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將是真實的嗎?
楊家將是真的嗎
大刀楊令公和他兒子楊延昭是真的,其它都是假的,而且楊延昭最後也沒有戰死。
最後對抗西夏的楊家也有,不過和楊令公沒有關係。
宋朝楊家將真的存在嗎?請說明理由!
真的存在!史書上記載,楊業的兒子除延玉外,還有延朗、延浦、延訓、延環、延貴和延彬。
楊延朗後改名延昭,人們稱他為“楊六郎”。他智勇善戰,號令嚴明,也是北宋王朝的名將。楊延昭兒童時代受到父親的薰陶,十分愛做軍事遊戲。楊業常對人說:“這個孩子最像我。”每次打仗總要帶他上陣。戰爭中,楊延昭很快鍛鍊成為一名驍勇善戰的大將。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楊業率軍北伐應、朔,派楊延昭任先鋒,與契丹軍在朔州城下激戰。延昭被亂箭射穿了手臂,但他毫不介意,更加講命地與敵人廝殺。宋真宗鹹平二年(公元 999年)冬天,契丹軍又一次向宋朝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宋軍節節失利。這時,楊延昭正守衛遂城(今河北徐水縣西)。在契丹圍攻之下,遂城城小無備,人人危懼。楊延昭泰然自若,率士兵登城固守,毫不慌亂。他讓士兵在城牆上澆水成冰,使城牆變得又堅固又光滑。契丹軍攻城不下,只好繞道去攻打別處。在楊業死後,楊延昭守衛北方20多年,屢敗契丹軍隊,繼承和發揚了楊家“忠心報國”的優良家風。
楊家將的第三代是楊文廣,他是楊延昭的兒子,也是宋代一名邊防名將。在宋仁宗時期,他先後在河北、陝西邊境做過鎮守將軍。他鎮守陝西時,主要是防務西夏國對中原地區的騷擾。
楊家將正是這樣一代接一代地為保衛祖國恪盡職守。他們的事蹟不斷走入傳說、故事、戲曲舞臺和影視劇創作。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稱讚楊業、楊延昭“父子皆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裡兒野豎,皆能道之。”宋元之際,民間藝人把楊家將的故事編成戲曲,搬上舞臺。到了明代,民間文學家又把他們的故事編成《楊家將演義》、《楊家將傳》,用小說評書的形式在社會民間廣泛傳播。這些傳說和故事,把楊家將英勇戰鬥、犧牲的過程,敘述得十分詳細和感人。他們還把宋代功臣潘美描繪成大奸臣做陪襯,使楊家將的英雄形象和崇高家風更加高大和完美。七郎八虎闖幽州、血戰金沙灘、穆桂英掛帥、楊門女將、十二寡婦徵西、佘太君百歲掛帥、楊排風……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愛國者形象,在世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盡人皆知,以至分不清哪些是史實,哪些是演義和傳說。
對於楊家將忠心報國世代相傳的優良家風,對於一個家族前赴後繼捍衛祖國既忠又勇的行為,人們傳誦他們,緬懷他們,熱愛他們,崇敬他們,以各種形式,為他們豎起一座座豐碑。
雁門關下,有一個以楊家祠堂而聞名的鹿蹄澗村,村裡1000多口人,其中一多半都是楊家後代。
楊家祠堂始建於元代,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楊家祠宇。因楊業死後被追贈為“太尉”,諡號“忠武”,他的後代以此題祠名為“楊忠武祠”,俗稱“楊家祠堂”。
祠堂大殿前,有一塊鹿蹄石,形狀奇特,雕刻秀美。傳說是楊業十四世孫楊友,鎮守代州時一日外出打獵,射中一隻梅花鹿。這隻鹿帶箭逃走,楊友緊追不放,追到現在的鹿蹄澗村,梅花鹿突然鑽入地下。楊友命人挖掘,挖出奇異的一方石頭,上面雕刻著梅花鹿帶箭圖案,並有明顯的鹿蹄印。後來,人們將這塊奇異的石頭搬回祠中存放,鹿蹄澗村由此得名。
多少年以來,為緬懷先祖精忠報國的高尚情懷,鹿蹄澗村年年都舉行村祭,年年村祭必定唱戲,唱戲必唱楊家將戲。
“血戰金沙灘”是楊家將傳說故事中,楊家將打得最悲壯、最慘烈的一仗。在這場惡戰中,楊家將的七郎八虎中,大郎、二郎、三郎、七郎戰死,四郎、八郎被俘,五郎出家,整個一個楊家戰死一大半。戲曲《金沙灘》演的就是這件英勇悲壯的事蹟。但鹿跨澗村民什麼戲都看,唯獨不看《金沙灘》這齣戲。
據說,有一年的春天,村裡正唱戲,點戲人就點了《金沙灘》。說也怪,開戲前,天氣晴朗,風塵不動。戲開後,......
