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其語言以什麼為主?

General 更新 2024-12-31

詩經的語言有哪五個特點?

《詩經》作品的語言藝術特徵:

1、名詞和動詞的豐富多彩和具象化。《詩經》中的詞語豐富多彩,使用的單字近三千個,構成了眾多的詞彙,表述了極為豐富的生活知識。《詩經》名詞、動詞的最大特徵是它的具象化。周代是一個單音詞為主的時代,在表達同類事物的不同個體時,還沒有形成以抽象類概念為主構造複合詞的普遍能力,因此常用不同的單音詞來表示不同的個體。例如《詩經》中很少使用抽象的一般性名詞“馬”,卻運用了三十多個具有描述作用的特殊名詞。如“鴇”指毛色黑白相間的馬,“黃”指毛色黃白相間的馬;“駱”指白毛黑鬣的馬等。這些具象化名詞的產生一方面說明周人對馬的熟悉程度,一方面也說明他們駕馭和使用語言的非凡能力。《詩經》中的動詞也具有具象化的特徵,如其中描寫手的動作的動詞就有五十多個,這說明了人們對人類動作的細心觀察以及創造語言的高超能力。

2、 擅長運用重言或雙聲疊韻詞來摹聲摹形。《詩經》中這一類形容詞數量非常大,重言如夭夭、灼灼、遲遲、習習、霏霏、依依、皎皎等,雙聲如參差、踟躇、黽勉等,疊韻如輾轉、窈窕、逍遙、沃若等。其中重言詞又是最多的,這正是因為《詩經》時代單音詞佔多數,人們還不能大量創作複合詞,便只能依靠這種形式來增強抒情描寫的效果,並使詩歌的節奏整齊。

3、 二節拍的節奏韻律和語言的音樂美。《詩經》的主體是二節拍的四言詩,帶有很強的 節奏韻律規範。《詩經》最常用的押韻方式就是在偶數句中隔句押韻,《詩經》的押韻形式為後世詩歌的韻律形式奠定了基礎。雙聲、疊韻、重言詞的使用和規範的押韻,使《詩經》的語言具有很強的音樂性和節奏感。

4、 重章復沓的章法。《詩經》章法形式的重要特徵就是重章復唱,也就是一首詩由若干章構成,章與章之間字句基本相同,只對應的變換少數字詞,反覆詠唱。重章復唱的形式,又稱為疊詠體,是民歌中常用的樣式,這一方面因為民歌所要表達的情感是單純而深摯的,只有重要的反覆詠唱才能充分抒情達意;另一方面是因為民歌是口頭傳唱的,這種形式便於記憶和傳誦。重章復唱的形式影響了《詩經》的語言。首先它使《詩經》中形成了一些套語,這些套語不僅方便了記憶,而且也是語言運用的一種技巧和表達主題的一種手段。重章復唱的形式還影響了《詩經》的遣詞造句。因為套語有相對固定的形式,不能隨意改變,所以只能抓住中心詞進行錘鍊,靠中心詞語的變換來敘事狀物、寫景抒情,從而取得突出的表達效果。如《芣苢》中變換了六個動詞,藉此造成動作描寫的連貫、畫面的流動、情感的加深,可謂言簡意深。

《詩經》在語言形式上有怎樣的特點

語言形式上的特點:

《詩經》的語言不僅具有音樂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辭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詩經》時代,漢語已有豐富的詞彙和修辭手段,為詩人創作提供了很好的條件。《詩經》中數量豐富的名詞,顯示出詩人對客觀事物有充分的認識。《詩經》對動作描繪的具體準確,表明詩人具體細緻的觀察力和駕馭語言的能力。如《芣莒》,將採芣莒的動作分解開來,以六個動詞分別加以表示:“採,始求之也;有,既得之也。”“掇,拾也;捋,取其子也。”“袺,以衣貯之而執其衽也。襭,以衣貯之而扱其衽於帶間也。”(朱熹《詩集傳》卷一)六個動詞,鮮明生動地描繪出採芣莒的圖景。後世常用的修辭手段,在《詩經》中幾乎都能找:誇張如“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衛風·河廣》),對比如“女也不爽,士貳其行”(《衛風·氓》),對偶如“縠則異室,死則同穴”(《王風·大車》)等等。

《詩經》的語言形式形象生動,豐富多彩,往往能“以少總多”、“情貌無遺”[13] 。但雅、頌與國風在語言風格上有所不同。雅、頌多數篇章運用嚴整的四言句,極少雜言,國風中雜言比較多。小雅和國風中,重章疊句運用得比較多,在大雅和頌中則比較少見。國風中用了很多語氣詞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這些語氣詞在雅、頌中也出現過,但不如國風中數量眾多,富於變化。國風中對語氣詞的驅遣妙用,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性和生動性,達到了傳神的境地。雅、頌與國風在語言上這種不同的特點,反映了時代社會的變化,也反映出創作主體身份的差異。雅、頌多為西周時期的作品,出自貴族之手,體現了“雅樂”的威儀典重,國風多為春秋時期的作品,有許多采自民間,更多地體現了新聲的自由奔放,比較接近當時的口語。

《詩經》的語言特點有哪些

語言形式上的特點:

