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創新教育的意義?
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
1991年,東京創業創新教育國際會議從廣義上把“創業創新教育”界定為:培養最具有開創性個性的人,包括首創精神、冒險精神、創業能力、獨立工作能力以及技術、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養。 教育部在《關於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在高等學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積極鼓勵高校學生自主創業,是教育系統深人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服務於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大戰略舉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是落實以創業帶動就業,促進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的重要措施”。 政府高度重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活動的開展,堅持強基礎、搭平臺、重引導的原則,打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教育環境,優化創新創業的制度和服務環境,營造鼓勵創新創業的校園文化環境,著力構建全覆蓋、分層次、有體系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如何理解新時期雙創教育對大學教育的意義
一是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體系,落實完善創新創業政策,加大創新創業場地建設和資金投入,提升創新創業服務水平,大力推進畢業生自主創業。二是積極拓寬就業渠道。大力推進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圍繞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開拓就業崗位,紮實做好大學生徵兵工作,促進畢業生充分就業。三是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引導畢業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成才觀,精準推送就業服務,優化高校畢業生就業管理,切實提高就業指導和服務能力。四是健全就業統計指標體系。加強未就業畢業生統計,採取有效幫扶措施,做好未就業畢業生信息銜接和服務接續工作,建立對就業困難畢業生幫扶的長效機制。
中小學教育如何開展創新教育
論文:教育到底離我們有多遠 自1999年6月,全國第三次教育工作會議把素質教育的重點定位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上以來,全國各地對創新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已經歷了4個春秋。雖然理論研究方面,我們取得了一些突破,但作為基礎性、全局性、先導性的基礎教育,在實踐中距離創新教育模式的確立還有很長一段距離。我們必須時刻保持清醒的認識,客觀地分析和研究其中的得失,才能加快創新人才培養的步伐。 本文從實踐層面就基礎教育階段創新教育的開展作嘗試性探討。 一、關於創新教育與素質教育 對於許多中小學教師來說,素質教育一詞可謂耳濡目染,而對什麼是“創新教育”以及創新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係,卻未必十分清楚,更不用說主動運用創新教育的理論去指導教學實踐。 創新教育是指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實踐,其核心是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進程中,為了應對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著重研究和解決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等創新素質問題。創新素質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因此,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切入點。在實際教學中就必須堅持素質教育的一個基本準則,即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和以學生為主體,倡導個性化發展。 二、目前中小學在開展創新教育方面的偏差 1、開展創新教育的現狀 從各地的實踐來看,能夠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創新教育的中小學為數不多,其基本模式和途徑有以下幾種:(1)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進行創新教育。少數實驗學校以教育科研為先導,探索創新教育的實施。(2)開設專門的課程進行創新思維的訓練。(3)少數地區的學校在義務教育階段開設專門的綜合實踐活動課和手工製作課,來鍛鍊學生的動腦、動口、動手、表演、合作等多種能力。(4)利用業餘時間,組織科技製作小組,開展小發明、小製作活動。 2、阻礙創新教育實施的因素 (1)教育觀念陳舊,出現認識上的偏頗。教育改革遇到的最大阻力就是教育觀念、教育思想的轉變。長期以來,許多學校領導和教師在傳統的應試教育環境中,已經形成了一套以傳遞知識為核心的根深蒂固的觀念系統和行為模式。因此,在創新教育的實施中,就出現了思想認識上的偏頗,具體表現為:①對素質教育的內涵和外延的理解粗淺,把握不到位。許多人認為開展素質教育,就是要多開展第二課堂、學科競賽,培養學生音樂、舞蹈、書法、繪畫、體育及創造發明方面的能力,提高尖子生的學科知識水平及應試能力。固然,這些都是素質教育的範疇,但素質教育培養的是德、智、體、美、勞、技等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其核心是德育素質和創新素質。為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必須牢牢地抓住這個核心,堅定地進行教育改革、教育創新。只有這樣,素質教育的思想才能真正貫徹落實。②認為只有功課好的學生才有“創新基因”,而成績差的學生不可能有什麼創新作為。因而,不論做什麼事總照顧功課好的學生,讓他們有更多的鍛鍊機會,而剩下的學生往往被遺忘。③強調共性,忽視個性。創新能力的培養與學生個性的發展密切相關。但如今許多學校對學生過份強調整齊劃一、循規蹈矩,忽視甚至壓制有不同想法學生的個性發展。這樣長期下去,只能變相地“奴化”學生的人格,何談創造性的培養和發展。④不自覺地將知識學習與創新素質的培養割裂開來。由於“應試壓力”的增大,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一切時機一味地“強塞硬灌”,希望學生記憶並掌握更多的書本知識,而根本無暇顧及學生的承受能力及創新素質的培養。這種把傳統教學方式發揮到極致的高耗低效做法,已經沒有什麼潛力可言了,應該靜下心,回過頭來反省一下。 此外,知識與創新,相輔相成,缺一......
