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投資的根本目的是?

General 更新 2024-11-25

我國進行一帶一路建設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為適應國際經濟新格局的新變化,習主席提出“一路一帶”的戰略構想,不僅明確了對外開放的新路徑,同時將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其意義可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首先,鞏固中國同中亞和東南亞的合作基礎。 其次,逐步形成兩個輻射作用。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可以逐步輻射到南亞和非洲等地區,擴大中國的影響力。並有利於新的歐亞商貿通道和經濟發展帶的形成。 第三,帶動中西部加快改革開放。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可以成為擴大中西部開放、打造中西部經濟升級版的主引擎。 第四,促進東部地區的轉型升級和對外投資。東部省份可以尋求與東南亞國家合作的新支點,加大經貿合作力度,以點帶面,形成聯動發展的新局面。 其困難表現在,各國期待高,自己準備少投入多效益,自然條件相對惡劣,經濟欠發達,人文環境複雜, 宗教 、民族矛盾多,國家之間邊界爭端、水資源爭端短期內難以解決等。這些問題在“一帶一路”的建設規劃中應充分考慮。我們面臨的困難不在國內,在於“一帶一路”的這些國家和地區人民的認同和政府的支持。 要想長久的把困難解決好,必須本著共建,共享、共贏的理念做到五通,即政策溝通是保障,要協調;道路聯通是條件,要滿足;貿易暢通是目標,要互利;貨幣流通是途徑,要跟進;民心相通是關鍵,要先行。所以關鍵是處理好中國與中亞及東南亞國家的關係,發揮好上合組織和中國東盟自貿區在推動諸邊合作中的積極作用,加強互聯互通,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共同受益,打造好同西部鄰邦及東南亞鄰國的友好合作關係。

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的根本目的是

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的根本目的是:發展我國社會主義經濟。

實行原因

1. 實行對外開放是總結國內外歷史經驗的必然結果 。

2. 實行對外開放是社會化大生產和經濟生活國際化的客觀要求 。

3. 實行對外開放也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 。

4. 實行對外開放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條件。

5.無論什麼國家,要發展壯大,都必須把自己融入世界發展的大潮中去,閉關自守只能導致落後。

6.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實行對外開放,符合當今時代特徵和世界經濟技術發展規律,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

基本內容

※ 大力發展對外貿易,特別是發展出口貿易

※ 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特別是有助於企業技術改造的適用的先進技術

※ 積極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資,特別是更加積極地吸引外商直接投資,興辦中外合資、中外合作與外商獨資企業

※ 積極開展對外承包工程與勞務合作

※ 發展對外經濟技術援助與多種形式的互利合作

※ 設經濟特區和開放沿海城市,以帶動內地開放

我國設立經濟特區的目的是什麼

我國設立經濟特區的目的是:

1、有利於貨物流轉,節省費用,降低成本;

2、在對外經濟活動中推行開放政策,採用減免關稅辦法,吸引外資,引進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增強產品競爭力;

3、利用外商銷售渠道,適應國際市場需要和慣例,從而擴大出口,增加外匯收入;

4、學習現代經營管理經驗,培訓管理人才;

5、擴大我們走向世界的通道,開闢世界瞭解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窗口。

1979年4月鄧小平同志首次提出要開辦“出口特區”,後於1980年3月,“出口特區”改名為“經濟特區”,並在深圳加以實施。按其實質,經濟特區也是世界自由港區的主要形式之一。以減免關稅等優惠措施為手段,通過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鼓勵外商投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方法,以達促進特區所在國經濟技術發展的目的。經濟特區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靈活的經濟措施和特殊的經濟管理體制,並堅持以外向型經濟為發展目標。197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和福建省的廈門市試辦出口特區。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將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出口特區改稱為經濟特區。同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批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果斯經濟特區。截至目前中國大陸地區共有7個經濟特區。中國經濟特區誕生於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長於90年代。經濟特區的設置標誌中國改革開放進一步發展。1992年中國加快改革開放後經濟特區模式移到國家級新區,上海浦東等國家級新區新的特區擴大改革等發展起來,成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重要標誌。

投資者進行財務分析的根本目的是關心企業的 A.盈利能力 b.營運能力 c增長能力

A.盈利能力

求一篇3000到5000的關於國際投資理論方面的論文 20分

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

摘要:當前,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經濟實力的日益增強,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上面臨嚴峻的升值壓力,人民幣升值必然對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在瞭解人民幣升值的背景、原因及過程的基礎上,重點從正反兩方面分析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進而探尋針對人民幣升值的應對策略及措施,以促進我國對外貿易健康、有序地發展。

