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的理念論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11-20

柏拉圖的理念論是什麼?

柏拉圖哲學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學亦因此而被稱為“理念論”。 柏拉礌把理智的對象稱作理念。“理念”(eidos,idea)來自動詞“看”(ide),原意是“看到的東西”。柏拉圖把其意義引申為“心靈的眼睛看到的東西”,可以翻譯為“理念”(相當於英文Idea)或“型相”(相當於英文form )。“理念”的譯法強調它是人的理智所認識的、外在理智之中的存在;“型相”的譯法強調它向人的理智所顯示的是普遍的真相。理念或型相的主要特徵是分離性和普遍性。 一類事物有一個理念,各式各樣的事物有各式各樣的理念。不同的事物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們的理念所組成的總體就是柏拉圖所謂的理念世界。在柏拉圖看來,前者是可感的世界,後者是可知的世界。柏拉圖認為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據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 柏拉圖通過兩種方式來說明理念是如何派生事物的。他用“分有”說明個別事物與型相之間的隸屬關係,用“摹仿”說明兩者之間的相似關係。 柏拉圖認為,事物的類別是型相,一類事物中的每一個都具有這個型相的一部分,每一個事物都分有一個型相。理念型相是可感事物的原因,因為可感事物分有了理念型相。由於分有物和被分有的理念型相之間的關係相當於個別概念和它所歸屬的普遍概念之間的關係,分有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與被分有的理念型相相似,但不可能達到等同的程度。一個東西分有了什麼樣的理念型相,它就是什麼樣的存在;分有到什麼程度,就與理念型相相似到那種程度。 造物主是根據理念來創造具體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摹仿”(mimesis/imitate)是一種技藝活動,摹仿的複製品和被摹仿的原型之間沒有分有物和被分有的理念之間那種邏輯關係。柏拉圖把技藝的觀念引入摹仿說,解決了一個邏輯分析解決不了的問題:認識內容何以能與認識對象相似?柏拉圖把技藝分為神聖的與人工的兩種,製造者也分為造物主和工匠兩種。不論造物主還是工匠,他們所製造的產品都是對思想中一個原型的摹仿。於是便有了這樣的四重區分:神聖的原型、神聖的摹仿物、人工的原型、人工的摹仿物。關鍵在於,神聖的摹仿物就是人工的原型,這樣,柏拉圖便可以證明:人的意見只是對理念型相的摹仿,按照意見製造的人工產品則是摹仿的摹仿。可感世界是造物主摹仿理念世界的原型而創造出來的。自然物是造物主依照理念型相創造的神聖摹仿品,影像則是對這些摹仿品的摹仿。“摹仿”說在柏拉圖哲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柏拉圖的宇宙生成論和藝術觀都依賴於這一思想。 “分有”和“摹仿”實際上並無本質的差別,不同之處只是在於有無造物主。“摹仿”是有造物主的“分有”,“分有”是無造物主的“摹仿”。 由此可見,柏拉圖的理念具有多重含義: 首先,理念是共相。理念是通過對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也就是事物的類概念或本質。 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據。個別事物是由於分有了理念而成為這一事物的,離開了理念就沒有事物。 再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滿的模型,事物則是理念的不完滿的摹本,事物是因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為事物的。 最後,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 事物的本質,事物存在的目標就是實現它的本質,從而成為完滿的存在。 把事物的本質——理念,與個別事物的分開,並且以理念為存在的根據,是柏拉圖哲學的基本原則。

柏拉圖理念論是世界的本源理念指什麼

柏拉圖則認為,世界的本源是高於任何物質的(即理念),這就把哲學提升到了一個形而上的境界.

