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正確與孩子交流溝通? ?

General 更新 2025-01-08

怎樣正確與孩子交流溝通?

與孩子交談,好像是件非常容易而簡單的事情,但是為什麼有時會非常困難呢?這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交流過程。例如通過對話進行交流,聽是一個環節,說也是一個環節,兩者缺一不可。根據專家們的觀點,在成功的交流過程中,聽甚至比說還重要,尤其是與兒童交談。

試想一下,你與一個朋友交談時,發現他沒有注意聽,你可能會感到受了傷害,感到氣憤,不再有繼續談下去的興趣了,他就像關掉開關一樣切斷了你談下去的慾望。那麼,父母在與孩子交談時,是否在注意聽呢?或許是因為忙,沒有時間與孩子進行坦率的交流,無暇傾聽孩子的敘述。但是,如果能讓孩子 意識到父母在注意地聽他們講話,他會渴望在一定的時間裡得到父母的全部注意,保持交談興致。父母如果確實在交談時有許多工作要做,擔心自己不能全神貫注地聽,千萬不要裝著在聽,最好說出來,如“我希望有時間聽完你說的話,但是如果現在不走的話,你上學就會遲到了。等你放學回來,我們再好好地長談。”如果以這種方式表示理解孩子的感情,就會使孩子有機會傾訴自己 的內心想法。這對保持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良好溝通大有幫助。

父母與孩子溝通應注意以下幾點:

(1)答覆孩子提出的問題時,要儘量作到熱心、婉轉、溫和,要有積極、平等的態度。

(2)教孩子怎樣接受批評,怎樣與人友好相處。家長要認識到:孩子犯一次錯,就會有一次叫他學好的機會。要清楚明白的告訴孩子:什麼地方錯了怎麼錯的,什麼才是對的。很快孩子就學會如何對待批評了。

(3)為孩子創造自我管理的機會和方法。任何有關孩子的決定,不管是批評還是獎勵,都應讓孩子參與,讓他學會怎樣決定自己的行為,決定之後怎樣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從對親子之間矛盾衝突原因的分析中,從孩子對父母有什麼希望與要求的調查中,我們可以歸納出以下幾條與孩子溝通的方法:

1. 先做朋友,再做父母。孩子小的時候,知識貧乏,生活經驗少,此時父母的角色是孩子的指導者、照顧者、呵護者;孩子長大後,他們有著自己的思想與看法,有獨立的生活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這時父母的角色應該轉變成孩子的顧問、合作者和朋友。小學生往往對居高臨下的父母持否定態度或產生逆反心理,這與這個時期孩子的心理特點有關。這一階段孩子的思維具有批判性,對成人的話會做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渴望平等”是這一時期孩子的最強烈的心理需要。因此,家長最好以大朋友的身份來對待孩子,而不是以長輩的身份來壓制孩子或以棍棒的方式教訓孩子。

2. 把強行的要求和規定變成討論式、商議式的談話。以朋友的身份對待孩子,並不意味著父母不給孩子任何幫助、批評和建議。問題的關鍵是父母要以比較民主的教育方式,給孩子選擇的機會和解釋的權力。當孩子覺得父母不是以長者的身份和用權威語氣來教訓他的時候,父母的意見往往容易被接受。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與孩子談話時常用“你應該怎樣”、“你必須怎樣”,這是一種強行的命令式口氣,如果變成商議的、討論式的口吻,如“你能不能怎樣”、“爭取怎樣”、“建議你怎樣”等等,孩子或許更容易接受。

3. 把愛和鼓勵放在嘴邊,不要埋藏在心裡。朱永新教授在《我心中理想的父母》一文中寫道:“父母對孩子的失望意味著真正教育的停止,而孩子對自己的失望意味著進步的停止。信任和自信是一個人不斷奮發向上的動力源泉。我們培養一個人,就是培養他的自信,我們摧毀一個人也就是摧毀他的自信。目前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是不斷摧毀自信的過程。”在教育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表揚和肯定,希望得到讚許和承認。因此,當孩子失敗、失去自信心的時候,父母的一個微笑、一聲讚許、一句鼓勵的話......

