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過什麼節氣都要吃餃子 ?
為什麼過什麼節氣都要吃餃子
朋友:你好。
都什麼節氣,要吃餃子呢?
答案:春節要吃餃子。
數伏: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冬至,要吃餃子,不吃餃子,要凍掉耳朵。
出門的姑娘回孃家,第一頓飯要吃麵(寓意,捆住,不讓走了)。臨走時那一頓飯,要吃餃子(寓意:一腳跺出去。走吧。)
河南來了尊貴的客人,招待好的飯食:餃子、撈麵條。
三伏要吃餃子還是立秋要吃餃子?
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立秋當天在我國沒有特定習慣。望採納
立秋,為什麼要吃西瓜?
明天就是立秋了,按照我們這裡的風俗,是要吃西瓜的。瞭解我的人都知道我不喜歡吃水果,西瓜也不例外。盛夏之際,每逢家人劈開一個大西瓜,分給我吃時,我最多象徵性地吃兩小塊。但是到了立秋這一天,母親就要多逼我吃幾塊。我曾問她為什麼一定要多吃?她只說是高秋(立秋)的緣故。 查陳勤建主編的《中國風俗小辭典》是這樣解釋的,該習俗主要流傳於上海一帶,“每年農曆立秋這一天,農家要向親友鄰居相互饋贈西瓜。平日吃的都是自種的瓜,這天須吃送來的瓜,除調換口味外,主要是通過互相品嚐,發現良種,交流引進栽種技術。” 這一解釋,我認為很有可能是形成該習俗的最初原因。立秋之後,天氣轉涼,西瓜開始停產,故瓜農要通過品嚐他家西瓜以為來年的種植選擇優良的品種,我姑且把這一解釋稱為“改進品種”說。但是,必須指出的是上海只能是該習俗的流行地,而絕非始源地。因為開埠前的上海是個漁村,開埠後成為工商業城市,該地並無精耕細作的農業傳統,也不是西瓜的盛產地。考慮到上海是個移民城市,其人口主要由本地人、蘇州人、寧波人、蘇北人構成,故筆者大膽猜測,上海的這一習俗應該是從寧波一帶通過上海的寧波人傳去的。因為寧波至今為止還是長三角一帶西瓜的盛產地,擁有慈溪、洞橋等著名產地,而寧波人習慣上在立秋這天吃西瓜。當然,寧波是否是該習俗的始源地則無從考證。 另外,筆者還想說明的是,作為一項原始的農事習俗,它目前有較為廣泛的流行範圍,而且流行民眾遠超過了最初的瓜農,而是擴大到整個西瓜的消費群體,其傳承和流行肯定還有其他的原因,筆者綜合各種資料,結合自己的猜測,提出另外兩個說法: 第一,“快吃不到了”說。立秋預示著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立秋後雖然暑氣一時難消,並且會有“秋老虎”的餘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變得涼爽起來。這個時候西瓜停止生長,瓜農為防止剩下的西瓜爛在瓜田裡,趁此時“一網打飢”,然後在市場兜售。這時候每戶人家若還想再吃到點“盛夏的果實”,必須去多買幾個來在家貯藏,由此形成了該習俗。但如今反季節瓜果蔬菜的大量出現,雖說對老百姓而言是個的口福,但對傳統習俗而言卻是個致命打擊——可以預見,立秋吃西瓜的習俗會逐漸在我們這一代淡忘。 第二,“不宜吃了”說。如今人們的飲食越來越注重養生之道。西瓜性寒,適合暑期食用,到了天氣轉涼之際就要少吃甚至不吃。所以,立秋最後飽餐一頓西瓜,留住夏天的記憶,這一習俗還是符合養生之道的。故上文所說的反季節的那些東西,筆者認為還是少吃為妙。萬物生長皆有其規律,人為對其進行干涉,破壞的不僅是萬物本身,還包括我們人類。 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順帶蒐集到了很多各地的立秋習俗,尤其是吃的方面。最後,我將它們綜合取捨了一下,作為本文連結,以饗讀者。 連結:古今各地立秋食俗 古代服赤豆 從唐宋時起,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這樣據說可以一秋不犯痢疾。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裡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東北吃餃子 在東北,立秋這天家裡一般是吃餃子或者包子。這大概與東北人豪爽的性格有關,當地人習慣叫“搶秋膘”。我搶你碗裡的一個餃子,秋天就能體格健壯,補上夏天流掉的油水。有意思的是,隨著減肥的熱潮,女孩子都很珍惜“苦夏”帶來的成果,也希望在立秋吃餃子的時候被別人多搶走幾個餃子,這預示著減肥成果會一直保持到冬天,不再發福。 北京吃肉 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貼秋膘”。伏天人們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會瘦一些。清朝時,民間流行在數伏這天以懸秤稱人 當......