柏拉圖把世界分成兩個:一個是由個別事物組成的、我們用肉眼可以看見的現象世界,他稱之為“可感世界” ,一個是由理念組成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理念世界,他稱之為“可知世界”。他認為這兩個世 界的關係是原本和慕本的關係,理念世界是原本、模型,現象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或慕本。

柏拉圖認為,我們的感官所感知到的一切事物都是變動不定的,因而都是不真實的,真正實在的東西(存在)是不動不變的;這種真實的存在就是絕對的永恆不變的概念。柏拉圖把這種一般概念稱之為“理念”,這種“理念”是不依賴於人的主觀意識而獨立存在的。所有的理念構成一個客觀獨立存在的世界,即理念世界,這是唯一真實的世界。至於我們的感官所接觸到的具體事物所構成的世界,是不真實的虛幻的世界。這樣,在柏拉圖那裡就出現了真實世界(理念)與幻影世界(個別事物)之間的對立。

柏拉圖的理念論是主觀唯心主義還是客觀唯心主義

柏拉圖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始人.主觀唯心是把個人的精神視為一切存在的基礎,柏拉圖是通過區分現象世界與理念世界這樣的做法來追求客觀獨立於人的精神而存在的世界,所以是客觀唯心。

-

-

-

-

-

-

請採納~

柏拉圖的理念論的內容有哪些?

柏拉圖哲學思想的核心是理念論,他認為存在著一個由形式和觀念組成的客觀而普遍可靠的實在世界,即所謂「理念世界」。理念世界是獨立於個別事物和人類意識之外的實體,永恆不變的理念是個別事物的「範型」,個別事物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在《國家篇》骸柏拉圖講到一個寓言:一個犯人被鎖在洞中,在洞口上面有類似木偶戲的表演,借洞口火光,其陰影投到洞壁上,這個犯人看到的只是這些陰影,等到犯人被釋放,他才看到木偶,看到火光,才明白以前看到的只不過是這些東西的陰影,等爬出洞來,看到真正的事物,看到太陽,才知道以前所看到的木偶火光之類,只不過是對真正事物和太陽的摹仿。柏拉圖在寓言中所說的真實事物和太陽,是對他的理念世界的比喻,而木偶火光之類,是對現實世界的比喻,他認為理念世界比現實世界更真實更完美。

柏拉圖的理念論

柏拉圖(Plato,Πλάτων, 約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士多德並稱為希臘三賢。另有其創造或發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圖思想、柏拉圖主義、柏拉圖式愛情等。柏拉圖的主要作品為對話錄,其中絕大部分對話都有蘇格拉底出場。但學術界普遍認為,其中的蘇格拉底形象並不完全是歷史上的蘇格拉底。

除了荷馬之外,柏拉圖也受到許多那之前的作家和思想家的影響,包括了畢達哥拉斯所提出的“和諧”概念,以及阿那克薩戈拉教導蘇格拉底應該將心靈或理性作為判斷任何事情的根據;巴門尼德提出的連結所有事物的理論也可能影響了柏拉圖對於靈魂的概念。

如何理解柏拉圖的理念論

柏拉圖的理型論,

在物質世界的背後,必定有一個實在存在。他將之稱為理型世界。

我的理解是這樣的,理型世界之所以是永恆不變的,是因為理性讓我們掌握了物質世界的規律,就像模子可以刻畫出大體一致的事物一樣,我們追求的是向模子那樣的形式。但是我們並不能直接接觸到模子,我們接觸到的是模子刻畫出來的具體的感官可以感知到的事物,因此,我們要相信自己的理型,而不是自己的感官,眼見不一定為實,我們要有自己的思考,堅決相信自己的理性。以達到理型世界的目標。

毫無疑問,柏拉圖式個理性主義者,和他的老師蘇格拉底一樣,他們的理論神祕而具有開創性。

希望對你有幫助!