如何讓孩子學會溝通交流

1.讓孩子先學會與父母開始溝通,父母誘導孩子多談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主見;

2.家庭中要有交流溝通的習慣,看電視報紙或針對一些生活小事,父母有意識地在孩子面前交流看法,給孩子提供示範作用;

3.邀請與孩子同齡的孩子來家中作伴,提供交流平臺;

4.帶孩子出外遊玩,開闊視野;

5. 當孩子發表見解時要多鼓勵,少訓斥。

家長如何和孩子溝通

溝通是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唯一的通道,人與人之間如果沒有良好的溝通,就沒有生動活潑的氣氛,溝通對於我們無論是小孩與大人之間或者是小孩與小孩之間都需要,當今社會的人的"語言"是溝通的最重要元素,因此語言交流便成為了溝通中最普遍的方法之一。

不太會說話的小孩子如何進行溝通呢?這實在是現代父母經常面臨的一個問題,父母一方面要明白孩子心中的想法,另一方面又苦於不知道如何能與小孩溝通。下面就來介紹幾種溝通方法。

一、多鼓勵少責備

由於孩子的年齡較小,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夠,因此當小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家長應多給予鼓勵和指導,並儘量讓孩子知道自己不對的地方在哪裡,不要用責備的辦法使幼兒承認自己的錯誤,應該督促幼兒改正錯誤,多給予他一些鼓勵,以期待他的下一次進步。

二、多尊重少強迫

尊重是溝通成功的重要因素,大家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小孩子當然也不例外。我們大人歡用自己的方式與立場去強迫小孩與自己做相同的事情,而忽略了對方的想法。要知道小孩子同樣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我們僅用自己的方式去與幼兒溝通,而不考慮他們的想法,我想這樣的溝通方式最後一定會導致失敗。 尊重小孩的基礎上再與小孩溝通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例如大人往往不準小孩看電視,但是父母在強迫小孩子離開電視機以後自己卻死守著電視臺的各種節目,這樣做幼兒會感覺到不公平,是極不正確的溝通方法。

三、多期望少比較

" 望子成龍, 望女成鳳 " 是天下父母親共同的期望, 所以父母對小孩子期望過高也是影響溝通的重要因素。雖然父母對小孩有所期望也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是大部分的父母很喜歡將自己的小孩與別人的小孩做比較,甚至於父母對子的期望多少參雜著自己自私的成份。希望借子女的成就,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這樣會直接影響自己和子女的溝通。更有的父母直接指出自己子不如別人的地方對孩子進行責罵。這樣做對給孩子幼小的心靈帶來很大的影響,甚至會使幼兒在以後的與人溝通中產生自卑心理。如果換一種方式與幼兒交談,讓幼兒知道父母對自己的期望就會使孩子思想上產生無限的動力,朝父母期望的方向發展,事半功倍。

四、多建議少命令

當與小孩進行溝通時,務必要多用建議的方式,儘可能提供幾項不同的建議來供幼兒參考,

並觀察幼兒的生活習慣,從旁邊協助和指導幼兒,誘導孩子去。有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小孩子也會罵人,但是如果你仔細聆聽會發現小孩子所說的話全部都是自己曾經說過的話。小孩子的思維繫統發展特點決定了模仿是們學習的最佳方法。我們的父母如果用多建議少命令的話,比較容易讓小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五、多傾聽少嘮叨

傾聽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學問,當小孩子與你有不同的意見及看法時,做父母的往往就嘮叨個不停,成人一般總認為自己的看法是正確的,如果孩子沒有按照我們的想法去做事情,那就是不應該。其實這樣想是不對的。要進行溝通之前我們首先要傾聽對方的意見與看法,認真地傾聽和了解孩子心中的真正想法,多方面綜合地觀察各種不同的見解後再提出自己的意見,這樣做不但可以達到溝通的目的,小孩子也容易對你的溝通方式產生好印象,接受你所說的話語,拉近

彼此間的距離。

六、多守信少敷衍

誠信是一種美德與小孩子之間的約定一定要兌現,千萬不能有敷衍了事現象。小孩子很容易將父母的言行牢記在心中,經過幾次對小孩子的敷衍之後小孩也學會用同樣的辦法應付父母提出的要求,而根本未改正不良習慣。因此,與小孩溝通之後所約定的事情也一定要如期達成。

七、多提醒少限制

對小孩的限制不但不能夠阻止孩子的繼續犯......