如何理解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
作為大學生,這個要靠自己獨立思考完成。
根據一些同學的提問,我歸納了一下。新生入學報到時主要要準備如下東西、要注意如下事項:
1.相關證件。包括:身份證、錄取通知書(入學通知書)、戶口遷移證、黨團組織關係證明(介紹信)、一寸登記照若干張(可以多帶幾張,以備它用),等等。這些很重要,一定不要忘記。另外,把父母、爺爺奶奶即各個近親的姓名、出生年月、工作單位、職業和職務搞清楚,填下來,到學校要填各種表格,有的表格需要這些信息。
2.錢和卡。上學要交學費和住宿費(分別為每年4500-500元與1000元左右),合計要6000左右(個別專業可能要高些,如藝術類專業)。因為新生出門較少,沒有什麼旅途安全經驗,建議少帶現金(但千把塊錢還是要帶的,以備一些不時之需)。可以在家中先辦一張信用卡或儲值卡用於交學雜費等。有的學校會給你寄一張卡,讓學生把錢存在其中,你可以用這張卡,也可以不用。如果家庭條件還可以,辦一張信用卡,把它關聯到父母親的儲值卡(如工資卡),每月刷卡後直接從父母親的卡中扣款,這樣的好處是方便、安全。但如果你不想讓父母親知道你的消費情況,可以自己在老家辦一張儲值卡(讓父母親往裡衝錢),然後辦一張信用卡與之關聯。也可以到學校再辦儲值卡與信用卡,但這樣你父母親異地往你的儲值卡打錢時要付手續費。
3.一般情況下,各個學校都要配發一些學習和日常生活用品,這些東西不是無償給你的,都要你花錢購買。學校發的物品質量都很次而且貴,建議學校發的東西如果可以不要就儘量不要,能自己買的就別買學校發的,有些生活必需品則可以在離開家時先配好,免得到學校後由於人生地不熟不好買。
4.衣服被褥。你平常穿的衣服,春夏秋冬各季的,都要帶,除非學校距你家鄉很近或者父母親有機會出差來學校給你帶東西。內衣和襪子至少要兩三套,各季的外衣至少也要兩套。如果你現在生活的地方和要去上學的城市的地理氣象與生活環境是否相似,那麼準備的東西和在老家差不多;如果相差太大,就要帶些那個城市需要的衣服(例如,如果你生活在北方,但上學的城市在南方,那麼太厚的保暖內衣褲就可以不帶了)。被褥也是這樣,夏天去學校,可以帶一床薄被(如毛巾被),厚被子可以自己帶,也可以到學校後再買。席子可以到學校根據床寬購買合適的,床單和枕頭(枕套)可以自己帶也可以到學校再買。
5.洗漱生活用品。要帶牙膏牙刷、毛巾、漱口杯、香皂肥皂、洗髮水、梳子、手機(看家庭條件)等,以便在途中和到校後就能使用。男生要帶剃鬚刀、女生要帶各種女性用品和洗面奶等。至於洗臉盆、晒衣架、拖鞋、雨傘、水瓶、指甲剪、剪刀、小刀、檯燈之類的東西就不一定要帶了,有的學校會發,就算不發自己買也不貴(這些生活用品到了學校買也很方便,而且到時候和舍友一起去買還能快速縮短距離)。條件可以時,可以帶個照相機,為自己和同學照照相,也是人際交流的一種很好方式。
6.學習用品。可以帶幾支水筆、本子、字典、詞典(英漢漢英詞典等,包括功能強大的電子詞典)、書包(揹包)。如果學校沒有不允許,你家庭條件許可的話,可以帶筆記本。但最好不要帶,尤其是當你迷戀上網或者玩遊戲的時候,帶筆記本會影響你的學習和生活以及和同學的正常交往。另外,還可以預備一些生活中用到的藥或創可貼之類,雖然不一定會用到它們,不過等需要的時候隨手可以找到也很方便。
7.旅行箱。如果家庭條件不是特別好得錢花不了,不需要買太貴的,畢業後可以買更好的。箱子可以大一些,能裝下自己的衣服及平常不是常用的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品即可。但不要過分大,免得不好攜帶,到學校在宿舍也不好放。一般以80公分左右長、50-60公分寬為佳。
8. 如果可......
