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之春失敗的原因?

General 更新 2024-11-13

阿拉伯之春失敗了嗎?

但是,迄今為止,尚未有一個國家可以坦率地說已經走上了正軌,尚未有一個國家已經建立起穩定與和平的民主制度。那些希望較大的國家仍在苦苦掙扎,如突尼斯、利比亞和也門;作為阿拉伯世界中人口最多的國家,埃及的民主實驗混亂不堪,民選總統已經淪為其階下囚;敘利亞內戰血流成河。The Arab spring這場革命失敗了嗎?Despite the chaos, the blood and the democratic setbacks, this is a long process. Do not give up hope民主是一場漫長的征程。儘管道路上充滿了混亂、流血甚至倒退,但不要放棄希望。 ROUGHLY two-and-a-half years after the revolutions in the Arab world, not a single country is yet plainly on course to become a stable, peaceful democracy. The countries that were more hopeful—Tunisia, Libya and Yemen—have been struggling. A chaotic experiment with democracy in Egypt, the most populous of them, has landed an elected president behind bars. Syria is awash with the blood of civil war.阿拉伯世界爆發革命已經快兩年半了。但是,迄今為止,尚未有一個國家可以坦率地說已經走上了正軌,尚未有一個國家已經建立起穩定與和平的民主制度。那些希望較大的國家仍在苦苦掙扎,如突尼斯、利比亞和也門;作為阿拉伯世界中人口最多的國家,埃及的民主實驗混亂不堪,民選總統已經淪為其階下囚;敘利亞內戰血流成河。No wonder some have come to think the Arab spring is doomed. The Middle East, they argue, is not ready to change. One reason is that it does not have democratic institutions, so people power will decay into anarchy or provoke the reimposition of dictatorship. The other is that the region's one cohesive force is Islam, which—it is argued—cannot accommodate democracy. The Middle East, they conclude, would be better off if the Arab spring had never happened at all.有人由此得出結論認為,阿拉伯之春是一場註定要失敗的革命。這一點也不奇怪。在他們看來,中東之所以會有今天,是因為他們還沒有為變革做好準備。他們提出了以下兩個論點:一,中東地區沒有民主機構,因此民眾勢力要麼會陷入無政府狀態,要麼會驅使獨裁政權做出調整;二,作為該地區一隻具有凝合力的勢力,伊斯蘭主義無法做到同民主制度的融合。因此,要是阿拉伯之春壓根就沒有發生,中東的情況......

阿拉伯之春的原因

導致這些動盪的主要原因包括:國家的專制統治、政治體制僵化、人權的侵犯、政府貪汙腐敗、國民經濟衰退、失業率居高不下、人民生活貧困;領導人長期執政,不思改革,政治經濟分配不透明等等。全球金融危機加劇了阿拉伯世界的經濟困難,推動了革命運動的爆發。另外,人口結構中大量受過一定教育、熟諳網絡且對現狀不滿的年輕人成為了這次運動中的主要角色。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運動中,現代移動通訊技術和互聯網社交媒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阿拉伯之春的事件剖析

