轉方式、調結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做好經濟工作意義重大。廣大黨員幹部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認識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拿出壯士斷腕的決心、攻堅克難的勇氣、闖關奪隘的意志,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經濟發展。

如何適應和引領新常態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首先要正確認識新常態。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從要素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改革創新是根本出路

經濟新常態要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為轉方式、調結構提供根本動力。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中國需要主動作為,而改革創新是根本出路。

首先是改革基本經濟制度,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包括國資國企改革(理順國企與出資人以及國企內部的關係,提高國企運行效率)、財稅體制改革(理順中央和地方政府關係,降低企業稅收負擔)、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簡政放權、強化市場)和涉外經濟體制改革(從貿易開放到投資開放,從製造業開放到服務業開放,探索負面清單管理)四大關鍵領域。

其次是改革人口和戶籍制度,改善勞動力供給,包括放開“單獨兩孩”,逐級放寬戶籍限制等。

第三是改革金融體系,改善資本供給,包括理順價格(利率和匯率市場化)、健全市場(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和深化開放(推進資本賬戶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等。

第四是改革土地制度和城鄉管理體制,改善土地供給,重點是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推進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

保持平常心態 保持戰略定力

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經濟運行態勢是好的,同時也面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對此,在戰略上要保持平常心態,同時要保持戰略定力。

如何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湧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併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範的市場環境。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槓杆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藥,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係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總結:

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運用新思維適應和引領新常態,怎樣實施創新驅動戰略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技術創新是一個戰略性的支持,以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必須放在國家整體發展的心臟。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以計劃和促進創新的全球視野,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更加註重協同創新。深化體制改革,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加快國家創新體系,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相結合的創新體系建設。完善知識創新體系,加強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的研究和技術,社會公益技術研究,提高科研水平和轉化能力,科技發展戰略,搶佔制高點。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大技術突破的瓶頸。新技術和產品,加快新技術,以提高技術集成和商業模式創新的開發和應用。完善科技創新評價標準,激勵機制,轉化機制。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資源的有效配置,促進創新和綜合集成,智慧和全社會的創新和發展起來的實力。

如何適應,把握,引領新常態

“十三五”時期如何適應、把握、引領新常態

“十三五”規劃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後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因此,“十三五”規劃的制訂必須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十三五”時期,我國應該如何適應、把握、引領新常態。回答這一問題,首先需要充分認識新常態會帶來哪些新的變化,進而在清晰地把握好未來五年甚至更長一個時期宏觀環境和發展背景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加大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力度,積極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

充分認識新常態帶來的新變化

我國的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最直觀的變化就是經濟增速進入換擋期,即由過去的高速增長轉到當前的中高速增長。一個時期以來,中國經濟經歷了一個較長時期的下行週期,經濟增速在波動中放緩,今年第三季度已經回落至6.9%。這是週期性因素和結構性因素相互疊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結構性因素佔據主導地位。經濟增速放緩,表面上是需求不足,實際上是供給結構不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一方面,已有的供給因為供大於求出現了過剩;另一方面,部分需求缺乏相應的供給難以被滿足。進入新常態,一系列重大的、階段性的變化集中顯現,這既表現在需求側,也表現在供給側。

從需求側來看,2013年我國城鎮戶均達到1套房,2014年每千人擁有汽車超過100輛。按照國際經驗,進入這樣一個階段之後,房地產和汽車市場的需求都將發生明顯變化。從我國的具體情況看,房地產投資在2000年至2013年年均增長24%,今年前三個季度已下降到2.6%;汽車產量過去十年年均增長17.9%,今年前三個季度卻下降到0.9%。不僅如此,隨著房地產需求和汽車市場需求的下降,鋼鐵、水泥、玻璃、輪胎、電子、家電、家裝等關聯行業的市場需求也在下降。

從供給側來看,2012年以後,我國16歲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減少了820萬人,隨著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資源供需形勢發生變化、生態環境硬約束不斷強化,以往那種依靠生產要素大規模、高強度投入實現經濟增長的條件已經不復存在。與此同時,過去一個時期製造業迅猛擴張而形成的巨大產能,在國內外市場需求發生變化的情況下,當前面臨較為嚴重的過剩局面,特別是鋼鐵、煤炭、石化、有色、建材等傳統行業,產能過剩更為嚴重,利潤水平大幅回落,有的行業甚至出現全行業虧損。

