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五年計劃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5-01-17

第三個五年計劃是哪幾年

中國第三個五年計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1966~1970年的國民經濟發展計劃。簡稱“三五”計劃。

第三個五年計劃為什麼推後了

1966年到1970年是我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三個五年計劃時期。“三五”計劃是從1964年初開始研究和編制的。其中內容比較詳盡的計劃方案有兩個:一個是國家計委會提出的經1964年5月中央工作會議討論並原則同意的《第三個五年計劃(1966-1970年)的初步設想》(彙報提綱),另一個是1965年9月國家計委擬定的並經中央討論基本同意的《關於第三個五年計劃安排情況的彙報提綱》。 《初步設想》確定的“三五”計劃的基本任務是按照農輕重的順序進行安排的:(1)大力發展農業,按不同的標準基本上解決人民的吃穿用問題;(2)適當加強國防建設努力突破簡短技術;(3)與支援農業和加強國防相適應,加強基礎工業,繼續提高產品質量,增加產品品種,增加產量,使我國國民經濟建設進一步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相應發展交通運輸業、商業、文化、教育、科學研究事業,使國民經濟有重點、按比例地發展。 依據中共中央提出的“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戰略方針,1965年9月初國家計委重新草擬了《關於第三個五年計劃安排情況的彙報提綱》,明確提出:“三五”計劃必須立足於戰爭,從準備大打、早打出發,積極備戰,把國防建設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線”建設。 按照《彙報提綱》的要求,“三五”計劃期間各主要經濟指標都完成了計劃。其中,工農業總產值超額16.2-14.1%完成了計劃,農業總產值超額2.2%,工業總產值超額21.1%,新增主要產品能力:煤炭開採6806萬噸,發電機組存量860.4萬千瓦,石油開採2777萬噸,鍊鋼652.7萬噸,鐵礦開採3590.1萬噸,合成氨244.4萬噸,化肥204.16萬噸,水泥1533萬噸,塑料18.7萬噸,棉紡錠322萬噸,化學纖維1.23萬噸,新建鐵路交付營業里程3894公里,新建公路31223公里,沿海港口吞吐能力1191萬噸。 然而,儘管“三五”時期絕大部分經濟指標完成了計劃,但盲目追求高速度、高積累為以後的國民經濟大發展設置了障礙。

第三個五年計劃的實施背景

國際上,如果說20世紀50年代中國的周邊環境還算安寧的話,那麼這種安定的局面從50年代末期就開始被打破了。60年代初期,國際空間驟然變冷,中國的周邊環境日趨惡化。60年代中期,國際空間冷到“冰點”,局部戰爭爆發的次數不斷呈上升趨勢,中國面臨四面受敵的危險。中國在60年代連續面臨中蘇關係惡化,美國發動越南戰爭與中印邊界爭端的挑戰,導致經濟建設不得不考慮戰備的需要。在國內,“三五”計劃的實施貫穿“文化大革命”的前半期,國家的工作重心開始由經濟建設向政治運動轉變,經濟建設受到文化大革命的衝擊,呈現出跌宕起伏的狀態。可以說,無論是國際環境還是國內環境,“三五”計劃實施過程中都遇到了相當大的困難。

“一五”“二五”“三五”計劃的內容分別是什麼中國

“五年計劃”是中國國民經濟計劃的一部分,主要是對全國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佈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係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中國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為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和1963年至1965年為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外,從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已經編制了十個“五年計劃”,目前正在著手第十一個五年計劃的研究、編制工作。

第一個五年計劃

“一五”計劃,是指我國從1953年到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它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的。

根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要求,“一五”計劃所確定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156個建設項目為中心、由694個大中型建設項目組成的工業建設,建立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發展部分集體所有制的農業生產合作社,以建立對農業和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基本上把資本主義工商業分別納入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以建立對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

“一五”計劃時期,我國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基本完成。計劃所規定的各項建設任務,主要依靠我國人民的力量,加上當時蘇聯等國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勝利完成,使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基本確定。在整個國民收入中,國營經濟、合作經濟和公私合營經濟所佔比重由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五年內完成基本建設投資總額550億元,新增固定資產460.5億元,相當於1952年底全國擁有的固定資產總值的1.9倍。595個大中型工程建成投產,初步鋪開我國工業佈局的骨架;工業總產值比1952年增長128.6%,五年合計鋼產量1656萬噸,等於舊中國從1900年到1948年49年問鋼的總產量760萬噸的218%,煤產量達到1.31億噸,比1952年增長98%;產業結構發生新的變化,在工業總產值中,工業產值所佔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業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1957年糧食產量達到3901億斤,棉花產量達到3280萬擔,都超額完成計劃。

