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的三次大分工是指?

General 更新 2024-11-24

中國歷史上三次社會大分工的時間?具體都是哪些分離出來咯?

第一次社會大分工是指原始社會末期農業部落和遊牧部落從狩獵、採集者中的分離。隨著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經驗的積累,犁耕農業取代鋤耕農業。起初是木犁或石犁,然後是金屬犁。犁的使用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更擴大了耕地面積,使農業生產在最適宜原始農業的平原、河谷地帶佔有重要地位,形成主要從事農耕的農業部落。首先發生在西亞、北非、東亞和美洲等地。在中亞、伊朗、高加索、阿拉伯等草原地帶,原先以畜牧業為主要生產活動的部落,逐漸轉變為飼養畜群的遊牧部落。生產的專門化不僅增加了各自的剩餘產品,而且擴大了各種生產者之間產品的差異,於是產品交換日益頻繁。農牧業的分工,為社會分工進一步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也有學者根據近百年來的考古資料,指出遊牧部落形成於青銅的應用和馬的馴養之後,頗晚於農業部落的形成,主張農業部落的分離以及農業和畜牧業在先進部落內的專門化確定為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是指手工業和農業之間的分離。隨著銅器、青銅器和鐵器的應用,開始出現大面積的農田耕作和伐林墾荒。農業在規模上的擴大,導致經營種類的增多。除了穀物種植以外,還經營園藝,栽培各種經濟作物,把經濟作物加工成油、酒等等。隨著經營規模的擴大和經營活動的豐富,各種手工操作,如金屬加工、紡織、製陶、釀酒、榨油、造船、皮革加工等活動逐漸增多,操作者經驗日益豐富,製作技術不斷改進。又農耕,又畜牧,又進行各種手工製作的人越來越難以勝任,於是有人脫離農業或畜牧業生產而轉入手工業的專門化發展。專職的手工業者逐漸增多,手工業終於從農業活動中分離,成為一個獨立的生產部門。第二次社會大分工在世界各地相繼發生,發展過程很不平衡。第三次社會大分工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商人階層的產生。產品交換很早就發生了,至少不晚於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的出現。但是隻有在兩次社會大分工之後,交換才得到了長足的進展。交換的不斷髮展和擴大,使商品生產出現並發展,又反過來促進了交換的進一步發展。交換規模擴大,品種增多,各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直接的產品交換越來越不便利,於是專事交換的中間人——商人應運而生。不間斷的交換活動使部分脫離生產的商人得以為生。第三次社會大分工首先在商品交換最為發達的地區出現。三次大分工奠定了以後社會分工的基本格局,並且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商業的產生和發展,對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產生了全面的影響具體到中國就是:在半坡部落和河姆渡部落時期,大約六千或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遺址中發現了農作物,說明農業從畜牧業分離了。第二次分離應該到神話時期,也就是神農氏和有巢氏,黃帝那個時期,我們看到神話中我們的祖先開始造工具,比如神農發明農具,螺祖教人養蠶編織,可見工業從此時應該有了吧。這個時間是大約五千年前。第三次分離有些爭議,按理說人類進入奴隸社會前就已經分化出來商業,於是我們應該在夏朝,距今4500年左右,但是商朝才是我們記載比較詳細的時期,有些日本學者認為此時我們才進入了文明社會,這個時間是距今3000到4000年。