由此可見,新常態更具本質的變化特徵還是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在需求側已發生明顯變化的情況下,如果仍然一味地擴大投資和產出規模,雖然短期內對經濟增長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隨著投資的邊際效用逐步遞減,其結果,不僅會使產能過剩的矛盾進一步加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會明顯減弱,進而還會錯失結構調整的機會。因此,新常態下,面對經濟下行暴露出來的矛盾和問題,必須加大供給側的結構調整力度,加快化解過剩產能和資產重組,增強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激發市場主體的內生活力和動力。需要強調的是,在市場需求已發生明顯變化的情況下,不主動調整也會被動調整,而被動調整付出的成本會更大。

加大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力度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的重要窗口期。過去一個時期的經濟下行壓力,固然帶來了一系列嚴峻挑戰,但也是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的重要機遇。因此,“十三五”時期要充分用好經濟下行形成的倒逼機制,把握好窗口期的寶貴機會,下決心推進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

結構調整的重要環節是有效出清過剩產能。過剩產能特別是“殭屍企業”造成資源沉澱,影響要素流動和資源再配置,還會延誤結構調整的時機,使潛在風險不斷積累。可以說,近一個時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盈利狀況持續惡化、工業品出廠價持續回落,與產能過剩是分不開的。今年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1.7%,到今年9月份工......

如何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因此,做好今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工作, 推進萬盛科學發展、轉型發展、加快發展,準確把握萬盛實際,科學認識當前形勢,是基本前提;歷史地、辯證地、全面地、科學地審視、領會和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是關鍵。

認識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必須保持經濟較快增長、儘快做大總量,更加註重質量效益,更加註重長期可持續;必須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更加註重轉型發展,更加註重結構調整;必須加快動力轉換、促進創新驅動,更加註重發現新增長點,更加註重培育新增長點;必須尊重經濟規律、適應市場需求,更加註重市場決定性作用,更加註重市場主體地位。

適應新常態,推動新發展,要以建設全市煤電化工基地、全市新型材料基地、全市生態旅遊度假基地和渝黔合作先導區為主攻方向,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圍繞“轉型發展、富民興區”總任務,保持較快增長速度、儘快做大經濟總量,注重質量、尊重規律,崇尚實幹、狠抓落實,突出改革創新、長期可持續,乘勢而上、順勢而為,加快三大經濟發展區建設,推進工業集群化、旅遊全域化、城鄉一體化,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進依法治區,促進全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事業興衰,關鍵在黨。新形勢新任務對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提出新的要求。要切實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推動黨領導經濟工作的觀念、體制、方式方法與時俱進。加強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統籌謀劃,提高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法治化水平,增強管理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素養,做好經濟社會發展的輿論引導工作。我們要主動適應新常態,堅定信心,振奮精神,尊重規律,崇尚實幹,不斷推動萬盛經濟社會取得新發展。

如何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

應該怎樣適應新常態 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新的階段性特徵。中央基於新形勢、新理念、新特點,做出“新常態”的重大戰略判斷,深刻揭示了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 變化。市委八屆五次全會報告強調,科學認識新常態、積極適應新常態,把握規律、順勢而為,才能與時俱進、穩步前行。   積極適應新常態,必須充分認識不同以往的發展變化。認識是適應的前提。認識理解新常態,才能積極適應新常態。積極適應新常態,就要深刻認識從嚴 管治黨的新要求,深刻認識經濟運行變化的新趨勢,深刻認識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任務,深刻認識群眾需求多樣的新特點,深刻認識倡導清廉文化的新風氣。   積極適應新常態,必須樹立新常態下的新思維新理念。比勤奮更重要的是理念、眼界和勇氣。理念的領先優於資源的領先。沒有新思維新理念,就不會有 積極適應新常態的高度自覺,就不會有主動適應新常態的思想境界。只有理念領先,才能打破慣性思維,樹立與時俱進的思想狀態,獲得改革創新的更大勇氣,以先 人一步、快人一拍的節奏迅速提升工作水平。   積極適應新常態,必須消除等待觀望的心態。等待觀望,不在狀態,雖談不上違法亂紀,卻有渙散作風、鬆弛紀律之弊,也是一種變相腐敗。各級黨員幹 部要清醒認識到,從嚴管黨治黨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要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真正在思想嚴起來、整改上嚴起來、正風肅紀上嚴起來,以更加堅 決的態度、更加有效的舉措、更加務實的作風,將從嚴管黨治黨的要求落到實處,為全面推進“四新”提供堅強的作風保障。   積極適應新常態,必須擺脫為官不為的狀態。為官不為,滿足現狀、不思進取,是幹好一切工作的大敵。全會對做好當下工作和謀求長遠發展做出部署, 成就事業需要好狀態、幹部成長需要好狀態、凝心聚力需要好狀態,當前要著力解決一些幹部中存在的不想幹、不敢幹、不會幹、不願乾等問題,切實從僵化、教 條、懈怠、背時的茫然狀態中解放出來,提振精氣神、凝聚正能量,為適應新常態、解決新問題、推動新發展擔當新作為。   習總書記指出,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面對新常態,全市廣大黨員幹部必須增強緊迫感、責任感,積極認清形勢、適應形勢、駕馭形勢。要 “轉”,使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緊跟時代步伐;要“變”,在作風、精神、能力上積極適應新要求;要“幹”,順勢而為、主動作為、奮發有為,以開拓創新、知難 而進的智慧和勇氣,肩負起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歷史責任。