我想知道‘入伏的餃子,立秋的麵條’這個典故從何而來?
入伏為什麼吃餃子
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潮溼、悶熱的日子,一年有“三伏”。百姓說的“苦夏”就在此時。入伏的時候,恰是麥收不足一個月的時候,家家谷滿倉,人們利用這個機會,打打牙祭,吃頓白麵,餃子又是平時難見的上品,所以老北京就有“頭伏餃子二伏面”的說法。
立秋同時吃黃瓜和餃子會瘦嗎
不管什麼季節吃黃瓜和少吃餃子都會瘦的,不可能天天吃這個吧,每天要適當一些體育運動才好!
什麼時候是吃餃子的?
漢、滿等族春節飲食風俗。流行於北方地區。一般除夕吃肉餡的。大年初一吃素餡的。新年餃子要皮薄、餡多,捏得嚴實,不能煮爛,葷餃子要有豬肉、羊肉、牛肉、雞肉的,也有兩種肉拌在一直的鴛鴦餃子,以及百味雜陳的“餃子宴”。素餃子多用各種新鮮蔬菜。餃子的形態甚多,有冠頂餃、蝴蝶餃、金魚餃、花邊餃,也有推捏、疊捏、扭捏、花捏的月牙餃,以及擠捏的木魚餃。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北方有句俚語,叫做“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因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東西,而餃子在中國人的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立秋這天民間有什麼說法嗎,比如飲食上面?
貼秋膘!!
立秋要“搶秋膘”吃燉肉(吃黃瓜會越來越瘦,吃茄子會越來越胖)
北京人自古就有好吃的習慣,並且是什麼季節吃什麼,在這方面北京人特別的在意和講究。比如說立春那天吃春餅;穀雨那天煮麵條;端午時節包粽子;立秋燉大肉,(意為貼秋膘)。那麼何謂“貼秋膘”呢?
實際上在炎熱的夏季,北京人有“苦夏”之說。由於天太熱,人們什麼都吃不下去,有厭食之感。每日除了花樣翻新的吃一些個過水涼麵條以外,再也沒別的可吃。這既是一種季節反映,同時也是一種心裡反映。一但立秋雖仍然很熱,而人們的身上再無溼粘不適之感,畢竟涼爽的秋天快要到了。於是就開始萌發了要做點好吃的想法,以補償入夏以來的虧空,吃什麼呢?最解饞的是燉肉!用吃燉肉的辦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補回來,所以叫“貼秋膘”。這種習慣不知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但卻流傳到了今天。
每到立秋這天,您看吧市場上賣得最好的就是肉,回民買牛羊肉、漢民買豬肉,總之在這一天裡不分民族家家戶戶都在燉肉,不信您儘可以隨便到北京的哪個家庭裡調查,迎接您的準是燉肉。
北京人在這天吃燉肉別提多講究了,特別是漢滿兩族。首先家裡的主婦要到市場上買一大塊非常新鮮的豬後臀尖肉,回到家裡洗淨,在爐子上坐好了鍋,裡面除了切成方塊的肉和水以外,還要放上蔥、姜、蒜、花椒、大料、料包、大醬、鹽、用文火燉。在這裡面的料包可不簡單,它是由:丁香、肉桂、桂皮、香葉、木香、涼姜、白芷、陳皮、豆蔻、砂仁、桂圓、小茴香、甘草等等二十多種中草藥香料組成,燉出來的肉香味撲鼻。可以說在這一天裡,整個北京城完全沉浸在燉肉的香味裡。
其實北京人在這天吃燉肉,除了久遠的風俗習慣以外,對養生保健也是大有好處的。因為夏天太熱,人們會不自覺的造成偏食,這對人體的生態平衡是非常有害的,往往還會對人體的內分泌和生物機能造成影響。而就在這個時候,人們用吃燉肉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在體內既補衝了駭要的營養、脂肪、蛋白、以及多種微量元素,又起到了增強肌體抵抗能力的作用,同時料包內的各種中草藥的中和,對人體更是起到了祛瘟除溼、平補平瀉的療效。
所以說立秋吃燉肉既解了饞,同時又起到了保健和養生的作用,何樂而不為呢?