這場規模空前的暴力運動在短短的時間內便橫掃中東,所有阿拉伯國家幾乎無一倖免,但是,除了突尼斯、埃及、利比亞、也門、敘利亞的動盪和更迭比較激烈之外,位於海灣和西非的君主制阿拉伯國家,如巴林、卡塔爾、沙特、摩洛哥等國,則在短暫的混亂後平穩過關。於是,評論家將阿拉伯君主制國家稱為“阿拉伯世界的穩定之錨”。君主制阿拉伯國家能夠在這場政治風暴中獨善其身,的確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一、政治合法性共和制阿拉伯國家之所以群體性陷入動亂,根本原因是這些國家政權喪失了政治合法性。無論突尼斯、埃及,還是利比亞,前政權的政治合法性被統治國家數十年之久的領導人,以及僵化的體制損耗殆盡。民生凋敝、意識形態和發展道路的迷失、領導人企圖父業子承引發的政治繼承危機。反觀阿拉伯君主制國家,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礎尚存,其中源於宗教的合法性最為重要。倭馬亞王朝以來,宗教一直是伊斯蘭國家政權利用的工具。“統治者是安拉在大地上的影子”等忠君思想成為伊斯蘭政治思想的主流。敘利亞伊斯蘭現代主義者凱瓦基比指出,“伊斯蘭國家的威權統治建立在一種宗教心理結構之上,在這個結構中統治者體現安拉的意志,安拉和蘇丹(部分伊斯蘭教國家君主的稱謂)之間沒有區別”。為了給統治賦予宗教合法性,摩洛哥阿拉維王朝的國王將家譜追溯到了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以凸顯其聖裔的身份。摩洛哥哈桑二世國王為自己選擇了“穆民的首領”的稱號,並恢復了哈里發國家的“拜阿”(意為宣誓效忠)儀式。沙特國王法赫德為自己選擇了“兩聖寺的僕人”的稱號,顯示其伊斯蘭盟主的地位。約旦王室在國名上加上“哈希姆”(先知穆罕默德的家族名)一詞,以彰顯其聖裔身份。在沙特等君主制國家,國王或埃米爾至今被認為是“主事人”,說明“敬主→忠君→秩序”的政治文化至今仍是阿拉伯君主國的主流價值。二、破財免災阿拉伯君主國獨特的經濟模式構成王室統治的經濟基礎。在海灣產油國,石油收入由國家控制,政府擁有足夠的財政資源而無需依靠稅收維持政府運轉,也無需接受公民監督和質詢。不僅如此,政府還有能力向公民提供高福利,扮演“施與者”的角色。阿拉伯君主國基本上都屬於分配型國家,即使摩洛哥、約旦等石油資源貧乏的國家,也依賴磷酸鹽、旅遊、僑匯等同樣具有地租性的收入。大量的石油收入使中東產油國無需依賴稅收便可維持政府運轉。許多產油的阿拉伯君主國不對公民徵稅,甚至根本不設稅務部門,形成“不納稅,無代表”的現象。在這次動亂中,富裕的海灣君主國在應對民眾要求方面,顯得底氣十足。作為“分配型國家”,高漲的油價使它們可以拿出大筆石油美元分配給民眾,平息民怨。科威特是第一個“破財免災”的國家,王室拿出2.3億第納爾(約合8.4億美元),向全體國民免費發放14個月的食品供應券。巴林王室向每戶居民發放1000第納爾(約合2650美元)。最大的禮包是沙特王室送出的,2月18日,在國外治病歸來的阿卜杜拉國王發表電視講話,向國民送出總額達1300億美元的“大禮包”。國王在講話中不無自豪地表示,沙特政府擁有4500億美元的可支配現金,擬將其用於改善民生。 儘管此次動亂並未在阿拉伯君主制國家引發傷筋動骨的叛亂和領導人的更替,但是洶湧的革命浪潮仍舊令阿拉伯王室坐立不安。阿拉伯的各個王室雖然具備相當程度的合法性,但在當今的時代背景下,這種合法性顯然並不能萬古長青,而向國民贈送“大禮包”的做法只能算是權宜之計,“抱團取暖”也只是消極自保的無奈之舉,日益壯大的中產階級不斷提出更高的政治訴求,因而各個王室不得不開始考慮如何延續各自數百年的家族基業,只要有一個阿拉伯王室倒下,就將成為第一塊骨牌,動亂將不可避免地波及其他君主國。約旦,摩......

