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平仄怎麼分?

General 更新 2024-11-13

平仄的分法?

怎樣分辨平仄?現在平仄有兩套系統,一是以普通話為標準,簡稱為新聲。二是以《平水韻》為標準,簡稱為古聲。現在這兩套系統交叉並用,這叫雙軌制。但是,不能混用。就是寫一副聯,只能用一套標準。

(一)、新聲(現代漢語即普通話)。

普通話分為四個聲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在詩歌和對聯的格律應用中,把陰平和陽平(第一、二聲)稱為平聲,上聲和去聲(第三、第四聲)稱為次聲。 四十歲以下的朋友應該明白的。這裡就不多說了。

(二)、古(舊)聲

現在社會都發展到哪裡了,都要實現幾個現代化了,況且現在全部通行普通話了,我們還有必要學習古韻?是不是多餘的事!是不是有意在為難大家?是不是在開歷史倒車?古韻是不是一點用處都沒有了?我認為:一個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的人-----楹聯愛好者,或是一個對聯工作者,應該新聲、古聲都懂,哪怕是今後全部通行現代漢語了。我們也要了解古韻,這是欣賞,學習,吸收,傳承對聯文化的需要!!!否則就不好說了。其實這兩套系統相差不是很大,約有300多個字,按照偏旁來記不是很難的,只需記幾十個字就夠了。

習慣用新聲或古聲創作對聯都是可以的,不能把自己的用韻習慣作為標準去定是非,這樣也不好。既然我們有心要學習楹聯創作,就應該花些時間,學習、瞭解一下古韻,是很有好處的。俗話說得好:技(才)不壓身。在一生中,這是個難得的學習機會。這也許是我們與平時自己看書學習的不同的一個方面。有大家在一起討論,效果會不一樣的。

古漢語將漢字分為平、上、去、人四個聲調。平,所指的就是古漢語中的平聲字(包括現在漢語中的第一、二聲中的大多數);仄,所指的是古漢語中的上、去、入聲(現代消息,分入四聲之中)。這是舊韻(古聲)的平仄分法。

“擊、說、積、極、習”在古漢語中均屬入聲字,雖然現在已入陰平、陽平之中,但論及平仄時,按舊韻,仍應屬仄聲。入聲字的特點是讀起來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覺(現在我國江南的一些地方,如湖南方言和閩南方言,仍保持著這種發音方式,他們對入聲字並不難辯認,)。利用不同聲調的意態,交錯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將這種平仄律應用於不同的文學體裁之中,就使文學作品有了抑揚頓挫的音樂感。

《康熙字典》上載一首歌訣,即說明四聲的讀法,其歌曰: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收藏,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根據這一原則,人們將所有的漢字統統分成兩大類,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這就形成了漢字的對立和統一。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陰—陽的關係,平揚仄抑,平清仄濁,平長仄降,平悠長仄短促,平和緩仄急劇。平仄相替、節奏方出,節奏出則韻步起,由此形成了漢語的音韻美。

聯語中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句和下句也同樣要交替,就是說上句用了平聲字。下句相對應的位置必須用仄聲字與之相對,反之上聯用仄聲,下句則必須用平聲。這樣,就形成了字音的對立統一,有了字義的對仗,又有了字音的對仗,就形成了聯語結構的參差美,讀起來便琅琅上口,抑揚頓挫,鏗鏘有度,韻味和諧。現代詩歌理論家李汝倫說:“宇聲的平仄合乎音樂的配置,使詩詞具有了獨立性。”“可以吟而不唱,可以唱而不吟,也具有音樂美,即使動眼不動口,在眼中出現文字,也能顯示它的鏗鏘揚抑,因為有通感在起作用。”

(關於平仄方面的書籍很多,如要進一步分辨清楚平仄,特別是入聲字的熟練運用,都需要看專門的工具書,在此我推薦幾本供大家選擇:首推王力先生的《漢語詩律學》和郭錫良先生的《漢字古音手冊》以及唐作藩先生的《上古音手冊》,其次閉克朗先生的《入聲》、周秉均先生的《古漢語綱要》也不錯)

對偶和對仗是兩種極為相象的語言形式。......

中文中平仄怎麼區分?