歷史上的楊家將的故事是真的嗎
這段故事在歷史上只有楊業、楊六郎是真實存在的,但也有說有楊七郎,但是他們之間的關係是不同於小說和電視劇的,不是父子兄弟之間的關係。歷史記載有宋史和遼史之分。宋史記載楊業最後是撞李陵碑供死,遼史記載是生擒了楊業,他絕食三天而死。宋史記載的楊家事蹟遠沒有遼史多,據推斷是被當時的奸臣潘美(小說、影視劇都是潘仁美)給掩蓋了,並把很多楊業的戰績算在自己身上!
北京海淀區的六郎莊相傳就是楊六郎曾經駐紮過的地方。
楊門女將只有折太君有記載。折太君在演義中變成了佘太君
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究竟是被誰害死了?
在山西省代縣城裡,有一座頗有氣概的鐘鼓樓。在它的正面和背面分別懸掛著“威震三關”、“聲聞四達”兩塊巨大的題匾。傳說這是人們為紀念楊家將不朽功勳,而流傳到今天的一處珍貴遺蹟。
提起楊家將,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楊業。歷史上,這位名震千里的一代名將,弱冠之年便入事太原的北漢政權,受到北漢皇帝的信任,任侍衛新軍都虞候。當時,宋太祖趙匡胤已經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大宋王朝,全國統一大局已定。楊業向北漢皇帝劉繼元提出了“奉國歸宋”的建議,遭到反對。但他深感劉氏厚遇之恩,並未變心投宋,而是捨命保衛北漢政權。後來,北漢戰敗,楊業卻仍在城南與宋軍苦戰。宋太宗早就聽說楊業是一員勇將,便派北漢亡國皇帝劉繼元的親信前去勸降。見到劉繼元派來的勸降使者,楊業悲憤地大哭了一場,投降了宋朝。宋太宗因他“老於邊事,洞曉邊情”,任命他為左領軍衛大將軍,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與河東三交口都部署潘美共同擔負起了山西防禦契丹的重任。實際上,潘美只是掛了個虛銜,重擔全部壓在代州前線楊業的身上。
楊業從小就擅長騎射,愛好打獵,武藝也高,每次打獵,收穫總比別人多一倍。他對同伴說:“我將來帶兵打仗,也如同獵鷹追逐野兔一般。”
楊業不負宋太宗的重託,在契丹軍出入的各個要道口,連續修建了陽武寨、崞寨、西陘塞、茹越寨、胡谷寨、大石寨(均在今代縣、繁峙境內)6 個兵寨。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公元 980年)三月,契丹十萬軍馬來攻雁門,楊業率部用堵截和奇襲辦法,大敗契丹軍,殺死他們的節度使、駙馬、侍中肖咄李,活捉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從此,敵兵一見“楊”字大旗,便嚇得心驚膽戰而不戰自退,稱楊業為“楊無敵”。朝廷由此提升他為雲州觀察使,仍知代州。楊業駐守雁門關八年之久,契丹軍始終不敢侵入一步。
楊業的顯赫戰功,使得一些心胸狹窄的同僚妒火中燒。一些人給宋太宗寫匿名信,詆譭楊業。宋太宗沒有輕信,而是把這些謗書封好交給楊業,表示了對他的信任。
