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在古文裡是什麼詞性?
若在古文中是什麼詞性
基本詞義
◎若ruò
〈動〉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個女人跪著,上面中間象頭髮,兩邊兩隻手在梳髮,表示“順從”。本義:順從)
(2) 同本義 [be obedient to]
若,順也。——《爾雅·釋名》
萬民是若。——《詩·魯頌·闕宮》
天子是若。——《詩·大雅·烝民》
有孚禺若。——《易·觀》
欽若昊天。——《書·堯典》
不逢不若。——春秋·左丘明《左傳·宣公三年》
(3) 又如:若時(順應天時);若淑(溫順而善良)
(4) 如同;像 [like; as if]
聖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墨子·尚賢中》
肌膚若 冰雪,綽約若處子。——《莊子·逍遙遊》
關山度若飛。——北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木蘭詩》
天涯若比鄰。——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若不復知有延熹、建寧之事者。——明黃道周《節寰袁公(袁可立)傳》
若隱居者之為,將鄙世之膠擾而不之狎邪。——明·宋濂《看鬆庵記》
(5) 又如:視若分敵;若明若昧(好像清楚又好像不清楚);若出一轍(若出一軌。像從一個車轍裡出來的。比喻言論、行動、遭遇等完全一樣);若如(如;像);若卵投石(同“以卵擊石”。比喻不自量力,必遭失敗);若涉淵水(若涉淵冰。比喻處境艱險)
(6) 擇菜 [trim vegetables]
若,擇菜也。從艸、右。右,手也。——東漢·許慎《說文》
(7) 引申為選擇 [choose]
《晉語》秦穆公曰:“夫晉國之亂,吾誰使先若夫二公子而立之,以為朝夕之急。”此謂使誰先擇二公子而立之,若正訓擇,擇菜引申之義也。——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8) 同,相當 [be equal to]
彼與彼年相若也。——韓愈《師說》
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孟子》
(9) 及;到 [arrive]
病未若死。——《國語》
(10) 比得上(多用於否定句和反問句) [match]
雖然,則彼疾,當養者孰若妻與宰?——《禮記》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西漢·劉向《戰國策·齊策》
(11) 諾,應允,後作“諾” [promise]
已若必信,則處於度之內也。——《馬王堆漢墓帛書·經法》
步騎之所蹂若。——《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
(12) 對付,處置 [treat with;handle]
寇深矣,若之何?——《左傳·僖公十五年》
指的是稱談活話的對方
(13)中國古代海神名,也稱為海若。
《莊子-秋水》: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古文中“必”翻譯成(如果)實在時是什麼詞性??
必 bì
翻譯為“倘若,如果”時。是連詞,表示假設關係。
例句:《史記•項羽本紀》:「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宋梅堯臣《題老人泉寄蘇明允》詩:「淵中必有魚,與子自徜徉;淵中苟無魚,子特玩滄浪。」
在文言文中“獨”一般是什麼詞性(比如:副詞、形容詞、、、、)意什麼
不懂
(之)字在古文中的所有詞意都有什麼
動詞:到……去。《為學》:“吾欲之南海。”
代詞:指示代詞,相當於“這個”、“這”、“這種”等。《廉頗藺相如列傳》:“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代詞:第三人稱代詞,相當於“他”、“它”、“它們”、“他們”等。《論積貯疏》:“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度。”《鄭伯克段於鄢》:“愛共叔段,欲立之。”
代詞:指代說話者本人或聽話者的對方。《捕蛇者說》:“君將哀而生之乎?”
代詞:第二人稱代詞,相當於“你”、“您”。《漢書·蒯通傳》:“竊閔公之將死,故吊之。”
助詞: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表示修飾、領屬的關係,相當於“的”。《邵公諫厲王弭謗》:“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一般不必譯出。《師說》:“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助詞:定語後置的標誌。《勸學》:“蚓無爪牙之利。”
助詞:補語的標誌。用在中心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作“得”。《捕蛇者說》:“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
助詞:用賓語前置的標誌。《師說》:“句讀之不知。”
助詞:用在表示時間的副詞後,補足音節,沒有實義。《赤壁之戰》:“頃之,煙炎張天。”
助詞:用在“前”、“後”、“內”、“外”等詞語和它們的修飾語之間,表示對方位、時間、範圍等的限制。《教戰守策》:“數十年之後,甲兵頓弊。”
古文中說"他們"用什麼詞?
彼和焉等
◎ 彼 bǐ
〈代〉
(1) (形聲。從彳,皮聲。“彳”( chì)。本義:流行、傳播,施加)
(2) 那,與“此”相對 [that]
彼,對此稱彼也。——《玉篇》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詩·魏風·碩鼠》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詩·魏風·伐檀》
此土延續石耳。——宋· 沈括《夢溪筆談》
(3) 又如:彼此騰倒著做(彼此交換。罵西門慶與書童有染,而書童又與李瓶兒有染);彼蒼(指天);此起彼伏;彼人(那人)
(4) 另一個事物 [the other;the another]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孫子·謀攻》
(5) 又如:由此及彼
(6) 他,他們 [the other part]
彼與彼年相若也。——唐· 韓愈《師說》
幸而殺彼,甚善!——唐· 柳宗元《童區寄傳》
baike.baidu.com/view/699454.htm
焉
猶且從師而問焉。(焉:他們。)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焉:他們,指五人。)
baike.baidu.com/view/42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