如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深化體制改革,釋放制度活力,規避資源錯配,釋放要素潛力,激活微觀主體,夯實創新動力

分析我黨為什麼要主動認識適應引領新常態

我黨為什麼要主動認識適應引領新常態

“新常態”就是指由過去的狀態向一種新的相對穩定的常態的轉變,是一個全面、持久、深刻變化的時期,是一個優化、調整、轉型、升級並行的過程。黨的十八大

以來,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呈現出一系列新常態,主要有經濟新常態、從嚴治黨新常態、社會治理新常態、文化強國新常態、生態文明新常態

等等。準確把握和積極適應新常態,主要手段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切實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全面準確把握經濟新常態。經濟新常態是黨中央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的重大戰略判斷。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實質是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

發展的中高速增長階段。從速度層面看,經濟增長速度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增長的質量和內涵發生質的變化;從結構層面看,經濟結構發生全面深刻變

化,不斷優化升級;從動力層面看,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從風險層面看,生態環境和一些不確定性風險將進一步顯現。新常態,新階段,

發展仍是第一要務,積極適應經濟新常態,重點在落實好六個

“抓”,即抓穩定增長,確保經濟運行總體平穩;抓轉型升級,增強產業發展後勁;抓區域協調發展,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抓創新支撐,形成新的增長動力源

泉;抓改革開放,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抓民生改善,挖掘經濟持續發展的可靠潛力。

全面準確把握從嚴治黨新常態。

全面從嚴治黨新常態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成果,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管黨治黨的新風貌,是新形勢下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偉大

創造。全面從嚴治黨新常態下,思想教育從嚴,著力解決“總開關”這一根本問題;幹部選用從嚴,著力形成正確的導向和風氣;管理監督從嚴,著力規範管班子帶

隊伍的制度措施;懲治腐敗從嚴,著力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改進作風從嚴,著力形成為民務實清廉的作風常態;制度治黨從嚴,著力完善管黨治黨的治本之

策;紀律約束從嚴,著力強化令行禁止步調一致的全黨意志;落實責任從嚴,著力構建黨委抓、書記抓、一級抓一級的工作格局。從嚴治黨新常態是與時俱進不斷髮

展的動態過程,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主動適應從嚴治黨的新要求,鞏固從嚴治黨的新常態,重點在突出“五個新”,即樹立強烈的危機意識,形成作風建設穩

固的新態勢;以“零容忍”的態度懲治腐敗,打造風清氣正的新局面;堅持思想建黨與制度治黨並重,開啟剛柔相濟的政黨治理新思維;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探索權

力運行制約監督的新規律;把抓黨建與抓發展有機結合,形成聚精會神抓黨建、一心一意謀發展的新格局。

全面準確把握社會治理新常態。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我黨推進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標誌,也表明了依法治理成為治國理政的新常態。黨的十八大以來,

社會治理緊緊圍繞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多元治理和源頭治理改革創新,更加重視權利保護,人民群眾在教育、就業、收入分配、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

公共服務方面的權益有了充分保障;更加重視發揮法律和道德的雙重作用,堅持依法治理和以德治理相結合,大力弘揚法治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重視基

層治理,以社區建設為重點,基層綜合服務管理能力不斷增強,社會基層基礎工作日益鞏固;更加重視網絡治理,輿情管控和網絡治理能力加強,互聯網管理體制機

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更加重視公共安全管理,食品藥品、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社會治安、反恐等公共安全領域應急管理體制機制逐步健全,廣大幹部和人民群眾的

公共安全意識、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能力得到提高;更加重視人民團體和社會......