如何培養孩子主動與人交流

經過一個多星期的幼兒園集體生活,我們小二班的小朋友們基本都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但有個別小朋友還存在著與老師交流的障礙。下面這篇文章《》希望能和家長們一起分享、一起探討。 提問:殷老師,你好,我兒子現在三歲半了,他特內向,在幼兒園他從不主動跟老師說話,放學也不說再見。他說他不好意思,連想上廁所都不跟老師說,經常憋到放學。但他跟小朋友還是玩得到一起。我該怎麼做呢? 迴應:這位家長,你好。三歲半的孩子應該上小班,你在留言中所提到的基本上是孩子和老師打交道的問題,而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卻能玩到一起去。這是孩子社會化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發展性的問題,每個孩子不太一樣,有些孩子能和老師相處得很好,適應老師很快;而有些孩子適應小夥伴很快但是適應老師卻稍顯緩慢;還有的孩子在適應規則上有快有慢,這些現象都很正常。 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作為父母和老師都需要去用心觀察,然後提出建設性的建議,我這裡只能從可能的幾個原因做一點提示,希望對你觀察孩子有所幫助。 原因一:孩子自身和家庭的原因;按你的描述孩子屬於比較內向的型別,適應成人世界比較慢,這樣的孩子在接觸新環境時總是比外向的孩子慢一拍,慢慢熟悉了環境後也會很放開地活動。你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觀察,可能孩子不光在幼兒園是這樣的表現,在不熟悉的親戚家、在陌生的公共場合都會如此,緊緊抓住父母的手,不敢貿然和陌生人打交道,什麼事情都需要父母代勞等。 如果是這樣情形的孩子,父母可以在平時多帶孩子參加集體活動,如與好朋友家庭之間的聚會,帶孩子拜訪他比較陌生的家庭,以此增加孩子應對新環境以及和陌生人打交道的機會,提高應對新環境的能力。孩子的能力提高了,自信心就會增強。這種情況在目前的獨生子女家庭、特別是封閉的城市獨生子女家庭中很常見。父母需要做的不是用語言教導孩子或者強迫孩子去與別人打招呼而是擴大父母的和孩子共同的生活圈子,增強生活體驗。 原因二:幼兒園的原因;幼兒園和家庭是兩個不同形式的場所,他們生活的形式不同;教育的形式不同;教育的目標也不完全一樣;孩子從家庭來到幼兒園這個集體環境中是一個大的跨越,孩子需要在很多情況下獨立面對自己的生活和尋求幫助,而這些變化很多父母瞭解得比較少,在上幼兒園前沒能對孩子進行一定的訓練(正如上一個原因分析)。在這個過程中做父母的不能要求幼兒園和家庭一樣做到點對點,請老師做到事無鉅細地對孩子包辦,孩子在這個集體的過程中確實會有從家庭中的中心變成集體中的一份子的過程,這個過程對孩子將來面對複雜的環境來說是個起點也是難得的體驗。 因此,作為父母應該充分了解幼兒園的規則,協助孩子適應幼兒園規則,比方說每次送孩子來幼兒園的時候或者接孩子的時候,家長首先主動和老師打招呼,並引導孩子主動和老師打招呼。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訓練、等待、強化和形成習慣的過程,家長不要過分急躁,要學會堅持、等待、寬容。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孩子會慢慢有所進步。值得注意的是,當孩子有了一兩次進步的表現時家長和老師都需要對孩子進行強化(即表揚鼓勵肯定等),千萬不要出現“應該的,別的孩子早就做到了”的想法而或略了推進孩子成長最好的契機。 原因三:老師的原因;孩子的學習很多情況下不是直接的(即老師和家長直接面對面對他的教導),而不少情況下都是通過間接學習而來的,也就是看到老師處理別的孩子的情況或者媒體上雷同的經驗在學習。比方說,當幼兒園有孩子因為上課喊著上廁所被其他小朋友嘲笑,或因為其他的情況被老師批評了,孩子就會形成間接經驗。另外,每個老師都有不同的秉性,有活潑開朗的,有嚴肅嚴謹的,不同的老師給孩子的感覺也......

如何與孩子心靈溝通交流思想?

