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講了什麼道理?
三國演義讓我們明白了什麼道理
1.劉備之所以能從賣草蓆的,發展到一方霸主,是因為他能忍,他有好兄弟,他有好名聲。
2.孫權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有三世積累,有雄厚的資本。
3.曹操之所以是三國最厲害的人物,他會用人,手機文臣、武將無數。自己文滔武略。
通過三國,我們應該明白:
1.假如你有才能,要懂得隱忍,自己要不斷努力,要有好的人脈,要有好的朋友幫你,你才能白手起家。
2.如果你是“富二代”“富三代”,你有足夠的積累,只要你有一定的才能,成功是肯定的。
3.如果想要非常的成功,必須要會用人,會管人,會留人。
三國演義告訴我們什麼道理,不要百度的
《三國演義》反映了豐富的歷史內容,人物名稱、地理名稱、主要事件與《三國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國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礎上,才進行再發揮,這也是歷史演義小說的套路。歷史演義小說大多是虛實相間,主實重虛;古今兼顧,批古判今;一段故事,敘說兩朝的情,一個人物,兼具兩朝的性。《三國演義》一方面反映了真實的三國曆史,照顧到讀者希望瞭解真實歷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據明朝社會的實際情況對三國人物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誇張、美化、醜化等等,給予讀者一些的啟發,照顧到讀者希望增長見識,統治者希望鞏固統治的需要。它不但比較真實地反映了三國曆史的真實面貌,還反映了許多明朝社會內容。
三國演義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老羅的出發點當然只是寫個故事給大家看看
我感覺他寫出的道理在於 “亂世出英雄”
然後就是宣傳自古以來一直宣傳的“忠義”
忠義者皆有好報
叛逆者皆死於非命
三國演義給我們說明了什麼道理
老話說‘少不看三國老不看西遊’。你想下,你每一遍看三國的時候都會有一種不一樣的感覺 。這本書就是一本勵志和為人處世的小說 。怎麼做人。怎麼做事。這是最關鍵。要求我們去把握住機會才能夠成功,。
三國演義告訴人們什麼道理?
《三國演義》以東漢末年及魏、蜀、吳三國曆史為題材。作者在民間傳說和民間藝人創作的話本、戲曲的基礎上,運用了陳壽的《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結合自己豐富的生活經驗,寫成了《三國志通俗演義》。這部書版本很多,現存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本。全書24卷,240則,題“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後學羅本貫中編次”。它集中了宋元講史話本和戲曲中的精彩部分,將元代的《全相三國志平話》全部加以改寫(刪去了荒誕的故事,增加了史實,擴充了篇幅),成為一部長篇鉅著。此後,新刊本大量出現,但它們都只是在嘉靖本的基礎上,作了一些增刪、整理的工作,沒有大的改變。最流行的本子,是清初毛綸、毛宗崗父子增刪、評點過的120回《三國演義》。書約成於康熙初年,比嘉靖本更加緊湊完整。現在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版本,即根據這個本子重印,刪去了評點。
《三國演義》從東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寫起,到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國統一為止,前後共97年。它描述了三國時期紛繁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它的主要思想內容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1.通過三國之間軍事、政治、外交事件的描述,形象生動地反映了當時各種鬥爭的經驗和智慧。這些可供我們借鑑。孔明身上就集中反映了各種鬥爭的經驗、智慧和才能。2.揭示了當時矛盾重重、動亂不安的局面。這能幫助我們認識當時社會的黑暗和封建統治階級的反動本性。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動亂年代裡人民群眾的苦難生活與和平統一的願望。小說描敘了封建軍閥屠殺人民,劫掠百姓,以致田園荒蕪,生產凋敝,白骨如山,餓莩遍野的歷史事實。作者對堅持分裂割據的軍閥進行了鞭撻和嘲諷;對於曹操,雖不贊成由他來統一天下,但在寫他同北方軍閥進行鬥爭時,卻如實地描述了他的雄才大略;作者本來寄希望於蜀漢,把劉備、孔明作為仁君、賢相的典型來塑造,希望他們君臣際會,作出一番功業,統一中國,使百姓安居樂業。這種反對分裂、主張統一的思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具有進步意義。4.“尊劉貶曹”的思想傾向十分鮮明。尊曹或尊劉,是歷史家長期的爭論,這不過是封建正統觀念在不同歷史條件下的不同表現。《三國演義》“尊劉貶曹”的傾向,既繼承了晚唐以來三國故事,直到《平話》一貫“尊劉”的文學傳統,又繼承了東晉習鑿齒和南宋朱熹“尊劉”的史學傳統,表現了為東晉、南宋偏安的漢族王朝爭正統,反對入侵的外族統治的思想傾向,反映了元明之際漢族人民的民族意識。此外,《三國演義》還大力宣揚了劉、關、張的“義氣”。所謂義氣,內容十分複雜,既滲透了封建統治階級的道德觀念,也包含著當時人民的道德理想。有的在當時具有積極意義和鼓舞人民的力量,如人民用義氣互相團結,互相救援。但是由於義氣不是從階級觀點出發,而往往是從個人恩怨出發的,所以常常被封建統治階級所利用。
