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丈等於多少米?
古時候的一丈相當於現在多少米
一丈等於十尺或者九尺
遠古時代“布指知寸,布手知尺”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秦時,一尺約23.1cm
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南朝,一尺約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e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時,一尺合今31.68cm
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
裁尺,明代34.1cm,清代35cm
古時候不少人身高丈二,估計也就兩米多。
清朝1丈6 到底是多少米 1丈又是幾米 要準確答案
清朝一尺等於32釐米,一丈等於十尺
一丈=0.32×10=3.2米
一丈六尺=0.32×16=5.12米
清朝末年的一丈和現在的一丈相同嗎?
從唐開始的一丈等於十尺。而一尺各個年代不同,從唐到清基本在30到32釐米之間。而現在的一丈沿用的是清朝的度量衡制度。一丈等於320釐米,等於現在的3.2米.而唐朝時候只有31.1米。
清代的“一百五里”合現在的多少米? 5分
周制以八尺為一步,秦制以六尺為一步,300步為一里.古代的一步相當於現代的0.231米,周秦時期的一里也就相當於現代的415米左右.清光緒年間再次制定度量衡,以五尺為一步,兩步為一丈,180丈為一里,一處相當於現代的0.32米,一里就等於576米.一里等於500米是1929年的事.所以是86400米。
來自UC瀏覽器
誰能告訴我明、清代時一里是多少米?謝了!
裡,本意是表示長度,即500米。從古至今,一里表示的長度有所變化,周秦漢時期一里=415.8米,清光緒時期將一里=576米,到了1929年,一里=500米。
清光緒34年(1908年)重定度量衡時明確規定裡製為:“五尺為一步,二步為一丈,十丈為一引,十八引為一里。”在“新制說略”中指出:“長短度分為兩種:一曰尺度,以尺為單位,所以度尋之長短也。一曰裡制,以一千八百尺為一里,用以計道路之長短也。裡制即積尺制而成。蓋道里甚長,若僅以尺計,則諸多不便,故必別為裡制。”這裡把尺制、裡製作為基本長度單位列出,在當時是有新意的。
據上述清光緒末年所立裡制可知:一里為營造尺1800尺。營造尺一尺等於0.32米,所以1800尺,等於576米。因今市裡一里為500米,所以以營造尺計裡則一里為今市裡的115.2%。
明清時期營造尺是現在多少釐米
(1)明代的尺度迄今所見明代尺僅五支,其中以嘉靖牙尺為最精,尺長32釐米,其它各尺,尺度長短不一,文獻記載多以明鈔與尺相校正,各家說法皆相近似,其中以明世子朱載堉《律呂精義》為最確當,今摘錄如下:a鈔尺(即裁衣尺),與當鈔紙外邊齊。b曲尺(即營造尺),與寶鈔墨邊外齊。c寶源局銅尺(即量地尺),比寶鈔墨邊長,比寶鈔紙邊短,當衣尺之九寸六分。今測得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完整之明寶鈔三十九張,誤差甚微,墨邊平均長31。904釐米,紙邊平均長34。015釐米,推算量地尺長32。6544釐米。故可知明朝三種尺各長(小數點後兩位數皆四捨五入):
營造尺:32釐米
量地尺:32。7釐米
裁衣尺:34釐米
清朝時期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裁衣尺: 1丈 = 355, 1尺 = 35.5, 1寸 = 3.55 量地尺: 1丈 = 345, 1尺 = 34.5, 1寸 = 3.45 營造尺: 1丈 = 320, 1尺 = 32CM, 1寸 = 3.2 CM
清朝的道光年間所說的一丈錢是什麼意思?具體是多少錢?
應該是一吊錢吧,一吊是一千枚
弱弱的問下古代的一里等於多少米
古代的裡和現在的里長度有不同.
周制以八尺為一步,秦制以六尺為一步,300步為一里.古代的一步相當於現代的0.231米,
周秦時期的一里也就相當於現代的415米左右.
清光緒年間再次制定度量衡,以五尺為一步,兩步為一丈,180丈為一里,一尺相當於現代的0.32米,一里就等於576米.
一里等於500米是1929年的事.
一丈六等於多少米
清朝一尺等於32釐米,一丈等於十尺\r\n\r\n\r\n一丈=0.32×10=3.2米\r\n\r\n一丈六尺=0.32×16=5.1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