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怎樣和孩子用英語交流 ?
在家怎樣和孩子用英語交流
可以從生活中的簡單對話開始,比如可以問孩子:你今天開心嗎?在學校都做了些什麼?等等,從易到難,循序漸進。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讓家裡所有的人都儘量講英語,這樣比較容易建立英語環境,孩子也會自然地跟著開口說英語了。這樣對孩子的英語口語的幫助還是有利的。
如何與孩子溝通
你不要太認真了:你要把孩子當朋友看,不要老把家長放第一位。這樣溝通起來比效方便!
家長在家如何教育孩子
一、尊重孩子,做孩子的益友。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應該瞭解孩子;要了解孩子,就應該與孩子多溝通,就應該與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也就應該放下架子與孩子平等相處。一般人都認為,孩子嘛,必須聽從大人的話,不管大人對錯,孩子都必須言聽計從,否則就是不禮貌,沒有家教,就是大逆不道,就是不孝順等等;我們從來不這樣想,也絕不這樣做。因為在我們看來,孩子雖小,但他也是一個獨立的生命,是一個完整的個體,他有自己的思維方式、情感態度。大人有大人的優點,孩子有孩子的長處。我們大人沒有理由也沒有資格什麼事情都高高凌駕於孩子之上。因此在我們家裡,孩子對任何事情都有發言權、參與權和選擇權,孩子自己的事情,也不是由我們說了算,而是充分聽取孩子的意見,給予孩子以必要的引導,讓孩子覺得這是他自己做出的決定;孩子擁有隱私權,我們從來不私拆孩子的信件,從來不搜查孩子的書包口袋,也從來不撬開孩子的抽屜,偷看孩子的日記等等。因為愛孩子,所以我們尊重孩子,時刻注意不讓孩子的人格和自尊受到傷害,因此,孩子的獨立自主精神和創新精神就得到了比較好的發展。同時因為我們尊重孩子,孩子也就非常喜歡我們、信任我們,把我們當作朋友,我們的話他就能夠聽進去,容易和我們產生感情共鳴。二、注重身教,做孩子的良師。孩子因為喜歡並且崇拜自己的父母,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容易被孩子暗中模仿,父母的言行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們特別注意身教對孩子產生的巨大影響。如果做家長的沒有給孩子做出具有示良好範作用的表現,自己說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甚至有時候無視孩子的存在,說出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話,做出無益於孩子健康成長的事,那麼對孩子的影響十分不利,有時候甚至是在往自己不希望的方向暗示或誘導。家長非常容易忽略這一點,這一點又是最難做到的。 三、相信孩子,實事求是地賞識孩子。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只是由於某種原因,潛能被抑制住了。我們家長的任務就是不斷地努力通過暗示釋放這種壓抑,讓自己和孩子都堅信孩子就是天才。家長和老師如此相信孩子,鼓勵孩子,就會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所謂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作用。自信心是孩子學習成功的精神支柱,是孩子生活成功的精神支柱。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起點,是前進的動力。自信心強的人,相信自己的力量,不指望依靠別人的幫助,確信自己經過努力就能有所作為。“天生我材必有用”,孩子學習不好,往往不是智力問題,而是信心不足。充分的信心則能夠幫助孩子充分發掘自己的潛能,克服困難,取得成功。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就是需要家長和老師對孩子多多激勵,多多鼓勵,從而使得孩子樹立起一個積極的心態和有潛力可以挖掘的觀念。積極的心理暗示可以逐漸轉化為孩子自我暗示,孩子遇到困難時候對他說:“你行,一定行!”孩子就會潛移默化:“我行,我一定行!”事實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孩子在家長和老師的信任之下,一定會取得令人驕傲的成績,成為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孩子。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堅信:孩子今後還會更加優秀,一定會讓我們一次又一次為他鼓掌、喝彩!
自己在家帶孩子,怎麼與人交流
我也是一個全職媽媽,現在寶寶剛二歲,成有過和你一樣的體會,在家沒人陪著說話,心情越來越鬱悶,有一段日子我甚至想去看看心理醫生。
但是經過我的自身的經歷,慢慢的隨著孩子的長大,至孩子會開口說話、會簡單的回答你的問題、會和你對話唱歌時,你的心情就會慢慢的慢慢的好起來,到後來你已沒有時間去想自己的心情,因為寶寶會和你玩了,會和你說話了,你還要隨時看護著他,怕危險,那時你已非常忙,已沒空的時間去考慮別的了,也不會亂想了。
還有一點,你得多帶著寶寶出去玩,少去公共場所,去去公園,遊樂玩等。一個人帶寶寶,要給他提供社交場所,增加他的社交能力。還要多和他說話,無論你看到什麼,還是你在做什麼,你都要和他說(讓他看著你的嘴巴)。其實9個月的寶寶已經基上都能聽懂了。
有一天寶寶會給你奇蹟,你會發現你付出的都是值得的。
父母要如何孩子溝通?
