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集約是什麼意思?
城市化的現實問題
當前中國城市化發展存在五大戰略性弊端:一是在世界格局中,中國的城市化明顯滯後於工業化所對應的非匹配;二是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中,明顯地表達出土地城市化快於人口城市化的非規整;三是中國的城市化亟需克服“城市和農村、戶籍人口與常住人口”的非公平;四是中國的城市化偏重城市發展的數量和規模,忽略資源和環境的代價,呈現出粗放式生產的非集約;五是中國的城市化必須解決如何進入現代管理制度、消除城市病的非成熟 。 就地型城市化是指原來的農村地區,在並無城市直接作用和影響的情況下;由於某種資源的發現和開發或者由於對外交通地位的建立,或者由於生產結構的變化,使得農民脫離土地從事非農業生產、農村地域轉化為城市地域的過程,也就是農村城鎮化的過程。由於中國農村人口多 、城鄉勞動力嚴重過剩;中國農村的繁榮,必然要通過發展農村非農產業來實現,現有的大城市無力吸收數以億級的農村人口,只能以投資少、設施簡單的小城鎮、小城市起步。通過對中國現實的分析,就可以暴露出農村地區城鎮化中的一些問題。很多問題產生於農村地區城鎮化的過程,同時又阻礙著該地區城鎮化的進行。 隨著城市化研究的深入,有學者(週一星,1988)提出“不存在統一的能被普遍接受的最佳城市規模,城鎮體系永遠是由大中小各級城鎮組成的,而各級城市都有發展的客觀要求,所以城市化的模式應該是多元的、多層次的”,城市體系發展道路受到重視。智慧城市是城市化發展的高級階段早在2007年,歐盟就提出了建立智慧城市的設想。接著在2009年,歐盟委員會提出了建設智慧城市的具體計劃,並且決定投入100億至120億歐元用於智慧城市建設。歐盟智慧城市建設主要包括智能建築、智能能源網絡、智慧城市交通和智能醫療系統等方面。與其他地區相比,歐盟的智慧城市建設更加註重城市的生態環境和智能經濟。歐盟已經挑選出大約30座城市作為建立智慧城市的首批試點。 歐盟有關專家認為,智慧城市是城市化發展的高級階段,是建立在城市各大系統整合、物理空間和網絡空間交互、普通百姓廣泛參與的基礎上的。智能化城市要求城市的管理更加精細、環境更加和諧、經濟更加高端和生活更加舒適。與數字城市相比,智慧城市更加聚焦民生與服務,更加鼓勵創新與發展,更加強調感知與物聯,更加強調公眾參與和互動。歐盟的智慧城市評價標準包括智能經濟(即創新型經濟)、智能移動(即不僅是智能交通,也延伸到教育、購物等領域)、智能環境(即注重城市的生態環境)、智能治理(即政府管理模式的調整和改善)等多種指標。據有關權威機構評比,瑞典、芬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奧地利等國的城市智能化程度相對較高。 總的看來,物聯網在歐盟智慧城市建設中發揮著十分關鍵的作用。物聯網除了交互的職能外,更重要的是通過基於這些交互信息之後提供的智能決策和服務。近些年來,歐盟委員會一直致力於鼓勵和促進歐盟內部物聯網產業的發展,並將發展物聯網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歐盟發展物聯網過程中主要採取了兩大措施:一是繼續加大物聯網投入,關注點是重點技術,如微電子、非硅組件、定位系統、無線智能系統網絡、安全設計、軟件仿真等;二是在綠色汽車、能源高效建築、未來工廠和物聯網這四大領域加強與私營企業的合作,以吸引私營部門參與到物聯網的發展過程中。 物聯網不僅可以在傳統的物流領域幫助企業提高經濟效率和節約成本,還可以廣泛應用於道路、交通、醫療、能源等領域。歐盟認為,物聯網的發展應用將為建設智慧城市和解決現代社會問題作出重大貢獻,如健康監測系統將幫助人類應對老齡化問題,“樹聯網”能夠制止森林過度採伐,“車聯網”可以減少交通擁堵,“電子呼救系統......
中國交通集約化建沒並不是壟斷
中國是社會主義社會,國有經濟佔主體經濟地位,凡是涉及國家主要經濟命脈的都是國有經濟,是國有經濟就是壟斷行業,比如像你說的交通(包括航空,鐵路,公路),通訊(中國移動,聯通,電信),能源(中國石化,中國石油),銀行等等,都是壟斷行業!