阿拉伯之春事件的經過

(阿拉伯語:الثورات العربية‎)是西方媒體所稱的阿拉伯世界的一次革命浪潮。自2010年12月突尼斯一些城鎮爆發民主運動以來,阿拉伯世界一些國家民眾紛紛走上街頭,要求推翻本國的專制政體的行動,並樂觀地把“一個新中東即將誕生”預見為這個運動的前景,認為這個“阿拉伯之春”屬於“諳熟互聯網、要求和世界其它大部分地區一樣享有基本民主權利的年輕一代”。

導火索

發生在突尼斯的自焚事件是整個“阿拉伯之春”運動的導火索。2010年1

突尼斯民眾悼念布瓦吉吉

2月17日,26歲年輕人穆罕默德·布瓦吉吉因經濟不景氣而無法找到工作,在家庭經濟負擔的重壓下,無奈做起小販,期間遭受當地警察的粗暴對待,抗議自焚,不治身亡。

這個事件博得了突尼斯普通大眾的同情,也激起了突尼斯人長期以來的對失業率高漲、物價上漲以及政府腐敗的潛藏的怒火,致使當地居民與突尼斯國民衛隊發生衝突,隨後衝突蔓延到全國多處,形成全國範圍內的大規模社會騷亂,並造成多人傷亡。

大事記

突尼斯

總統於2011年1月14日下臺

突尼斯政變(6張)

2010年12月17日,突尼斯西迪布吉德一名擺攤販賣水果蔬菜的青年因受到執法人員暴力對待,在當地政府門口自焚。這種極端做法迅速引起民眾的共鳴。由於對生活水平,警察暴力行為,高失業率和人權狀況糟糕等問題不滿,大批民眾在當天就走上街頭。遊行迅速擴展到突尼斯全國。

2010年12月28日,突尼斯總統本·阿里(Zine El Abidine Ben Ali)發表電視講話,譴責反對者。他聲稱街頭暴力是少數極端分子所為,並警告示威人群,他們會受到“法律的嚴懲”。

2011年1月10日,突尼斯政府宣佈關閉該國所有學校和大學。本·阿里在電視講話中宣佈,將努力在2012年前創造30萬個就業崗位。

2011年1月13日,本·阿里在電視講話中表示不會參加2014年的大選,並承諾進行國家體制改革,調查遊行中的死傷人數,宣佈解禁部分網站。

2011年1月14日,本·阿里宣佈解散政府,並在六個月內進行合法大選。總理加努希(Mohamed Ghannouchi)宣佈擔任臨時總統。

2011年1月15日,沙特阿拉伯宣佈接受本·阿里的政治避難。突尼斯最大的伊斯蘭黨派Ennahdha主席Rached Ghannouchi宣佈將結束在倫敦的流亡生涯返回突尼斯。

2011年1月17日,突尼斯總理加努希宣佈組建新的聯合政府,但是政府中仍然包括多名本·阿里的親信。突尼斯民眾對新政府表示不滿,繼續上街遊行。

2011年1月26日,突尼斯請求國際刑警組織幫助捉拿逃亡的本·阿里、其妻子以及其他家庭成員,並對本·阿里夫婦下達了國際逮捕令。

2011年6月20日,突尼斯首都一家法庭以挪用公款罪缺席判處突本·阿里及其妻子35年徒刑。

埃及

總統於2011年2月11日下臺,正接受審判

2011年1月25日,埃及發生大規模遊行示威活動。首都開羅的互聯網服務和手機通信中斷。反對者呼籲總統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立即辭職,並要求政府進行改革,解決高失業率等問題。

2011年1月29日,穆巴拉克任命情報總局局長奧馬爾·蘇萊曼(Omar Suleiman)為副總統。這是埃及近三十年來的首位副總統。

2011年1月29日,卡塔爾半島電視臺報道稱,埃及總統穆巴拉克的兩個兒子賈邁勒和阿萊都已逃往倫敦。

2011年1月31日,由總理......

