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知州是幾品官?
宋朝知州和通判是什麼官職
知州(例如泰安州知州) – 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市長
按照州的職能,應該等同於現在的地市一級的行政級別。《水滸傳》出現過一個無名的泰安州知州。宋朝知州一職為從五品,一般由從五品京官擔任。
通判(通判黃文炳) –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 副市長
通判為知州、知府的副手,所以對應為副市長。舉報宋江的反詩給蔡九知府的黃文炳就是卸任的通判。通判一般由從六品京官中委派。
大宋提刑官和知州的級別哪一個高,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
大宋提刑官是負責檢查各地官員審案正確與互的一個官職,屬於朝廷直接管轄,而知州則是負責管理地方的事務,所以他們由於負責的內容不同,不能直接比大小,如果一定要有個結論,那麼可以認為大宋提刑官略高一點。
宋代知州知府知縣是什麼官
知縣
宋代以朝廷大臣到地方兼領一縣之長,稱“知(主持)某縣事”,簡稱“知縣”,管理全縣的行政,有的還兼管軍事,官秩多是七品。知縣的助手有縣丞、主簿等。縣丞協助知縣管理縣政,主簿管理全縣的糧稅、戶籍等。
知州
在宋朝,州的行政長官才開始稱為知州。明清兩代的州有兩個級別:直隸州和散州。直隸州直屬於省,級別與府相同;散州隸屬於府,級別與縣相同。知州的屬官有同知、通判,分別掌財政、刑法、治安等。清朝時,全國有直隸州76個,散州48個。
知府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是中國古代的地方職官名。州郡最高行政長官。 據古代正史職官志(百官志)矗載,唐朝時已有相近的權變做法,宋朝時正式設立州府級地方長官“知府事”,明朝時才最後有了以“知府”為名的地方官職,由於好古,士人經常雅稱知府為太守。
宋朝嘉州知州幾品官
從五品
宋朝官職等級:
從五品:【職官】:太常/宗正少卿、祕書少監、內客省使、延福宮使、景福殿使、樞密都承旨、中亮/中衛/翊衛/親衛大夫、殿前馬/步軍都虞候、防禦使、捧日/天武/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團練使、諸州刺史、駙馬都尉
知州(例如泰安州知州) – 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市長
按照州的職能,應該等同於現在的地市一級的行政級別。《水滸傳》出現過一個無名的泰安州知州。宋朝知州一職為從五品,一般由從五品京官擔任。
查宋朝二郡太守是幾品官
刺史,正六品
知府,從四品
順便說一下宋代的品級其實不太重要,看的是差遣,就是權力如何……
太守,原為戰國時代郡守的尊稱。西漢景帝時,郡守改稱為太守,為一郡最高行政長官。歷代沿置不改。南北朝時期,新增州漸多。郡之轄境縮小,郡守權為州刺史所奪,州郡區別不大,至隋初遂存州廢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後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別稱。
隋文帝撤銷郡,州長官除雍州牧外,均為刺名。煬帝改州為郡,改刺史為太守。又設司隸臺,掌巡察,有刺史十四人,為司隸大夫屬員,正六品。
宋朝的通判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
通判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省稱。宋初,為了加強對地方官的監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職權過重,專擅作大,宋太祖創設“通判”一職。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輔佐郡政,可視為知州副職,但有直接向皇帝報告的權力。知州向下屬發佈的命令必須要通判一起署名方能生效,通判之名,也因上下公文均與知州聯署之故。通判的差選,初由唬廷選京官任職,後改由轉運使、制置使及提舉司等監司奏闢。通判之掌除監州外,凡兵民、錢穀、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皆可裁決,但須與知州通籤文書施行。通判是兼行政與監察於一身的中央官吏。
宋朝時知州是個什麼官,知府呢,蘇州的最高長官叫什麼?
官名。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長官,稱“權知某軍州事”,簡稱知州。“權知某軍州事”,簡稱知州。權知"意為暫時主管,“軍”指該地廂軍,“州”指民政。明、清以知州為式官名,為各州行政長官,直隸州知州地位與知府平行,散州知州地位相當於知縣
官名。即“太守”,又稱“知州”。州郡最高行政長官。《登泰山記》:“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唐以建都之地為府,以府尹為行政長官。宋升大郡為府,以朝臣充各府長官,稱以某官知(主管)某府事,簡稱知府。明以知府為正式官名,為府的行政長官,管轄所屬州縣。清沿明制不改。知府又尊稱太守、太尊、府尊,亦稱黃堂。
宋朝州府通判幾品官
通判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省稱。宋初,為了加強對地方官的監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職權過重,專擅作大,宋太祖創設“通判”一職。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輔佐郡政,可視為知州副職,但有直接向皇帝報告的權力。知州向下屬發佈的命令必須要通判一起署名方能生效,通判之名,也因上下公文均與知州聯署之故。通判的差選,初由朝廷選京官任職,後改由轉運使、制置使及提舉司等監司奏闢。通判之掌除監州外,凡兵民、錢穀、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皆可裁決,但須與知州通籤文書施行。通判是兼行政與監察於一身的中央官吏。南宋,通判更可以直接向皇帝奏報州郡內的包括州郡官、縣官在內的一切官員的情況,又見通判的兼有監察官性質。而通判級別則多數僅為從八品,與權知軍、州事的二、三品相差懸殊,亦為大小相制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