什麼樣的企業需辦排汙許可證
排汙許可證管理條例第二條規定:
國家對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排放廢氣、廢水、產生環境噪聲汙染和固體廢物的行為實行許可證管理。下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域內直接或間接向環境排放汙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個體工商戶(以下簡稱排汙者),應按照本條例的規定申請領取排汙許可證:
(一)向環境排放大氣汙染物的;
(二)直接或間接向水體排放工業廢水和醫療廢水以及含重金屬、放射性物質、病原體等有毒有害物質的其他廢水和汙水的;城市汙水集中處理設施;
(三)在工業生產中因使用固定的設備產生環境噪聲汙染的,或者在城市市區噪聲敏感建築物集中區域內因商業經營活動中使用固定設備產生環境噪聲汙染的;
(四)產生工業固體廢物或者危險廢物。依法需申領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的單位除外。
向海洋傾倒廢物、種植業和非集約化養殖業排放汙染物、居民日常生活非集中的向環境排放汙染物以及機動車、鐵路機車、船舶、航空器等移動源排放汙染物,不適用本條例。
再簡單點講:
有汙染治理設施的企業須辦理《排汙許可證》,在《建設項目環保審批意見》內容中環保局會以條文明確。
企業在試生產3個月內,須向所在地環保部門提交《排汙申請表》,並同時委託當地環境監測中心站進行監測驗收,憑合格的《監測驗收報告》到環保部門辦理《排汙許可證》。
電力企業是不是都是財務集約化管理
是的,國家電網,國企,用了很多資金建立財務集中管理平臺
軌道交通系統規劃與設計的不同階段,需求分析與預測工作有哪三個階段
城市軌道交通規劃與設計作業一、城市與城市化城市是指具有一定規模的非農業人口聚居的地區,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城市的根本特徵在於它的集中性,城市是以聚集經濟效益為目的的,具有集約人口、集約經濟以及集約科學文化的空間地域系統。從整體上看,城市經濟是一種以工商業為主體的密集型經濟,因為它是密集型的,所以能夠造成空間和時間的節約,使城市經濟的效率比農村經濟高很多倍。城市是人類社會經濟結構中高質量的點。現代城市有著高度集中、高度專業化分工和高度協作的經濟網絡,因此它的經濟活動頻率遠遠超過農村或其它地區。城市在國家的經濟生活中具有重要意義。發達國家國民生產總值的絕大部分都是在城市生產出來的,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城市部分的產值也至少佔國民生產總值的50%,有些發展中國家已達到70%。人類社會大分工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得城市和城市經濟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城市所具有的一系列功能如交通中心、生產中心、流通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文化中心、科學技術中心等,是農村不可能替代的。而由於城市具有這些功能,所以它們必然都是所在地區的經濟中心。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核心區和影響區,一般核心區是指城市本身,影響區是指城市影響範圍內的農村。但近來又有學者提出了城市特別是大城市地域結構是由三部分組成,並提出了“非城非鄉”的城市邊緣區的概念。例如我國學者顧朝林等根據城市核心區、邊緣區和影響區各自功能之間的比較,以及它們在人口、社會、經濟活動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方面的特性,認為邊緣區具有城郊二重性,是城市和鄉村的結合部,是城市空間擴張過程的表現形式。邊緣區由城市近郊的工業區、住宅新區、城市對外交通港站、倉儲區、科研文教區、綠色空間及其他非集約型用地組成。城市空間區域的演化一般是邊緣區的內圈逐漸變成核心區,而邊緣區外圈不斷向外擴大,演化方式有從內向外漸進式推移,也有指狀生長-充填-蔓延式擴展等。隨著人類社會生產水平的提高和科學技術革命的發展,在世界範圍內出現了一個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不可逆轉的農村人口相對減少、城市人口相對增加、城市數量不斷增多、社會生產力不斷向城市轉移和集中的過程。對於城市化的概念,學者們有不同的解釋,城市化最引人注目的特徵之一是人口由農村大量遷移至城市,因此有人認為城市化主要是人口由從事農業活動轉向非農業活動,從而趨向集中生活的過程。但比較全面的城市化定義認為城市化是國家或區域空間系統中一種複雜的社會過程,包括人口和非農業活動在各類城市環境中集中的過程,包括非城市景觀逐漸轉化為城市景觀的過程,還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擴散過程等其他重要內容。工業革命帶來了大規模的城市化,特別是二次大戰後世界進入了城市化的高潮。據統計,1800 年世界的城市人口為2930 萬,約佔當時世界總人口的3%;1850 年增至8080 萬人,佔總人口的6.4%;1900 年增至2.2 億,佔13.4%;1950年世界城市人口增加到7 億,佔總人口的28.7%;1981 年城市人口又激增到18.4億,佔總人口的41 %。世界上100 萬人口以上的城市數量1900 年是13 個,1950 年增加到71 個,1970 年又增加到157 個。500 萬人口以上的城市數量1950年只有6 個,1980 年已增加到28 個。據聯合國預測, 到2000 年全世界將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人口總數將達到30 多億。1949 年我國有城市138 個,市鎮人口5765 萬人,佔總人口的10.64%;199......
國土部門規定的18億畝基本農田的科學依據是什麼?
