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闖關東?

General 更新 2024-11-25

山東人為什麼要闖關東

是內地經過長期的人口增殖,使人口達到飽和,不可能人人有土地種。於是山東、河北一帶的農民為了謀生計,便到地廣人稀的滿人的“龍興之地”去淘金、種地。而闖關東的開始時間是在清朝的初、中期而非到後期才開始。關東,就是山海關以東,今天遼寧省的一部分,和吉林、黑龍江的全部,當有還有一部分土地後來被沙俄搶佔了。由於清朝皇室禁止內地漢人進入關東,所以漢人要“闖”。

在歷史上,山東人出現“闖關東”的原因是為什麼?

“闖關東”的原因主要是自身貧困逃生的。 向東北移民的原因,固然有上述中央和地方政府實行移民實邊政策,積極招墾,以及東北自然經濟所帶來的引力。但是,更大的驅動力是華北自然經濟環境不斷惡化和社會動盪不安,把破產的農民、難民推到東北謀生。 首先,華北地區地少人多是向東北移民的前提。清代以後,山東、河南和直隸省人口猛增,人口密度遠遠高於全國平均數,甚至一度成為密度最高的省份。1840、1898和1936年全國每平方公里平均有43.63、41.29和48.88人,而山東省該三年分別為207.1人、246.24人、256.40人,其密度從在全國居第四位,上升到第一、二位;河南省該三年分別為147.80人、157.07人、192.52人,由居全國第七位上升到第四位;河北省該三年分別為97.39人、111.33人、139.35人,由居全國第十位上升到第八位。(注:據章有義:《近代中國人口和耕地的再估計》計算,《中國經濟史研究》1991年第1期。)隨之而至的是,人均佔有土地的數量逐年減少。據統計,華北冀魯豫咸豐元年(1851)人均耕地4.46畝,1912年前後下降至3.66畝,1928年以後又下降到2.93畝。(注:轉引自李文海等:《中國近代十大災荒》,第44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耕地與人口的失調對華北農村壓力極大,促使人們移民到人煙稀少,土壤肥沃的東北地區。 其二,連年不斷的自然災害是華北難民離鄉背井去東北的直接原因。咸豐五年(1855)黃河改道,殃及魯、豫、直省,山東省災情在六分以上的村莊即達7161個,災民逾700萬人。(注:袁長極等:《清代山東水旱自然災難》,《山東史志資料》,1982年第2輯。)從該年到1912年清朝覆滅的56年中,山東省僅因黃河決口成災的竟有52年之多,共決口263次,成災966縣次。(注:《申報》,光緒二年八月二十四日。)咸豐四年(1854)直隸省連續5年遭受蝗災,京津、直隸東北部和南部最甚,飛蝗蔽野,田地到達了春無麥,食五穀莖俱盡的程度。光緒元年(1876)後連續四年的華北特大旱災,遍及東北五省,受災難民達2000萬人以上,餓殍就達1000萬人以上。山東難民農村皆“扶老攜幼,結隊成群,相率逃荒於奉錦各屬,以覓宗族親友而就食”。(注:張之洞:《張文襄公全集·奏議》,卷1,第25頁:畿輔旱災請速籌荒政折,光緒五年八月。)光緒三年(1979)直隸旱災,災區甚廣,“大率一村十家其經年不見穀食者,十室而五;流亡轉徙者,十室而三”。(注:《各地農民狀況調查——山東省》,《東方雜誌》第24卷第16號;轉引自章有義:《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第2輯,第613頁。)1920年華北五省出現長時間大面積的嚴重旱荒,災區面積約271.27萬方裡,受災共340個縣,災民達3000萬人左右,死亡50萬人。1928年至1930年華北、西北又遭受了旱、水、雹、蟲、疫併發的巨災,遍及甘、晉、綏、冀、魯、察、熱、豫等9省,餓殍遍野,萬里赤地。面對持續不斷的自然災害,不甘困守待斃的災民不得不遠離家鄉,四處逃亡,沿著前輩的腳步走西口和“闖關東”,一時間成為向東北移民的主流。 其三,軍閥混戰等戰爭頻仍,嚴重地摧殘了農村社會生產力,加深了農村自然經濟破產的程度,迫使農民輾轉流徙,移民東北。近代中國對外對內戰爭和兵災匪禍頻繁,第二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太平天國北伐軍、捻軍、黑旗軍,以及義和團等都曾橫掃華北諸省,直接間接予當地農民以莫大損失。尤其1915年以後,直皖戰爭、兩次直奉戰爭、國民革命軍北伐等新舊軍閥的混戰年年不斷,戰禍波及華北各省。如山......