現在,一提到孩子的教育,幾乎所有的家長和老師都會長虛短嘆:越來越難。最難的是與孩子的溝通和交流。讓家長和老師困惑的是如何能走進孩子的世界,瞭解他們的真實的思想,進而採取有效果的教育。教師自己也在問:如何與學生溝通,讓他們接受自己?現在的學生想法越來越多,你都不知道他們在想些什麼,喜歡些什麼.

現在的孩子應該說是與老師、父母共同成長的一代。他們的資訊量、知識量是很大的,有的孩子在某些領域裡甚至比老師和家長都懂得多。如何對比自己懂得多的孩子進行教育和正確引導?這是一個值得很好研究的課題。

就拿我的兒子來說,他對自然科學知識懂得很多,作為上過大學的父母每每被他問倒,不得以只好承認不知道。遇到計算機叫不靈了,還是上初中的兒子幫忙解決問題。當然,這樣的學生也絕非少數。

2004年我有幸到美國參觀考察,對什麼是教師、如何做教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什麼是教師?教師就是孩子的朋友。教師深入到孩子的興趣之中,與孩子們共歡樂、共憂傷。教師要想孩子對自己敞開他的心靈,就必須忘記自己的身份,忘記自己是教師。

記得是美國訪問旅程的第一天。上午,進行專業培訓學習,講課的教師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專業的講座,題目是:發現學生的興趣,為孩子規劃未來。老師們為每個孩子制定了一個圖文並茂的未來構想圖表,並介紹如何發現孩子的興趣並根據學生的興趣進行教育教學工作,幫助孩子實現他們的夢想。下午,我們參觀考察了學校的每個學部。當來到學前教育學部的時候,我們看到一幕令人感動的畫面:所有的老師都在認真陪孩子們“玩”,他們當中有的年齡很大,有的很年輕,但是不管年齡如何,都在扮演著孩子的角色。老師就是孩子,孩子如何做,老師就如何做。在教室裡,在孩子們中間,沒有老師和學生的界限。其中一個年齡60、70多歲的老教師躺在地板上,認真地與一個只有幾個月大的嬰兒交流,與孩子說話,與孩子共同做只有嬰兒才有的一些動作。做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被深深地震撼了:這才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師和教學,真正應該有的師生關係。

隨後,我們來到小學、初中等學部,看到的情景幾乎是一樣的,不一樣的是孩子的年齡不同,老師的“年齡”也不同。教師與孩子間完全是朋友的關係,老師很少教給孩子有確定答案的知識,而總是教孩子如何獲得知識。學生的作業通常讓老師感到意外和驚喜,孩子自己獲得的知識遠遠比老師教的多,甚至比老師想象的還多。孩子自己去獲得知識,主動性有了,還避免了老師的條條框框的束縛,思維活躍,創新精神和能力自然也提高了。“青出於蘭而勝於蘭”真正做到了。

中國的幾千年的文明歷史裡,儒家的師道尊嚴使教師放不下教師的架子,社會又給教師戴上了很多耀眼的光環,學校、家長和學生也隨時都在有意和無意中提醒教師不要忘記了自己的身份,不要忘記了自己是教師。這不僅象是孫悟空的緊箍咒,束縛了教師的思想和手腳,更是在教師與學生之間挖了一道很深的鴻溝——難以逾越的鴻溝,這道鴻溝的存在,師生間關係變的緊張,自然也缺少了心靈相通,教育就顯得那麼蒼白無力。

同時,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在父母和孩子之間也造成了一個鴻溝,孩子必須無條件服從父母,否則就是打、罵。現在,父母大都受過學校教育,對孩子可能民主些了,但是家長的威嚴還時時保持著,不願意在孩子面前掉架,動不動就拿出家長的身份來教訓孩子,甚至做錯了、說錯了,也不願承認錯誤。家長與孩子間的這道溝讓孩子心靈關閉了,因此家長的教育往往是收效甚微,甚至引起孩子的膩煩、逆反。

如果教師和家長能象美國的教師一樣忘記自己的身份,忘記自己是教師,忘記自己是孩子的父母,成為孩子們的朋友,走進孩子們的......