為什麼特別強調教育改革創新的重要性
你想一下,一般學校每個班級起碼有40個學生,40個學生,每個人有不一樣的性格特點,有不一樣的優點與缺點。而我們的教育只有一套方式,就像衣服,你覺得同一個規格與批次生產出來的衣服好看嗎?
第二,想想那些比我們大10歲,20歲,30歲的人,還有比我們小的,跟我們同齡的人。如果現在已經離開學校,當初學校的優秀孩子,現在一又有幾個混得好的,當然,如果除去家庭的因素關係,也許你會更加清楚,教育創新性的重要性
我國開展科創教育的意義是什麼?又該如何探索
旨在進一步推動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促進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創新,鼓勵和支持大學生儘早參與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社會實踐等創新活動,不斷提高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各校要將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與學校創新人才培養工作有機結合,與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實踐教學、運行管理等各項教學改革有機結合,明確專人負責,保證訓練計劃實施成效。
加強實踐育人推動創新精神有什麼必要性
一、大學生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意義
1.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在億萬中小學生中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深入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精神,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是中華民族精神代代相傳、發揚光大的必然要求,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工程。
2.面對世界範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盪,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實行“西化”、“分化”和爭奪下一代的圖謀,面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面對日益開放的環境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要求,在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不斷增強廣大青少年對民族優秀文化的認同和自信,振奮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是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
二、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實施原則
3.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指導思想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根據青少年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堅持育人為本,重在實踐,教育、引導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努力培養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4.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遵循以下原則:
——以學生為主體,重在實踐的原則。要尊重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教育、主動發展。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通過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體驗、感悟、認同民族精神;注重知行統一,鼓勵和引導學生在社會生活實際中身體力行,弘揚民族精神。
——突出重點、體現特色的原則。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以中華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教育為重點,大力開展中國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教育與國情教育。從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出發,從學生最關心的問題入手,善於挖掘和利用當地體現民族精神的各種資源,用事實說話,用典型說話,用學生熟悉的語言和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教育活動,以情動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
——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原則。要把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充分整合和利用學校、家庭、社會的各種教育資源,協調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要特別重視發揮家庭教育和社區教育對中小學生成長的積極影響,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育人環境。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原則。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既要繼承和發揚長期行之有效的好經驗和好做法,又要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不斷更新觀念,在內容、方法、手段和機制等方面積極探索創新,採用新技術,開闢新渠道,佔領新陣地。
三、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內容
5.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必須高揚愛國主義旗幟,倡導一切有利於民族團結、祖國統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倡導一切有利於國家富強、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導一切用誠實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引導學生樹立以熱愛祖國、報效人民為最大光榮,以損害國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嚴為最大恥辱的觀念。
——愛國主義同社會主義是緊密結合的。瞭解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認識社會主義中國的歷史性進步和光明前途。
——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瞭解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是我國處理民族關係的基本原則,捍衛國家主權......