漢字的四種聲調,又分為平聲和仄聲兩大類。其中第一聲(陰平)和第二聲(陽平)通稱平聲。平聲是沒有升降的,較長的。而第三聲(上聲)和第四聲(去聲)通稱仄聲。舊讀入聲的字也歸入仄聲。仄是傾側的意思,即不平。

字的平仄在詩句的安排中非常重要,凡是格律詩詞都講平仄。古體詩對平仄的要求雖然不那麼嚴格,但也要大體安排適當,才能使詩句的聲調出現高低起伏,富有音樂性,使之琅琅上口。平仄在格律詩中是怎樣交錯的呢?例如毛主席的七律《長征》的第五、第六句,“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其平仄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每兩個字一個節奏。平起句,平平後面跟仄仄,仄仄後面跟平平,最後一個仄字。而仄起句是仄仄後面跟平平,平平後面跟仄仄,最後一個平聲字。這就是平仄交替。

平仄簡表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為平聲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為仄聲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聲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聲

五絕平起首句押韻

五絕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五絕仄起首句押韻

五絕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七絕平起首句押韻

七絕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七絕仄起首句押韻

七絕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五律平起首句押韻

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五律仄起首句押韻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七律平起首句押韻

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七律仄起首句押韻

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

平仄怎麼分?

平仄 píngzè

[level and oblique tones] 平聲和仄聲,泛指詩文的韻律。

要區別平仄,先要懂得四聲。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 古漢語中的平仄   古代漢語的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二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

按傳統的說法,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明朝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曰: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簡單來說,區別平仄的要訣是“不平就是仄”。 平仄 píngzèlevel and oblique tones 平聲和仄聲,泛指詩文的韻律。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 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自元朝周德清後,平分陽陰,仄歸上去,逐步形成陰平,陽平歸平,上聲,去聲歸仄,入聲取消的格局。自古平仄失調,平仄和不拘平仄之爭是永恆的話題。編輯本段|回到頂部現代漢語中的平仄   在現代漢語四聲中,分為陰平、陽平、上(shǎng)聲及去聲。

古代“平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分化為陰平及陽平,即所謂第一聲、第二聲。

古代“上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一部分變為去聲,一部分仍是上聲。上聲是現代漢語拼音的第三聲。

古代“去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仍是去聲,即第四聲。

古代“入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存在;變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裡去了。

現代漢語四聲聲調錶為: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

例如:

媽 麻 馬 罵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簡單說,在現代漢語四聲中,第一聲、第二聲是平聲;第三聲、第四聲是仄聲。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粵語九聲   現代粵語仍存在著『平、上、去、入』四聲,並細分為九聲,分別為「陰平」、「陰上」、「陰去」、「陽平」、「陽上」、「陽去」、「陰入」、「中入」和「陽入」。

粵語九聲聲調錶如下:

陰 中 陽

平 上 去 平 上 去 入 入 入

si1 si2 si3 si4 si5 si6 si7 si8 si9

詩 史 試 時 市 事 色 錫 食

粵語九聲中,第一、四聲(陰平、陽平聲)是平聲,其他的七聲(上、去、入聲)都屬仄聲。

以後查字典的時候(如商務大詞典),只要看看它在註音上的數字(通常在右上角)是1-9中的那一個,便知是平是仄了。

後記:

古人吟詩作對是按古音的, 當用今音朗讀古聯時, 就容易誤會古人平仄不合聯律了。舉例如“吸來江水煮新茗;賣盡青山當畫屏。”

按普通話四聲,

吸來江水煮新茗;

平平平仄仄平平

賣盡青山當畫屏。

仄仄平平平仄平

按古四聲則是,

吸來江水煮新茗;

仄平平仄仄平仄

賣盡青山當畫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從以上平仄排列,用古聲是合聯律,而用今音則不合了(最起碼的句末上仄下平鐵律都不符)。故以後談論聯中平仄時,首先要了解創作人是根據古音,今音,還是地方方言出聯;否則便會弄出笑話來。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四聲與平仄   四聲,這裡指的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我們要知道四聲,心須先知道聲調是怎樣構成的。所以這裡先從聲調談起。 ......

平仄到底怎麼分辨?

給你說個大概吧,因為這個問題,要說清楚的話,需要寫上不下兩萬字的論文。

說古韻吧,按照經驗呢,現在我們普通話不是分為四聲嗎?就是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和第四聲。

在古韻裡的話呢,按照大數法則來講現在我們普通話的第一聲是平聲第二聲,第三聲和第四聲是仄聲韻。不過不是絕對的,如果樓主你經常寫律詩或者填詞的話,經年累月,你就會發現”溼“、”薄“、等第一聲和第二聲的字在古韻裡也是屬於仄聲的。

只能解釋這麼多,再要詳細解釋的話,等於教你一遍古代的漢語詞典了。

對聯,一般的格式都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一般都是這樣的形式,不過上聯一定是仄聲結尾,下聯麼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下聯一定是平聲結尾。

其實也沒有那麼嚴格,只要不出現孤平就可以了,其餘的麼就是詞性相對,比如時間,數字,顏色,方位等等。

還有人是這麼判定的,對聯的單數是平仄分明的,雙數是可平可仄的,比如:

上聯:平通仄通平通仄仄

下聯:仄通平通仄通平平

通:這裡指代可以用平聲,也可以用仄聲。

平仄怎麼分啊

我建議你買一本唐宋詞格律…後面附有韻表,個人認為很全,以古人的平仄來寫現在的四聲有點不好概括…2樓說的我點出入,記得有一首竹裡管,第一個是仄聲他偏偏填的竹字,可見一二聲為平,三四聲成仄不成立,具體的我也在研究…希望你能成為偉大的文學家…與君共勉…

平仄怎麼分 平仄怎麼區分

現在平仄有兩套系統,一是以普通話為標準,簡稱為新聲。二是以《平水韻》為標準,簡稱為古聲。現在這兩套系統交叉並用,這叫雙軌制。但是,不能混用,就是寫一副聯,只能用一套標準。習慣用新聲或古聲創作對聯都無可非議。

一)、新聲(現代漢語即普通話)

因為按照四聲原理,入聲字與平聲字的音頻相差甚微,而平聲的諧樂範圍都在入聲的諧樂範圍之內,所以,到了元代以後,在北方入聲逐漸消失,化入現在的二聲和四聲之中,平聲又分出陰平和陽平兩大類,後逐漸衍化成近代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人們將它稱為新四聲,凡聲調為陰平、陽平(普通話第一、二聲)的稱為平聲,凡聲調為上、去聲(普通話第三、四聲)的稱為仄聲。

(二)、古(舊)聲

古漢語將漢字分為平、上、去、入四個聲調。平,所指的就是古漢語中的平聲字(包括現在漢語中的第一、二聲中的大多數);仄,所指的是古漢語中的上、去、入聲(現代消息,分入四聲之中)。這是舊韻(古聲)的平仄分法。

“擊、說、積、極、習”在古漢語中均屬入聲字,雖然現在已入陰平、陽平之中,但論及平仄時,仍應屬仄聲。入聲字的特點是讀起來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覺(現在我國江南的一些地方,如閩南方言,仍保持著這種發音方式,他們對入聲字並不難辯認)。利用不同聲調的意態,交錯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將這種平仄律應用於不同的文學體裁之中,就使文學作品有了抑揚頓挫的音樂感。

《康熙字典》上載一首歌訣,即說明四聲的讀法,其歌曰: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收藏,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根據這一原則,人們將所有的漢字統統分成兩大類,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這就形成了漢字的對立和統一。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陰—陽的關係,平揚仄抑,平清仄濁,平長仄降,平悠長仄短促,平和緩仄急劇。平仄相替、節奏方出,節奏出則韻步起,由此形成了漢語的音韻美。聯句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句和下句也同樣要交替,就是說上句用了平聲字。下句相對應的位置必須用仄聲字與之相對,反之上聯用仄聲,下句則必須用平聲。這樣,就形成了字音的對立統一,有了字義的對仗,又有了字音的對仗,就形成了聯句結構的參差美,讀起來便琅琅上口,抑揚頓挫,鏗鏘有度,韻味和諧。現代詩歌理論家李汝倫說:“宇聲的平仄合乎音樂的配置,使詩詞具有了獨立性。”“可以吟而不唱,可以唱而不吟,也具有音樂美,即使動眼不動口,在眼中出現文字,也能顯示它的鏗鏘揚抑,因為有通感在起作用。”

(關於平仄方面的書籍很多,如要進一步分辨清楚平仄,特別是入聲字的熟練運用,都需要看專門的工具書,在此我推薦幾本供大家選擇:首推王力先生的《漢語詩律學》和郭錫良先生的《漢字古音手冊》以及唐作藩先生的《上古音手冊》,其次閉克朗先生的《入聲》、周秉均先生的《古漢語綱要》也不錯)

古入聲字,有的方言今仍讀入聲。如廣州、上海、蘇州、南京、太原、張家口等;有的方言這類古入聲字,今不讀入聲,分別歸到其他聲調裡去了。古入聲字,鄭州今大部分歸陰平,少部分歸陽平,重慶今歸陽平,普通話分別歸入今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為便於查檢,本表入聲字按普通話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的次序排列。同聲調的字按聲母的次序排列。有些字加小注,如發~生,“~”符號,表示省略。