阿拉伯之春動盪未給君主國家造成影響的原因

阿拉伯君主國家,有豐富的油氣資源非常富裕,國民福利做的已經超出了國民自己的貢獻。也就是說是君主們養著國民,還有外國勢力的支持,大動盪的國家是截然相反,一方面國民窮困,除了執政者自己已經眾叛親離,還有外國勢力的推波助瀾,動盪也就不可避免。

“阿拉伯之春”:主要是內部出了問題老人政治的潰滅。阿拉伯大動盪,我印象最深的是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被活捉、被處死那一瞬間。對比半年前他在臺上的風光無限、不可一世,頗多感慨。 也門的薩利赫、埃及的穆巴拉克、突尼斯的本·阿里,都是這樣的領袖,他們曾在國家最危難時獲得國家政權,使國家進入穩定狀態,擺脫外來勢力的控制和盤剝;在相當一段時間內為國內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在年富力強的時候,還有足夠的聰明才智把國家治理好,把老百姓團結在自己身邊。 但隨著年齡增長,他們已變成老人政治,長期貪權戀棧,不但國家前進的腳步被羈絆,經濟發展停滯不前,甚至出現倒退,民生日漸艱難,政治癒加腐敗,整個國家喪失活力,民眾的不滿猶如火山一樣。很快,一代強人土崩瓦解。 領導人如果不能以明智、智慧的方式主政一個國家,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很好的制度設計,沒有很好的法律保障,實現權力制衡和領導人的有序輪替,不能滿足人民的要求,不能實現社會正義,這個國家遲早要出問題,這個政權遲早要垮臺。執政地位從來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實際上,這兩句話用在阿拉伯革命中,來描述這些政權的規律,是非常貼切的。 主要原因是內部出了問題。

阿拉伯這次變局首先是內生性的,主要原因是內部出了問題,是必然要發生的,只是或遲或早。十多年來,每年西方一些民意測驗機構在阿拉伯國家進行的測驗結果都顯示,要發生革命了,但革命始終沒有發生,以至於當革命悄然而至時,大家都不敢相信。 哪一個因素是主要的?首先是政治體制的僵化。這種僵化超乎尋常,阿拉伯世界在政治上是當今世界最落後的一個群體。這些國家有兩種體制,一種是強人氏族政權,但長期獨裁,而且子承父業;另一類是君主制國家,家族統治,君主世襲。 此外,經濟結構的極端畸形也觸目驚心。阿拉伯國家,一類有豐富的油氣資源,非常富裕,另外一類,也就是阿拉伯世界的大部分國家,沒有油氣資源,也沒有工業化。 從上個世紀70年代到現在,阿拉伯世界的工業化程度不僅沒有發展,反而倒退了。再加上人口出生率高,導致人口結構中年輕人比例很高,所以失業率奇高。 此外,阿拉伯世界貪汙腐敗極為嚴重,貧富兩極分化也觸目驚心。據埃及自己的統計數據,一天收入平均不足1.2美元的貧困線以下人口是40%。 所以,阿拉伯大變局,是政治、經濟、社會各種矛盾日積月累到一定程度的總爆發。 一場非典型的“五無”革命。

沒有新興網絡媒體革命性的作用,這場阿拉伯大變局的發生是不可想象的。 傳統上來講,一場大運動的爆發是有規律可循的,要有組織,有政黨,政黨要有領袖,組織要有綱領和未來的藍圖。此外,整個運動的發動得有時間,得有籌款過程,等等。但是,新興網絡媒體的出現,使這些都不再是必需的,以至於有人稱它叫“五無革命”,無組織、無綱領、無領袖、無資金、無時間的準備。 埃及從1月25日爆發穆巴拉克統治30年來最大規模的示威遊行,到2月11日凌晨穆巴拉克倒臺,前後用了18天時間。這場革命完全是網上搞出來的。它又有傳導性,埃及幾乎就是從網上直接學了突尼斯的經驗。埃及又被其他國家複製。實際上,整個新興網絡媒體的興起,已經推翻了過去的所謂革命運動的模式。

宗教黨派和君主制王國成了贏家 。“阿拉伯之春”的其中一個贏家,是長期被打壓在政治底層的宗教黨派,尤其是以穆斯林兄弟會為代表的,曾經很極端、現......