具有實際意義的創新研究課題
創新教育:一項具有時代意義的教育研究課題
2005年10月,中國教育學會在青島召開“區域教育現代化現場研討會”。會議期間,國家督學、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志勇研究員送給我他主編的一套新書,名為《創新教育書系》。張志勇研究員從1999年組織實施山東省創新教育這一重大課題,經過7年的實驗研究,課題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創新教育書系》就是這項研究成果的總結、提煉和昇華。該“書系”由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已推出《創新教育——中國教育範式的轉型》、《主體體驗——創新教育的德育原理》、《活動建構——創新教育的教學革新》、《多元評價——創新教育的有效機制》、《自主管理——創新教育的制度建構》等五冊,洋洋180萬言。近來翻閱學習了這些研究成果,瞭解了更多的課題研究情況之後,深感這是一項具有時代意義的教育研究課題。
具有戰略意義的教育研究命題
創新教育研究是以培養創新人才為基本價值取向的基礎教育改革研究。這是一項承前啟後的具有時代性和前瞻性的重要研究課題。
我國20世紀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歷程是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西方傳統教育與以杜威為代表的西方現代教育相互鬥爭、彼此爭峰,而傳統教育又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佔據主導地位的歷史。整個20世紀的教育改革就是在這兩派教育的對立和鬥爭中尋求改革方向的。可以說,改革開放以來的歷次教育改革,如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的討論,反對應試教育,實施素質教育,推進新課程改革等,都是與追求由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的轉變息息相關的。但是,從總體上說,目前我國基礎教育仍然沒有走出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傳統教育的窠臼。
1998年5月4日,江澤民同志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10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指出,“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見端倪,國力競爭日趨激烈。”他在接見“兩院”院士時說:“我說過,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我們必須把增強民族的創新能力提到關係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顯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迫切需要一代又一代具有創新素質的人才。張志勇同志基於對這一重大課題的關注,1998年對中國教育的未來走向做出了兩個基本判斷:一方面,學校教育將由“接受性教育”向“創新性教育”轉變;另一方面,學生的學習將由“接受性學習”向“創新性學習”轉變。為了推進這兩個轉變,組織實施了山東省創新教育研究。這一課題抓住了我國21世紀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本質,具有了鮮明的時代性。
光陰荏苒,七年過去,中國的改革與發展進入了一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的新階段,對“創新”、“創新人才”的呼喚更加迫切,建設創新型國家已成為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國家戰略。2006年1月9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向全國發出了在15年內把我國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的偉大號召!在向建設創新型國家進軍的歷史進程中,教育無疑承擔著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奠基的歷史使命。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服務,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服務,這是時代對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教育改革的這一時代要求,充分證明了創新教育研究的前瞻性。
需要說明的是,對於“創新教育”的概念,當年理論界是有不同意見的,認為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創造教育等概念太多了,界限不清。山東省創新教育課題組之所以用“創新教育”這個概念是與他們對創新教育概念的獨特認識和定位分不開的。他們認為:“創新教育是由接受教育發展而來的,以繼承為基礎,發展為目的,以培養創新性人才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在這裡,所謂“以繼承為基礎”,就是以掌握知識為基礎;“發展為目的”,就是以運用知識解決問題來促進......
陶行知的創造教育思想有何現實意義
陶行知是一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也是我國創造教育的開拓者。他在反對傳統教育和洋化教育的鬥爭中,在根據中國國情創建新教育的實踐中,逐步形成了系統的、獨具特色的創造教育思想,為中國教育理論寶庫作出了獨特貢獻。認真研究陶行知的創造教育思想,有助於深刻理解江澤民總書記關於“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的重要指示,深化教育改革。
一、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的形成過程
陶行知的創造教育思想有一個形成發展過程,現在看來,大體經歷了以下兩個階段:(一)1917——1933年,是提出和萌芽階段。這個階段陶行知的創造教育思想主要以試驗教育的形式出現;(二)1933——1946年,是形成和發展階段。這時陶行知不僅全面系統地提出了創造教育思想,而且隨著教育實踐的深入而不斷豐富發展。
改革和創新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徵。早在五四時期,陶行知就猛烈地抨擊“沿襲陳法”的傳統教育和“儀型他國”的洋化教育,主張以新教育取代舊教育,並明確提出“去舊之方”、“革而新之”的根本辦法是試驗。因而在這個時期,他大力提倡試驗教育,先後發表了《試驗主義之教育方法》、《試驗主義與新教育》、《試驗教育的實施》、《第一流的教育家》等文章。概而言之,陶行知倡導的試驗教育主要有以下內容:首先,重視創新對於國家命運的重要。他斷言:“非試驗的教育方法,不足以達救國之目的也”。(注:《陶行知全集》第1
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46頁。)其次,
強調創造型人才的培養。他說:“會試驗的教育家和會試驗的國民都是試驗教育所要養成的”。(注:《陶行知全集》第1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10頁。)這裡的“試驗”即是創造之意。所以,他指出:“在教育界,有膽量創造的人,即是創造的教育家”,這是“第一流的人物”,他們“敢探未發明的新理,即是創造的精神”。(注:《陶行知全集》第1
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6頁。)最後,注重創新發明能力的培養。他認為“發明能力之如何”是新教育與舊教育的區別所在,提出試驗教育應從四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發明能力:(一)“提倡試驗的心理學”,反對偏重書本知識、偏重主觀研究、沒有發明的心理教育。(二)主張“設立試驗的學校”,反對按著一定的格式、規定的目的方法的學校教育。(三)主張“注重應用統計法”的教育原理,反對定於一人私見、定於一事偶然的教育原則。(四)主張“注重試驗的教學法”,側重培養學生獨立思想的能力。(注:《陶行知全集》第1卷,
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08—309頁。)由上可見,儘管陶行知這時還沒有明確提出創造教育的概念,但是他的試驗教育重視創新對於國家的重要性,強調創造人才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這顯然已經包含著創造教育的核心內容。陶行知早在本世紀20年代就提出這樣的見解的確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在當時具有震聾發聵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陶行知不但大力提倡試驗教育,更為重要的是他還身體力行,實施試驗教育。1927年3月,他在南京創辦了曉莊學校,
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生活教育理論。正如他自己所說,生活教育“是在曉莊一面試驗一面建設起來的”。(注:《陶行知全集》第2卷,
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57頁。)由此我們認為, 生活教育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創造教育。
陶行知明確提出創造教育是在30年代初。1933年3月,
他在《教育建設》上發表了《創造的教育》。這篇文章對於什麼是創造教育,以及創造教育的目的、對象、範圍、內容、方法等作了較為全面系統的闡述。因此,這篇重要文章的發表,標誌陶行知的創造教......