三大社會分工指什麼

人類社會三次社會大分工 早期的人類歷史上發生的

三次意義重大的社會大分工。第一次社會大分工是

遊牧部落從其餘的野蠻人群中分離出來,它發生於原始

社會野蠻時期的中級階段。原始社會的早期階段,人類使

用木棒、石塊等簡陋的生產工具,在自然分工的基礎上,

從事採集、狩獵和捕魚,維持最低的生活。在長期的採集

活動中,逐漸熟悉了某些植物的生長規律,並在房屋的旁

邊加以培植,於是出現了原始農業。畜牧業由狩獵而來,

由於發明了弓箭,再加上狩獵經驗和技術不斷提高,人類

捕捉到的動物不斷增多,有些便被飼養起來,於是出現了

畜牧業。在採集、狩獵階段,原始農業和原始畜牧業還很

不發達,當時採集比狩獵提供較有保障的生活資料,因而

當時是母系氏族階段。隨著原始農業和原始畜牧業的出

現,畜牧業很快發展起來。牲畜的肉可以吃,皮可以穿,骨

可以製作各種工具,由此畜牧業比起狩獵和採集來,既可

給人提供可靠的生活資料,又可節約勞動力,而且,和原

始的鋤耕農業相比,它的收穫也更加豐富,更有保證。這

就使畜牧業在一些地區比農業更早成為人類的重要生產

部門。在某些草原地區,如中亞、西亞、南歐等地,一些部

落捨棄農業,專門從事畜牧業。這就出現了人類歷史上的

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之後,促進了商品

交換,在此之前,由於生產條件的不同,各氏族、部落之

間,只有個別的、偶然的交換,以獲取必要的產品。自從畜

牧業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後,生產效率提高了,產品有了

剩餘,便出現了經常性的交換。隨著第一次社會大分工而

來的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使人們能夠生產出超過維持

勞動力所必需的產品,剝削成為可能。在父系大家族長手

中,積累了越來越多的財富,他們逐漸脫離勞動,變成剝

削者。同時,生產發展,所需勞動量日益增加,戰俘也不再

殺死,而是把他們變成奴隸。因此,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使

社會出現了主人和奴隸,剝削者和被剝削者,出現了私有

制。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也在家庭關係中引起革命,男子

在畜牧業中佔據主要地位,母系氏族逐漸衰落,父系氏族

固定下來,並向個體家庭過渡。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是指手

工業同農業的分離。它發生在原始社會野蠻時期的高級

階段。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後,生產力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在多數地區,人們繼發現青銅器後,又發現了鐵器。農業

上開始使用犁耕代替鋤耕。由於犁耕使用新的動力——

畜力,農業發展邁出了重要的一步,農產品越來越多,為

人類提供了經常的、可靠的食物。農業的發展為手工業的

興盛奠定了基礎。製陶、冶金、鑄造等手工業這時都發達

起來,手工業種類日漸增多,生產技術日益複雜,如此多

樣的活動,已經不能由同一個人來進行了,於是發生了第

二次大分工:手工業和農業分離了。隨著生產分為農業和

手工業這兩大主要部門,便出現了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

生產,即商品生產。第二次社會大分工促進了生產規模的

擴大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剩餘產品增多,奴隸制得到進

一步發展,奴隸制已經不是零散的現象,而成為社會制度

的一個組成部分。奴隸成為主要勞動力。被成批地趕到田

野和作坊去勞動。這時,除了自由人和奴隸之間的差別

外,又出現了窮人與富人之間的差別。私有制有了進一步

發展。

第三次社會大分工是指社會上出現了一個不從事生

產、只從事商品交換的商人,發生在原始社會瓦解、奴隸

社會形成時期。在第二次社會大分工以後,商品交換日益

頻繁,交換地區不斷擴大,需要有一些人專門經營商品交

換業務,成為商品生產者之間不可缺少的中間人,於是出

現了商人,產生了專門從事商品交換的部門——商業。商

業的發展,商人的出現,......

人類社會三次大分工分別是什麼時候,什麼內容??

人類社會的初期,社會生產力十分低下,原始人群內部只存在按性別和年齡劃分的自然分工,沒有社會分工。在生產力不斷髮展的推動下,出現了三次社會大分工,且每次大分工都推動著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

1、第一次社會大分工

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發生在原始社會後期,指遊牧部落從其他部落中分離出來。在此以前,交換隻是偶然的現象,遊牧部落出現後,它所生產的生活資料不僅比其他原始部落多,而且種類也不同,從而使經常的交換成為可能。

這次大分工,有力推動了商品交換的發展,也為私有制的產生提供了物質基礎。

2、第二次社會大分工

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指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發生在原始社會末期。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金屬工具的採用,當時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手工業生產,如紡織、榨油、釀酒、金屬加工和武器製造等,它們逐漸從農業中分離出來。

這次大分工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生產規模的擴大,使直接以交換為目的商品生產開始出現,並使商品交換範圍進一步擴大,從而加速了私有制的產生和原始社會的瓦解。