阿拉伯之春事件為什麼沒影響到君主制國家

站隊站美國這邊的,自己人,搞他幹嘛!

論述:阿拉伯之春緣何變成了阿拉伯之冬

去年春天穆巴拉克倒臺時,全世界民主人士一派歡欣鼓舞,以為民主就此降臨阿拉伯大地。放眼海內外,似乎只有本人幹冒天下之大不韙,發文(見附錄:“穆巴拉克給中國當政者敲響警鐘”)嚴重質疑,並且斷言所謂“阿拉伯之春”絕不會有好結果,斷言中東的選項不是民主與專制,而是要麼親西方的專制、要麼反西方的專制。如此“反民主”的烏鴉嘴,不知在海內外被扣上了多少難聽的罪名!我的一位老朋友為了這篇文章,在電話裡和我激烈爭論一個多小時,認定我此文是在政府“有關部門”的壓力下寫的!

現在,西方輿論普遍承認,“阿拉伯之春”已經變成了“阿拉伯之冬”,我的預見幾乎絲毫不爽地兌現了。今年5月,西方媒體就已經開始稱埃及大選為“噩夢”;最諷刺的是,民主選舉上臺的新總統穆爾西繼把持了議會和制憲委員會之後,乾脆無視現行憲法規定,下令罷免總檢察長,並且不顧反對派的抗議下令舉行全民公決,強行通過新憲法——他信心十足,擁護他的穆斯林兄弟會選民是絕對多數,“少數服從多數”的全民公決一定會讓按照穆斯林兄弟會的意圖制定的新憲法順利通過。

如果沒有法治、憲政的穩固確立,“少數服從多數”可能變成什麼東西,還有什麼疑問嗎?

穆爾西明目張膽攫取獨裁權力的企圖引發了反對派數十萬人的大規模示威抗議和全國騷亂,反對派包圍並洗劫總統府,放火燒燬穆斯林兄弟會總部,在雙方的暴力衝突中已經有3人死亡,近350人受傷。穆爾西見勢不妙,做出和解姿態,呼籲和反對派對話,但自由派反對派領袖巴拉迪毫不買賬,嚴詞斥責穆爾西,說“跟獨裁者沒有對話的空間,他實行了最暴虐、最可惡的措施,然後卻說讓我們撇開分歧”。匪夷所思的是,美國國務院卻不支持巴拉迪的立場,繼續抹稀泥,呼籲雙方舉行“沒有先決條件的對話”,實際上等於偏袒穆爾西。

倒是德國人看得更準。德國《世界報》11月26日發表文章說,“身為總統的穆爾西正在攫取完全不受限制的權力”,“自由的幻想春天過後,用暴力發洩不滿、發生內戰,或內戰已經發生但結果尚無定論的漫長嚴冬早已隨之而來。沒有人相信明天會比昨天和今天更好。”

既有今日,何必當初?

我們中國的眾多激進民粹民主派們,既不研究民主化理論(民主化理論當然包括對各國民主化案例的研究,“阿拉伯之春”就是一個極好的研究案例),對民主理論的基本文獻幾乎毫無所知,又不善於分析思考,不去區分好民主和壞民主,更不深思如何把民主化的世界性經驗在中國的具體情況下作適當的變通,只是抱定幾條幹巴巴的民主教義當做絕對正義的大旗狂舞,只會用黑白、正邪二分的道德譴責替代理性冷靜的科學分析,對於深入自身骨髓的“黨文化”思維定勢毫無反省,如果我說他們是反對大共產黨的小共產黨,還有什麼不對的嗎?

