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征的原因和性質?

General 更新 2024-11-19

紅軍長征的原因是什麼

紅軍長征的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但是從歷史的發展趨勢上看,紅軍長征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必然的結果。因為中共黨是利用國民黨1927—1930年間各派勢力之間分裂與戰爭而無暇顧及的大好時機,建立了10多塊革命根據地。然而到1931年以後,國民黨內部爭奪逐漸平息,不斷潛伏著紅軍戰略轉移的客觀趨勢。

紅軍長征的性質

實行戰略轉移,防止被國民黨軍消滅,保留革命武裝力量和火種。

簡述長征勝利的原因和意義

直接原因: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導致紅軍損失慘重

根本原因:博古等人執行王明的左傾教條主義錯誤

意義:

一 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圍剿”紅軍、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二 紅軍衝破國民黨反動派的圍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險阻,戰勝黨內分裂的危機,最後到達陝北不足三萬人。但這是經過千錘百煉保存下來的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精華。它們構成了以後領導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的主幹。

三 在長征途中,中國共產黨宣傳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廣泛的播下了革命的火種。

近代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基本特徵:鴉片戰爭後,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同時中國也在資本主義列強的入侵和不平等條約的屈辱中開啟了現代化之門。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中國現代化的起點。中國近代史是中國逐漸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也是中國人民從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並最終贏得民族解放的歷史。從另一個意義上說,是世界走向中國、中國被迫走向世界的歷史,也是中國艱難走向現代化的歷史。近代中國歷史,是中國社會發生大變動的歷史,無論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從國內生活到國際關係,變化的廣度和深度,都是過去所有王朝無法比擬的。這段歷史在中國歷史長河中雖然短暫,卻是中國從傳統農業社會走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時期。

兩對主要矛盾:反侵略和求民主構成了中國近代社會的兩大主題。 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是中國近代的主要矛盾,通過鬥爭,將民族矛盾化為民族獨立,將階級矛盾化為人民當家做主。由此形成了新中國。

歷史任務及其關係:江澤民在十五大報告中指出,“鴉片戰爭後,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華民族面對著兩大歷史任務:一個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個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

紅軍長征及意義

紅軍長征是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產黨領導的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方面軍分別從各蘇區向陝甘蘇區的戰略撤退和轉移。其中紅一方面軍行程為二萬五千裡,因此長征又常被稱作二萬五千里長徵。

紅軍長征的意義:

一、要特別注意防止“左”的錯誤

紅軍長征是在黨的“左”傾錯誤導致革命遭受重大挫折的背景下進行的。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王明“左”傾路線在中國革命性質、階級關係、革命形勢和中國革命道路等一系列問題上犯了教條主義和冒險主義錯誤。王明“左”傾錯誤使革命根據地和白區的革命力量受到極大損失,直接導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使紅軍不得不進行戰略大轉移,開始長征。王明“左”傾錯誤時間長、危害大。王明“左”傾錯誤之前,黨內就出現過瞿秋白“左”傾盲目主義和李立三“左”傾冒險主義。這兩次“左”傾錯誤時間不長,很快得到糾正。而王明“左”傾錯誤,繼續和發展了立三路線和其他“左”傾思想、“左”傾政策,時間長達四年之久,使紅軍從30萬人減到3萬人左右,共產黨員從30萬人減到4萬人左右。

王明“左”傾錯誤還有一個突出特點,即在主次矛盾的轉化問題上犯了嚴重錯誤。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後,中日民族矛盾開始上升為主要矛盾,客觀形勢要求全國各族人民聯合起來,開展抗日救亡運動。但是,王明“左”傾路線卻忽視或否認這個變化,沒有著重提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而是反對一切帝國主義;沒有突出民族矛盾,而是把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並列,強調解決國內階級矛盾是勝利進行民族鬥爭的先決條件;排斥中間力量,把同國民黨反動統治有矛盾的中間派別斷定為所謂“最危險的敵人”,否認中間階層和一部分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地方集團可以成為抗日同盟者的變化,從而形成嚴重的關門主義。因此,紅軍長征,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但根源是在黨內的“左”傾路線。

在我們黨的歷史上,犯“左”的錯誤時間比較長,造成的損失也最大。建國後,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國內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工人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而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的工作重點應該由階級鬥爭轉移到發展生產力上來,由革命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對此,黨的八大制定了正確的路線。但是,黨內的“左”傾思想,導致階級鬥爭擴大化,偏離了八大開闢的正確方向。“文化大革命”提出了一個以階級鬥爭的重點是“整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為突出內容的所謂“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最後使階級鬥爭擴大化的錯誤發展到極端。

