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戰鬥精神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11-19

我軍戰鬥精神的動力是什麼

中央軍委關於加強軍隊黨組織能力建設的《意見》指出,要大力培育部隊的戰鬥精神,樹立敢打必勝的信心。這是提高軍隊黨組織領導軍事鬥爭準備、帶領部隊完成信息化條件下作戰任務本領的題中應有之義。部隊的戰鬥精神是我軍克敵制勝的法寶。所謂戰鬥精神,是由軍人的信念、情感、意志、膽量等精神因素融合並昇華的一種內在力量,是直接支配軍人行為、奪取戰爭勝利的一種精神狀態,主要包括真誠愛國、信念堅定、守紀如鐵、不畏強敵、堅貞不屈等。我軍歷來是一支具有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戰鬥精神的威武之師。靠著這種精神,我軍用小米加步槍取得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等一個又一個的偉大勝利。比如在上甘嶺戰役中,我英勇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以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在最艱苦、最困難的情況下,與裝備精良的美軍作戰,取得了抗美援朝關鍵性戰鬥的勝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軍仍然要繼承和弘揚這種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戰鬥精神,用實際行動長新時期革命軍人的志氣,磨礪我軍敢打必勝的勇氣。培育部隊的戰鬥精神是打贏未來信息化戰爭的有力保證。江澤民同志強調指出,必須做好戰鬥精神與武器裝備兩方面的準備。這就從全局上揭示了戰鬥精神對打贏未來信息化戰爭的極端重要性。戰鬥精神準備,是以馬克思主義戰爭觀和方法論為核心,以敢打必勝為重點,涉及廣大官兵的戰鬥信念、戰鬥意志、戰鬥作風,以及相關的精神狀態、法紀觀念、心理素質、高昂士氣等一系列的綜合準備,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不斷培育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隨著高科技裝備的廣泛運用,未來戰爭將異常殘酷,參戰官兵要承受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這對官兵的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戰鬥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種認為高技術戰爭不需要浴血拼殺,只需要坐在機房裡按按電鈕、敲敲鍵盤就能取勝的想法是非常錯誤的。戰鬥精神在打贏高技術戰爭中的作用不是輕了,而是更重了。因此,我們一定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軍委的指示,著眼當前軍事鬥爭準備的特殊要求,不斷加強黨組織能力建設,全面鍛造官兵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戰鬥精神。在長期和平環境下,更需要特別重視並不斷培育廣大官兵的戰鬥精神。長期的和平環境使一些同志產生了“做和平官、當和平兵”的思想,戰爭意識有所淡化,準備打仗的戰鬥隊思想有所弱化。這充分說明,必須高度重視對部隊戰鬥精神的培育,使廣大官兵始終保持高度的戰備觀念和高昂的戰鬥精神。古人云:“禍患莫大於麻痺”。縱觀中外戰爭史,由於麻痺大意、疏於戒備而導致失敗的例子比比皆是。不斷培育廣大官兵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戰鬥精神,恰恰是防止和克服這種“和平麻痺病”的一劑良藥。總之,我們一定要站在國家安危、民族復興的高度來看待這一問題,始終做到戰備的弦不鬆,練兵的勁不減,以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戰鬥精神,紮紮實實地做好軍事鬥爭準備的各項工作,確保打得贏、不變質,讓黨和人民放心,讓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放心。

上甘嶺戰役的意義?

“上甘嶺戰役”的意義何在?

“五次戰役”後,中國軍隊認識到了自己能力的侷限,認識到在目前的後勤裝備下就算髮動反攻也不能鞏固所得成果,於是放棄了計劃中的“第六次戰役”,開始一方面在前沿固守,一方面大力改善後勤和裝備。蘇式武器也是在這時候開始才大量裝備部隊。從1951年下半年到1952年下半年的一年裡,中國軍隊只是發動過戰術反擊,沒有發動過戰役反攻。但美軍並沒有停下來,而是依靠絕對優勢的火力步步緊逼。中朝軍隊奮勇抗擊,朝鮮人民軍還打出了“血嶺”,“傷心嶺”這樣的戰例,使得美軍每進一步都付出慘重的代價。李奇微嘆息:按這樣的速度至少要20年才能到達鴨綠江。這句話裡有2個含義,一是說明了美軍損失慘重,得不償失;另一方面也看出美軍還是緩慢地向前推進的,“血嶺”,“傷心嶺”最後都落入了美軍之手。慘重的看不到勝利的損失使得美國的政治家們迫切希望早日從朝鮮脫身,越來越不鼓勵前線士兵用鮮血去換來荒無人煙的山頭,但美國軍人的榮譽感使得前線美軍將領還是希望用武力奪取徹底的勝利。於是,當時的美軍前線指揮官範弗裡特提交了一份大規模進攻的計劃,被上級否決。範弗裡特不肯死心,經過修改,又提出了一份比較小的計劃──用兩個營的兵力花5天時間進攻上甘嶺。假如計劃得逞,再提出下一個計劃。但結果大家都知道了,美國慘敗,而中國打出了一個“千歲軍”──15軍,還打出了一個“上甘嶺精神”。

