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軻亞聖什麼意思?
“昔孟軻亞聖,母之教也。今有子如軻,雖死何憾。尚饗
意思:
當初亞聖孟子
由母親教誨
有了孟子這樣的兒子
死了也沒有遺憾了
後人為什麼稱孟子為"亞聖"
發展了孔子的思想 ,被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孔子是聖人 而之後的孟子也是儒家的因此被稱為亞聖
亞聖
(約前372~前289)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軻,(英文名稱:Mencius)鄒(今山東省鄒城市)人。約生於周烈王四年,約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樑(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穿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最後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小的時候他的母親為了給他一個好的學習環境給他找了3個地方。後人稱職為孟母三遷
在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爭鳴,“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場加以激烈抨擊。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係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象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
亞聖---孟軻
私淑於孔子
孟軻(約公元前372~約前289)中國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鄒(今山東省鄒縣)人。他曾受業於子思的門人。
孟軻發展了孔子的“禮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張“仁政”,並以此到齊、樑、魯、鄒、宋、滕等國遊說諸侯。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軻所說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軻認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就是說,以“仁政”統一天下,是誰也阻止不了的。他認為實行“仁政”,首先要爭取“民心”,統治者應以“仁愛之心”去對待民眾。他還提出要重視民眾,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但他同時卻又十分強調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變,他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堅信人性本善
孟軻的性善論是他“仁政”學說的基礎,也是他教育理論的根據。他認為人性是與生俱來的,人生來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為善的傾向。這些“善端”是天賦的,為心中固有的。因此,又叫“良知”。
後天教育至關重要
孟軻認為人的本性雖然具有仁、義、禮、智的“善端”,但還必須通過教育,加強道德修養,儘量去擴充和發展這些“善端”。他主張只要人們不斷地探索內心的“善端”,就會通過對人性的瞭解而達到對天命的認識。
孟軻最強調的是內心的道德修養;但他同時也不否認後天環境對人性的影響。他認為後天的環境可以改變先天的心性,後天的惡習,可以使人喪失善性。孟軻認為教育的作用比政治的作用更有效果。他說:“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
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與孔子並稱啥
孟子與孔子並稱:孔孟
在儒家的傳統中,孔子、孟子總是形影相隨.
孔子是大成至聖,孟子亞聖.
孔子有《論語》,孟子有《孟子》.
孔子曰“成仁”,孟子曰“取義”.
他們的宗旨也始終相配合.
《史記》說:“孟子序詩書,述仲尼之意.”
今人馮友蘭,也把孔子比作蘇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圖.
宋代推崇孟子的原因
孟子在宋代亞聖地位之確立及其影響
自漢武帝獨尊儒以後,偉大思想家孔子的學說一直在中國居於至高無上的尊位。但是,孟子作為孔子之後最重要的一位儒學大師,長期以來,卻未得到尊崇。有的儒學者往往將孟子視為戰國時代諸子之一,或以荀孟稱,甚至對孟子學說提出若干非議。學大師錢穆早已指出:
「唐韓愈始提倡孟子,至宋代王安石特尊孟,奉之入孔子廟。而同時如李覯之常語,司馬光之疑孟,皆猶於孟子肆意反對。然自宋以下,始以孔孟稱,與漢唐儒之稱周公孔子者,大異其趣。此乃中國儒學傳統及整個學思想史上一絕大轉變,此風雖始於韓愈,而實成於宋儒。」①
縱觀兩宋儒學之發展,大致經歷以下幾個階段。第一,北宋前半期,儒學者大致株守漢學,正如王應麟所說:「自漢儒至於慶間,談經者守訓故而不鑿。」②第二,自宋仁宗慶時始,各個新的儒學流派紛紛著書立說,甚至疑經惑古,出現了學思想的活躍。第三,自宋神宗時始,王安石的王學據此後六、七十年的支配地位。王學的支配地位經歷宋哲宗元時與北宋末至南宋初兩次動搖,直到力主王學的秦檜病死,王學遂一蹶不振。與此同時,程學原為影響不大的儒學流派,至南宋初期,管受秦檜的壓制,卻逐漸興盛。第四,宋孝宗時,因朱熹著書立說,大力倡導,理學在民間大盛。第五,宋理宗時大力扶植程朱理學,程朱理學始據爾後七百年的支配地位。
孟子在宋代亞聖地位的確立,始於王安石,成於朱熹,與王學、程朱理學兩個最大的儒學流派先後各領風騷,有密切的關。
宋朝官修編年史實錄中之王安石傳,今保存於《琬琰集刪存》卷3,此傳說:
「安石早有盛名,其學以孟軻自許,荀況、韓愈不道也。」
宋人羅從彥說:
「王安石以高明之學,卓絕之行,前無古人,其意蓋以孟子自待。自世俗觀之,可謂名世之士矣。」③
這些評論決非無根之言,今以王安石本人之詩為證,《王文公文集》卷38《揚雄三首》,其一曰: 「孔孟如日月,委蛇在蒼 。光明所照耀,萬物成冬春。」歐陽修《贈王介甫》詩說:「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④王安石答詩說:「欲傳道義心雖壯,學作文章力已窮。他日若能窺孟子,終身何敢望韓公。」⑤歐陽修
①《朱子學提綱》第13頁。
②《困學紀聞》卷8。
③《羅豫章先生集》卷6《遵堯錄》六《韓琦》。
④《歐陽文忠公全集》卷57。
⑤《王文公文集》卷55《奉酬永叔見贈》。
1
稱譽王安石詩如李白,文比韓愈(一說為謝 )。王安石的答詩說自己「學作文章力已窮」,「終身何敢望韓公」,但「傳道義」之壯心,仍期望能有「窺孟子」之成就。其《孟子》詩:
「沉魄浮魂不可招,遺編一讀想風標。何妨舉世嫌迂闊,故有斯人慰寂寥。」①簡直就將孟子引為千古知己了。宋初至慶時,儒學者治經,但不認為《孟子》是儒家之經典。王安石執政時,熙寧四年(1071)二月,始以《孟子》和《論語》作為科舉考試的必修課,②實際上是將兩書升格為與《易經》、《詩經》等相近的儒學經典的地位。王安石罷政後,深受王學影響的宋神宗,於元豐六年(1083)十月,「詔封孟軻為鄒國公」。③翌年五月詔:「自今春秋釋奠,以鄒國公孟軻配食文宣王,設位於兗國公(顏回)之次,荀況、揚雄、韓愈以世次從祀於二十一賢之間,並封伯爵。」④孟子為公,荀子等三人為伯,孟子「配食」......
為什麼亞聖是孟子而不是至聖孔子的學生
所謂聖的稱呼要有屬於自己的見解與理論。孟子除了自己的專著,而孔門七十二賢呢?死的死,逃的逃。沒有留下什麼屬於自己特色的東西啊。
麻煩採納,謝謝!
為什麼把孟子叫做亞聖
孟子師承子思(一說是師承自子思的學生),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而孔子又被稱為“至聖”,所以孟子就有了“亞聖”之稱。 這暢明白了吧!!!
參考資料:me!!!
孟子的生平簡介,少一點
孟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