吃餃子有哪些風俗?
吃餃子的風俗:
大凡很多重要的節日,餃子無疑在飲食方面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大年除夕吃餃子,“破五”要吃餃子,入伏要吃餃子,立秋要吃餃子,到了冬至也要吃餃子,很多很多啦。為什麼這些天都要吃餃子呢?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餚。
在北方,過年吃餃子是個很普遍的習俗,年夜飯必須要吃餃子,不管有多窮,借錢也要包餃子吃。在東北農村,年三十吃餃子更有講究,比如在餃子裡面放幾枚硬幣,誰吃到就意味誰來年會發財。另外,還要包幾個白糖餡的餃子,意味來年的日子甜甜美美。總之,通過這頓餃子,要把新的一年的期盼包進去。
餃子這一節目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1. 除夕吃餃子:
「餃子」與「交子」諧音,餃子命名取「更歲交子之義」。雖然作為中國北方民間日常主食,餃子天天餐餐都可以吃,但同時餃子又是最重要的賀歲美食,農曆大年初一零點是吃餃子的「正點時刻」。餃子通常要在年三十晚上十二點以前包好,甚至在晚上十一點多時燒上水煮餃子,等農曆新年零點鐘聲敲響放過賀歲鞭炮後,大家互道新年祝福,然後全家圍坐歡歡喜喜熱氣騰騰吃餃子,寓意「喜慶團圓」,「吉祥如意」。
圖吉利的中國人,年節餃子很重視餡料的寓意,比如,芹菜餡,寓意「勤奮上進」,「勤財」;韭菜餡,寓意「長長久久」,「久財」;白菜餡,寓意「百年好合,白頭偕老」,「百財」;香菇餡,寓意「鼓財」,荷包鼓脹;酸菜餡,寓意「算財」,善於理財。
另外,據老輩北方人說,從前過年包餃子圖吉利,會將幾枚錢幣洗乾淨,包在幾個餃子裡,誰吃餃子吃出錢幣,會被認為來年發財富貴,還有人家把幾塊糖果包入個別餃子裡,誰吃到有糖果的餃子,會被認為來年生活甜蜜。
餃子皮的折迭包法多種多樣。最通常的折法,是放入適量餡料將餃皮對摺封口成半圓形。一餃四味的「四喜餃」,是將較大的餃皮捏成「田字形」方格,每格放入不同的餡料,然後蒸熟成「四喜蒸餃」。此外,還有魚形餃、白兔餃、太陽餃、月牙餃、元寶餃……只要喜歡,餃子可以包成各種各樣的形狀。
有餐館供應五彩餃子大受歡迎。用菠菜、紅蘿蔔等不同顏色的蔬菜汁和麵,或在白麵裡摻入不同顏色的五穀雜糧面,製成紅、綠、黃、紫、黑等等不同色彩的餃子皮。
2. 正月初五吃餃子:
除了年夜飯要吃餃子,正月初五叫“破五”,也要吃餃子。有一種說法是,從初一到初五幾天之內禁忌較多,人們不可“輕舉妄動”,一過初五,就基本上過了年禧,不再禁諱了,所以要吃餃子祝賀。
3. 入伏吃餃子:
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潮溼、悶熱的日子,一年有“三伏”。百姓說的“苦夏”就在此時。入伏的時候,恰是麥收不足一個月的時候,家家谷滿倉,人們利用這個機會,打打牙祭,吃頓白麵,餃子又是平時難見的上品,所以老北京就有“頭伏餃子二伏面”的說法。
4. 立秋吃餃子:
立秋,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說,“民以食為天”,立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貼秋膘”。伏天人們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會瘦一些。清朝時,民間流行在數伏這天以懸秤稱人(當然大多是稱小孩),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餚,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
立秋為什麼要貼秋膘?
立秋為什麼吃餃子
立秋,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說,“民以食為天”,立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貼秋膘”。伏天人們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會瘦一些。清朝時,民間流行在數伏這天以亥秤稱人(當然大多是稱小孩),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餚,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立冬為什麼吃餃子
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在我國北方,人們愛吃餃子。為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