古代平仄是怎麼分的

平仄是近體詩最重要的格律因素,近體詩的格律主要就是講平仄。因此,毛澤東也指出:“律詩要講平仄,不講平仄,即非律詩。” 平仄在詩和韻文中的作用是構成一種節奏。作家依照聲調的特點,安排一種高低長短相互交錯的節奏,就是所謂的“聲律”。中國文人很早就有意識地運用聲調的交互,主要是平仄的交錯,來尋求聲律的美。平仄的交錯成為詩的格律要求以後,其影響非常深遠,不但近體詩用平仄,連對聯、詞、曲也都離不了平仄,懂得了近體詩的平仄,對於對聯、詞、曲的平仄也就迎刃而解了。 所謂“平仄”就是每個漢字中古音具有平、上、去、入四聲,為了便於運用,在律詩中又簡化為平仄二聲,平又分為陰平、陽平二聲,仄分為上、去、入三聲。因此,共有陰、陽、上、去、入五聲。 平仄的掌握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就現代漢語來說,第一、二聲為陰平聲、陽平聲,上聲、去聲為仄聲。然而,古代漢語的入聲字,已經都轉到了現代漢語的“一、二、三、四”聲當中去了。因此,現代漢語中沒有入聲字了,至於轉到上聲、去聲的字倒沒有什麼問題,因為上、去、入三聲都是仄聲。但是,從入聲字轉到陰平、陽平中的字則是較為麻煩的。例如:現代漢語的“一、吃、壓、”等字都是陰平聲,而在古代漢語中卻都是入聲字,如果去強記古代漢語的入聲字,對於學寫律詩者,多少是有些困難的。但是,如果用地方方言去區分平仄聲卻是較為容易的,因為在南方,吳、閩、粵、贛、湘、鄂、川等方言中,仍然保留著古代漢語的入聲字的讀音。還有北方的山西、內蒙等地,方言中也還保留了入聲字的讀音。因此,根據方言讀音,再用一種公式類比套用區分平仄聲那就更為簡易了,即用:“兵、平、病、丙、並”這五個字去套讀“陰、陽、上、去、入”五聲,類比如表: 由此可見,“兵”字正是陰平聲,“平”字恰好正是陽平聲,以此類推。 當然這種方法是不能一概而論的,還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凡用現代漢語普通話一、二、三、四聲的是不好套用這個公式,必須是方言。 2、凡方言中有入聲字的均可用“兵、平”二字去套用這種公式。 3、凡方言中沒有入聲字的也是無法套用這種公式的。 4、凡套用這種公式時,對於送氣與不送氣的字可不必區分它,如“兵”字是不送氣的讀音“bīn”,而“平”字在普通話中則是送氣的讀音“píng”,可把它當作不送氣的字音“bíng”來讀。這樣則可排除在套用“兵、平、病、丙、並”這個公式時沒有某一個字的障礙。實際上,在普通話中像“平”字這一類送氣的字而在有些方言中則讀成不送氣的字了。也有一些字在普通話中是不送氣的字而在有些方言中卻又讀成了送氣的字,如“就、傑”等。 5、各地方言中的一些地區,如江西的修水、武寧、瑞昌、德安、永修一帶,不僅有“陰、陽、上、去、入”五聲,甚至還有六聲,如:上表所述“衣、怡、易、以、意、一”等字,對此,我們且不必去管它是五聲還是六聲,反正與“兵、平”二字聲調相同的字則為平聲字,其後面所有的字均為仄聲字。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 古代漢語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 仄平平仄仄平仄 賣盡青山當畫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從以上平仄排列,用古聲是合聯律,而用今音.

怎樣看出詩詞中的平仄?

詩詞中平仄乃至格律的知識是比較複雜的,一下子講不完,這裡給你講解幾個比較常見的點,也有助於你辨別詩詞的平仄。

平仄的識別。現代漢語普通話的聲調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古時的通用漢語雖然每個時期語音都不一樣,但基本上有平、上、去、入四聲。其中,平對應今天的陰平、陽平,也就是一聲二聲。除此之外都是仄聲。今天入聲在普通話中已消失,只存在於少數方言當中。也就是說,今天的三四聲都可以大致認作仄聲。當然,由於古代字音和現代有較大差異,所以,要仔細區別平仄還應考查字的古音。

平仄的格式。五言句有四種格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七言句有四種: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這些句式可以對應組合成不同的絕句或者是律詩。

平仄的規則。第一講求平仄相對,即同一聯上下句同樣位置上的字音要平仄相對;第二講求平仄相粘,即前一聯的下句和後一聯的上句的第二第四第六個字平仄要相同;第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即每句中第二四六個字的平仄一定要符合規定,一三五字則不必。原因可能是因為漢語言兩字一重讀的音步。

這只是詩歌格律知識中比較基礎的幾點,但已經能夠滿足基本的平仄辨別。我國古代詩詞藝術博大精深,紛繁駁雜又融會貫通,要更詳細瞭解這方面知識可以去看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關於詩歌格律的確立發展可以參看袁行霈的《中國文學史廠第二卷。

相關問題答案
中平仄怎麼分?
古韻平仄怎麼分?
詩歌的平仄怎麼區分?
粵語怎麼分平仄?
三星平板中病毒怎麼辦?
蘋果平板怎麼調分辨率?
文章中的自然段怎麼分?
清平樂中的樂怎麼讀?
高中熱重曲線怎麼分析?
高中歷史怎麼考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