《詩經》的語言不僅具有音樂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辭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詩經》時代,漢語已有豐富的詞彙和修辭手段,為詩人創作提供了很好的條件。《詩經》中數量豐富的名詞,顯示出詩人對客觀事物有充分的認識。《詩經》對動作描繪的具體準確,表明詩人具體細緻的觀察力和駕馭語言的能力。如《芣莒》,將採芣莒的動作分解開來,以六個動詞分別加以表示:“採,始求之也;有,既得之也。”“掇,拾也;捋,取其子也。”“袺,以衣貯之而執其衽也。襭,以衣貯之而扱其衽於帶間也。”(朱熹《詩集傳》卷一)六個動詞,鮮明生動地描繪出採芣莒的圖景。後世常用的修辭手段,在《詩經》中幾乎都能找:誇張如“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衛風·河廣》),對比如“女也不爽,士貳其行”(《衛風·氓》),對偶如“縠則異室,死則同穴”(《王風·大車》)等等。

《詩經》的語言形式形象生動,豐富多彩,往往能“以少總多”、“情貌無遺”[13] 。但雅、頌與國風在語言風格上有所不同。雅、頌多數篇章運用嚴整的四言句,極少雜言,國風中雜言比較多。小雅和國風中,重章疊句運用得比較多,在大雅和頌中則比較少見。國風中用了很多語氣詞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這些語氣詞在雅、頌中也出現過,但不如國風中數量眾多,富於變化。國風中對語氣詞的驅遣妙用,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性和生動性,達到了傳神的境地。雅、頌與國風在語言上這種不同的特點,反映了時代社會的變化,也反映出創作主體身份的差異。雅、頌多為西周時期的作品,出自貴族之手,體現了“雅樂”的威儀典重,國風多為春秋時期的作品,有許多采自民間,更多地體現了新聲的自由奔放,比較接近當時的口語。

用自己的話改寫《詩經.擊鼓》並概括《詩經》的語言特色

戰鼓已經敲響,士兵們都在緊鑼密鼓的操練,有的被派去修路築牆,而有些則是被派往南方,而我必須跟著統領,聯合盟國,走上危機四伏的戰場,不知何時才能回到衛國,也許身死異鄉,我不得不憂心忡忡。一路的征途一直沒能停下休息,戰卻逃跑了,我一路追,最後還是失去了戰馬的蹤跡,在刀光劍影的戰場,戰馬就是夥伴,但好在,我還有你,我的戰友,我們一同從家鄉出來,一路相伴,你曾說我們要生死不離,那麼不管前面多麼危險,我都會緊緊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即使我們不小心分離了,不能再有相見之日,我們也要信守約定,一起相伴到老。

《詩經》作品的語言藝術特徵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名詞和動詞的豐富多彩和具象化.《詩經》中的詞語豐富多彩,使用的單字近三千個,構成了眾多的詞彙,表述了極為豐富的生活知識.《詩經》名詞、動詞的最大特徵是它的具象化.周代是一個單音詞為主的時代,在表達同類事物的不同個體時,還沒有形成以抽象類概念為主構造複合詞的普遍能力,因此常用不同的單音詞來表示不同的個體.例如《詩經》中很少使用抽象的一般性名詞“馬”,卻運用了三十多個具有描述作用的特殊名詞.如“鴇”指毛色黑白相間的馬,“黃”指毛色黃白相間的馬;“駱”指白毛黑鬣的馬等.這些具象化名詞的產生一方面說明周人對馬的熟悉程度,一方面也說明他們駕馭和使用語言的非凡能力.《詩經》中的動詞也具有具象化的特徵,如其中描寫手的動作的動詞就有五十多個,這說明了人們對人類動作的細心觀察以及創造語言的高超能力.

2、 擅長運用重言或雙聲疊韻詞來摹聲摹形.《詩經》中這一類形容詞數量非常大,重言如夭夭、灼灼、遲遲、習習、霏霏、依依、皎皎等,雙聲如參差、踟躇、黽勉等,疊韻如輾轉、窈窕、逍遙、沃若等.其中重言詞又是最多的,這正是因為《詩經》時代單音詞佔多數,人們還不能大量創作複合詞,便只能依靠這種形式來增強抒情描寫的效果,並使詩歌的節奏整齊.

3、 二節拍的節奏韻律和語言的音樂美.《詩經》的主體是二節拍的四言詩,帶有很強的節奏韻律規範.《詩經》最常用的押韻方式就是在偶數句中隔句押韻,《詩經》的押韻形式為後世詩歌的韻律形式奠定了基礎.雙聲、疊韻、重言詞的使用和規範的押韻,使《詩經》的語言具有很強的音樂性和節奏感.

4、 重章復沓的章法.《詩經》章法形式的重要特徵就是重章復唱,也就是一首詩由若干章構成,章與章之間字句基本相同,只對應的變換少數字詞,反覆詠唱.重章復唱的形式,又稱為疊詠體,是民歌中常用的樣式,這一方面因為民歌所要表達的情感是單純而深摯的,只有重要的反覆詠唱才能充分抒情達意;另一方面是因為民歌是口頭傳唱的,這種形式便於記憶和傳誦.重章復唱的形式影響了《詩經》的語言.首先它使《詩經》中形成了一些套語,這些套語不僅方便了記憶,而且也是語言運用的一種技巧和表達主題的一種手段.重章復唱的形式還影響了《詩經》的遣詞造句.因為套語有相對固定的形式,不能隨意改變,所以只能抓住中心詞進行錘鍊,靠中心詞語的變換來敘事狀物、寫景抒情,從而取得突出的表達效果.如《芣苢》中變換了六個動詞,藉此造成動作描寫的連貫、畫面的流動、情感的加深,可謂言簡意深.

相關問題答案
詩經其語言以什麼為主?
以什麼為主英語怎麼說?
屈原的詩以什麼為主?
美國經濟以什麼為主?
中東的氣候以什麼為主?
窮人以什麼為主線?
南美洲農業以什麼為主?
歐洲以什麼為主?
歐洲農業以什麼為主?
閩菜以什麼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