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什麼節日放花燈?

General 更新 2024-11-22

放花燈一般是什麼節日

是七巧節,有的地方會放花燈. 在古代女孩只有著天能出來玩.放花燈就是許心願

什麼節日放蓮花燈

中元節(俗稱鬼節)

舊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節期間,佛教徒舉行慶祝儀式,即“盂蘭盆會”,慶祝中元節不僅是為了拜祭死去的親人。對佛教徒來說,這也是紀念目蓮的日子,藉以表揚他的孝道。而民間舉行製法船、放荷燈、蓮花燈,祭祖、唱"應景戲弗等活動。荷燈、蓮花燈便作為供燈的重要道具而出現,在從前是燒蠟燭、燃油燈。燈代表智慧,驅除黑暗,智慧照亮人生,更深的意思它代表燃燒自己,照耀別人。

七月放蓮花燈是什麼節日

中元節(俗稱鬼節)

舊曆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與正月十五日的上元節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節同為古老傳統節日。

中元節是道教節日。道教認為,"三元"是"三官"的別稱。上元節又稱"上元天官節",是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誕辰;中元節又稱"中元地官節",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地誕辰;下元節又稱"下元水官節",是下員解厄水官洞陰大地誕辰。道教《太上三官經》雲:"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官統攝"。中元節時,道教宮觀如地安門火神廟、西便門外白雲觀為了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照例舉辦"祈福吉祥道場"。中元節期間,老北京還有舉行製法船、放荷燈、蓮花燈、祭祖、唱"應景戲"等活動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俗稱“鬼節”,節日的慶祝活動從農曆七月初一開始,直到七月三十日,長達一個月。

佛教與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佛教強調孝道;道教則著重於為那些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普渡”。

佛教徒慶祝中元節的儀式稱為“盂蘭盆會”,慶祝中元節不僅是為了拜祭死去的親人,對佛教徒來說,這也是紀念目蓮的日子,藉以表揚他的孝道。

目蓮救母的故事是出自《大藏經》(由印度傳入的佛理〕,根據《大藏經》的記載,目蓮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後,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四娘受一群餓鬼折磨,目蓮用鉢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目蓮向佛主求救,佛主被目蓮的孝心感動,授予盂蘭盆經。目蓮按照指示,於七月十五日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捱餓的母親終於得到食物。為了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

道教徒相信,從農曆七月初一起,陰間打開鬼門,放出孤魂野鬼到人間來接受奉祭。人間為了免受鬼神的干擾傷害,便在七月十五日設“中元普渡”,供奉食品及焚燒冥紙以安撫那些無主孤魂。

慶祝方式

道教與佛教信徒慶祝中元節的意義雖不相同,但在新加坡慶祝儀式大同小異,祭拜時以食物作祭品,焚燒金銀紙等等。因此,每逢中元節,在路旁和組屋樓下,到處可看到善男信女焚燒金銀紙,建屋發展局還特地為此設置金銀紙焚燒爐,為居民提供便利。

目前,新加坡人普遍的慶祝方式是鄰里之間組織大規模的中元會,中元會每年選出一位爐主,主持中元會事務,以及向會員收月捐等。中元節一到, 這些月捐便用來購買祭品。拜祭完畢後,所有祭品均分給會員,每人一份。

中元節的宴會熱鬧精采,宴會上投標“福物”,把慶祝氣氛推上高潮,投標所得,用來補貼第二年購買祭品的費用。當晚也選出新的爐主。

中元節雖然是一個宗教節日,但是由於節日本身勸人盡孝,對非信徒來說,也是有意義的。我們可以把這個節日當作是追念祖先及已故親友的節日。

中國歲時節令有所謂“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除了中元和盂蘭盆節之外,民間還稱七月十五為鬼節,與清明、十月一合為三鬼節。民間的鬼節與佛教的中元節、盂蘭盆節有著密切的關係,又有自己獨特的色彩。就這樣,僧、道、俗三流合一,構成了農曆七月十五豐富的節俗活動。

清代文人王凱泰的詩《中元節有感》便描寫了福建一帶過中元節的習俗。

中元節有感

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

......