關鍵詞:人民幣升值;對外貿易;貿易結構

一、人民幣升值概述

(一)人民幣升值的背景及原因

自2003年以來,中國經濟已連續五年維持10%以上的高增長,如此強勁的經濟發展態勢,這在世界上是非常罕見的。尤其中國鉅額貿易順差的持續擴大,外匯儲備的不斷增長,使中國遭到了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社會強烈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巨大壓力。

可以說,人民幣匯率自1994年以來已近10年沒有進行調整,而這10年中國經濟和國力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些權威的國際機構和貿易伙伴一直就認為人民幣存在不同程度的價值低估。同時,按照國際經濟學的理論,外匯節餘過多本身就表明外幣定價過高,本幣定價過低,本幣有升值壓力。

從2001年以來,世界各主要貨幣包括東南亞國家的貨幣對美元都大幅度升值,只有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一直沒有調整,即人民幣實際上也跟隨美元對其他貨幣大幅度貶值。對美國來說,通過美元貶值,既能減輕其外債負擔,每次美元大幅貶值都能使美國債務減少1/3,又能刺激其產品的出口,還能轉嫁其各種經濟危機,成為其對其他國家進行剝削的主要形式。然而,中國實行的“盯住美元匯率”政策,使美元貶值的積極效用沒能全面發揮,只是“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企業的出口競爭力,刺激了中國產品的出口”。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發佈的統計數據,2006中美貿易順差達到1 442.6億美元,2007年中美貿易順差1 633.2億美元,中美鉅額貿易順差屢創新高,使世界頭號強國美國深深感到了中國經濟的增長所帶來的巨大壓力。於是,美國便以中國工人搶去了美國工人的飯碗,鉅額貿易順差造成其損失為理由,對中國進行經濟“敲詐”,妄圖使人民幣升值。實際上造成美國外貿逆差劇增的原因有很多,也很複雜,不在於中國的人民幣匯率政策本身,比如中國的勞動力價格優勢,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推動以及跨國公司對中國市場的垂涎等等,還有美國產業結構調整、對外直接投資擴大、個人消費支出的增長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例如,美國的公司把廠開到中國,再向美國輸出成品,表面上是美國吃了虧,但實際上真正賺走大部分利潤的還是美國的公司。不難看出,人民幣匯率之爭的根本目的,就是美國希望通過人民幣升值,阻礙中國商品大規模進入美國。

我們知道,人民幣匯率問題不僅是單純的經濟問題,更是複雜的國際政治問題。一些西方國家更是附和美國頻頻呼籲人民幣升值,當然他們的目的不盡相同,有的是出於嫉妒,有的是為了轉移國內對當局的指責,有的則是為了爭取國內製造業的選票。他們認為人民幣匯率過低,提出應將人民幣匯率確定在1美元兌4.2元人民幣左右的水平;中國外匯儲備過高,中國加入WTO以來,並沒有出現進口激增,相反貿易順差大幅增加;指責中國廉價商品大量出口造成世界通貨緊縮,中國應使人民幣升值,在世界經濟中擔負相應責任。

近年來,關於“亞元”問題的討論已越來越熱,誰能成為未來亞元的主導,已變成一個日益敏感的話題。日本由於其經濟十年來的萎靡不振,日元充當亞洲貨幣主導的可能性在變小。而中國由於經濟高速增長,已經逐漸成為亞洲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和世界經濟發展的“引擎”,......

