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級社是什麼時候?

General 更新 2024-11-19

什麼是初級社 40分

農業生產合作社

agricultural producers'cooperative

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的合作經濟組織。亦稱農業合作社,簡稱農業社。在中國,它是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和幫助下,由勞動農民在自願互利的基礎上組織的合作經濟組織。它實行統一經營,即統一計劃,統一使用社員的土地、耕畜、農具等主要生產資料,統一安排和使用勞動力,統一分配產品。農業生產合作社是引導農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經濟組織形式。按照生產資料公有化程度,可分為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和完全社會主義性質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亦稱土地合作社,簡稱初級社。它建立在主要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上,社員將土地作價入股,統一經營;耕畜與大中農機具等生產資料歸社統一使用;社員參加社內勞動。初級社的總收入,在扣除當年生產費用、稅金、公積金和公益金以後,所餘部分分給社員,作為社員的勞動報酬和土地等生產資料的報酬。社員勞動報酬一般高於土地報酬。勞動報酬根據按勞分配原則,採取勞動工分的形式。社員除參加社內勞動外,還可以耕種自留地和經營其他家庭副業,社員家庭副業的生產工具、零星樹木、家畜、家禽以及生活資料等歸社員所有。初級社實行民主管理,最高管理機關是社員大會。社員大會選出管理委員會管理社務,選出監察委員會監察社務。初級社同農業生產互助組相比,有很大不同。雖然土地和其他主要生產資料仍是私有的,但由於實行統一經營,並且積累了公共財產,因此具有相當多的社會主義因素,具有了半社會主義性質。它是合作農業經濟的一種形式,是中國農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定性步驟。初級社的進一步發展是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簡稱高級社。它實現了土地等主要生產資料的公有和社員個人消費品的按勞分配。社員私有的土地無代價地轉為集體所有;社員私有的耕畜、大中型農機具則按合理價格由社收買,或為集體財產。社員的生活資料和零星樹木、家畜、家禽、小農具以及家庭副業所需要的工具等,仍屬社員私有。高級社在有計劃分工和協作的基礎上組織社員參加社內的勞動。高級社的總收入在扣除稅金、生產費、公積金和公益金以後,剩餘部分根據按勞分配原則在社員之間進行分配。高級社實行民主管理,最高領導機關是社員大會或社員代表大會。它選出管理委員會管理社務,選出監察委員會監察社務。由於高級社實現了土地等主要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和按勞分配,因此是完全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經濟組織。同初級社相比,高級社能夠較大規模地進行農業基本建設和採用新式農機具,為改變農業生產條件,實現農業技術改造創造了有利條件;能夠在國家計劃指導下,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林、牧、漁和工副業生產,以滿足社員、集體和國家的需要。

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發展過程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在革命根據地也曾個別地組織過農業生產合作社。例如,在抗日戰爭時期,在陝北的安塞縣就出現了一個社會主義性質的農業生產合作社。由於當時處於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沒有推廣。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民積極組織農業社,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1950年只有19個農業生產合作社,其中初級社18個,高級社1個。1951年底發展到 130個,其中初級社129個,高級社1個。兩年後,到1953年12月16日中國共產黨中央發佈《關於農業生產合作社決議》的時候,農業生產合作社已經發展到1.5萬多個,其中初級社1.5萬個,高級社15個。1954年,農業社發展到11.4萬多個,其中初級社11.4萬個、高級社200個。當時,主要是初級社。1955年7月批判“右傾”以後,農業生產合作社迅速發展,......

三大改造是什麼時候的事情,具體內容是什麼

三大改造,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3年至1956年,新中國僅僅用了4年時間,就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使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跨入了社會主義社會。1952年9月,毛澤東在一次中央會議上提出:我們現在就要開始用10年到15年的時間,基本上完成到社會主義的過渡。第二年9月,中共中央公佈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就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從特定的歷史條件看,三大改造運動確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惟一選擇”性,這些“特定的歷史條件”就是意識形態的作用、執政黨的價值取向、一邊倒的立場、帝國主義的威脅、蘇聯模式的影響。但統而觀之,這些特定的歷史條件嚴格地說都不是構成歷史必然性的充分條件,所以在這些條件下發生的“必然”很難說就是歷史的必然性,在這些條件下發生的“惟一選擇”很難說就是代表歷史發展方向的惟一選擇。一種罰到現在仍然占主導地位的觀點認為:雖然三大改造運動存在一定問題,但三大改造是歷史的必然,是當時歷史條件下的惟一選擇。

“三大改造”的依據是“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因此,對過渡時期總路線的評價與對三大改造的評價直接有關。對於這條路線有三種評價:一是龔育之提出的:“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發展”;二是薛暮橋提出的“基本方向正確,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三是林蘊暉提出的“戰略思想的重大變更”,認為它離開了我國國情,離開了以發展生產力為中心。

目前,隨著研究的深入,儘管仍有基本肯定、基本否定、部分肯定部會否定等多種不同看法,但是對於這樣一個億萬人民群眾參加的運動,在大規模運動的數年中生產力水平沒有下降並得到較快發展的狀況,越來越趨於實證性的具體分析了。