“上甘嶺戰役”的意義不在軍事上而是在政治上。有的人把“上甘嶺戰役”說成是我軍生死悠關的一戰,其實是誇大了。上甘嶺是五聖山的前沿陣地,是它的大門,而五聖山的確是不可放棄的戰略要地,但五聖山要比上甘嶺高一倍多,在五聖山和上甘嶺之間還有好幾座山,即使我方丟失了上甘嶺,問題也不是太大。但我方的堅守向全世界證明了中國軍隊的實力,就是中國軍隊有能力守住任何想守住的陣地。美軍從此死了打到鴨綠江的心,再也不發動營以上的大規模進攻了。在艾森豪威爾就任美國總統後,範弗裡特在自己離任回國前又進行了最後一次試探,以一個營的兵力進攻我一個排固守的“丁字山陣地”。美軍在類似的高地上舉行了7次演習,制訂了完美的陸空聯合作戰計劃,邀請了有關高級軍官和記者旁觀,但在一天的進攻中連我陣地的邊都沒碰到,就被我軍輕鬆地打了下去。從此美軍再沒發動過任何主動進攻。

為什麼要堅守上甘嶺,堅守上甘嶺陣地的意義是什麼?

長期以來我軍史談上甘嶺,多從軍事地理意義上強調此戰的重要性。認為:1、上甘嶺與五聖山是脣齒關係,丟了上甘嶺,五聖山也就難保了。韓國《朝鮮戰爭》也說:“如果拿下這兩個高地,五聖山也就脣亡齒寒了。” 當然,丟失上甘嶺,第四十五師將被迫後撤1500~2000米,建立新的防禦陣地,必然會造成某種程度的戰術被動。但對五聖山不一定就構成“脣亡齒寒”的危險。五聖山海拔 1061.7米,比上甘嶺597.9高地高出近一倍。而且上甘嶺與五聖山之間,還隔著比上甘嶺兩高地海拔更高的781高地和679.1等高地。如果把上甘嶺兩高地比作五聖山的第一道屏障,781高地和679.1高地就是第二道屏障。可以說,即使丟了上甘嶺,也不一定會失去五聖山。死守上甘嶺,絕非擔憂五聖山有何閃失,主要基於志願軍“寸土不讓”的作戰方針,以便在朝鮮停戰談判中實現“就地停火”,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多爭得一些國土面積。2、它的另一個意義在志願軍第三兵團1952年10月27日的那份作戰指示中說得很明確:“……朝鮮戰場上敵二線目前僅有第四十師可機動使用,如果我們能把美第七師打殘,迫使美第四十師接替其防務,那就再沒有部隊來接替了,這樣就會使敵人逐步轉入被動。因此,這一戰鬥對朝鮮戰局意義很大。”3、對第十五軍來說,左右鄰兄弟部隊都在攻山頭、奪陣地,他們要是丟了上甘嶺,與範弗裡特拿不下上甘嶺一樣,也存在一個軍人的榮譽問題。因此,上述三點決定了第十五軍必定會鐵下心死守,喋血銜命地將這場戰役打到底。

如果你想再清楚一點,可以去查一些文史資料。

上甘嶺戰役的意義

我軍堅持坑道鬥爭必須在坑道里人員、物資條件允許,與上級通訊聯繫暢通的情況下,堅持一定時間,並要抓緊時機向坑道及時補充人員和物資,還必須要有縱深部隊的戰術、火力、物質、精神的有力支援。同時,坑道部隊也要積極組織班、小組為單位的小規模偷襲、強襲、騷擾等戰鬥活動,對佔領表面陣地之敵進行反擊或牽制。縱深部隊則要組織狙擊手或火炮壓制敵對坑道口的破壞,切實保護坑道。恢復陣地的基本方法是組織強有力的反擊,其具體方式可以是坑道內外部隊相互配合,裡應外合;也可以將部隊事先運動進坑道,再依託坑道發動反擊。並且要有反覆爭奪的充分思想準備和物質準備。這場戰役也反映了後勤在現代化戰爭中重要作用,志願軍在戰役中物資消耗之大,尤其是炮彈的消耗量,是史無前例的。志願軍後勤機關在秋季反擊作戰的物資儲備基礎上,實行重點保障,對上甘嶺的所有需要竭盡所能予以滿足,還動用了後勤部門留做機動力量的汽車連加強運輸保障。 自認共傷亡9000人 。其中美軍2000人,韓軍7000人。韓軍韓國軍不同於在異國境內作戰的志願軍和美軍,他們有經過一定訓練的預備兵員和軍官,可以源源不斷地補充作戰部隊的缺額。戰役開始時,韓國第2師有12000餘人,戰役過程中受到慘重損失,但經過不斷補充到戰役結束還有11000餘人,基本上能夠維持原有的建制單位(雖然新兵多了戰鬥力下降,但總比人越來越少要強)。死3096人,傷5496人,失蹤96人(不知來源,暫存)。 11500人其中陣亡4838人,傷6691人;共計1.15萬人 ,傷亡率在25%以上。