父母和孩子溝通是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理解尊重孩子
理解、尊重孩子能夠有效地拉近你與子女之間的心理距離,縮小代溝。
理解是一種無條件的喜愛與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無私和愛心。但作為父母,我們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我們往往希望子女無條件的服從我們,我們卻不能無條件的去尊重子女。當然,這並不是要求家長去認同孩子的一切觀點和行為,而是我們要能夠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位置,用他們的眼睛去看,用他們的耳朵去聽,用他們的頭腦去想。
父母應該知道: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可以說,他們比任何人都更“看重”同齡朋友而“忽視”成年人。做父母的如果不能理解他們,孩子就會向外尋找理解他們的人。反之,父母若能理解他們,他們就會感到家庭的溫暖、安全,就會願意與父母溝通。各位家長應切記: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只有先去理解,而後才能正確引導。沒有理解,一切教育、引導都難有真正好的效果!
家長與孩子之間需要理解,理解是愛心和尊重的具體體現。無論父母對子女,還是子女對父母,一般都不缺少愛心,但往往欠缺尊重。因為欠缺“尊重”,結果連“愛心”也感覺不到了。現在你不妨從“理解”開始,一個戲劇性的變化就會出現:你與孩子的心理距離馬上就縮小了,你與孩子的口角衝突馬上就減少了。那麼,理解子女,你需要付出什麼呢?不過是一句老話“將心比心”,你說是嗎?
二、把自己的真實感情告訴孩子
家長在與孩子說話時,準確地向孩子傳達出內心的想法、願望,使孩子能夠感覺到父母“批評”、“教育”中所包含的關愛和善意是非常重要的,這可以減少由於父母“言辭不妥”而引發孩子的抵觸情緒。
做父母的,原本出於“愛和善意”的管教,常常被種種不當的方式所遮掩。當父母對著孩子憤怒責罵的時候,父母的“愛心”往往被湮沒在“粗暴的管教行為”之中。儘管許多父母在責罵孩子的同時,不時聲稱“我是為你好”,但孩子聽到的卻是如雷貫耳的斥罵聲,很難感受到父母的“愛心和善意”。做父母的往往沉浸在自己的出發點完全是“為了孩子好”而一意孤行,甚至根本沒有想過孩子怎麼看自己。有一位父親因一個偶爾的機會,得知自己的兒子對自己“又恨又怕”,感到非常吃驚:此前他從來都沒有想過兒子對自己怎麼看,只一味地認為自己非常愛兒子。從此,他改變了管教兒子的方法。國內外都有研究表明:父母過於嚴厲、缺乏溫情的養育方式與過分保護、過分干涉一樣,都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作為家長不應該用“打罵和訓斥”來把自己的“愛心和善意”偽裝、包裹起來,而應該直接地準確地把自己的感覺、想法表達出來,這樣效果會更好。
例如,家長可以這樣對晚歸的孩子說:你回來得太晚了,我們都非常為你擔心,我已經撥了十幾個電話,還差一點要打110報案了!
“擔心”是家長真正的感覺,“憤怒”則是由“擔心”而產生的。直接地、坦誠地把自己的“擔心感覺”告訴孩子,不管她是由於正當的原因還是不正當的原因晚歸,聽到這樣的話,多半都會感受到父母的深切關心,並且產生內疚感。若有此良好的溝通為基礎,接下來的“教育”就容易接受了。
家長批評教育孩子,是對孩子的深切關愛,也是家長應該履行的職責、義務。但家長在批評教育孩子時,還要注意這樣幾點:
1、避免誇大事實。不要用“你總是”“你肯定”“你從來”這樣的句式。憑心而論,你的本意並非認為自己的孩子真的“總是如此”、“肯定如此”、“從來如此”。所以應避免。
2、避免籠統模糊。如果你對孩子的某種行為不滿,要避免籠統的指責“你這個孩子......”而應該具體地說“你這個行為......