熱錢進來一般都是投資哪些項目啊。

比較牛逼的金融行當,生活必需品

境外投資方法有哪些

目前,國內缺乏專門的海外投資風險評估機構以幫助海外投資企業分析和評估海外投資項目的可行性,企業本身受信息渠道、自身評價或判斷能力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很難正確判斷某項目在國外是否具有發展前景。由於部分海外投資企業對投資項目的前期調查不充分、不科學,從而導致項目投資後經營虧損。 經營管理風險近年來,我國企業跨國經營雖然取得了一些進展,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很落後。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海外企業中盈利的佔55%,其中多為非生產性企業;收支平衡的佔28%;虧損的佔17%,而且以生產性企業居多。我國企業缺少跨國經營管理的經驗,管理體制尚不適應國際化經營的需要,往往使得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遭遇意想不到的風險,這在國有企業中更為明顯。 從管理體制上看,一些境外國有企業尚未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機制,所有者代表監管不到位,存在嚴重的“內部人控制”現象。在實施跨國經營決策時,缺乏風險意識和風險制約機制,在投資項目、環境分析、地點選擇、合作伙伴選擇、經營策略的制定與執行等方面,都缺乏足夠的科學論證,因而往往造成重大決策失誤,導致國有資產受到嚴重侵蝕。“中航油”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證。 從管理人才的培養來看,我國企業也缺乏一整套適應國際市場競爭需要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許多從事跨國經營的企業還沒有建立起現代化的人力資本觀念,對人才資源管理的認識仍舊停留在人事制度管理的層次上,導致外派人員專業能力和積極性都不高,遠遠不能適應當今國際市場競爭的需要。 分散化經營與惡性競爭風險我國設立的境外企業分散化經營現象嚴重,使得企業不但無法在資本、技術、市場、信息以及生產等方面實現資源共享與互補,甚至反而會引發越來越嚴重的內部過度競爭。這說明這些企業投資母體之間缺乏聯繫和合作。 另一方面,在當今經濟全球化趨勢下,跨國企業都以兼併或建立策略聯盟作為發展手段以實現規模效應,而我國企業顯然尚未跟上這種跨國經營的潮流。由於我國從事國際化經營的主體主要是國有企業,至今依然存在著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使得海外的國有企業分支公司即使在業務上有相似和交叉之處,也難以進行有效的合作和信息交流。 國有企業自身機制與國際上跨國公司的通行體制存在較大差距,限制、束縛了海外企業的經營活力和經營理念,使海外中資企業難以像跨國公司的子公司那樣以各種手段進行兼併和聯盟經營。在同一項目的競爭中,我國企業間往往出現競相壓價、惡性競爭的局面,難以建立起戰略聯盟,這也從內部進一步增大了企業跨國經營的風險。 在面對境外投資的風險時,企業與政府需要採取怎樣的措施呢? 一、企業應採取的措施 1.對投資所在國政治、經濟形勢的正確評估。企業應在投資前對投資所在國的經濟發展狀況、政局穩定情況和對外國投資的優惠政策進行綜合評估。境外企業設立後,也應要求海外經理人員及時提供當地各種政策動向的情報,並由專門機構進行分析。評估工作專業性較強,如果企業實力有限,就要注意發揮諮詢公司等中介機構的作用。 2.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企業需要加強和完善公司治理機構,強化企業內部的激勵和約束機制,積極培養人才,完善人才管理。發展國際化經營管理,不僅需要金融、法律、財務、技術、營銷等方面的專業人才,更需要有戰略思想和熟悉現代企業管理的經理人才。目前,我國比較缺乏熟悉國際規則和東道國市場法律的人才,可以通過招聘優秀的國際人才來彌補自身培養的不足。 3.充分發揮企業自身的比較優勢。積極發展企業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和產品,是我國企業國際化經營的重要策略。通過自主開發、合資開發、戰略聯盟等多種形式,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努力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實力雄厚的企業品牌形象。通過兼併、收購、戰......

FDI的類型及作用 對中國的影響(正面和負面)及我國的應對措施

FDI投資收益匯出與潛在國際收支危機的理論及經驗分析3

人們普遍認為外商直接投資是一種優質的外資,對東道國經濟發展很有幫助,提倡外商直接投資多多益善。然而,研究發現由於投資收益的匯出外商直接投資將導致東道國經常項目逆差,進而可能誘發國際收支危機。幾次金融危機的經驗也佐證了這一觀點。中國的現實情況潛藏著這種風險,值得引起警惕。

(世經評論·北京)四、中國的情況

(一)中國引進FDI和對外FDI比較

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FDI大量流入發展中國家。對發展中國家來說,FDI的引進首先是彌補了國內資本的不足,但更為重要的是由於“溢出效應”它的載體跨國公司為東道國帶來了更好的制度、技術和管理從而促進了經濟的增長,這也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引進外資的初衷。事實上,FDI對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

表3 1992~2003年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上引進FDI和對外FDI比較 單位:億美元 年份 外國在華FDI 中國在外FDI

1992 111.6 40.0

1993 275.2 44.0

1994 337.9 20.0

1995 377.4 20.0

1996 423.5 21.1

1997 452.8 27.2

1998 454.6 28.2

1999 404.1 23.8

2000 407.7 22.4

2001 468.5 70.9

2002 527.4 28.5

2003 535.1 18.5

合計 4775.8 364.6

說明:外國在華FDI指貸方數據,中國在外FDI指借方數據。資料來源:國家外匯管理局網站www.safe.gov.cn/Statistics/BOP_(1992-2003).htm

