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條主義的危害是什麼?
思維教條主義的危害性為題
與時俱進,必須克服教條主義思維方式
教條主義思維方式,按圖索驥,脫離實際,遏制個性,禁錮創新,使人們的思維常常處於機械茫然的迷谷中不能自拔。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人們必須掙脫教條主義思維方式的羈絆,與時俱進,依據實踐的發展和認識的深化,迅速轉變思維方式,實現領導思維方式的科學化。
一
教條主義思維方式的特徵之一就是“注經”,表現在:一是在對待馬列主義經典著作的態度上,以個別詞句為“經”,盲目照抄照辦。“注經”的實質是對“經”本身的教條化。馬列主義作為我們事業的指導思想,我們所要領會的是它整個理論體系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而不是其中的個別結論和詞句。馬列主義經典作家從來不認為自己的理論是已經完成了的絕對真理,也不允許別人把他們的言論當作“聖經”來崇拜。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指出,他們的學說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二是在對待上級指示的態度上,不能從整體上把握其內涵和真諦,結合自身實踐去創造性地執行,而是機械貫徹隻言片語。注經式的教條主義思維方式不僅本身就違背了馬列主義的精神實質和—上級指示的宗旨,而且在實際工作中也帶來一定的危害。
首先,固執“經”見,容易使思想僵化。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必然導致思想僵化。思想一僵化,條條框框就多起來了。在制定政策時,不是重在調查研究實際情況,而是忙於查閱經典著作、紅頭文件;在執行政策時,不是立足於解決主要矛盾,處理主要問題,而是圖形式,隨風倒。這種囿於“經”見,不思進取的思想,不僅是馬列主義水平不高的問題,而且是黨性不強的表現,以這樣的思維方式來領導改革、開放,又怎能去開拓新局面呢?誠然,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地位,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這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但是同時也應當切實重視和正視客觀實際,運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觀點,方法來分析、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以不斷地豐富和發展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其次,“注經”式的教條主義思維方式在實踐中是不可行的。一是,“經”極必反,會走向自我否定的另一極端。“注經”式的教條主義思維方式背離實踐,一切以既定的“原則”作為行動的準則和衡量尺度,以原則剪裁實際,這在實踐中必然到處碰壁,一部分人就會由順從轉為逆反,由信“經”變為厭“經”,最終導致無政府主義傾向。二是,“注經”式的教條主義思維方式有可能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當我們黨還處在幼年時,王明路線就是打著對馬列主義“注經”的旗號,在黨內佔據了統治地位。三是,“注經”式的教條主義思維方式,無疑會增加前進中的風險危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不可能沒有任何風險危機。任何一個部門、一個地區的工作,都是在克服各種困難的基礎,卜前進的。但是,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依靠人民群眾的集體智慧,還是依靠經典言論來鋪設“路標”,必然會有根本不同的結局。很明顯,在“注經”式的教條主義思維方式下,一旦領導個人發生失誤,或者是對經典著作理解教條化,就會給黨和人民的事業帶來嚴重損失,甚至是災難,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已經充分證實了這一點。
再次,“注經”式的教條主義思維方式助長了個人崇拜,破壞了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在一個充滿“注經”色彩的思維世界裡,不允許有個性求異思維的存在,這就很容易使人們生存的精神支柱依附在別的某種權威之上。對此,僅僅提出反對個人崇拜的口號是不夠的,如果不破除“注經”式的教條主義思維方式,一旦遇到適宜的溫床,個人崇拜仍會蔓延。在“注經”式的教條主義思維方式下,也......
"教條主義"是什麼意思?
教條主義
不對具體事物進行調查研究,只是生搬硬套現成原則、概念來處理問題的思想作風。
教條主義 亦稱“本本主義”。主觀主義的一種表現形式。主要特點是把書本、理論當教條,思想僵化,一切從定義、公式出發,不從實際出發,反對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否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教條主義輕視實踐、割裂理論與實踐、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教條主義不懂得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必須搐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曾給革命和建設帶來嚴重危害。
什麼是教條主義?