校園文明建設有什麼意義
高等學校是人類文明成果的重要傳播場所,也是展示人類文明的一個窗口。文明校園的建設不僅推動高校的發展,而且事關和諧社會建設的大計。創建“文明校園”既是高校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第十五次全國高校黨建工作會議精神的具體實踐,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校園的一項具體行動。實踐證明,加強文明校園建設對於高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促進學校的改革、發展、穩定,對於優化育人環境,建立優良校風、教風、學風,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 充分認識創建文明校園的重大意義
校園是體現學校精神、學術和文化的載體之一。創建高品味、環境優美、文化濃郁,適於學生學習、生活和成長的文明校園,是一所高校綜合辦學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直接體現,是學校培養高素質人才和實現長遠發展目標的重要保證,是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建設在高等學校的具體落實,也是建設高水平大學的必要條件。
1、創建文明校園的重要性: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文明校園建設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設和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載體,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抓手,也是學校綜合實力的具體體現。文明校
園建設作為學校整體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反映學校整體水平的重要標誌。可以說,開展文明校園建設工作是推動教學、科研、後勤服務和管理工作上臺階、上水平的良好契機和必然選擇。
2、創建文明校園的緊迫性:學校現實發展的需要
文明校園建設既是育人環境的營造,也是育人資源的挖掘。當前,高校通過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硬件建設普遍達到了較高水平,而在硬件環境得到根本性改善之後,卻面臨著逐步將基礎條件向現實成果轉化從而實現軟環境優化的共同課題。作為這一優化的現實途徑,文明校園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無論是從高校發展的現實要求來看,還是從學校的未來發展來看,創建文明校園無疑是高校建設面對未來的新起點,是社會對高校建設的要求,是時代賦予高校刻不容緩的任務。因此,必須始終把精神文明建設作為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合格人才、提高辦學水平的重要任務常抓不懈。必須通過開展立意高遠、內涵豐富、形式多樣、各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將校園文明和校園建設充分結合,形成良性互動、互相促進的長效機制。
二、積極創建文明校園,努力推進和諧校園建設
1、圍繞文明校園主題,構建和諧校園建設工作格局
建設文明校園,必須認真落實第十五次全國高校黨建工作會議精神。一是要求及時傳達會議精神。構建和諧校園,黨員領導幹部必須先學一步,率先領會其精神實質;二是在學習的基礎上、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及時出臺關於構建和諧校園的實施意見、工作方案;三是學校各級黨組織、宣傳部門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和宣傳櫥窗等載體和陣地,廣泛宣傳動員,形成構建和諧校園濃厚的良好輿論氛圍;四是將創建文明校園作為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內容。當前,高校必須緊緊圍繞創建文明校園這一重要任務,全面推進和諧校園建設。高校各級組織必須切實加強對和諧校園建設的組織領導,把文明校園建設作
為構建和諧校園的總抓手,以創建文明校園為載體,把和諧校園建設的目標任務納入學校和各單位、各部門的總體發展規劃,一起部署,一起實施。
2、以文明校園創建為契機,提高和諧校園建設能力
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而和諧校園是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前提和條件,只有擁有和諧的環境氛圍,學校的教育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學生的綜合素質才能得到全面培養。同時,和諧校園又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學校作為知識創新的高地和人才培養的基地,作為重要的文化輻射源,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發揮著示範和引領作用。高校必須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在和諧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