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平原鹽鹼化的原因?
土壤鹽鹼化的成因 分佈 防治 是什麼?
防止酸雨
越南土地鹽鹼化的原因 5分
據越南《投資報》3月9日報道,越南最大的稻倉及水產品養殖基地—九龍江平原遭遇百年不遇的自然災害。上百萬人生活受到影響,經濟損失數億美元。越南農業與農村發展部最新統計顯示,僅16萬公頃冬春稻受鹽鹼化影響損失就達5萬億越南盾(約合2.38億美元),直接影響150萬居民生活。預計隨著3-4月份海水倒灌造成耕地鹽鹼化日益加重,以上預計損失將擴大3至4倍。
東北地區土壤鹽漬化的成因
【詳解】
鬆嫩平原西部,約佔東北大平原面積三分之一.本區晚更新世以來自然景觀的演化形成的地質、地貌和土壤背景、現代氣候以及人文景觀等決定了該區是一個極其脆弱的生態敏感區和生態過渡帶,極易受氣候波動和人類活動的干擾發生生態失衡和退化.
“東北地區西有大興安嶺,東有長白山,北有小興安嶺,中部為松遼平原,東北部為三江平原.全區除西部與蒙古高原接壤,其餘都為界江、界河及大海環繞,包括黑龍江、烏蘇里江、圖們江、鴨綠江、興凱湖和渤海、黃海.
區域內分佈著兩大水系:北部是流入黑龍江的松花江水系,南部是流入渤海灣的遼河水系.
這種地質構造格局和地貌景觀是自中生代開始營造,經過長期演化,到第四紀末基本定型的.
自距今約200萬年前的早更新世時期,嫩江,松花江,第二松花江和東、西遼河都是內陸河,流入以吉林省大安一帶為中心的古鬆遼大湖.
大約10萬年前的中更新世末,盆地中部形成分水嶺,大湖水系分解成南北兩部分.北部形成松花江水系,向東經黑龍江入海;南部形成遼河水系,向南流入渤海.原湖區中心隨著地殼的擡升,逐步萎縮乾枯,形成星羅棋佈的沼澤溼地.以後,盆地西部由於氣候變為乾冷,湖泊乾涸,形成了科爾沁沙地、鬆嫩沙地和古大湖中心區的鹽鹼沼澤和鹽鹼地.在近一萬多年來的全新世時期,科爾沁沙地、鬆嫩和呼倫貝爾沙地在氣候適宜時期發育成草原和森林草原.”
“西部的科爾沁、鬆嫩和呼倫貝爾三大沙地,總面積約8萬km2.在地質歷史時期,這裡沉積了幾十米以至幾百米厚的中、細沙層.距今一萬多年來,經歷了幾次氣候適宜時期,沙地被草本植被覆蓋併發育形成古土壤.但由於草原的不當開墾和過牧,破壞了地表植被和土壤,導致一些地方沙丘活化和土地沙漠化.實施“三北”防護林工程和退耕退牧還林還草以來,一些地區沙漠化過程逆轉,特別是在科爾沁沙地南部整體上有逆轉趨勢,但大部分地區仍然嚴重.”
“鬆嫩平原鹽鹼化土地面積約3.7萬km2,其最低窪部分即古鬆遼大湖的核心(吉林省的大安一帶),是蘇打鹽漬土集中分佈地區.近年來由於氣候連續乾旱、過度放牧,蘇打鹽漬化有發展加重趨勢.”
“全區水土流失面積約28萬km2,佔土地總面積的22.6%,其中黑土區的水土流失面積佔黑土地總面積的34%,嚴重威脅東北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另有課題組專家認為 2004-9-27:“鬆嫩平原西部人類活動對區域生態環境產生強烈影響始於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農業開發.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大規模的農業開墾改變了本區草甸草原、榆樹疏林草原景觀,部分天然草場過度放牧,草場植被破壞嚴重.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儘管該區生態環境退化態勢減緩,但區域“三化”-土地沙化、鹽鹼化和草場退化的態勢仍在延續.該地區目前分佈有總面積達200萬公頃的風沙土.由於開墾和不合理的利用,使許多原來有植被覆蓋的風沙土變成了流動沙丘.一些調查顯示,該地區的流沙有向大平原中部地區擴展的趨勢.該區還有多達300萬公頃的鹽鹼化土地,鹽漬化在迅速發展,近年來僅吉林省西部就有67萬公頃優質土地退化為鹽鹼荒漠,這一數字仍在以每年1.2%-1.4%的速度增加.該地區共有320萬公頃草場,已有80%以上的面積退化,成為我國草場退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概括】(1)季風氣候,降水多
(2)河流眾多,水網密
(3)地勢低平,排水不暢
(4)地下凍土廣佈。下滲不便
(5)植被密佈,涵養水源功能強
(6)農業發達,不合理的農業灌溉引起地下水擡升,鹽分上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