正月十五為什麼要放花燈

農曆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慶典元宵節,俗稱又叫“燈節”。舊習元宵之夜,城裡鄉間,到處張燈結綵,觀花燈,猜燈謎,盛況空前。屆時,不論皇室貴戚,平民百姓,深閨淑女,均可破常規,順習俗。制燈玩賞,出遊嬉鬧。

唐詩人崔液作詩道:“玉漏銀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平時足不涉戶的閨閣女子,往往乘此機會與意中人談情相會。

宋辛棄疾《元夕》詞雲:“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形象生動地展現了元宵燈會狂歡之夜,情人急於綱會,望眼欲穿,“踏破鐵鞋無覓處”,見時就在眼前的有趣場景。

燃燈之俗始於漢代,東漢順帝年間,張道陵創建道教,把正月十五定為“上元節”,這天要燃燈祭祀“太乙神”。此俗歷代相沿,到隋朝時,每年還要舉行盛大燈會,招待各國使節。

元宵節成為燈節至唐代中期已成定俗。唐玄宗曾於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重開宵禁,命點千盞花燈,張燈三夜,成為一時之盛。到了北宋乾德年間,放燈時間又增至五夜。起於十四,止於十八。更為興盛。故有“宋時湯圓隋時燈”之說。而且在宋代出現了燈謎,即將謎語系於燈上,使人們在賞燈之際伴以猜謎,更添情趣。“燈謎”一詞即源於此。明永樂七年,宮廷下詔“元宵節自十一日始,賜節假十日。”成為歷代最長的燈節,也形成了全民性的節日。到了清代,燈節假日改為四天,但盛況不減。從正月“十三上燈,十四試燈,十五正燈。”一直熱鬧到“十八落燈”整個新春佳節才算落下帷幕。

關於燈節的起源,民間傳說更是紛紜不一。

有的傳說,隋煬帝色迷心竅,欲娶自己的妹妹。妹妹硬扭不過,借托除非正月十五出現繁星滿地的奇蹟,才可成婚。隋煬帝下令京城四周百姓到十五日晚每戶燃燈火,違令者斬。至十五日晚,妹妹登樓見滿地都是燈火,誤以為真是繁星落地,縱身投河自戕。為了紀念這位不甘凌辱的女子,民間百姓每逢正月十五都燃起了燈火。

有的傳說,燈節源於漢武帝。當時宮女元宵正月過後想念家中父母,宮深禁嚴,怎麼外出相會呢?足智多謀的東方朔得知後很同情,便設計成全她們,他先散佈謠言,說火神君將派員火燒長安城,城裡宮內一片恐慌。後又向武帝獻計,十五晚上宮廷內人員一律外出避災,滿城大街小巷,庭院屋門,都掛上紅燈,好像滿城大火,以騙過天上觀望監視的火神。武帝允諾,宮女們元宵遂趁機與家人相會。從此,每逢正月十五都要放燈。

還有的傳說,元宵燈會源於民間的“放哨火”等農事習慣。每年正月十五左右,春耕即將來臨,各地農民忙於備耕等工作。一些地區的農民就在這天晚上到地裡把枯枝雜草攏在一起,放火燒掉,以除蟲害。

一時歡樂一時愁,想起千般不對頭。

如若想得千般到,自解憂來自解愁。

這首詩就是一個謎語,它的謎底正是"猜謎"。相傳,兩千多年前,就有了猜謎這種活動。

明清兩代, 燈謎活動的舉行更加頻繁,規模也不斷擴大。不僅在元宵節,中秋、七夕(七月初七)也經常舉行燈謎活動。更重要的是,明末揚州馬蒼山首創了“廣陵十八個”(廣陵是揚州的古稱),捲簾、徐妃、粉底、蝦鬚等絕大多數謎格都沿用至今。謎格的創立,標誌著燈謎發展到成熟階段。小說《紅樓夢》、《鏡花緣》等,都有猜燈謎的情節。燈謎經過這些文學作品的渲染和傳播,更加普及於民眾。

幸福的時間太短暫,傷心的時間太漫長, 相聚的時間太短暫,離別的時間太漫長。 原來時間就是一種從起點說是永恆、 從終點說是短暫的一種東西。

時間是我們 必須時時握在......

端午節有放花燈的習俗嗎

放花燈應該是元宵節,元宵節又叫花燈節

花燈什麼節的?

潮州花燈是我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大瑰寶。它是一門綜合藝術。潮州歌冊《百屏燈》反映的大多是戲曲曲目中經典的場景。人物造型、臉譜、服裝、道具好多均來自於戲劇原型。屏燈的景、人物的服飾等又與雕塑、繪畫密切相關。比較高檔的人物服飾還會用到潮繡、金銀繡品。屏燈、掛燈的整體協調的美感又與色彩、美學淵源甚深。同時,綜合滲透了解剖學、透視學理。

潮州花燈起源的確切年代已無法查考,但其產生和發展與迷信活動、祭祀活動息息相關,卻是可以肯定的。古人因對大自然的不理解,對自然現象的畏懼使人們產生了圖騰崇拜,相信靈魂的永在,為慰死者之靈魂,於是,“紙船明燭照天燒”。為使死者在冥路上有個伴兒,為使祖先們在陰間生活幸福,扎制童男童女,衣服袍帽,飾物用品,供他們“使用”。為使“雷公”、“雷姆”息怒,“河伯、溪神”開心,先是祭活人,後來用扎制的童男童女代替。為慶祝風調雨順,豐收喜慶,人們紮上高大雄偉的“安濟聖王”等神像,掛上宮燈花籃,頂禮膜拜,感謝神恩,祈求平安。這一習俗一直延續至民國時期,仍很盛行,目前,我國少數地區包括港澳臺地區仍有這種扎制迷信用品祭拜先人的習慣。