怎樣正確與孩子交流溝通

我也想知道

跟孩子好難溝通

我的脾氣

怎樣與孩子更好地溝通與交流

在五六歲時,孩子們能在學前班學到不少東西。在那裡,他們能學到如何與其它孩子相處,交往等一系列的技能。他們正在學習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事情,比如說如何與他人交流。有時候,你覺得他沒有認真聽你講話,也許是他正在回憶一個五分鐘前的對話。

在這個年齡段,他們總是很容易分神,被周圍其他的事物所吸引。我們應當原諒他們。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每次計劃與他們一起完成某件事時,多留出半個小時的時間。

他們總是很容易忘記事情。同時他們也很容易被其他的事情分散注意力。他們總是需要你多次提醒才能夠把事情做完。

如果你能夠告訴他你的真實感受,告訴他你所受到的影響,他們就能夠認識到你內心的想法,至少感受到。所以你可以告訴他們:“這裡實在是太吵鬧了,我甚至都聽不到電話了。我很生氣!”當你以“我”開頭時,他也許會讓孩子們因為你而改變自己的行為。

向他解釋他的行為會帶來的後果,這樣他就會更明白他為什麼錯了。同時也能讓他更好地理解他所處的環境對他的要求。或者有時候讓他自己去體驗這些後果,比如說由於拒絕穿外套而導致的感冒。這樣他就明白下次應當怎麼做了。

明白是孩子的行為不對而不是孩子,不要把對孩子的行為產生的情緒轉移到孩子身上。

講原則意味著家長是去教育孩子而不是懲罰孩子。我們最原本的目的是讓孩子知道應該怎樣規範自己的日常行為。在一個充滿愛與關心,並且有合理且明確的行為準則的家庭裡,孩子們可以更好地成長,可以更好地學會如何自律。相反,一個總是充滿懲罰與責備的環境會妨礙孩子的身心發育。體罰並不能讓孩子學會如何規範自己。他們並不能從中學會如何正確地解決自己的問題。相反,這會讓他們感覺不安,恐懼。有的家長想要緩解自己的壓力與緊張,於是他們會打罵孩子,於是孩子就會錯誤地以為通過打罵這種方式就人能夠得到他們想要的,並且模仿家長。

怎樣與六年級的孩子交流溝通

1、適當放手

到了六年級,您可以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體驗學習和生活,學會自我管理。對六年級孩子來說,時間的統籌安排非常重要,讓孩子制定自己的學習日時間計劃表和休息日時間計劃表,設立獎勵和懲罰(不一定是物質的),您可以作為“顧問”向孩子提供建議,也可以作為“監督者”幫助孩子按計劃行動。

2、愛心陪伴

在這緊張而忙碌的一年裡,孩子需要您的關愛與陪伴。我們向您提供四個“一”的建議:每一天,與孩子共進早餐,用肯定和表揚讓孩子帶著好心情上學;每一週,陪孩子做一件他/她喜歡的事情(出遊、美食等),不談學習;每一月,帶孩子參加家庭或者朋友聚會,讓孩子接觸不同人群,培養孩子禮儀,開闊孩子眼界;每一年,你和孩子都要完成年度總結,制定新年計劃與行動方案。

3、正確引導

您的孩子正處於或即將進入青春期,對身體好奇,對異性敏感,這可能讓您不知如何是好。首先,您可以適當給孩子講講身體的發育過程,身體的變化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瞭解得越準確越能更好的保護自己;其次,指導孩子自然的與異性朋友相處:不做作,不閃躲,但得保持一定的身體距離,並要學會拒絕。這樣,我想孩子的交往能力也會得到良好的發展。六年級學生既是善解人意的小大人,也是叛逆的小魔頭。深切的關愛,積極的尊重,傾心的聆聽,是對孩子最有效的陪伴!