柏拉圖的"理念論"是()的理論 5分

一、理念論的提出

柏拉圖在《國家篇》中說,唯有哲學家就是王,或者這個世界上的王和君主都具有哲學的精神和力量,使政治的偉大和智慧合而為一,並把那些只追求兩者之一的庸人驅除到一旁去的時候,國家才有獲得生命並見天日的可能。如果是這樣我們就必須確定構成哲學家的是什麼,以及什麼是我們所謂的哲學。

什麼是哲學家?柏拉圖認為哲學家是一個愛智慧的人,是與那些庸俗的追求趣聞者不同的人,是愛“洞見真理”的人。什麼是哲學?柏拉圖認為:哲學是一種洞見,是對真理的洞見。在柏拉圖看來哲學是一個動詞,哲學是愛智慧、愛真理的人認識事物、獲得知識、洞見真理的行為。柏拉圖說,假如一個人愛好美的事物,愛看新悲劇、新圖畫、愛聽新音樂,這樣的人不是哲學家。因為他只是愛好美的事物,而哲學家則是愛好美的自身。僅僅愛好美的事物的那個人是在做夢,而認識絕錠美的那個人則是清醒的,前者只不過有意見,而後者則有知識。

什麼是意見、什麼是知識呢?柏拉圖認為:意見就是關於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事物的意見,知識就是關於絕對、永恆、不變事物的知識。柏拉圖認為,一切可感覺的個別對象都具有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矛盾性質,僅適於作意見的對象,而不適於作知識的對象。不可被人感覺到但可被人知道的絕對永恆與不變的事物是知識的對象,那些看到絕對永恆與不變事物的人是有知識的,而不僅僅有意見。

柏拉圖由此提出了人可感覺的、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事物和絕對永恆與不變事物的話題,他把人可感覺到的、既存在又不存在的個體事物稱為假象,把不可被人感覺到但可被人知道的、絕對永恆與不變的一般事物稱為理念。

柏拉圖的理念論哲學是建立在實在與現象相互區別基礎之上的,這種區別最初是由巴門尼德提出來的,後來得到了柏拉圖的老師蘇格拉底的繼承,繼而影響了柏拉圖。

二、理念論的內容

柏拉圖在《國家篇》中說:對於許多相似的個體動物,我們都能夠指著它真切地說這是一隻貓。我們所說的“貓”這個字究竟是什麼意思呢?顯然那是與每一個個體的貓不同的東西。一個動物是一隻貓,看來是因為它分享了一切貓所共有的一般性質。沒有象“貓”這樣一般的字,則語言就無法通行,所以這些字不是沒有意義的。但是如果“貓”這個字有含意的話,那它的含意就不是指這隻貓或那隻貓,而是指普遍的貓性。這種貓性既不隨個體的貓而出生,而當個體的貓死去的時候也不隨個體貓的死去而消失。事實上,它在空間和時間上是沒有定位的,它是永恆的。

柏拉圖在《國家篇》最後一卷的一篇序言裡對理念進行了明確的闡述。

柏拉圖解釋道:凡是若干個體有著一個共同名字的,它們就有著一個共同的“理念”或“形式”。例如,雖然有著很多張床,但只有一個床的“理念”或“形式” ,正如鏡子裡所反映的床僅僅是現象而非實在,所以各個不同的床也不是實在的,而只是“理念”的慕本,而“理念”才是一張實在的床,而且是由神所創造的。對於這個由神所創造出來的床,我們可以有知識,但是對於木匠們所創造出來的許多張床,我們只能有意見了。哲學家只對一個理想的床感到興趣,而不是對感覺世界中所發現的許多張床感到興趣。

柏拉圖認為:人們日常感覺到的個別事物,“總是變化不居的、不真實的” ,只有通過理性所認識的永恆不變的一般事物,才是真實的“絕對存在” 。例如,美的個體事物是可變和不固定的,它因人因時而異,甲說美、乙說醜,此時美、彼時醜,因而不真實,只有一般的美,才是真實的存在,才是實體。他說:“如果有人告訴我,一個東西之所以是美的,乃是因為它有美麗的色彩或形式等等,我將置之不理。因為這些只足以使我感覺錯亂” 。

在柏拉圖看來,理念或形式......

相關問題答案
柏拉圖的理念論是什麼?
你的理想型是什麼意思?
活的理想化是什麼意思?
企圖的近義詞是什麼?
印祖的十念法是什麼?
門的懸念扉是什麼意思?
孟子的本體論是什麼 ?
柏拉圖的戀愛對象是誰?
教育目的的理論是什麼?
柏拉圖的唯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