花燈在發展過程中,分為二支,一支專走迷信用品的制扎,其藝術價值受到限制,但商業價值卻是顯而易見的。另一支追求的是藝術價值,這一支的起源不遲於明朝,據說唐朝已有觀燈,鬧元宵的活動,但現在可考的,也就只有明嘉靖刻本《荔鏡記》,可以證明其潮州花燈的存在了。其中“睇燈”一折就說“三街六巷好燈棚”,可見其時,潮州花燈已很盛行且已有了一定的藝術造詣。清嘉慶《澄海縣城志》引舊志雲:“十一日夜起,各神廟街張燈、仕女遊、放花爆、打鞦韆,歌聲達旦。”又說:“今俗無夜,各祠廟張燈結綵,鬮為鰲凶,人物臺榭如繪……競賽花燈。”最負盛名的當推潮州。清初潮州青龍廟興起之後,每年遊安濟聖王一連三夜,花燈鼓樂,滿城如醉。每次在第二個晚上,齊集北門箭道評比,年復一年,精益求精,使潮州花燈聞名海內外。除大型遊花燈盛會外,家家都掛喜燈。自十三日起,到宗祠神廟去掛燈籠,十五日將燈提回掛於家門,稱為 “興燈”。(《潮網》之“潮汕民俗”)可見,從“明”到“清”,歷經幾百年,潮州花燈都很盛行。其藝術表現形式也日漸多樣化。

元宵節放花燈起源於什麼時候?元宵節起源於什麼時候?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

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

、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

。燈籠與神有關,所以也賦予很多象徵意義。

古時候,人們為了驅逐黑暗的恐懼感,於是燈籠衍生為具有驅魔降福、祈許光明之意。

在閩南語中“燈”與“丁”發音相近,所以燈籠也用來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

有一種“光明燈”,在歲末年初時,把燈籠放在寺廟中,藉以佛的法力求得一年中平安順利。

也有農家在田間立長竹竿掛上一盞燈 “照田蠶”,觀察火色以預測一年的水旱情況,以期豐年。

“放天燈”,來由是過去人們在躲避盜匪侵襲而四散逃逸之後,以燃放天燈為互報平安的信號。由於避難回家的日子正是

,從此以後,每年這一天,人們便以放天燈的儀式來慶祝,所以又稱天燈為“祈福燈”或“平安燈”。其後逐漸演變為向上天祈福許願的民俗活動。天燈上寫滿了心裡的各種祈願,希望天燈能上達

,帶給人無限的希望和光明。

傳說唐太宗李世民鼓勵讀書,民間都把小孩送上學。入學的第一個節目叫“開燈”,就是把事先做好的

帶到學校去,請一位博學的老先生點起來,象徵前途光明。從前的私塾,多半在

稍後開學,因此開學的

,也成了“上元節”的點綴。

種類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編制的形象燈,如龍燈、虎燈、兔燈等等,或是根據民間故事編制而成的活動燈,如牛郎織女、二十四孝等等,表現忠孝節義的民族精神。各種花燈製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

隨著時代的發展,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盛大,民族特色越來越濃,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三天;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為五天;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因為燈期不同,所以最初張燈的那天叫“試燈”,十五這天叫“正燈”,最末一天叫“殘燈”、“闌燈”。也有叫“神燈”、“人燈”、“鬼燈”之說。十四日夜為“神燈”,放於家中神位、

前,以祭神明先祖;十五日夜叫“人燈”,放在門窗、床第、几案等處,用來避除蠍蟲;十六日夜為“鬼燈”,放在丘墓、原野,為了遊魂得到可以脫離鬼域。

上祈天意,下護蒼生,神人鬼畜,無所遺漏.

七夕是放花燈還是放天燈

七夕情人節——放花燈表達雙方愛意。

點河燈放河燈是一項極為普遍的習俗。或去河中放燈,或將燈送給求子家庭,送燈就意味著送子("燈"諧音"丁",丁即男丁)。河燈常常做成西瓜、蓮花、葫蘆等形狀,這些都是生殖崇拜的常用形式。荷花燈也叫河燈,屬於民間彩燈藝術的傳承。放花燈是我國的傳統民俗,人們常常會在某些節日,以在河邊放花燈的形式進行祈願祝福。攜手在河道上放漂一盞盛載著愛情夢想與憧憬的荷花燈。

古代什麼節日有燈會?

