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為什麼要接受教育?

General 更新 2024-11-20

班主任為什麼要學習心裡健康教育的有關理論

當今社會,人們對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已形成共識。有專家對幾所大中城市在校生進行了調查,發現有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小學生約為13%,初中生約為15%,高中生約為19%,大學生約為25%,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呈遞增趨勢。因此,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是迫在眉睫。 在我國中小學中,受過專門中小學心理教育的教師極少,並且中小學各方面的工作都要落實到班級,與學生接觸最多的是班主任,因而目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應該是班主任。只有真正提高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才能為學生實實在在的提供一個良好的心理成長環境。 首先,班主任要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水平,針對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心理健康教育要同學生的年齡相結合,教育的目的內容和方式結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理髮展特點,把握學生心理髮展的規律。許多班主任雖然曾經學過一些心理學知識,但對心理健康這一概念並不很清楚,更談不上心理健康教育了。因而,也就出現了把學生的心理問題當做思想、道德品質問題採取簡單的引導。例如,長期以來由於歷史文化傳統等方面的原因,使不少女生自卑,缺乏自信,嚴重影響她們的成長。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須依據現代差異心理學的成果,破除封建迷信,解放思想,培養孩 子的自信心、好勝心,以激勵其成才。學校應加強這一方面的培訓,班主任也應加強這方面的進修,以便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識。針對不同階段特點開展工作。其次,在班主任工作中要積極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青少年學生處於心理產生急劇變化的年齡,心理活動顯得激烈、動盪,尤其處於青春期的學生,有以往沒有或不明顯的心理體驗。隨著生理髮育而開始出現,加上日益複雜的社會生活,使得他們心裡面臨許多困惑和焦慮。班主任工作要愛護、培育和發展學生正確的自我觀念,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正確對待挫折,使其能夠正確認識自己與接納別人,形成自尊、自愛、自強的積極情感,促進其人格的發展。班主任要努力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做關心學生心理健康的有心人。再次,班主任要信任學生,要相信每個學生的獨特價值,相信學生的可塑性和改變性。師生間建立的良好的信任關係可以更好的引導學生吐露自己的心聲,這有利於班主任把握學生心理髮展的現狀,也有利於學生接受教師的教育或建議,更好的調節自己,重塑自我。班主任要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現代教育思想認為,友好和睦的教育氣氛是搞好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條件。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在愉快、活潑、樂觀向上的氣氛中,才能有效地進行。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應牢記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儘管角色不同,但人格是平等的這一基本原則。 當然,班主任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首先自身必須是一名具有良好心理品質的人。也就是說,班主任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它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形成。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該建立在教師人格的基礎上。因為只有從教師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湧現出教育的力量。沒有教師對學生的直接人格的影響,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夠影響人格的發展和形成。”可在實際工作中,有的班主任不僅不能以自身心理狀態的調整與人格的提升,用美好的心靈去塑造學生健康的心靈,反而做出了危害學生身心健康的事情。據報載,有一小學班主任,因學生遲到,擰學生耳朵,致使撕裂;某中學班主任因學生考試成績不好,就讓學生互相打耳光等。出現這類現象,人們往往指責這些教師職業道德水平不高,而忽視了另一個原因,那恐怕也與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有關係。中小學班主任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承受著巨大的工作壓力,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長期處於超負荷運轉狀態,心理......

大學心理課的重要性

大學生心理健康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正在日益加快,競爭越來越強烈,人際關係也變得越來越複雜;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知識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們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人類進入了情緒負重年代”,人們的觀念意識、情感態度複雜嬗變。作為現代社會組成部分,在大學院校生活和學習的大學生,對社會心理這塊時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況且,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還有他們自己許多特殊的問題,如對新的學習環境與任務的適應問題。對專業的選擇與學習的適應問題,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問題,人際關係的處理與學習、戀愛中的矛盾問題以及對未來職業的選擇問題等等。如何使他們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種種心理壓力而造成的心理應激、心理危機或心理障礙,增進心身健康,以積極的、正常的心理狀態去適應當前和發展的社會環境,預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發生,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關注的問題:

一、心理健康的定義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判斷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項原則: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為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其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徵的具體體現。而心理障礙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它出現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是因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衝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出現,時間短、程度較輕微,隨情境的改變而消失或減緩;個別則時間長、程度較重,最後不得不休學甚至退學。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表現在心理活動方面如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語詞新作、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行為方面和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1、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質是主體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內在特點,包括個人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和情緒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學生求知和成長,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髮展過程。教育提供給學生的文化知識,只有通過個體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於個體的人格特質中,使其從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個體的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質為中介,創造意識、自主人格、競爭能力、適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要以心理素質為先導。在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狀況,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實現自我調節的關鍵。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強弱,主要取決於他們心理素質的高低,取決於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與否。

2、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驅動學生人格發展的基本動力

心理健康教育與受教育者的人格發展密切相關,並直接影響個體人格的發展水平。一方面,學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接受的道德規範、行為方式、環境信息、社會期望等來逐漸完善自身的人格結構;另一方面,客觀存在的價值觀念作為心理生活中對自身一種衡量、評價和調控,也影響著主體人格的發展,並且在一定條件下還......