中國從1993年以來引進FDI的數量已連續11年居發展中國家之首,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發佈的《2004年世界投資報告》指出,2003年中國超過美國蟬聯世界第一大FDI引進國。截止到2004年7月底,外商在華投資累計設立企業49萬餘家,實際投入的金額近5400億美元。相比之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數目很小,中國商務部與國家統計局2004年9月7日正式發佈的《2003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非金融部分)顯示,截至2003年,中國3439家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累計對外直接投資總淨額為334億美元。即使按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的中國累計海外投資達350億美元計算,也只相當於日本的1%,美國的0.5%,佔世界對外直接投資總量的0.15%。統計顯示,發達國家吸收外資與對外直接投資比較均衡,吸引外資與對外投資的比例為1?s1.14,而發展中國家為1?s0.13。國際收支平衡表顯示,1992~2003年間外商在華FDI總額為4776億美元,中國對外FDI總額為365億美元(見表3),兩者的比例僅為1?s0.08。

(二)FDI與中國經濟發展:國際收支視角

1.FDI在中國的發展模式。通過考察不同時期代表性地區的實際情況我們可以從中找出回答。中國引進FDI大體上可分為兩個階段:(1)改革開放初期至80年代末;(2)90年代以來至今。不同階段的代表地區分別為珠江三角洲地區和長江三角洲地區,也有的稱之為“廣東模式”和“上海模式”(盧荻,2003)。廣東模......

跪求一份旅遊學概論試卷!!!

旅遊學概論

一.填空

1.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和發展委員會發表了題為《我們共同的未來》的研究報告。正式提出了_________的概念

2.從旅遊市場是旅遊產品的經常購買者和潛在購買者這個意義上來講,旅遊市場指的是 或 _________。

3.旅遊現象作為一種社會科學範圍內的研究對象,對它的研究通常分別在_________和_________兩個領域進行。

4.二十世紀40年代以前的歐洲,受到傳統的社會科學學術思想的影響,以為旅遊學是要探討和闡明旅遊現象的_________ 和_________。

5. _________年,聯合國在_________召開國際旅遊會議,提出長途旅遊者和短途旅遊者的概念。

6.關於旅遊的艾斯特定義所針對的只是消遣性旅遊,而沒有把_________納入進去。這是該定義的不足之處。

二.單選

1.旅遊資源的易損性表現在

A.有形旅遊資源上 B.無形旅遊資源上 C.有形 無形旅遊資源上 D.有形旅遊資源強於無形旅遊資源。

2.全面認識影響旅遊的主客觀要素,對於發展旅遊業特別是旅遊業的_______工作有一定實際意義。

A.產品定位 B.價格制定 C.市場營銷 D.銷售渠道

3.我國於1983年加入世界旅遊組織,併成為該組織的第106個_______。

A.正式成員 B.附屬成員 C.聯繫會員 D.團體成員

4._________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暫時居留而引起的現象和關係的總和,這些人不會導致在目的地的定居和就業。

A.旅遊者 B.短程遊覽者 C.旅遊 D.遊客

5.“Employment multiplier”指的是________。

A.收入乘數 B.就業乘數 C.產生乘數 D.營業收入乘數

6.馬里奧蒂(A.Mariotti)認為,旅遊活動是屬於__________性質的社會現象。

A.文化 B.綜合 C.經濟 D.社會

7.在旅遊學的重要分支中,應當以__________為研究對象。

A.旅遊的經濟外殼 B.旅遊的現象整體 C.旅遊的文化內涵 D.旅遊業

8.客人抵達目的地後有關預訂房間,租僱車輛,提供翻譯導遊等服務項目的委託,被稱為_________。

A.聯程委託 B.單項委託 C.代辦業務 D.當地委託

9.直至________年 中國國際旅行社總社才成為真正的企業。

A.1978年 B.1984年 C.1954年 D.1989年

10.按七大國際旅遊地區劃分,在產生客源方面居於第三位的是___________。

A.歐洲 B.非洲 C.美洲 D.東亞和太平洋地區

三.多選題

1.下列屬於旅遊市場劃分

中的宏觀標準的是( ) ( ) ( ) ( )

A.世界大區 B.國別 C.旅遊訪問目的 D.遊客性別 E.遊客職業

2.從需求方面講,影響旅遊需求的因素有( ) ( ) ( ) ( )

A.收入水平 B.餘暇時間 C.旅遊動機 D.身體能力狀況 E.家庭負擔 F.目的地的資源供給能力

3.根據人的外出旅遊的目的,旅遊者的類型可分為( ) ( ) ( ) ( ) ( )

A.觀光型 B.消遣型 C.商務型 D.家庭及各人型 E.差旅型

4.旅遊學的重要分支包括

A.旅遊經濟學 B.吸引物開發與評價 C.旅遊地理學 D.旅遊人類學 E.旅行社經營管理

5.下列屬於旅遊資源的有

A.火山區 B.奇花異......