闖關東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說是闖關東,關東是那,從那闖

山海關城東門,界定著關外和關內中原大地,從明清到民國期間,以山東、直隸為主的關內人開始興起了闖關東。在19世紀,中國黃河下游連年遭災,黃河下游的中原百姓,闖入東北,數量規模歷史最高。

闖關東什麼意思

簡介

闖關東,作為一種社會習俗而被廣泛接受。山海關城東門,界定著關外和中原大地,從清朝到民國數百年間,背井離鄉的山東人開始興起了闖關東。19世紀,黃河下游連年遭災,清朝政府卻依舊禁關。破產農民不顧禁令,成千上萬的冒著被懲罰危險,“闖”入東北,此為“闖關東”來歷。至1840年東北人口突破300萬人,比一百年前猛增了七八倍,全國人口達四億多。清末,沙俄侵略東北。清於1860年在東北局部馳禁放荒,1897年全部開禁,1910年東北總人口增至1800萬人。民國年間(1912年——1949年),“闖關東”洪流澎湃,新中國前夕近4000萬人(數據來自《中國人口地理》,張善餘)。 民國38年間,山東人闖關東數量達到平均每年48萬人之多,總數超過1830萬,留住的山東人達 到792萬之多,“可以算得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人口移動之一”、“近代史上空前的大舉”。 因此,現在東北土著居民的先祖大多屬於山東等省份——黃河下游地區的。 闖關東,清入關實行民族等級與隔離制度,嚴禁漢人進入滿洲“龍興之地”墾殖——頒佈禁關令。順治曾告誡滿洲貴族末路退往關東。滿人傾族入關,東北人口劇減,藉口“祖宗肇跡興王之所”保護“參山珠河之利”,長期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順治開始,滿境分段修千餘公里“柳條邊”籬笆牆——滿洲長城(柳條邊牆、柳牆、柳城、條子邊),康熙中期竣工。從山海關經開原、新賓至鳳城南的柳條邊曰“老邊”;自開原東北至今吉林市北曰“新邊”(《辭海》)。故,在民間有“邊里人”、“邊外人”的說法。

三個時期

(1)1644至1667年,《遼東招民開墾條例》,規定“招至百者,文授知縣,武授守備”,23年間“魯民移民東北者甚多”,許多地區因移民而“地利大辟, 戶益繁息”。 (2)1668至1860年,為維護滿洲固有風俗和保護八旗生計,康熙七年(1688年)清廷下令“遼東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對東北實行禁封政策。 (3)1861至1911年,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對邊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斷侵蝕黑龍江邊境,清政府採納了黑龍江將軍特普欽建議,於咸豐十年(1860年)正式開禁放墾。