什麼叫素質教育,為什麼我感覺接受的是數字教育?

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相對應,但也並非絕對對立的概念。

由於角度不同,給素質教育下的定義不盡相同,但不同定義常有著共同特點:

第一,認為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的教育;

第二,認為素質教育要依據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實際需要;

第三,主張充分開發智慧潛能與個性的全面發展,重視心理素質的培養。

因此,素質教育可以定義為: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個性,注重開發人的身心潛能,並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徵的教育。素質教育,就是把具有人的基本形態的高等動物培養成為具有人的基本素質的真正人的教育。

為什麼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據心理活動的規律,採用各種方法與措施,以維護個體的心理健康及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解決心理問題,使其健康成長,已經成為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近年來,由於社會發展帶來的種種變化,我國學校教育和兒童發展事業受到了衝擊和挑戰。據調查,在我國學生中間,約1/5左右的學生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行為問題,如厭學、逃學、偷竊、說謊、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擊、退縮、焦慮、抑鬱等等種種外顯的和內隱的心理行為問題。這些心理行為問題不但嚴重地影響學生的健康發展,而且也直接影響學校教育任務的完成與教育目標的實現。

我們都知道,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包括身、心兩方面都得到健康發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舉措。那麼學校和家庭應當如何引導學生,使小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我以一名幾十年在教育一線工作的小學教師,從以下幾方面談談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小學生心理問題形成原因

現在的小孩大多是獨生子女,每一個孩子都是家中的寶貝,加之家中老人的溺愛,使每個小孩養成了只懂得享受別人給予的關愛,不懂得付出愛,缺乏獨立生存的能力,還有有些家長喜歡為自家小孩打抱不平,把小孩之間的小吵小鬧變成大人與小孩、大人與大人之間的矛盾,使孩子沒有養成團結互助的習慣。這些"寶中寶"型的小孩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難以接受別人的指責和教導,也難以獨立完成任何事。其實這些已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這一心理問題目前影響到了他們的學習和生活,久而久之使一個活潑健康的小學生變成有心理問題的小學生。

學校和教師為了提高和完成教學質量及教學任務,時常給家庭和小學生施加壓力,總是以分數論英雄,總是用分數判斷一切。有些教師對小學生進行教育時喜歡分"好學生"與"壞學生",並且誇大"好學生"的優點,他們即使犯了錯誤也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而"壞學生"稍有不慎就會動輒得咎,使得這類所謂的"壞學生"就自然而然成為其他學生眼中的嘲笑對象,自信、自強、樂觀等等漸漸遠離他們,讓小學生漸漸地走向心理不健康之路。

目前我國全面發展素質教育的教育方針政策,未得到社會各界的正面理解。素質教育的口號喊了幾年,減輕學生負擔的政策出臺了一項又一項,可是升學壓力愈發增大。教師為了出成績壓學生,家長為了孩子的未來給孩子施加壓力,社會為了發展得更好提高對學生的要求,看起來似乎很有道理,小學生只能用幼小的心理承擔一切,壓力過大造成了小學生的心理問題。

二、引導和解決的方法

增強自身責任,積極教育子女。作為家長必須意識到教育孩子首先是父母的責任。

提高自身素質,作孩子的榜樣。家長的行為習慣、是非標準、待人處事的態度、道德觀念等諸多方面都時刻影響著孩子。作為家長提高自身素質,讓自己成為孩子言行一致的榜樣。

加強自身學習,提高教育水平。家長要有正確的教育觀念,懂得兒童心理特點,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學原則、方法,才能培養出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孩子。

優化家庭環境,讓孩子擁有一個溫馨的家。家庭環境是影響孩子身心健康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家長要重視為孩子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讓孩子生活在充滿歡樂的家庭氛圍中,身心才能健康成長。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良好的親子關係應該是民主的、平等的、相互理解的的親密關係,這需要家長付出努力。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家長要有愛心,有一顆童心。

三、學校如何創造小學生心理健康平臺

......