二、教條主義和修正主義
對什麼是教條主義,人們好像不存在什麼爭議。從根本上意義講,教條主義就是一種僵化的態度。其外在表現:要麼是用形而上學的觀點,僵化地對待某種既成的精神產品(某種理論、觀點、教義乃至隻言片語);要麼是用某種既成的精神產品,僵化地規矩和剪裁不斷髮展變化的現實實踐。兩種表現所內涵的精神,是一以貫之的:僵化。
而對修正主義理解,則值得解釋一下。本來,從漢語意義上看,“修正”就是修改以使其正確,是個褒義詞(至少是中義的)。然而,“修正”加上個“主義”之後,就成了一個完全的貶義詞:它是當代政治詞彙,而非“漢語成語”,用以泛指那些馬克思主義的叛徒——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打著馬克思主義旗號的、反馬克思主義的資產階級思潮。如此一來,我們便很難概括“修正主義”所內涵的精神:它原本是一種“修正”,而若不論“修正”的政治貶義色彩,它與所謂的“發展”、“創新”在內在精神上應是一致的。從內容上看,就更難找到某種一貫的表現了:伯恩施坦是修正主義者,考茨基也是,後來,著名的赫魯曉夫乃至林彪、“四人幫”也是,甚至當代實踐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被一些體制外力量指責為“修正主義”。
與此同時,還存在著那樣的幾個名詞:發展、創新、改良等等,而“改良主義”也有著類似於“修正主義”的命運。
如此一來我們看到,在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上,便常有這幾個名詞的存在及其所展現的“純名詞之間的鬥爭”和指責。
例如:教條主義者可以把“修正”或“改良”當作攻擊“發展創新”者的利劍,並藉此為自己的“教條”做辯護;反過來,一些“修正主義”和“改良主義”者也可以用“發展和創新”當作自己的保護傘和自衛武器,至少可以當作遮羞布。
又如: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進行修改,即使是那些反對教條主義的“發展創新者”也會驚呼:你這不是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曾深受教條主義之害,對“教條主義”他老人家也深惡痛絕,可是,晚年的他卻終於未能恰當地把握“教條”和“修正”之間的“發展創新”,甚至用自己的“發展”去剪裁其它的“發展”,並把人家的“發展”斥之為“修正主義”。
再如:你又怎樣去評判那些打著“發展和創新”旗幟的人們,是否在“修正主義”式地“發展和創新”呢?
不要小看這些“純名詞之間的鬥爭”,激烈起來,完全可以使鬥爭的一方從肉體上消滅另一方。而可惜的是,其間的激烈和殘酷程度,卻沒有為它們之間的鬥爭提供合理的、科學的標準和邏輯:若從純學理意義上論,在那裡,我們除卻“帽子”和“棍子”,除卻看到“勝者王侯敗者寇”之外,似乎再也看不出什麼判斷勝負對錯、是非善惡的標準。
我們不是有個公認的檢驗標準——實踐——嗎?唉,遺憾的是,正如我們前面指出的,這個實踐標準卻也存在某些問題,它也由“隱蔽性”,以致列寧甚至說:“實踐標準,實質上決不能完全地證實或駁倒人類的任何表象。”
如此說來,難道就真得不存在判斷的標準嗎?非也,非也。
三、反對教條主義
(一)教條主義的兩大根源
我們看到,教條主義的產生有兩大根源:一曰能動,二曰權威。
先論能動。能動本來是人類所獨有的、具有明確目的導向的創造性精神,怎麼會成為教條主義的根源呢?其道理是:人類的能動本能,使他們能夠從前期實踐活動中總結出相應的理論、觀點等文化產品,並進而運用這些產品來指導後期的實踐。從問題的一方面看,這一點,正是人類文明不斷進步並取得巨大成就的最根本原因;但若從問題的另方面看:沒有能動,則不能創制出這些文化產品,既然連可資捍衛和遵循的文化產品都沒有,又何來教條主義呢?
再論權威。權威,是人類實踐活動的必然產物。儘管隨著人類社會組織的不斷進化,權威在......
什麼是教條主義?
教條主義就是一種僵化的態度。其外在表現:要麼是用形而上學的觀點,僵化地對待某種既成的精神產品(某種理論、觀點、教義乃至隻言片語);要麼是用某種既成的精神產品,僵化地規矩和剪裁不斷髮展變化的現實實踐。兩種表現所內涵的精神,是一以貫之的:僵化。
教條主義和客觀唯心的區別
簡單的說,主觀唯心主義的神是自己,客觀唯心主義的神是另外虛構的,主觀唯心主義認為自己的認知就是真實的世界,太陽為什麼是圓的是因為自己看到的太陽是圓的,而客觀唯心認為上帝把太陽做成圓的
教條主義和本本主義有什麼區別?
教條主義
不對具體事物進行調查研究,只是生搬硬套現成原則、概念來處理問題的思想作風。
教條主義 亦稱“本本主義”。主觀主義的一種表現形式。主要特點是把書本、理論當教條,思想僵化,一切從定義、公式出發,不從實際出發,反對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否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教條主義輕視實踐、割裂理論與實踐、主礌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教條主義不懂得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必須同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曾給革命和建設帶來嚴重危害
本本主義
就是做什麼事都首先從自己個人考慮,不顧大局,只講私利。
在企業管理中的目標管理中,就有可能發生本本主義。
但毛澤東的《反對黨八股》中有經典的論述。
本本主義其實就是教條主義. 毛澤東在 <反對本本主義> 中寫過:"以為上了書的就是對的,文化落後的中國農民至今還存著這種心理。不謂共產黨內討論問題,也還有人開口閉口“拿本本來”。" "本本"就是書本,就是教條. 反對本本主義>
王明左傾教條主義的危害
王明的“左”傾教條主義錯誤的危害:
1、使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中國革命又一次陷入困境。
2、使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作戰中遭到失敗,中央紅軍主力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長征)
3、使紅軍根據地損失了90%,在琺民黨統治區的力量遭受毀滅性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