應該怎麼和孩子溝通這個問題
與家長溝通是一門藝術,是需要講究方法的。在當前家長普遍重視智力,忽視社會性教育的情況下,溝通的技巧顯得尤為重要,在這一方面,我從我們年級主任永勤身上學到很多,每一次她和家長在辦公室談話我都聽得津津有味,並從中學到很多與家長交流的技巧。
首先,教師要善於聆聽,並積極地給家長以反饋,注意在表情、體態、語言上支援、鼓勵家長表達自己的觀點。如注視對方的眼睛,用簡短的話語迴應對方,用點頭表示認同等,使家長感到教師是真誠的,從而願意與教師進一步交換意見。同時,教師在聆聽的過程中,還要及時瞭解家長的需要、困難,從而有針對性地與家長討論。如在與我們班李一帆媽媽的交談中,我發現她對孩子的學習很關心。她希望老師在活動中加強提問,迫使孩子集中注意,因為李一帆有邊學習邊玩的習慣。我在幫助她一起孩子學習不認真的原因之後,著重指出李一帆的力較差,並使她瞭解到力是意志品質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它可以幫助孩子在學習中排除干擾,專心致志,從而促使李一帆媽媽開始重視對孩子社會性素質方面的培養,後來她告訴我她與孩子做遊戲,比如撿豆子,看誰撿的又快又多;與孩子比賽背課文,看誰背得又快又準;與孩子比賽爬山等等,在無形中培養了孩子的專心致志。
其次,營造寬鬆的氣氛,以平等的身份與家長交談。以誠相待,用誠心架起溝通的橋樑。只有誠心誠意,才能打動家長的心,使他們愉快地與我合作。注意營造輕鬆的氣氛,不以教育者居高臨下的姿態和家長交談,孩子犯了錯,不要責怪家長,而是尊重家長,與家長想對策,積極接納每一位家長,把家長當作是自己的朋友,多傾聽家長的話,引導家長提出寶貴建議,答應家長只要自己能辦到的事一定會盡力而為,如果不能辦到的我也坦然相告爭取家長的諒解。在與家長提出共同促進孩子發展的措施時,採用商量的口吻,徵求家長的意見,這樣,讓家長感覺到得到老師的尊重,更從感情上也拉近了距離,與家長的談話自然就輕鬆多了,家長也就會經常願意主動和我和溝通了,當然,也不能與家長走得太密切,如果那樣,家長對你瞭解的太深刻,你就無任何神祕可言,他們就會覺得這個老師無非就是這幾招,在家校配合上就不會太積極。
第三、充分了解學生,與家長談及孩子的缺點時注意方式方法。老師與家長的談話都是為了孩子,作為老師,我覺得首先必須充分了解孩子的情況,如:學習成績、性格特點、特長和愛好、優點和缺點等等。因此,和家長談及孩子的發展情況時是比較具體的,從不籠統、模糊和泛泛而談,沒把握和不準確的不說,讓家長感到我對孩子的關心和重視,感覺到我工作的細緻、認真和負責。而且,與家長交流時,對孩子的評價也是客觀而全面的,既肯定孩子的優點與進步,也真誠地提出其不足之處及改進辦法。在談到孩子的缺點時,我也是根據具體情況而區別對待,與很熟悉的家長我就說得直率一些;而有些家長自尊心強的,會把談孩子的缺點視為對自己的批評而感到有壓力的,我就說得委婉一些,注意家長的可接受性,同時也表達對家長心情的理解,以心換心,坦誠地與家長交流,這樣就可以達到共同解決孩子問題的目的了。
第四、瞭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對不同型別的家長採取不同的溝通方式。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每個家長的文化水平、素質和修養都不同,因此,我就根據實際情況巧妙地運用語言藝術與不同型別的家長進行溝通。如:一是對於素質比較高的家長,我就坦率地將孩子在校的表現如實地向家長反映,並主動地請他提出教育孩子的措施,認真傾聽他的意見和適時提出自己的看法,共同做好學生的教育工作;二是對於那些比較溺愛孩子的家長,我就首先肯定其孩子的長處,給予真摯的讚賞和肯定,然後再用婉轉的方法指出其不足之處,誠懇而耐心地說......
學校讓家長寫在家怎樣教育孩子,到底怎麼寫才好
家長要正確的教育觀,有對孩子的大愛。歡迎到我的教育部落格看看,收錄了不少教育資料,也許對您有些幫助。blog.sina.com.cn/302793385zhx
孩子在家表現的好,到幼兒園不和別的孩子溝通怎麼辦
和孩子性格有關係,有的寶寶就不喜歡和小朋友玩,要經常帶孩子出去接觸其他小朋友,鼓勵幫助孩子交上朋友,慢慢就會放的開了。
我家孩子十九歲念大專不愛在家呆父母怎樣做和孩子溝通
作為同齡人,我認為孩子大了就應該出去,整天窩在家裡太宅了。
孩子大了就應該放飛,他們有自己的人脈圈生活圈,父母需要放平心態,接受這個孩子不再是那個你需要天天喂他飯的寶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