“文化大革命”的“左”傾錯誤,是對在十年全國建設社會主義時期以階級鬥爭擴大化為主要特徵的“左”傾思想的繼續和發展。“文化大革命”前的“左”的偏差還沒有達到支配全局的程度。“文化大革命”這一全局性的、長時間的“左”傾嚴重錯誤,使黨、國家和各族人民遭到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文化大革命”長達10年之久,10年間國民收入損失約5000億元,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科學文教事業受到摧殘,科學技術水平同世界先進國家的差距拉得更大。

總之,我們黨的歷史證明,無論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還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既要注意反右,也要注意反“左”,但特別要注意反“左”。紅軍長征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長征,都是在糾正了黨的“左”傾錯誤之後,才真正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

二、歷史性轉折的根本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確立

長征中,黨在關鍵時刻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遵義會議著重批評和糾正了“左”傾錯誤,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黨中央的統治,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

長征的起因,經過和意義

1934~1936年間,中國工農紅軍主力從長江南北各蘇區向陝甘革命根據地(亦稱陝甘蘇區)的戰略轉移。

1934年10月,由於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以及敵強我弱,中央革命根據地(亦稱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戰爭遭到失敗,紅軍第一方面軍(中央紅軍)主力開始長征,同時留下部分紅軍就地堅持游擊戰爭。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為了給中央紅軍戰略轉移探索道路,命令紅六軍團撤離湘贛蘇區,到湘中發展游擊戰爭。10月,紅六軍團與紅三軍(後恢復紅二軍團番號)會合,並創建了湘鄂川蘇區。

10月上旬,中央紅軍主力各軍團分別集結陸續出發,中共中央和紅軍總部及直屬縱隊離開江西瑞金就途。10月21日,中央紅軍從贛縣王母渡至信豐縣新田間突破國民黨軍第一道封鎖線,沿粵贛邊、湘粵邊、湘桂邊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國民黨軍第二、三道封鎖線。然而博古、李德等領導人一味退卻,消極避戰,使紅軍繼續處於不利地位。中央軍委決定從興安、全州之間搶渡湘江,經浴血奮戰,於12月1日渡過湘江(即第四道封鎖線),由於連續苦戰,紅軍銳減。12月中旬,抵達湘黔邊時,毛澤東力主放棄原定進入湘西與第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開會,接受了毛澤東的主張,決定向以遵義為中心的川黔邊地區前進,使紅軍避免了覆亡的危險。1935年1月7日,紅軍佔領遵義。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義舉行了政治局擴大會議,著重總結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經驗教訓,糾正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軍事上的錯誤,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確領導, 制定了紅軍爾後的戰略方針, 從而在最危險的關頭挽救了紅軍和中國共產黨。 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歷史上一個偉大的轉折點。3月,組成了實際上以毛澤東為首,周恩來、王稼祥參加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他們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名義指揮紅軍的行動。

遵義會議後,鑑於川敵佈防嚴密,中央紅軍確定撤離遵義後,在川黔滇邊和貴州省內迂迴穿插。特別是在四渡赤水的過程中,中央紅軍靈活機動地創造戰機,運動作戰,各個殲敵,以少勝多,從而變被動為主動。隨後出敵不意,主力南渡烏江,直逼貴陽,迅即西進,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側策應。5月初,搶渡金沙江,擺脫了幾十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由於執行了正確的民族政策,紅軍順利通過大涼山彝族區。接著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終年積雪的夾金山。6月中旬,與紅四方面軍在懋功會師。

紅四方面軍原在川陝根據地,為向川甘邊發展,1935年 3月28日至 4月28日取得強渡嘉陵江戰役的重大勝利。然而紅四方面軍主要領導人張國燾等擅自決定放棄川陝根據地(亦稱川陝蘇區)向西轉移。5月初,共八萬餘人開始長征,中旬佔領了茂縣(今茂汶)、理番(今理縣)為中心的廣大地區。

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後,紅軍以北上建立川陝甘根據地為戰略方針,中共中央決定將兩個方面軍混合編為左、右兩路軍過草地北上。中共中央隨右路軍跨過草地,抵達班佑、巴西地區。8月底,右路軍一部在包座全殲國民黨軍第四十九師約五千餘人,打開了向甘南前進的門戶。9月張國燾率左路軍到達阿壩地區後,拒絕執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針,並要挾中共中央和右路軍南下。毛澤東等於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軍(後組成陝甘支隊)繼續北上,奪取臘子口,突破國民黨軍渭河封鎖線,翻越六盤山,於10月19日到達陝北吳起鎮(今吳旗縣城),先期結束了長征。11月21~24日取得了直羅鎮戰役的勝利,為黨中央和紅軍紮根在陝北奠定了基礎。

在國民黨重兵對鄂豫皖根據地圍攻的情況下,紅二十五軍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

紅軍長征的目的地為什麼是陝北?