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正月,宋太宗為了徹底解決契丹對邊境的騷擾,執意全面進攻契丹,下詔分兵三路進行北伐:東路由大將曹彬、崔彥進率主力從雄州出發北攻幽州;中路由田重進統率,由定州攻飛狐;西路由潘美、楊業統率,出雁門關,攻朔(今山西朔縣)、寰(今山西朔縣東)、雲(今山西大同)、應(今山西應縣)等四州,最終目標是三路大軍會師幽州,與契丹進行決戰。三路大軍同時前進,東路軍剛出擊就遇到契丹主力的迎擊,大敗於歧溝關;中路軍聞聽東路敗北,也就不戰而潰;只有潘美、楊業的西路軍,出師僅兩個月,便戰果累累,收復了朔、寰、雲、應四州之地,兵鋒直抵桑乾河。但是,由於東、中兩路守軍的潰敗,他們卻成了孤軍深入。契丹在打敗東路和中路兩路宋軍後,調集十萬精銳,全力向潘、楊部佔領的寰州壓來。朝廷命令潘、楊率軍護送朔、寰、雲、應四州百姓立即遷回代州。在當時大兵壓境的時刻,要完成這一任務非常艱鉅。楊業經過周密思考,提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先派人密告雲、朔等州守將,等我軍離代州北上時,令雲州民眾先出,我軍到達應州時,契丹必定會派兵迎戰,這時,命令朔州民眾再出城,同時派騎兵接迎,另派1000弓箭手守住谷口,這樣百姓就可安全內遷。
對於楊業這個切實可行的方案,監軍王先和主帥潘美卻堅決反對。他們為了爭功,硬要楊業率兵去打寰州。王先說:“你有幾萬精兵為什麼還這樣膽怯?應當直接出雁門關北上!”楊業說:“不行,這樣做,只有失敗。”王先陰險地說:“你不是號稱‘楊天敵’嗎,為什麼不敢與敵人正面交鋒,難道你還有不可告人的打算?”楊業氣忿地說:“我這樣做不是怕死,而是要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完成好皇上交......
真實的楊家將結局如何?
男的都死齊的,沒聽過十二寡婦徵西嗎?
只剩下楊文廣(楊宗保和穆桂英的兒子)
這個是另一個說法:zhidao.baidu.com/question/2678819.html?si=2
楊家將這些故事都是真實的嘛
佘太君是有的,不過應該為折太君,折賽花,史學家畢沉《吳中金石記》說:“折太君,楊業妻,折德底女。”她原名折賽花,太君是後來的封號。折姓罕見,東漢有折象,其祖封折侯,因以為氏,聚居於陝晉邊一帶。折賽花是陝北府谷人,自唐、五代、宋,折家都是將門豪族。折賽花曾祖父折嗣倫、祖父折從阮、父親折德扆 (讀衣)、弟折御勳和後世的折克行、折可適等,皆為名將。《五代史》有折從阮、折德底的傳記。折家祖孫數代東抗契丹,西御西夏,號稱 “折家軍”,“控扼西北,中國賴之”(《五代史》)。 她的祖父折從遠,字可久,因避後漢高祖劉知遠名,改從阮。從阮的父親折嗣倫是麟州刺史,後唐莊宗李存勘鎮太原,以為牙將,後為府州刺史。後晉出帝 (石敬塘子)與契丹敗盟,從阮以兵攻契丹,取其城堡十餘,升為本州團練使,兼領朔州刺史、振武軍節度使,後漢高祖劉知遠代後晉為帝,於州府建永安軍,以從阮為節度使,加檢校太師。隱帝時,又迸封歧國公。後來他兒子折德慶被任為府州團練使。後周顯德六年 (959年)自檢校太保加檢校太傅。 折賽花生長在世代名將的家庭環境中,自幼即愛騎馬射箭,舞劍耍刀,且學習兵法,頗通兵略,協助父兄把關禦敵。一年秋天,契丹派耶律敵烈率兵五萬侵犯府州,老將折德扆在敵我力量懸殊下,又兼身體欠佳,折賽花毅然向父親提出代父把關。她一方面採取拖延戰術,一方面急派人到火山王楊弘信那裡求援。