怎樣讓孩子學會與別人交流

九招讓害羞寶寶變大膽

1.讓孩子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經常帶你的寶寶走出家門,讓他多和其他人接觸,告訴寶寶和他人一起玩耍是很愉快的事情。你可以帶他去公園的人群中看小朋友們放風箏,看爺爺奶奶打太極拳參加一些年輕媽媽的俱樂部,和小朋友一起用餐,一起滑滑梯,一起玩積木等。帶寶寶去參加唱歌、跳舞、講故事等比賽,讓寶寶克服害羞的心理,盡情地展現自己。多帶寶寶一起去發現生活中充滿樂趣充滿歡快的地方,孩子會情不自禁地喜歡上它,慢慢地,害羞就會自動消退。

2. 不要大驚小怪進行強化

一個害羞的寶寶可能在面對陌生人時會顯得有些笨拙。作為父母,你首先要做的是不要認為這是個嚴重的問題。如果孩子執意不願意和別人打招呼,父母也不要一個勁地要求孩子做,更不要經常對孩子說你真是個害羞的孩子,甚至拿他和其他孩子做比較,比如你看某某小朋友多好,多有禮貌,你為什麼不是這樣?你真不乖!如果父母長期將害羞這個詞定格在孩子身上,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孩子就會認為自己就是害羞的人,覺得自己和周圍的小朋友格格不入,是一個怪物,不受歡迎,他會更加封閉自己也會更害羞。

3.給他充足的時間做準備

對於害羞的孩子,父母要多花一些時間陪他說話,讓他適應和別人的交往。每次帶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之前,不要一再催促孩子今天你可要記得和別人打招呼話之類的。這樣不但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還會使他產生逆反心理。如果臨走前孩子不願意說再見,你可以對孩子這樣說:媽媽知道你還沒有準備好說再見,是嗎?沒關係,我們下次再說。這樣會減緩孩子緊張的心理。

4.循序漸進的表揚

每當孩子在社交方面有所進步時,父母都應當給予他及時的表揚和鼓勵。應當注意的是:表揚應該循序漸進,言語要儘量自然親切。過多重的表揚只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引起他不必要的畏懼情緒,使他忌諱外出。

5.父母是最好的老師

每個人都不是一出生就會與他人相處的,社交經驗需要一點點地積累。當孩子不再拒絕和他人交往的時候,父母應該進一步鼓勵孩子,並告訴他最基本的社交禮儀,如打招呼時聲音要清晰,眼睛要看著對方等等。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以身作則才能培養出禮貌、大方的好孩子。

6.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

如果附近有幼兒園或者有孩子聚集玩耍的地方,父母不妨多帶自己孩子一起加入。這能讓孩子充分感受和其他同齡小夥伴玩耍的樂趣。開始孩子可能會寸步不離地跟著你,慢慢地他就會試著加入孩子們的隊伍。不過如果孩子想走,一定不要勉強他繼續呆下去,讓孩子感覺輕鬆自然,有利緩解他的羞澀。

7. 和孩子溝通害羞的原因

有時大人們認為很正常的事情,對於孩子來說卻是另外一回事。比如,有些很漂亮的小女孩很不喜歡被大人們親來親去,父母卻認為這是親戚朋友對自己孩子表達喜愛之情的一種方式。但是你們想過孩子的感受嗎?如果孩子拒絕接受這種親吻,並不代表他害羞,僅僅是他不喜歡。還有的孩子在家裡很活潑,一出門就變得很害羞,這往往是因為面對社交場合孩子不知道如何去做而產生恐懼的心理。因此,多和孩子交流是很必要的。如果他表現出害羞的行為,要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分析孩子是不是真的害羞。

8.多做社交遊戲

這種遊戲很方便,父母可以在家中和孩子一起玩耍。比如,你們可以模擬一次購物,你做店主,寶寶做顧客。反過來也可以。或者做警察和行人問路的遊戲。這一類遊戲,可以讓孩子熟悉生活中遇到的種種社交場景,孩子也能學到更多社交禮儀,從而變得大膽。

9.不要想著完全改變孩子的個性

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個性有時候是天生的。內向害羞只要不影響他與社會正常的交流和溝通,也無大礙。因此在引導害羞孩子時,父母不要老想著完全改變他的個性,......

如何和孩子有效交流溝通技巧舉例

只要別常覺得孩子傻不拉幾,並且別覺得自己是家長就好。是長輩但不是家長,就不會他說什麼開玩笑的話你也板著個臉

相關問題答案
怎樣正確與孩子交流溝通? ?
怎麼正確與孩子相處?
怎樣與孩子交流?
怎樣可以讓孩子長高?
怎樣正確利用電視?
應該怎樣正確讀書姿勢?
怎樣正確佩戴安全帽?
青少年怎樣正確豐胸?
怎樣正確系安全帶?
怎樣正確安全使用檯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