請教心理學專家,我為什麼喜歡教育人,不管男女老少

助人是人的一種天性,心理學上講其實就是孩童時期你可能受到一種要樂於助人的教育,幼兒時期的孩子學習模仿能力是最強的,一旦小時候接受這種思維灌輸(如父母教育),就會在今後的日子裡存有這種喜好。

教師為什麼要學習心理學教育學

這是人才培養計劃當中規定的,而且對於教師來說,學好了這些課程,還是很有用的。

義務教育階段心理有問題的學生也要收麼

收當然是可以,但是有一定風險。如果是小問題,有點問題,那就在學校要好好關注著,引導他,同時跟他的家人也要多互動一下,讓他們也好好的引導。如果問題很大,那就應該建議看看心理醫生了,這樣對孩子才是最好的嘛,等問題基本上解決了,再到學校進行與同學,還有老師的互動。這樣會基本上沒問題了。

心理學解析:為什麼全職媽媽更容易造成教育失敗

為什麼全職媽媽更容易造成教育失敗?

為什麼媽媽會被孩子稱為魔鬼媽媽?

為什麼被照顧得越周到的孩子越不快樂?

有兩個故事:一個是狀元老子做“職業爸爸”,花三十年時間證明教育的失敗。另一個是學歷不高的“無業父母”無力顧家,孩子成為高考狀元!這種巨大的反差,為何會不斷地出現在身邊?裡面有什麼奧祕,有必然性嗎?如何從心理學理論上說明這種現象?這種現象的存在,對於全職爸爸和全職媽媽們有什麼啟示?如何防止自己的兒女教育失敗?

這篇文字很可能會打擊到那些全職媽媽們自我成就的需要,以及歸宿感,以及獻愛心的需要,這讓她們難以接受。不過這個目的並非我的初衷,這些問題也不是隻出現在全職媽媽的身上,而是全社會的通病。

只不過全職媽媽們身上表現得更突出,更典型一些而已。如何反思目前存在的問題,並設法解決這些問題,而不是對號入座地去“扮演角色”,進行“角色維護”“自我辯解”“情感保護”等心理反映,正好考驗媽媽們的智慧和教育的理智!

一:全心全意地投入為何帶來相反的結果?

一個孩子,如果享受過於“職業化”的待遇,一旦由全職爸爸,全職媽媽,或者全職爺爺,全職奶奶全職照顧,甚至僅僅是因為父母過於重視孩子,把孩子的前途未來看得比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更為重要,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結果往往更容易造成教育失敗。

這個結論,是我們大眾認為“不應該出現”的事情:專門讓一個人來“全面負責”孩子的生活和教育,這種”慷慨投資”理所應當帶來“豐厚產出”:應該提升孩子教育成功的可能,變得更加優秀才對。這也是全職媽媽們的初衷和願望,怎麼可能還相反呢?

通過解過周圍一些全職媽媽的子女教育情況,大約孩子都是幼兒園,小學階段“好像還可以”,媽媽們會很自豪地到處宣揚自己的“成績”,其實這個時候,孩子身上已經隱藏了很多不良的種子,只是家長視而不見。媽媽們對孩子取得的一點點進步都津津樂道,絲毫不見孩子身上潛藏的問題,即使表現很明顯,家長也會“瞎眼”,只看到自己願意看到的一面,直到問題已經嚴重到不可收拾為止。說這些媽媽眼睛有問題一點都不過分。

有這樣一個全職媽媽,孩子因為調皮搗蛋被另外一所學校開除了。即使這個時候,媽媽不得不承認孩子“有問題”,但是也說不出什麼真正的理解,看不到問題所在。反而不斷說:這孩子進步多麼大,心地多麼善良,媽媽病了會給她端水等等,覺得孩子很委屈,甚至會幻想自己“對不起兒子”,因為可能是自己“對兒子關心不夠”,如果當年如何做,孩子就更會開心,有出息了等等。可是我看到的是:這個十歲的孩子,由於教育不當,已經帶來了不良的行為和心理問題,已經比較嚴重,今後還會出更大的問題。

可是,由於家長無法真正看到孩子的問題(可能她根本不願意去看),無法真正去滿足孩子的需要,一味的在頑固扮演“好媽媽”的角色,問題就根本沒有解決的希望,我也拒絕了她的入學申請。

另外一個全職媽媽,如果光聽她說的話,她嘴裡的女兒簡直就是個完美的天才,傑出的未來領袖,如果我們學堂錄用她簡直就是白撿了個大便宜。我見過後才發現這個孩子也是有嚴重的行為和心理問題,僅僅是在學校裡的學業成績還不錯而已。結果我婉言謝絕這個孩子入學,不是這孩子已經教不好了,而是有這種糊塗媽媽,孩子沒法教。我們可不敢“沾這個便宜”來自討苦吃,還是讓她的女兒慢慢成就她的幻想吧。

全職媽媽的教育對象,一般都在中學以後問題徹底暴露,連一點“面子”都不給。幾乎所有的“指標”----包括這些媽媽們一向看重的“成績”和“分數”都出現問題,已經完全包不住了,這時候才知道著急。但是由於已經養成了慣性,來不及改正了。即使這個時候,媽媽們依然不知悔改。

我這裡有這樣......