楊弘信是楊業的父親,與折德扆是世交,弘信即親率軍隊前往府州援救,遼兵在楊、折兩軍夾擊下大敗,耶律敵烈也被楊弘信殺死。這次勝利,表現了折賽花的軍事才能。 由於楊折二家是通家之好,又兼楊業和折賽花自幼青梅竹馬,志趣和愛好相同,於後漢乾祐二年 (949年)結為夫婦。婚後折賽花隨夫居住太原北漢 “楊府”。平時,她組織楊府內女僕習武訓練。康基田著 《晉搜略》一書中說:折賽花家中“婢僕技勇,過於所部。用兵克敵,如蘄夫人 (梁紅玉)之親授桴鼓然。”現在戲劇上的“楊門女將”大多有其原型,是經藝術加工創造出來的、有一定的根據。如八姐、九妹。據山西代縣鹿蹄澗村楊家後代說,楊業有兩個女兒,一個叫楊延琪,一個叫楊延琅,是折賽花的得力助手。但 《楊家將世系表》中無此二人。因為舊社會家譜一般郡不錄婦女,不管怎樣,折家軍也是一間巾幗英雄。代縣楊忠武伺保存的《楊氏族譜》中對摺太君作了全面評價:中心樂善,內助教忠,受龜壽五福之多,邀象服六珈之貴,不我先不我,後睹星月之重明;俾爾熾俾爾,昌煥乾坤之新渥。愛稽邦典,益迸郡封。汝有子,若漢室功臣山河永誓;汝有德,如魯候壽母松柏彌堅。被我寵光,貳緩休祉,可特封鄭國科太君夫人。”這個評語的根據應是皇帝的浩封,也是後人尊稱之為折(佘)老太君的由來。 關於折太君的生卒年月,據楊維森先生所若 《弘農楊氏族史》一書稱,折太君卒於934年,卒於1014年,享年80歲。她死後葬在今山西保德縣城南20公里折窩村 (乾隆《保德州志》),陝兩白鹿原鯨魚溝有佘家坡頭村,村中佘姓皆佘太君母家後代。折氏在府州 五代北宋時期,府谷、神木一帶,乃府、麟州的所在地,境內番漢雜居,遍佈著党項羌的族帳,以地方土豪折氏為代表的封建割據勢力,在契丹(遼)和党項(西夏)的威脅下,為維護其自身利益而先後依附後唐、後晉、後周和北宋,確立臣屬關係,接受冊封和糧餉,爵祿世代傳襲,實為獨霸一方的小朝廷。值得一提的是折氏在府州,就像李繼遷在夏州一樣,都是地方豪族,不同的是對當時的中央政府態度不一樣,一忠一叛。折氏從公元870年前後折宗本奠基府州算起,到1139年西夏攻佔府州,折彥文出走為止,共傳9傳270年,通貫五代北宋。折氏世世將門,子弟......
楊家將到最後真的絕後了嗎?
本來就是編的一個故事。別太當真
楊家將是不是真的?
楊業的兒子楊延昭,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其它都是假的!
小說是小說,歷史是歷史,歷史都有很多假的,何況小說!
楊業只是潘美手下一員猛將,北宋前五的名將有潘美而沒有楊業,楊業沒有文化,從來都只是衝鋒陷陣的猛將,沒有帥才,與小說相差很遠。
潘美功高能力大品行好,不是奸臣,與小說完全不同。
楊延昭與楊文廣多年防邊,但都只與遼打過一次仗。
楊業沒有7個兒子,7郎8虎是假的,楊宗保穆桂英是虛構的。
小說沒有真實可言,都是虛構!縱然以歷史為背景的三國演義,故事情節也幾乎都是虛構的,正史都做不到80%真實,小說至少95%是假的。
正史岳飛傳可信度也很低,不到50%,小說岳飛更是95%的虛假誇張。
總之,小說都是娛樂的,其中有些有教育意義,為達到宣傳某種理念或譏諷現實目的,為了感動讀者,作者費盡心機精心編撰,根本沒有真實性可言。如果作者力求真實那就不是小說了,而是正史了。
歷史上的楊家將是真實存在的嗎?
是的,存在,楊繼業有,但並不是像演繹裡那樣有很多兒子
求採納
歷史上的楊家將是真的嗎?