《三國演義》雖以歷史為題材,但它畢竟不是史書而是文學作品。因為它經過了藝術加工,有不少虛構。《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1.它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全書寫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鮮明、形象生動的藝術典型。各類人物各有共性;同類人物各有個性。作者描寫人物,善於抓住基本特徵,突出某個方面,加以誇張,並用對比、襯托的方法,使人物個性鮮明生動。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條基本原則。小說中運用這一原則的最好說明,就是向來人們所謂的“三絕”,即曹操的“奸絕”——奸詐過人;關羽的“義絕”——“義重如山”;孔明的“智絕”——機智過人。小說刻畫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驚心動魄的軍事、政治鬥爭中,放在尖銳複雜的矛盾衝突中來塑造。對於主要人物,往往通過一系......
三國演義裡面講了些什麼?請用幾句話來描述。
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魏、蜀、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鬥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鉅變,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望採納
三國演義主要講了什麼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聲勢浩大,但不久即被鎮壓。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豪強並立,各不相讓,為地盤而互相開戰。
漢靈帝死後,少帝劉辯繼位,外戚何進獨攬大權。不甘人下的宦官想方設法,殺死了何進。袁紹起兵誅殺宦官,被董卓趕出國都。董卓於是廢劉辯而改立漢獻帝劉協。
司徒王允為了國家安危,想出“連環計‘,用美女貂蟬離間董卓與其義子呂布的關係。聯絡各路豪強,殺死董卓。董卓部下擁兵起事殺死王允及其同僚。隨後全國大亂,各地軍閥割據混戰,曹操、劉備、孫堅分別崛起。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強迫獻帝遷都許昌,先後殲滅袁紹、袁術、張魯等部,統一北方。孫堅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打下天地,攻取江東六郡六十州的地盤。孫堅死後,其子孫策、孫權先後掌權,勢力日強。劉備先依曹操,後奔荊州劉表。在南陽臥龍崗,他三顧茅廬請諸葛亮,連敗曹軍,暫守一方。不久曹操大舉南下,取荊州,意圖統一天下。經諸葛亮遊說,孫權、劉備聯軍在赤壁大敗曹軍。劉備領兵佔領四川。三足鼎立的局面就此形成。此後,關羽在荊州水淹七軍,從而麻痺大意,被孫權乘機端了老巢,敗死麥城。曹操得到關羽人頭,驚嚇而病,由病而死。曹丕廢漢自立,國號稱魏。劉備乘機繼漢正統,建立蜀漢政權,領兵下長江,欲為關羽復仇。孫權大將陸遜火燒劉備七百里連營,將劉備氣死於白帝城。
劉禪繼任蜀漢皇帝,諸葛亮內外操勞。孫權也正式稱帝,建立吳國。為了實現先帝劉備的願望,諸葛亮聯吳伐曹,七擒孟獲、平定南疆,又六出祁山,竭盡心力,終未成功,最後積勞成疾,病死於五丈原。姜維繼任他的職位,九伐中原而未遂。後主劉禪昏庸無能,蜀國日漸衰叮。在北方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立晉國。司馬昭派兵攻佔四川,殺死姜維,後主投降,蜀國滅亡。晉軍順流東下,消滅了殘暴的孫皓當權的東吳,三國從此歸晉。
三國演義道理
沒有所謂的正義與非正義,也就沒有了正義必勝之說。三國的大背景就是天下大亂,民不聊生。時代的潮流就是廣大人民群眾渴望和平穩定的生活。誰能順應這個歷史的潮流,誰就是正義的。誰就是英雄。從這個角度說,曹操,劉備,孫權都有統一天下這個志向,所以從這個角度說,他們都是正義的;而他們又都妨礙了對方統一天下,客觀上製造了分裂,所以,從這個角度說,他們又都是非正義的。我想這大概就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辯證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