你說的18億畝是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是15億畝左右。
1998年全國耕地面積尚有19.45億畝,僅過7年,到2005年就已降至18.31億畝,2006年9月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總理溫家寶看到第三輪《全國土地規劃綱要》到2010年要保17億多畝耕地,“總理急了,說有17就有16,要堅決守住18,而且要守到2020年。”18億畝紅線自此成為不容挑戰的底線。
2008年10月,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層層落實責任,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建立保護補償機制,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有提高。”
如果要看科學依據,可以參考《基於糧食安全視角的“18億畝耕地紅線”的戰略意義研究》一文。
什麼是拍賣汙染許可證
應該叫排汙權交易吧。以下是百度對它的定義:排汙權交易(pollution rights trading)是指在一定區域內,在汙染物排放總量不超過允許排放量的前提下,內部各汙染源之間通過貨幣交換的方式相互調劑排汙量,從而達到減少排汙量、保護環境的目的。它主要思想就是建立合法的汙染物排放權利即排汙權(這種權利通常以排汙許可證的形式表現),並允許這種權利像商品那樣被買入和賣出,以此來進行汙染物的排放控制。
通俗來說就是國家規定各個行業,具體到各個企業一年可以排放的汙水總量是有規定的。比如A公司排放的汙水總量少於政府規定的總量,它可以將它賣給另外一個企業B,A可以賺錢,B買來了定額的排汙權,就可以等量的多排一些汙水,進而商品的產量多一點,,也不會虧。
目前這個在我國只有少部分發達地區有。以後應該會越來越多吧!
意義就是保護環境,同時也促進經濟發展,促進商品交易。
涿州市相關部門為什麼不治理中國小康基金會在涿州市百尺竿鎮非法佔用農民耕地?
結合我國現有耕地狀況淺談如何切實有效的保護耕地
土地是我們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是十分寶貴的資源和資產。隨著人口的迅猛增長,我國人多地少,土地資源總體質量差,耕地後備資源嚴重不足、土地利用率低等現實問題日益顯著,也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當前,我國的耕地保護形勢依然非常嚴峻,全國耕地總面積僅剩18.27億畝,人均佔有耕地面積只有1.39畝,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同時每年還有1億畝左右的耕地不能得到灌溉,有近三分之一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侵害。根據中國“十一五”規劃綱要,到2010年末全國耕地面積必須確保不低於18億畝,這是一條直接關係到13億中國人吃飯問題的底線。加強耕地保護,已經刻不容緩。
一、我國耕地的現狀
與世界上其他各國相比,我國的耕地具有如下特點:人均佔有耕地數量少。1996年底我國耕地統計數為 14.32億畝,人均耕地為 117畝,不及世界人均耕地 3 75畝的 1/3,而且農業生產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區人均佔有耕地的數量要比農業生產條件相對較差的地區人均佔有耕地的數量要低。因此,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
1.耕地總體質量差,生產水平低。從全國範圍來講,我國的優質耕地少,抗自然災害能力差.耕地中還有近億畝坡度在25度以上,需逐步退耕。耕地質量差和耕地與水資源分佈不均勻造成我國耕地的生產水平較低,與世界發達國家或農業發達國家相比,糧食單產相差100公斤以上。
2.耕地退化嚴重。我國許多耕地處於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受到荒漠化的影響。我國乾旱、半乾旱地區40%的耕地不同程度地退化,全國有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3.耕地資源貧乏。據統計,我國耕地後備資源即使全部開發成耕地,人均增加耕地也不足0.1畝,而且建國以來,經過長期開發,剩餘的後備耕地資源大多為質量差、開發難度大的土地。 因而,我國必須要保護耕地。切實保護耕地嚴格控制耕地轉為非耕地是耕地保護的基本原則。
二、我國為什麼要大力開展耕地保護
1.我國的確實現了農產品嚴重短缺到供求總量平衡、豐年有餘的歷史性跨越,並不意味著我國的糧食安全可以高枕無憂。農業仍然是我國保持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礎,仍然要始終把農業放在發展國民經濟的首要位置,仍然要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
在21世紀,保障糧食安全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首要任務。人口與耕地、糧食矛盾是農業資源優化配置的最大障礙。我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糧食生產將仍然是農業的主體,農業現代化進程包含著糧食安全水平的提高,糧食安全水平的提高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沒有國家糧食安全及其水平的提高,就不可能實現農業現代化。糧食安全水平是衡量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誌。
2.嚴格保護耕地是保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前提。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保證國家糧食安全。保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說到糧食,必須以穩定一定數量的耕地為保障。
耕地是人類獲取食物的重要基地,維護耕地數量與質量,對農業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我國明確規定“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是基本國策,要求在有限時間內,建立耕地保護制度,保護基本農田。基本農田是耕地中的精華,是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最基本的依靠。保護耕地最重要的是把基本農田保護好,這是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保護耕地特別是保護基本農田,是保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前提。耕地問題的實質是農業問題特別是糧食問題。
三、中國耕地資源保護面臨的困難
耕地是土地的精華,是農業最為基本的生產資料。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