歷史背景

闖關東,從“流人”到“流民”,到東北“移民社會” 。清初民族矛盾尖銳,清朝統治者採取了極其殘酷的鎮壓手段。將“造反”者遣送邊陲“煙瘴”之地,山東觸犯刑律者多發配“極邊寒苦”的東北,這種遣犯史稱“流人”。山東人是“安土重遷”的典型。人口壓力、天災人禍、 滿清政府的政策導向等構成了山東人闖關東的外因。以修築當時的中東鐵路為例,《東北開發史》 引日本人稻葉君山的話說:“中國苦力,如蟻之集,而勞力之供給地之山東,更乘機輸送無數勞工出關為之助。是即一千五百餘里之中東路乃山東苦力所完成,亦非過言也。” 闖關東,東北是外敵侵擾之地,山東人卓絕的鬥爭。吉林省渾江市《灣溝公社志》記載:“1921年間有一名叫王振邦的農民, 原籍山東,因逃荒攜妻及長女一家流落於西川一帶。1931年日軍侵佔東北,王振邦與山東老鄉聚義百餘人抗日,1934年末,他們與日軍大小戰事三四次,其中第二次戰績最佳,日軍死傷慘重,義軍為日軍所膽寒。” 闖關東,由於東北為流放地,禁墾,邊牆西為蒙古貴族駐牧地。但覆滅的滿清政府無力阻擋歷史潮流,滿清二百多年統治,倒促進了滿蒙漢等族的大融合,即使“滿蒙獨立”運動、“偽滿洲國”等歷史滄桑,都沒能改變滿洲人成為中國的滿族人。山東聖人之鄉心態鄉土意識淡化,冒險精神增強最,促使流民春往冬歸轉變為在東北紮根。辛亥革命東北幾千萬關內漢人回到中國懷抱,“以至於人文地理學地圖表明該地......

為什麼要 闖關東

1861至1911年,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對邊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斷侵蝕黑龍江邊境,清政府採納了黑龍江將軍特普欽建議,於咸豐十年(1860)正式開禁放墾,打開虛掩的大門,正式向流民敞開,“東三省之開放設治,遂如怒箭在弦,有不得不發之勢矣”。伴隨著關東地區的逐漸開放,流民“出關謀生者,日以眾多”,年增年長,蔚成大觀,山東、直隸流民更是“聞風踵至”,“終年聯屬於道”,使東北終於成為一個“移民社會”。據估計,宣統三年(1911年)東北人口共1841萬人,其中約1000萬人是由山東、河北、河南省先後自發湧入的流民,“而其中以山東為最,約佔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由此推斷,清代山東移往東北的流民約在七百萬至八百萬人之間”。規模之巨,可以想見。

進入民國時期,山東人闖關東迭起高潮,歷年進入關東地區的人數多寡不一,但至少也在20萬人以上,而超過百萬人的年份有四年。民國38年間,山東人闖關東數量達到平均每年48萬人之多,總數超過1830萬,按歷史學家路遇先生的研究,除去回返的人員,光在民國年間留住東北的山東人就達到792萬之多。

闖關東鮮兒到最後到底怎麼了

鮮兒的命運是坎坷的 但是鮮兒是堅強的 她走了其他人不敢想象的路 值得每個人佩服

最後傳武死後她把屍體送回朱家後來日本人森田來了 朱開山讓其見機行事 殺死鬼子之後 好像是和老朱家回山東老家了 肯定的是她還活著

闖關東是什麼意思

有史以來山海關以內地區的民眾出關謀生,皆可謂之“闖關東”,此為廣義。狹義的“闖關東”僅是指從清朝順治年間到中華民國這個歷史時期內,山東百姓去關東謀生的歷史。我們通常所說的“闖關東”是狹義的。

闖關東,作為一種社會習俗而被廣泛接受。山海關城東門,界定著關外和中原大地,從清朝到民國數百年間,背井離鄉的山東人等關內人開始興起了闖關東。清入關實行民族等級與隔離制度,嚴禁漢人進入東北“龍興之地”墾殖——頒佈禁關令。順治曾告誡滿洲貴族末路退往關東。滿人傾族入關,關東人口劇減,藉口“祖宗肇跡興王之所”保護“參山珠河之利”,長期對關東實行封禁政策。順治開始,滿境分段修千餘公里“柳條邊”籬笆牆——東北長城(柳條邊牆、柳牆、柳城、條子邊),康熙中期竣工。從山海關經開原、新賓至鳳城南的柳條邊曰“老邊”;自開原東北至今吉林市北曰“新邊”(《辭海》)。故,在民間有“邊里人”、“邊外人”的說法。