是教育的失敗,還是學生的悲哀

下面談談對中學生挫折教育的幾點看法:

一、學生挫折產生的原因

挫折產生的原因可分為內因和外因。外部因素即客觀因素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因素等;內部因素即個人主觀因素如生理條件限制、能力限制、動機衝突等。對陷入挫折情境中的學生,要及時進行疏導,幫助他們遭受挫折的主原因是來自於主觀還是客觀,找出失敗的癥結所在等。在必要時可幫助他們一步步地實現目標,讓他們體會只有戰勝了困難才能前進一步。

以前我遇過這樣一個學生。從開學的第一天起,我就發現他與眾不同,穿著比較樸素,也可能他是從山裡來的孩子。在開學的幾天裡他看什麼都挺新奇,幹什麼事都挺興奮的。後來發現他上課總是無精打采,跟同學交談也少了,眼神裡面充滿了迷惘。一個熱情好動的學生怎麼一下子就變了,為什麼呢?我利用一個課外活動時間,把他叫到我的辦公室,問他:“你病了嗎?”“不是”“是家裡發生了事情還是其他同學欺負你了?”他都說不是,經過我多次追問後,他才道出他心理的苦悶:“我們班上同學大多是城裡的孩子,家裡大多有電腦,電子琴、遊戲機等,應有盡有。而我來自於農村,對於這些東西我連看都沒有看過。跟城裡的學生相比,我簡直就是乞丐。在這些學生面前,我總覺得我低人一等,自己心裡面很自卑,幹什麼事情都提不起神。”哦,是這樣。原因找出來了,問題好辦。這位同學之所以出現這種情形,完全是自己自卑心理引起的。在以後的時間裡,我多次找這位同學談心,指導他如何端正心態;如何在同學中平等相處,儘可能地發現他的優點,讓其釋放光芒。並引導其他同學在學習和其它活動中培養他的自信心。在老師和同學們的共同努力下,這位同學又恢復成往日的情形。

二、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挫折觀

1、教育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在挫折教育中,應重視受教育者在挫折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受教育者的主動性,使受教育者主動接受挫折教育,正視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的各種挫折,自覺地形成對挫折的正確認識,以積極的態度對待挫折,不斷積累挫折經驗,正確歸因挫折,學會用轉移、宣洩、補償、昇華等心理防衛機制來消除受挫折後的不良情緒。與此同時,激勵他們完善和發展自我心理調節機制,加強自我磨鍊,將教育轉化為自我教育,逐漸形成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力量,實現挫折教育的內化過程,提高挫折教育的效果。古人云:人貴有自知之明。就是說對自己應有一個正確、客觀的認識,自己有哪些優點、缺點應當心中有數,既不誇張,也不縮小,實事求是。越是不正確評價自己,接受自己,則遭受挫折、失敗感也越強烈。

2、教育學生敢於挑戰挫折。經受挫折是人們現實生活中正常現象,是不可避免的。社會的歷史進程是這樣,個人的成長經歷也是如此。有首唱得好:“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難,會給人以打擊,帶來悲傷和痛苦,但也能使人奮起、成熟、變得堅強起來。要讓學生懂得任何一個成功的背後,都經歷了幾番的努力,甚至遭受多次失敗的挫折之後才取得,不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帆風順的。我們對待挫折要保持一種平常心態,並儘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它。英國作家薩克雷有句名言:“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也對你哭。”遭受挫折時,要敢於面對它、挑戰它,在挫折面前不能逃避,也無法逃避,只有設法解決它。鮑狄埃又說得好:“力量不在別處,就在我們自己身上。”挫折面前沒有救世主,只有自己才是命運的主人。只要我們把命運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就會歷經挫折而更加成熟和堅強,從而更有信心獲得勝利和成功!

三、適時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的心理有利於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也有利於健全人格的形成。心理素質的培養應與教育的多種形式互相滲透、有機結合,可以起到相互......

相關問題答案
心理為什麼要接受教育?
人為什麼要接受教育?
歐洲為什麼要接受難民?如果我們將街上流浪漢都運到歐洲,他們也會收嗎? ?
沙特為什麼不接受難民?
情侶為什麼要接吻?
互感器為什麼要接地?
情侶之間為什麼要接吻呢? ?
裝置為什麼要接地 15分?
電器為什麼要接地線? ?
為什麼要去支教志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