站在21世紀初期的歷史高度看待發生在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的三大改造運動,我們應該說些什麼呢? 一種曾被視為絕對純粹和完美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在它建立之後不到30年的時間就成為束縛生產力的桎梏而難以堅持下去,不得不讓當年已經消滅了的經濟成份重新復活起來,這本身就足以說明問題。所以,問題不在於三大改造運動是快還是慢,是早還是遲,不在於是用15年完成還是用3-5年完成,問題在於通過三大改造運動建立的這種純粹的“公有制”違反了經濟發展的本性,問題在於運用國家權力消滅了當初不該消滅的經濟成份,從而也就消滅了經濟的活力。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研究的深入,對於我國建國初期歷史約7年之久的“三大改造”更多學者採取了實證性的分析研究。一方面,對於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私營金融業改造的必要性予以充分的肯定,並指出改造工作中的缺點與不足;另一方面,將1953年以後的改造運動與當時經濟發展戰略和工業化的主客觀環境聯繫起來,分階段、分行業的進行實證性的研究與分析,就“一五”期間的客觀經濟狀況而言,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戰略,決定了建立以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管理為主的計劃經濟體制,這種體制又決定了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及其可能性;同時,三大改造的提出與工業化還存在相悖的一面,即脫離生產力水平的改造速度和改造目標。三大改造對工業化的積極作用包括:在基本建設投資金額大幅度增加的情況下,維持了資金和物資的基本平衡和市場的基本穩定;在當時的環境下,幫助私營企業克服生產任務和原材料不足等困難等。其消極作用包括:經過對資改造,私營企業也同原有公營企業一樣,難以進行獨立的經濟核算,影響了品種的更新、質量的提高和固定資產的更新;使農業增長速度放慢,從而也影響了工業化的速度等等。三大改造正負......

農業集體合作化是什麼時候

1950年6月,我國頒佈《土地改革法》,實行以消滅“封建剝削的土地地主所有制”為宗旨的土地制度改革,使小土地所有制為基礎的小農經濟成為農村經濟結構的基本形式。土改運動取得了極好的效果:由於土改後,農民是在自己的土地上為自己勞動,因此表現出高度的勞動熱情,從而推動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同時為以後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創造了有利條件。

從1950年算起,到1956年末基本完成農業合作化,從土地改革的完成到農業合作化的基本實現也只有7年。我國農業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通過農業合作化實現的,儘管合作化後期出現了速度過快、工作過粗等弊病,但從總體上看,合作化進一步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互助合作製為探索土地個體所有、集體合作經營、提高土地生產能力,做出了積極貢獻。

三大改造的起始時間和內容是什麼

三大改造的時間是1952年下半年至1956年年底。

1952年下半年至1956年,新中國僅僅用了4年時間,就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使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跨入了社會主義社會,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

內容: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三個行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理論上和實踐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極大地促進了工、農、商業的社會變革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政治上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經濟上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我國基本確立;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開闢了道路;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參考鏈接:baike.baidu.com/...1x0jWq

我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是什麼時候完成

1956年底,參加合作社的農戶佔全國農戶的百分之九十六點三,其中參加高級社的農戶佔全國農戶的百分之八十七點八。在所有制方面,基本上

完成了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合作社是什麼時期的

是我國五十年代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轉變時期的一項舉措,有農業合作社、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剛開始是初級社,然後是高級社。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實現了把生產資場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

.我國的工業化建設開始於什麼時候

建國後,具體的是1953年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一五計劃的實施,標誌著我國工業化的開始。

社會主義改造是在何時基本完成的

到1956年底,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在經歷了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三階段後基本完成,全國加入合作社的農戶達96.3%。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1953年11月開始至1956年底結束

人民公社化的(開始和結束)時間

1958年下半年實行人民公社體制,取消鄉建制;1983年以後,取消人民公社制度,在人民公社的基礎上重建鄉體制,鄉重新被確立為農村基層行政單位。

人民公社,即農村人民公社,中國農村中同基層政權機構相結合的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的經濟組織。也是農村社會的基層單位。1958年在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由農業生產合作社聯合而成,一般一鄉建立一社,實行單一的公社所有制和政社合一。經多次調整後,1962年起實行生產資料分別歸公社,生產大隊和生產隊三級組織所有,以生產隊的集體所有制經濟為基礎的制度。生產隊是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單位。社員參加集體生產勞動,按照各人所得勞動工分取得勞動報酬。社員可種植少量自留地,並經營少量家庭副業。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為了改變人民公社制度下存在的平均主義和社員缺少經營自主權的狀況,農村普遍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82年制定的憲法規定,農村建立鄉政府和群眾性自治組織村民委員會,基層政權機構和地區性合作經濟組織分開設立。至弧,以政社合一和集體統一經營為特徵的人民公社遂告解體。1984年底,全國農村完成了由社到鄉的轉變。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

相關問題答案
高級社是什麼時候?
高中學考是什麼時候?
上學升級是什麼時候?
中級會計是什麼時候?
極光是什麼時候出現?高磁緯地區有哪些?哪個高磁緯地區容易出現極光? ?
期房契稅是什麼時候交?
世界史現代是什麼時候?
觀是什麼時候的歌?
分級基金什麼時候下折?
蒲公英傳粉是什麼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