上甘嶺的有關評論

一段不朽精神的永遠記憶《上甘嶺》,最早熟悉的是電影,少年時看了電影《上甘嶺》,就被那激烈慘壯的戰鬥場面所震撼,深深熱愛著最可愛的人。看小說《上甘嶺》能更加理解抗美援朝的偉大意義。上甘嶺從一場小戰鬥演變成了一場全世界政要和新聞媒體都一起聚焦的大戰役,我國當時的報刊廣播連續兩個月的頭條新聞都是上甘嶺戰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十五軍在1952年11月11日下午4時,用近百門火炮在1小時內發射了上萬發炮彈,創造了戰役期間每小時發射炮彈量最高記錄,實實在在地顯示了上甘嶺戰鬥是一次驚天動地的大血戰。對於上甘嶺戰鬥,志願軍副司令楊得志說:“我們和我們的敵人都把它作為一種象徵,誰也不會忘記它。”殘酷的上甘嶺戰鬥,它改變了敵我雙方對朝鮮戰局的看法,它為最後停戰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上甘嶺,成了中國那個時代軍人的精神象徵。

上甘嶺戰役的戰役影響

上甘嶺一戰,打出了國威軍威,向世界顯示了志願軍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美第七師和韓第二師在戰役中遭受了巨大的傷亡,迫使美軍將戰略預備隊美第二十五師和韓第九師調上來,進一步加劇了其後備兵力不足的缺陷,並徹底消除了中朝方面關於能否在美軍絕對優勢火力下堅守陣地的憂慮,使得戰線更加穩定,從而加速了談判的進程。

上甘嶺戰役的客觀評價? 50分

上甘嶺是對志願軍以坑道為骨幹防禦體系的嚴重考驗,通過這次戰役顯示了坑道在敵優勢火力下進行防禦作戰的巨大作用,使志願軍取得了依託坑道進行防禦的初步經驗。戰役中,守備部隊主要以坑道為依託,利用陣地上的既設工事進行防守,堅守坑道只是在表面陣地失守的情況下為保存有生力量,疲憊消耗敵人,贏得反擊準備所必須的時間而不得已所採取的手段。而且堅持坑道鬥爭必須在坑

志願軍將士歡慶勝利

道里人員、物資條件允許,與上級通訊聯繫暢通的情況下,堅持一定時間,並要抓緊時機向坑道及時補充人員和物資,還必須要有縱深部隊的戰術、火力、物質、精神的有力支援。同時,坑道部隊也要積極組織班、小組為單位的小規模偷襲、強襲、騷擾等戰鬥活動,對佔領表面陣地之敵進行反擊或牽制。縱深部隊則要組織狙擊手或火炮壓制敵對坑道口的破壞,切實保護坑道。恢復陣地的基本方法是組織強有力的反擊,其具體方式可以是坑道內外部隊相互配合,裡應外合;也可以將部隊事先運動進坑道,再依託坑道發動反擊。並且要有反覆爭奪的充分思想準備和物質準備。這場戰役也反映了後勤在現代化戰爭中重要作用,志願軍在戰役中物資消耗之大,尤其是炮彈的消耗量,是史無前例的。志願軍後勤機關在秋季反擊作戰的物資儲備基礎上,實行重點保障,對上甘嶺的所有需要竭盡所能予以滿足,還動用了後勤部門留做機動力量的汽車連加強運輸保障。

相關問題答案
上甘嶺戰鬥精神是什麼?
北京奧運精神是什麼?
中國哲學的精神是什麼?
崇高精神是什麼意思?
墾荒精神是什麼?
真正的體育精神是什麼?
運動會精神是什麼?
戰鬥之王是什麼意思?
憲法精神是什麼?
大慶精神是什麼?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