十九世紀中葉,虛掩的山海關大門敞開,流民潮湧,洶湧澎湃。人是文化、信息的載體,人的流動實際上就是文化的流動。“闖關東”浪潮疊起,意味著中原文化向關東地區大規模挺進,文化交流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如果說“閉關”時代的文化交流表現為中原文化對東北固有文化的“影響”,受到“封禁”的人為干擾,那麼,在開放的歷史條件下,中原文化迅速在關東地區擴散,使得中原文化和關東文化在遼闊的關東得到了並存。

山東村在關東的“複製”,實際上就是齊魯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人員數量龐大,他們有充分理由保持齊魯文化,所謂“聚族而居,其語言風俗一如舊貫”即是。他們可以不必改變自己,削足適履,去適應當地的社會風俗、宗教信仰,使用當地的語言文字等,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同樣是文化上的保守主義。趙中孚在論及“闖關東”的意義時說過這樣一段話:“社會意義上,東四省區基本上是山東農業社會的擴大,二者之間容有地理距離,但卻沒有明顯的文化差別。山東與東四省區之間,無論在語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家族制度、倫理觀念、經濟行為各方面,都大同小異。最主要的是東四省區移墾社會成員,沒有自別於文化母體的意念。”

面對齊魯文化的撲面而來,關東文化不可能沒有絲毫戒心,也不可能沒有“土客”矛盾產生,如《黑龍江述略》載:“而僱值開墾,則直隸、山東兩省為多。每值冰合之後,奉吉兩省,通衢行人如織,土著頗深惡之,隨事輒相欺凌。”遼寧安廣縣(今吉林大安市新平安鎮)也是一個例子,《安廣縣鄉土志》記載:“縣屬未經設治以前,蒙古未諳耕種。徒資牧養,一片荒蕪。嗣經漢民來境墾種,公旗得獲租利。然因族類各異,言語不通,情意未能浹洽,蒙古多欺凌之,……迨光緒三十年(1904年),奏準委員勘荒,招戶領地。客民聞風而至,……蒙古亦漸事稼穡。”

闖關東和走西口歷史上都是怎麼回事啊

是的

闖關東,作為一種社會習俗而被廣泛接受。山海關城東門,界定著關外和中原大地,從清朝到民國數百年間,背井離鄉的山東人開始興起了闖關東。19世紀,黃河下游連年遭災,清朝政府卻依舊禁關。破產農民不顧禁令,成千上萬的冒著被懲罰危險,“闖”入東北,此為“闖關東”來歷。至1840年東北人口突破300萬人,比一百年前猛增了七八倍,全國人口達四億多。清末,沙俄侵略東北。清於1860年在東北局部馳禁放荒,1897年全部開禁,1910年東北總人口增至1800萬人。民國年間(1912年——1949年),“闖關東”洪流澎湃,新中國前夕近4000萬人(數據來自《中國人口地理》,張善餘)。 民國38年間,山東人闖關東數量達到平均每年48萬人之多,總數超過1830萬,留住的山東人達 到792萬之多,“可以算得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人口移動之一”、“近代史上空前的大舉”。 因此,現在東北土著居民的先祖大多屬於山東等省份——黃河下游地區的。

闖關東,清入關實行民族等級與隔離制度,嚴禁漢人進入滿洲“龍興之地”墾殖——頒佈禁關令。順治曾告誡滿洲貴族末路退往關東,雍正說“朕夷狄之君”“非中國人”。滿人傾族入關,東北人口劇減,藉口“祖宗肇跡興王之所”保護“參山珠河之利”,長期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順治開始,滿境分段修千餘公里“柳條邊”籬笆牆——滿洲長城(柳條邊牆、柳牆、柳城、條子邊),康熙中期竣工。從山海關經開原、新賓至鳳城南的柳條邊曰“老邊”;自開原東北至今吉林市北曰“新邊”(《辭海》)。故,在民間有“邊里人”、“邊外人”的說法。

相關問題答案
為什麼闖關東?
為什麼叫關東軍?
‘東北’為什麼叫‘關東’? ?
為什麼都罵東北人?
為什麼吃點東西就噁心?
為什麼要關閉朋友圈?
淘寶為什麼比京東便宜?
為什麼我學東西特別慢?
電腦為什麼要關兩次?
肚臍眼為什麼有髒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