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無樹什麼意思?
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是什麼意思?
萬法唯心所造。心中有塵,塵本是心,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什麼意思?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菩提是個覺道,又有什麼樹呢?若有樹,那菩提就變成物,而有所執著。菩提本來什麼也沒有,你說你覺悟了,但覺悟是個什麼樣子?是青色?黃色?紅色?白色?你且說個樣子出來,看看它是無形無相的。
‘明鏡亦非臺’:你說心如明鏡臺,其實根本沒有個臺,若有個臺則又有所執著,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怎麼還要有個臺呢?
‘本來無一物’:本來什麼都沒有,也沒有一個樣子,也沒有一個圖,或一個形相,所以根本什麼也沒有。
‘何處惹塵埃’:既然什麼都沒有,塵埃又從那裡生出呢?根本就無所住了。
這首偈頌主要是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沒有一切執著,也就是佛所說的意思:‘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個地方就教人沒有執著,你執著它做什麼?你執著它將來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時又執著些什麼?,百度君上查的,我的水平不夠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什麼意思.講通俗點
原句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是什麼意思?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亥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菩提本無樹”的全文是什麼?順便解釋下其道理可否?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要了解這句偈言的意思,得先了解一些佛教常識。
當年佛祖在菩提樹下悟道,修成正果的,佛教把菩提樹作為修行得正果的一種象徵。明鏡臺也是一種比喻,比喻我們人的心,像明鏡一樣,反觀自照。
這句偈言是針對神秀禪師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而作。
神秀的這首詩代表了小乘佛教的思想意境。
身是菩提樹,意思是我們的身體要象菩提樹一樣,保持端正的體態,不斷修持精進。
心如明鏡臺,是把我們的心比喻為明鏡臺,如果灰塵粘染則不明澈。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字面意思為明鏡臺要不停地擦拭,才不會沾染上灰塵。意思是說我們要不斷地勤修,保持心境的平和,才能恢復本心得悟正果。
該詩前兩句是講的身心方面的修行,後兩句是修行的結果,明心見性。小乘佛教注重的是自身的苦修實證,見性成佛。小乘的思想是本心即佛。這些在神秀的詩中都體現出來。
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突顯了大乘佛教的思想意境。
菩提本來是指的菩提樹,菩提本無樹,就是否定了菩提樹的有形實質。明鏡亦非臺,同樣也是否定明鏡臺的有形實質。這兩句是說,菩提就在你的心中,明鏡也只是你的心。菩提樹也好,明鏡臺也好,本來都是空。本來無一物,何處若塵埃?意思是說,既然本來一切事物都是空,那麼沾染塵埃又從何說起呢?塵埃也是空啊!這首詩的意境就在於空得徹底,一切事物都是空,就連小乘的本心、本性也是空。
這兩首詩已成為佛教歷史的一段佳話。大家普遍都認為慧能的詩悟性更高,境界更深。從境界上講感覺是這樣,但是慧能的詩給人的感覺太空了,空得讓人摸不著邊際。而神秀的詩體現真修實悟,給人更腳踏實地的感覺。也許這正是小乘和大乘的區別之處。
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形容什麼?
這是說心中無事,哪裡會受干擾呢,所以,做事儘管做事,不要太執著,所謂做而未做就是這個意思.
現在很多人太執著了,不是說執著不好,而是心動的太多了,壓力太大了,有些時候,沒事時,你叫它平靜下來也是不能,總得找事幹,不然悶得慌,神氣外洩了,而不自知,所以,要解脫,就要將心放下,將一切放下,放下不是不做事,而是隨緣做事,努力做事,注重過程,不要太著意結果.
佛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是什麼意思?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菩提是個覺道,又有什麼樹呢?若有樹,那菩提就變成物,而有所執著。菩提本來什麼也沒有,你說你覺悟了,但覺悟是個什麼樣子?是青色?黃色?紅色?白色?你且說個樣子出來,看看它是無形無相的。 ‘明鏡亦非臺’:你說心如明鏡臺,其實根本沒有個臺,若有個臺則又有所執著,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怎麼還要有個臺呢? ‘本來無一物’:本來什麼都沒有,也沒有一個樣子,也沒有一個圖,或一個形相,所以根本什麼也沒有。 ‘何處惹塵埃’:既然什麼都沒有,塵埃又從那裡生出呢?根本就無所住了。 這首偈頌主要是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沒有一切執著,也就是佛所說的意思:‘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個地方就教人沒有執著,你執著它做什麼?你執著它將來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時又執著些什麼?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參悟不透...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我曾經思考過一個問題: 人覺得一個東西好吃,事實上嗅覺比味覺佔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這樣嗅覺靈敏的生物,在飲食上遠比我們快樂。這樣的想法到底對不對……如果錯了……錯在哪裡?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 正如慧能所說的:仁者心動 又如道家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 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道家則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是什麼意思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浮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