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麼過七夕?
古代七夕怎麼過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由於古代女子希望以織女為榜樣,所以每逢七夕,她們都會向織女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獲得美滿的姻緣。古代的情人節其實是上元節,也就是現在的正月十五——元宵節。只有在這一天,古代女子可以出門賞燈,也就可以藉著賞燈的名義約會啦!
中國古代女子怎麼過“七夕節”
相傳牛郎織女又合稱“靈匹”。唐朝書生李嶠《奉和七夕應制》詩曰:“靈匹3秋會,仙期七夕過。”是以,現代民間又將七夕喻為“乞巧節”,男子們便在這天向心靈手巧的織女“乞巧”:
一曰卜巧。“卜巧”即卜問女孩子將來是否心靈手巧、巧到何程度?《開元遺事》有載:唐玄宗與諸妃每至七夕凌晨,便會分散清華宮就宴,讓宮女們將蜘蛛放進一個小錦盒裡,窺察蛛絲的粗拙,用以卜問巧的程度如何。《夢樑錄》則說,南宋杭州“其日晚晡時,傾城兒童男子,不管貧富,皆著新衣。繁華之家,於高樓危榭,安排宴會,以賞節序。又於廣庭中設香案酒果,遂令女郎望月,膽鬥列拜,次乞巧於女、牛。或取小蜘蛛,以金銀小盒兒盛之,次早觀其網絲圓正,名曰‘得巧’。”
2曰賽巧。民間男子們比賽穿針引線,誰穿得快,誰便得巧。《荊楚歲時記》說:“是夕,人家主婦結綵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榆石為針,陳生果於庭中以乞巧。”杭州一地則以麵粉和糖,製成各種形狀的小果,再以油煎之,名曰巧果。向晚陳於庭中,佐以蓮蓬、白藕、紅菱之類。對目穿針,祈織女賜以巧技。有詩曰:穿線年年約比鄰,更將餘巧試針神。誰家獨見龍梭影,繡出鴛鴦不度人。”
3曰乞巧。七夕前一天,女孩子們取雨水、井水各半,盛在電纜捲線器碗中,佈置露天一夜,再在太陽下曝晒半天。中午時分,每人將繡花針(或用新掃帚梢頭代之)放在水面上,浮而不沉,此後觀測針在水中的影子,或散如花,或動如雲,或成物形而奇妙者,被認為是“巧得巧”。假定針影或粗或細或直,毫無花式者,便認為是“乞得拙”矣。
古代人和現代人是怎樣過七夕節的
和愛人在一起不管到哪裡。。。無論做什麼。。。
感覺幸福就好。。。
可以天天都是情人節呢,見面時相依相偎,暢所欲言。。。
見不到時常常想念就好了。。。
中國古代七夕節古人門情人之間是怎麼過的?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俱、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
七夕習俗: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為牛慶生、晒書晒衣、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誕、染指甲、婦女洗髮、結紮巧姑、拜“七孃媽”、儲水辟邪防病、用使君子、石榴驅蟲防疫 等
主要是乞巧為主,並沒有現在的情人節這種過法。
盤點傳統七夕節的那些習俗,看看古代七夕是怎麼過的
七月七馬上到了!很多情侶在這天開送禮物的,男的送女的,如果是真愛,會送鑽戒的多些,樂維斯最好了!!是中國的情人節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漢族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裡,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的確是很熱鬧!
中國古代七夕有何禁忌
七夕在漢代以前民間是一個禁忌的日子。據云夢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第一五五簡正記“取妻”忌日說,簡文的大意說,戊申日,巳酉日牽牛迎娶織女的喜事沒有辦成。如果在這樣的日子娶婦的話,三年丈夫就會離棄妻子。由此可證當時因為牽牛和織女為河漢的阻隔未能成婚的傳說而影響到民間的民俗生活,形成一種民間婚嫁的時間禁忌。
七夕節俗在西漢中期以後開始發生大變化,由七夕的分離禁忌逐漸演進到男女的良宵歡會。七夕由凶時惡日轉變成良宵吉日,在漢魏之時初步由禁忌向民俗節日轉變。之後就沒有什麼禁忌了。
七夕節在古代是什麼意思?代表的是什麼?
節日起源
婦女乞巧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
自然崇拜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晒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時間崇拜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4]
數字崇拜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祕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生殖崇拜
”七七"是生命週期。《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它說男子以8歲一個週期,女子以7歲一個週期。女子7歲腎氣盛,換牙齒頭髮變長;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天癸是腎精,任督二脈,以中醫說法,"為一身陰陽之海,五氣貞元",也就是說,二
牛郎織女(刻紙)一七就來月經,可以生子。三七腎氣平均,最後的牙齒長齊,發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堅,頭髮長極,身體盛壯,到了頂點。五七陽明脈衰,面容開始焦黃,頭髮開始掉。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是一個生命週期結束。"七"這個數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應該是結束中的誕生。《周易·復卦》:"反覆其道,七日來複,天行也。"孔穎達疏:"天之陽氣絕滅之後,不過七日陽氣復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來複"是去而復來,也就是重生,輪迴循環,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盡,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豐滿。
節日發展
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裡,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
古代七夕節有什麼習俗
古代時期七夕節的習俗是: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志》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臺,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臺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中國古代的七夕都送什麼
在古代,“七月七”大致始於兩漢,舊例是暴晒經書或衣物。在魏晉南北朝中,白天則是晒經書和衣物,而到晚上則設宴會祝福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的佳時相會。
而作為一個現代人,現在七夕就是中國式情人節,所以我建議送金莎巧克力、玫瑰或者小禮物咯,但我覺得,情人節其實兩個人一起甜甜蜜蜜地渡過就好。如果真的要送,就送上一個貼心小禮物也就行了!
參考資料:《中國古代史》朱韶侯主編
古代七夕民間的主要活動是什麼
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姑娘們在七夕夜要盡情梳妝打扮。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俱、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