正月十五元宵節,民間有觀賞花燈的習俗。燈會始於漢,興於唐,盛於宋。李商隱在《正月十五夜聞京有燈

烈士公園燈會[1]

恨不得觀》一詩中雲:“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輦隘通衢。”可見唐代的燈會已經具有了相當的規模。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也是生動記述了南宋時的燈會盛況。

相比具有濃重政府色彩的宋代燈會,明朝的燈會,則已演變成了純粹的市場行為。每年的正月初十日到十六日,各地的客商和巧匠就會雲集京城,將自己製作的花燈拿到東安門外迤北大街售賣。在這短短的數天裡,不僅是花燈製作工藝的比拼,也是經商實力的比拼。京城靠近燈市的商鋪和住房,每年到了燈市開市的時候,租價就會翻番,要比平時貴上數倍,如果不是生意做得特別大的商人,輕易不敢問津。另外,燈的式樣和工藝也是新穎繁多,有鑲嵌珍玩珠寶的燈,也有從鄰國或海外販回來的燈,引來的觀賞者絡繹不絕。價格高的燈,一盞就要賣上千兩銀子。

什麼節放蓮花燈

中元節(俗稱鬼節)   舊曆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與正月十五日的上元節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節同為古老傳統節日。   中元節是道教節日。道教認為,"三元"是"三官"的別稱。上元節又稱"上元天官節",是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誕辰;中元節又稱"中元地官節",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地誕辰;下元節又稱"下元水官節",是下員解厄水官洞陰大地誕辰。道教《太上三官經》雲:"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官統攝"。中元節時,道教宮觀如地安門火神廟、西便門外白雲觀為了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照例舉辦"祈福吉祥道場"。   佛教徒在這一天要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也叫盂蘭盆齋、盂蘭盆供。盂蘭盆會唐代即已盛行,晚清年間,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廟,有條件的,如廣濟寺、法源寺、拈花寺、廣化寺、嘉興寺、長椿寺等都舉辦規模不同的盂蘭盆會和中元法會。民國以來,北海公園、中山公園音樂堂等處歷年此時都有"追悼陣亡將士法會"。用番(喇嘛)、道(道士)、禪(和尚)三臺經,供著一個"海陸空軍陣亡將士"的牌位,進行公祭。   中元節期間,老北京還有舉行製法船、放荷燈、蓮花燈、祭祖、唱"應景戲"等活動。   中元節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俗稱“鬼節”,節日的慶祝活動從農曆七月初一開始,直到七月三十日,長達一個月。   佛教與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佛教強調孝道;道教則著重於為那些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普渡”。   來源   佛教徒慶祝中元節的儀式稱為“盂蘭盆會”,慶祝中元節不僅是為了拜祭死去的親人,對佛教徒來說,這也是紀念目蓮的日子,藉以表揚他的孝道。   目蓮救母的故事是出自《大藏經》(由印度傳入的佛理〕,根據《大藏經》的記載,目蓮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後,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四娘受一群餓鬼折磨,目蓮用鉢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目蓮向佛主求救,佛主被目蓮的孝心感動,授予盂蘭盆經。目蓮按照指示,於七月十五日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捱餓的母親終於得到食物。為了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   道教徒相信,從農曆七月初一起,陰間打開鬼門,放出孤魂野鬼到人間來接受奉祭。人間為了免受鬼神的干擾傷害,便在七月十五日設“中元普渡”,供奉食品及焚燒冥紙以安撫那些無主孤魂。   慶祝方式   道教與佛教信徒慶祝中元節的意義雖不相同,但在新加坡慶祝儀式大同小異,祭拜時以食物作祭品,焚燒金銀紙等等。因此,每逢中元節,在路旁和組屋樓下,到處可看到善男信女焚燒金銀紙,建屋發展局還特地為此設置金銀紙焚燒爐,為居民提供便利。   目前,新加坡人普遍的慶祝方式是鄰里之間組織大規模的中元會,中元會每年選出一位爐主,主持中元會事務,以及向會員收月捐等。中元節一到,這些月捐便用來購買祭品。拜祭完畢後,所有祭品均分給會員,每人一份。   中元節的宴會熱鬧精采,宴會上投標“福物”,把慶祝氣氛推上高潮,投標所得,用來補貼第二年購買祭品的費用。當晚也選出新的爐主。   中元節雖然是一個宗教節日,但是由於節日本身勸人盡孝,對非信徒來說,也是有意義的。我們可以把這個節日當作是追念祖先及已故親友的節日。   我們希望,新加坡人在祭祀祖先鬼神之餘,也應該多關心和多幫助那些孤苦老人、貧困的人及其他不幸者。   中元節   中國歲時節令有所......

相關問題答案
在什麼節日放花燈?
五月還有什麼節日放假?
快遞什麼節日放假?
在什麼節日用什麼介詞?
美國現在什麼節日?
什麼節日放假?
在秋天有什麼節日?
掛燈籠是什麼節日?
在夏天有什麼節日?
賞菊花登高是什麼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