如何主動把握和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

一、樹立新理念,適應新常態

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有些幹部思想還“轉不過彎”,對如何處理經濟發展的速度、質量與效益關係把握不準,尚未跳出經濟發展的慣性思維;有些幹部對國內外複雜的經濟形勢“把脈不準”,對如何處理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新問題缺乏思考、沒有辦法,找不準轉型的方向、調整的路徑,導致知行脫節;有些幹部發出“為官不易”的感嘆,思想上出現“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傾向,工作滿足於表面上過得去、形式上能應付;有些幹部缺乏擔當精神,工作邁不開步,上級部署什麼就做什麼,跟著走、順著走、看著走,不思進取,特別是對一些成因複雜、久拖不決的“老大難”問題,缺乏應有的責任擔當,身體已經進入今天,思想還停留在昨天。

因此,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各級幹部必須轉變思想觀念,創新工作理念,認真研究新情況,積極探索新形勢下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要科學認識當前時代發展的新特徵新內涵,準確把握轉型發展的新趨勢新潮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與時俱進地改進和完善領導經濟工作的觀念思路和方式方法,進一步明確經濟發展過程中調結構轉方式的著力點,積極探索經濟發展新動力,激發活力,促進經濟改革與發展有實質性突破。

二、奮發有為,幹部要有精氣神

一個地方的轉型發展水平和成效,取決於幹部的精神狀態。如果幹部人人都有一股子“精氣神”,個個朝氣蓬勃、鬥志昂揚、激情奮進,地方發展就一定能從一個勝利走向又一個勝利,即使身處低谷也能打贏翻身仗;反之,如果幹部“不在狀態”,地方發展就可能像“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不僅會被先行者拋遠、同行者甩開,甚至會被後來者趕超。

各級領導幹部要在提振“精氣神”上做表率,帶動各級領導班子邁入轉型發展的新境界,引領廣大幹部群眾把工作當事業、把職責當使命,真正做到在崗在位在狀態、敬業勤業幹事業。同時,對新常態釋放出來的發展新動向,保持清醒頭腦和足夠耐心,增強戰略定力,避免盲目跟風。要統籌兼顧應急與謀遠,既滿懷熱情、只爭朝夕,又神定氣靜、理性從事;既保持一抓到底的狠勁、一鼓作氣的拼勁,更善用一以貫之的韌勁、一舉多得的巧勁,通過不斷提升創新能力,確保在適應形勢上有新思路、在應對情況上有新辦法、在解決問題上有新舉措。

三、恪盡職守,勇於擔當

堅持原則、敢於擔當是黨的幹部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有多大擔當才能幹多大事業。各級領導幹部不能只想當官不想幹事,只想攬權不想擔責,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必須強化擔當意識,提升擔當能力。要把忠誠履責、盡心盡責、勇於擔責,轉化成內化於心、外化於形的價值取向,轉化成夙夜在公、勤勉工作的職業操守,“日日行、不怕千萬裡,時時幹、不怕千萬事”,體現好共產黨人的先進性和純潔性;要直面發展中暴露的問題和矛盾,冷靜審視自身的成績與不足,“在轉型中盡責,在先行中擔當”,履行好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職責。

四、知行合一,真抓實幹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事靠人為,事在人為。轉型發展需要一支主動而為的看得遠、想得全、謀得深、能幹事的幹部隊伍。目前,全市廣大人民和社會各界對襄陽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更加期盼各級幹部能夠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拿出新作為。各級幹部必須把握轉型節奏,在駕馭全局的前提下突出工作重點、抓好主要矛盾,深謀遠慮、掌握動態、捕捉信息,真正把當前現實和長遠需要統一起來,把解決具體問題與解決深層次問題結合起來,把想大事、抓大事與做小事、辦實事銜接起來,充分運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把工作幹好、把群眾的事情辦好。

五、求真務實,轉變作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領導幹部要做到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做到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要堅決把積極踐行“三嚴三實”要求,作為改......

相關問題答案
如何適應引領新常態?
如何適應新的領導崗位?
如何適應新崗位?
部隊如何適應新崗位?
如何適應社會環境?
如何適應大學生活思修?
如何適應初中生活?
如何促進臉部新陳代謝?
教育機構如何招生引流?
如何迴應別人的調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