民主化理論領域裡有一個重要的分支學科,叫作“政治文化研究”,是專門探究和民主制度相適配的政治文化的(“政治文化”大體相當於我們中國知識分子模模糊糊的表述“人民的民主素質”),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阿爾蒙德和維巴合著的《公民文化——五國的政治態度和民主》。筆者手邊藏書中還有幾部有關政治文化的譯著也非常精彩,值得大力推薦:利普賽特(S.M.Lipset)的《政治人》和《一致與衝突》,普特南(R.D.Putnam)的《使民主運轉起來》,亨廷頓的《變動社會的政治秩序》,和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國際社會科學雜誌》選編的《民主的再思考》。作為政治學經典,托克維爾的《論美國的民主》當然更是在必讀之列。我自2004年始,就在各種場合介紹這些民主化必讀書,可悲的是,直至今日,還有那麼多的“民主鬥士”對此一無所知!不讀書也就罷了,又不深入民眾,不......

一個巴掌扇出了"阿拉伯之春"這個事件背後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導致這些動盪的主要原因包括:國家的專制統治、政治體制僵化、人權的侵犯、

貧富差距

政府貪汙腐敗、國民經濟衰退、失業率居高不下、人民生活貧困;領導人長期執政,不思改革,政治經濟分配不透明等等。

全球金融危機加劇了阿拉伯世界的經濟困難,推動了革命運動的爆發。另外,人口結構中大量受過一定教育、熟諳網絡且對現狀不滿的年輕人成為了這次運動中的主要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運動中,現代移動通訊技術和互聯網社交媒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阿拉伯之春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阿拉伯之春”是發生於中東、北非地區的民眾運動,其基本的要求是推動社會改革。

但是這場運動也摻雜著其他非理性的值得中國民眾特別是中國青年應該重視的問題:

1、這場運動摻雜了複雜的國際因素,某些國家在西方的插手下,“街頭政治”演變成一場內戰,甚至成為西方軍事幹預的犧牲品;

2、“阿拉伯之春”發生的原因,西方普遍認為這是內部因素的影響所致,“人民群眾”追求自由人權的訴求,但是在國內政客的影響下,被操縱的民粹也是非常顯而易見的;

3、我們有活生生的例子就是蘇聯,當今的俄羅斯現在怎麼樣大家非常清楚,雖然我比較反感蘇聯,相對親美,但是現實是很殘酷的;

4、民主人權和民族主義是有很大區別的,我們感謝西方給了我們中華民族民主人權的推動作用,但是在東方,我們應該牢記民族主義是高於民主人權的;

5、不要貿然相信某些打著各種旗號革命的挑唆者的話,這就是我特別強調中國青年人必須要注意的,因為青年人最容易受煽動,在我們大中華的歷史,有很多人打著革命的旗號幹得盡是卑鄙齷齪的事,一般而言,現政權是最講文明和最具有親和力的。

當然中國政府也應當引起重視。

1、加強政府和人民之間的高度信賴關係,這是我認為中國政府面臨的更重要、更現實的問題;

2、蘇東鉅變的經驗教訓值得中國政府借鑑,國內政治勢力的角力加上西方亡蘇之心不滅成了壓垮蘇聯的最後一根稻草,這裡也有中國的功勞,從國際戰略政治而言,打垮蘇聯對中國一點好處也沒有,美蘇爭霸可以使中國左右逢源,完全可以利益最大化;

3、中國現在自然不存在“家族統治”問題,但“新權貴階層”卻是眾目睽睽的社會現象,權力“尋租”、權錢交換造成的權力異化,以及日益興盛的腐敗之風,已經嚴重損害了執政者的形象,嚴重動搖了共和國的政治基礎,嚴重削弱了政府與民眾的信賴關係。

相關問題答案
阿拉伯之春失敗的原因?
赤壁之戰失敗的原因?
希拉里失敗的原因?
李寧換標失敗的原因?
洋務運動的失敗的原因?
黃巢起義失敗的原因?
李自成失敗的原因?
李自成失敗的原因分析?
試管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分析月考失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