3、第三次社會大分工

第三次社會大分工指原始社會瓦解、奴隸制社會形成時出現的一個不從事生產而專門從事商品交換的商人階級。

商人階級的出現,縮短了商品買賣的時間,擴大了商品的銷路,又一次推動了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發展。

第三次社會大分工的介紹

第三次社會大分工是指奴隸社會晚期商人階層的產生。產品交換很早就發生了,至少不晚於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的出現。但是隻有在兩次社會大分工之後,交換才得到了長足的進展。交換的不斷髮展和擴大,使商品生產出現並發展,又反過來促進了交換的進一步發展。交換規模擴大,品種增多,各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直接的產品交換越來越不便利,於是專事交換的中間人,商人應運而生。不間斷的交換活動使部分脫離生產的商人得以為生。第三次社會大分工首先在商品交換最為發達的地區出現。原始社會的早期階段,人類使用木棒、石塊等簡陋的生產工具,在自然分工的基礎上,從事採集、狩獵和捕魚,維持最低的生活。第一次社會大分工是遊牧部落從其餘的野蠻人群中分離出來,它發生於原始社會野蠻時期的中級階段,即人類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的時期。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是手工業和農業的分離,它產生於奴隸社會鞏固的時期。“在前一階段上剛剛產生並且是零散現象的奴隸制,現在成為社會制度的一個根本的組成部分。”(《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2頁)

三次社會大分工由什麼到什麼?

第一次社會大分工

時間:發生在野蠻時代的中級階段

簡介:人類在早期的征服自然過程中,有些部落學會馴養動物以取得乳、肉等生活資料,隨著較大規模畜群的形成,這些部落就主要從事畜牧業,使自己從其餘的野蠻人群中分離出來,成為遊牧部落。遊牧部落生產的生活資料不同於其他部落,而且數量較多,從而促進了交換的發展,使經常的交換成為可能。放牧一群牲畜,只需要少數人,於是,個體勞動代替了共同勞動,相應地出現了私有制,家庭也隨之發生了變化。男子從事的畜牧業成為謀生的主要手段。男子在家庭中取得了統治地位。後來,農業和手工業也有所發展,穀物成為人類的食物,出現了織布機和青銅器,人們開始掌握礦石冶煉和金屬加工。一切部門生產的增加,使人的勞動力能夠生產出超過勞動力所必需的產品。於是戰俘不再被殺掉,而被吸收為勞動力,成為奴隸。這樣,就零散地出現了奴隸制。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的結果產生了第一次社會大分裂,社會分裂為兩個階級:主人和奴隸、剝削者和被剝削者。

第二次社會大分工

時間:出現於野蠻時代的高級階段

簡介:鐵製工具的使用和生產技術的進步,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也使手工業向多樣化發展。如此多樣化的活動已經不能由一個人來進行了,於是發生了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隨著第二次社會大分工,出現了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交換的發展,使貴金屬成為佔優勢的貨幣商品。在社會上一旦出現了貨幣財富,它便成為人們追求的對象和重要的生活目的,一些人會想方設法積累財富。在剩餘產品逐漸增多的情況下,提高了人的勞動力的價值,在前一階段還是零散現象的奴隸制,現在成為社會制度的本質組成部分。

第三次社會大分工

時間:發生在文明時代的門檻

簡介:由於商品交換的發展,出現了一個不從事生產只從事交換的商人階級。他們作為生產者之間的中間人,剝削生產者,並取得了生產的領導權。交換髮展的需要產生了金屬貨幣。貨幣借貸、利息和高利貸也相繼出現。土地私有權被牢固地確立起來,土地完全成為私人財產,它可以世襲、抵押以至出賣。現在除了自由人和奴隸的差別以外,又出現了富人和窮人間的差別。這是隨著新分工產生的新的階級劃分。財富更加集中,奴隸人數增多,奴隸的強制性勞動成為整個社會的經濟基礎。由於有了階級對立,於是產生了國家。

相關問題答案
社會的三次大分工是指?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是指?
三生教育對社會的意義?
適合大學畢業晚會的歌曲 5分?
人類社會的本質是什麼? 5分?
無錫的三本大學有哪些?
脫離社會的人怎麼辦?
綠色社會的英語怎麼說?
節能的三大途徑是指?
和諧社會的特徵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