反壟斷的目的是啥

反壟斷法的立法目的取決於所在國的經濟政策,產業結構安排及其他國情要素,因此,對中國反壟斷法立法目的的研究要作到立足於中國國情,與中國的經濟政策和目標相結合。當然,可以選,也應該選與中國國情有相似之處的國際經驗為參考。反壟斷法的立法目的是一切反壟斷政策的根本出發點,反壟斷法立法目的之確立對於反壟斷立法工作來說具有綱舉目張的效果。若是反壟斷法的立法目的非常的清楚,中國的反壟斷法也許就不會“千呼萬喚總不出”了。另外,反壟斷立法重要,但建立能夠保證反壟斷法有效實施的執法體制實際上更為重要。徒法不足以自行,反壟斷法本身不能創造一個公正和自由的市場環境,而是必須藉助與一個獨立、高效、權威的反壟斷執法機構。如果沒有這樣一個機構,反壟斷法不過是一紙空文。同時,這樣一個機構的設置與反壟斷法的立法目的又是密不可分的。因為,執法機構的設置旨在追求立法目的的實現,有什麼樣的任務就應該有與之相適應的主體去完成,即使命決定身份。若是不從這方面考慮執法機構的設置,這個執法機構即便誕生必也是先天不足或失敗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研究反壟斷法的立法目的同執法機構是分不開的。

一、 中西反壟斷立法目的比較

競爭是市場經濟最基本的運行機制,是用以配置資源的基本手段,世界各國的反壟斷法在維護各自的市場秩序的經濟法律體系中都居於基礎性地位,被高度重視;美國是實行自由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國家,也是頒佈反壟斷法規制市場行為最早的國家,尤其在大陸法系國家,反壟斷法被公認為重要的經濟法的部門法,被常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干預和調控經濟的重要工具。因而反壟斷法的許多規則在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的功能上具有普適性。但是,中國與其他國家畢竟實行不同性質的市場經濟體制,反壟斷法的目的是有不同的。

實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且較為發達的國家,反壟斷法的任務是基於克服市場經濟的固有缺陷,即市場調節經濟在配置資源過程中天生存在的壟斷、限制競爭等。一方面,壟斷本身妨礙市場的自由與公平競爭;另一方面,追求壟斷利潤又是資本主義必不可少的對內對外的剝削目標。因而,壟斷資產階級必然要在壟斷與市場之間找到一個最佳平衡點,實現壟斷利潤最大化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雙重任務,這便是資本主義競爭法的本質與任務所在。然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他們將法律與國家利益結合得相當緊密,在反壟斷立法和判例確立與援引及解釋行為中具有兩面性。面對國內市場秩序,一般嚴格地揚起反壟斷法大旗,對壟斷行為予以規制,儘管有時難免侵害了個別壟斷資產階級集團的利益,但為了確保市場競爭秩序和兼顧各類相關競爭主體利益,反壟斷法的實施應當說是到位的。但是,在以西方國家倡導的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他們卻要求其他國家市場開放,同時在國內奉行貿易保護主義。對於國際競爭而言,西方壟斷資產階級並不堅持社會整體利益與實質上的平等競爭的經濟法理念,而是推行並強調形式上的公平競爭(實質上堅持以民商法規範為主導的法律秩序),並在實踐中通過組建跨國公司和擁有雄厚競爭力的企業集團與發展中國家的弱勢群體在所謂的公平競爭原則下進行交易。因此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應對國內外壟斷與限制競爭行為的處理過程中,其運用反壟斷執法與司法的兩面性,協調和維護本國經濟利益以及提高國際競爭力方面實際上恰到好處。

相反地,中國競爭法的起源與任務不象西方國家,後者是從自由競爭發展到極端出現了壟斷,壟斷進而威脅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正常運行及一系列外部條件的刺激下,對壟斷行為的法律規則是被迫採取的防治措施。比較而言,中國的競爭法是在不斷打破計劃經濟體制下出現的不正當競爭行為逐步展開的,尤其是在走向市場經濟過程中不斷打破國家......

相關問題答案
國際投資的根本目的是?
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是?
黨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英國憲法的根本原則是?
我國的根本任務是什麼?
國家的根本制度是什麼?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動力是什麼? ?
蘇東劇變的根本原因是?
寒火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