紅軍長征到陝北延安的歷史原因有7條。

1、當時渭南一帶有劉志丹的部隊,陝北延安有謝子長的部隊。這兩支紅軍已經在當地建立起非常穩固的革命根據地,紅軍北上就能與劉志丹、謝子長的部隊會師。從而佔領整個陝中和陝北地區。

2、紅軍開始是沒有打算去陝西的,後來被國民黨反動派追趕,在南方很難立足,因為南方是國民黨反動派統治的重點地區,紅軍到達甘肅後,應劉志丹同志和謝子長同志主動的聯繫,決定向國民黨統治的薄弱地區進軍。

3、國民黨反動派實質上是南方政權,陝中、陝北是國民黨統治的薄弱地區,蔣介石政權在陝中、陝北不存在。

4、從地理環境來看,陝西關中平原以北地區,到處是窮山惡水,高山大嶺,溝豁縱橫,連綿千里,易守難攻,誰也進不來,極其易於武裝割據。

5、陝北靠進蘇聯,便於取得蘇聯援助。

6、紅軍高舉北上抗日的旗幟,而抗日的前線在北方。在南方還算抗日嗎?

7、延安南靠西安,東靠北京,而日本又不可能攻打延安,延安就成了安樂窩,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軍事中心,得北方者得天下,北方戰勝南方,這是中國5000年的歷史規律。是鐵的規律。

毛主席率領紅軍挺進陝北,具有偉大的戰略眼光,是英明的歷史決策。

簡答紅軍長征的原因及勝利的意義。 簡答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徵

直接原因: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導致紅軍損失慘重

根本原因:博古等人執行王明的左傾教條主義錯誤

意義:

一 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圍剿”紅軍、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二 紅軍衝破國民黨反動派的圍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險阻,戰勝黨內分裂的危機,最後到達陝北不足三萬人。但這是經過千錘百煉保存下來的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精華。它們構成了以後領導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的主幹。

三 在長征途中,中國共產黨宣傳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廣泛的播下了革命的火種。

近代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基本特徵:鴉片戰爭後,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同時中國也在資本主義列強的入侵和不平等條約的屈辱中開啟了現代化之門。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中國現代化的起點。中國近代史是中國逐漸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也是中國人民從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並最終贏得民族解放的歷史。從另一個意義上說,是世界走向中國、中國被迫走向世界的歷史,也是中國艱難走向現代化的歷史。近代中國歷史,是中國社會發生大變動的歷史,無論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從國內生活到國際關係,變化的廣度和深度,都是過去所有王朝無法比擬的。這段歷史在中國歷史長河中雖然短暫,卻是中國從傳統農業社會走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時期。

兩對主要矛盾:反侵略和求民主構成了中國近代社會的兩大主題。 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是中國近代的主要矛盾,通過鬥爭,將民族矛盾化為民族獨立,將階級矛盾化為人民當家做主。由此形成了新中國。

歷史任務及其關係:江澤民在十五大報告中指出,“鴉片戰爭後,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華民族面對著兩大歷史任務:一個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個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

紅軍長征途中召開了一次主要會議。這一次會議召開的性質、主要內容及歷史意義各是什麼? 10分

遵義會議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遵義召開的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擴大會議。是在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長征初期嚴重受挫的情況下,為了糾正王明“左”傾領導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而召開的。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會議。在極端危險的時刻,挽救了黨和紅軍。這次會議開始確立實際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標誌著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

相關問題答案
紅軍長征的原因和性質?
紅軍長征的最主要原因?
紅軍長征的直接原因是?
紅軍長征的世界意義?
左臉和下巴長痘的原因?
鼻樑上長斑的原因?
男性左臉頰長痘的原因?
孕婦紅細胞低的原因?
人中左右長痘的原因?
臉上不長肉的原因分析?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