宋朝楊業本名叫楊重貴,其父楊信是麟州的土豪,趁五代混亂的時候,佔據麟州,自稱刺史,由於時局的動盪,先後歸附過後漢、後周。大約是在楊信歸附後漢的時候,為了結交當時任河東節度使的劉崇,派少年的楊重貴到太原。後楊信投靠了後周,楊重貴留在了太原。楊信死,以其子楊崇勳(楊業的弟弟)繼任刺史,又以麟州歸附了北漢劉崇。其後楊崇勳又歸附了後周。雖然有這樣的反覆,但是由於處於五代那個混亂特殊的年代,楊重貴在太原的生活並沒有受到什麼影響。年少英武的楊重貴很受劉崇的看重,他以楊重貴為養孫,改名為劉繼業。劉繼業先擔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著稱,以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由於劉繼業戰功卓著,所向無敵,國人號稱無敵。然而劉繼業在北漢三十多年的戰績卻湮沒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宋史》和《遼史》均缺乏這方面的記載,《宋史》中提到幾次與劉繼業的交鋒,全是以劉繼業的失敗而告終。劉繼業與宋將党進戰於太原城下,被党進以少擊眾,大敗,劉繼業先躲在壕溝裡,然後靠城上垂下的繩索,才得以逃生。以這樣狼狽的戰績,不知道為何成為無敵?而在《續資治通鑑》中,僅僅提到劉繼業在太原城頭苦戰防守,甚至北漢主劉繼元投降以後,還在堅持戰鬥,知道宋太宗派劉繼元親自招降,劉繼業才大哭解甲歸降。其中描述這段歷史的文字不過幾十字,非常簡略。同時期的《九國志》曾經記載過劉繼業的功績,但是遺憾的是其中關於這段歷史的記載沒有流傳到今天。《遼史》中有遼將耶律斜軫責問楊業說:汝與我國角勝三十餘年,今日何面目相見。可見劉繼業在北漢時期主要的對手是遼國。雖然北漢一直臣事遼國,但是處於強勢的遼國經常侵掠北漢的邊境,劉繼業為北漢守邊,估計經常與來犯的遼軍交鋒,雖然規模不大,但三十餘年未處下風,這樣的經歷讓劉繼業積累了邊防的豐富經驗。
北漢滅亡以後,劉繼業歸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劉繼業威名,授予他左領軍大將軍,鄭州防禦使。劉繼業歸宋以後,複本姓楊,單名業。宋太宗以楊業對防禦遼國有豐富經驗,派他到代州為三交駐泊兵馬部署,為潘美節制。遼國大軍從雁門大舉進攻,楊業從小路率領數百騎兵繞到遼軍背後,與潘美的部隊前後夾擊遼軍,殺死遼國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生擒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繳獲很多兵甲戰馬。楊業因功升雲州觀察使。以後遼國望見楊業的旌旗,就不戰而走。守邊的主將忌楊業威名,屢次向宋太宗上書,誹謗楊業。宋太宗封其奏交給楊業,以表示對楊業的信任。而實際上書誹謗楊業的人,很可能就是潘美。潘美對楊業早就心存嫉妒,這樣的心理,在某個特別的時刻就會表現出來。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軍征討遼國,其中潘美為西路軍主將,楊業為副將。起初各路進展順利,楊業一路奪取了遼國的寰、朔、雲、應四州,但主力軍中路曹彬失利。宋太宗命令各路人馬班師,後又命潘美等率領大軍將收復四州的民眾遷移到內地。當時,遼國十餘萬大軍已經反擊,攻破了寰州。遼軍兵力佔有很大的優勢,楊業等人的任務只是遷移民眾,不需要與敵人決戰。他向潘美進言,上萬全之計。
《遼史》中對楊業的死大書特書,可見他們對楊業的忌憚。而宋朝方面所記載奪取山西四州的功績,全算在潘美頭上。而在《遼史》中卻記載楊業奪取了這些城池,遼國與楊業交鋒,確實知道他的戰績。可見楊業的善戰和功績。而宋朝的史官卻根據奏疏記載記功,埋沒了楊業。
楊家將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楊業的兒子楊延昭。楊延昭本名楊延朗,為了避諱,而改名楊延昭。幼年的楊延昭沉默寡言,但是總是喜歡玩行軍作戰的遊戲,楊業看了以後說:“此兒類我。”以後出征,必然帶楊延昭同行。楊延昭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薰陶,成年以後,也成為一個職業軍人。
雍熙三年北伐,楊延昭與父兄一起出徵,攻擊朔州的時候,楊延昭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