“一五”計劃實施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農業生產跟不上工業生產的步伐,以工業總產值佔農業總產值70%和工業總產值中生產資料佔60%作為實現國家工業化的重要標誌之一,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農業的發展。二是1956年出現全局性的冒進,基本建設投資總額147.35億元,比上年增長70%,高於1953、1954兩年的投資額,基本建設貸款佔財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30.2%猛增到48%,造成國家財政緊張。三是社會主義改造過急過快,為以後相當長時間留下後遺症。

第二個五年計劃

1956年9月召開的黨的“八大”正式通過由周恩來主持編制的《關於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的報告》。《建議》明確規定了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一)繼續進行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工業建設,推進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鞏固基礎;(二)繼續完成社會主義改造,鞏固和擴大集體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三)在發展基本建設和繼續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工業、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相應發展運輸業和商業;(四)努力培養建設人才,加強科學研究工作,以適應社會主義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五)在工農業生產發展的基礎上,增強國防力量,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建議》從1958年到1962年五年內的主要指標是:工業產值增長一倍左右,農業總產值增長35%,鋼產量1962......

第二個五年計劃於第三個五年計劃為什麼間隔了3年

1963年至1965年為國民經濟調整時期

請問我國共進行了幾個五年計劃,分別是什麼時候,內容是什麼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計劃簡介- -

“五年計劃”是中國國民經濟計劃的一部分,主要是對全國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佈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係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中國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為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和1963年至1965年為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外,從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已經編制了十個“五年計劃”,目前正在著手第十一個五年計劃的研究、編制工作。

第一個五年計劃

“一五”計劃,是指我國從1953年到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它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的。

根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要求,“一五”計劃所確定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156個建設項目為中心、由694個大中型建設項目組成的工業建設,建立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發展部分集體所有制的農業生產合作社,以建立對農業和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基本上把資本主義工商業分別納入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以建立對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

“一五”計劃時期,我國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基本完成。計劃所規定的各項建設任務,主要依靠我國人民的力量,加上當時蘇聯等國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勝利完成,使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基本確定。在整個國民收入中,國營經濟、合作經濟和公私合營經濟所佔比重由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五年內完成基本建設投資總額550億元,新增固定資產460.5億元,相當於1952年底全國擁有的固定資產總值的1.9倍。595個大中型工程建成投產,初步鋪開我國工業佈局的骨架;工業總產值比1952年增長128.6%,五年合計鋼產量1656萬噸,等於舊中國從1900年到1948年49年問鋼的總產量760萬噸的218%,煤產量達到1.31億噸,比1952年增長98%;產業結構發生新的變化,在工業總產值中,工業產值所佔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業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1957年糧食產量達到3901億斤,棉花產量達到3280萬擔,都超額完成計劃。

“一五”計劃實施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農業生產跟不上工業生產的步伐,以工業總產值佔農業總產值70%和工業總產值中生產資料佔60%作為實現國家工業化的重要標誌之一,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農業的發展。二是1956年出現全局性的冒進,基本建設投資總額147.35億元,比上年增長70%,高於1953、1954兩年的投資額,基本建設貸款佔財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30.2%猛增到48%,造成國家財政緊張。三是社會主義改造過急過快,為以後相當長時間留下後遺症。

第二個五年計劃

1956年9月召開的黨的“八大”正式通過由周恩來主持編制的《關於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的報告》。《建議》明確規定了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一)繼續進行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工業建設,推進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鞏固基礎;(二)繼續完成社會主義改造,鞏固和擴大集體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三)在發展基本建設和繼續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工業、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相應發展運輸業和商業;(四)努力培養建設人才,加強科學研究工作,以適應社會主義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五)在工農業生產發展的基礎上,增強國防力量,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建議》從1958年到1962年五年內的主要指標是:工業產值增長一倍左右,農業總產值增長35%,鋼......

五年計劃的內容簡述

計劃/規劃名稱 內容簡述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 1953—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是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一五”計劃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經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審議通過。至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了規定的任務,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併為我國的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第二個五年計劃(1958—1962) 1958—1962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是中國的第二個五年計劃。1956年9月召開的黨的“八大”正式通過由周恩來主持編制的《關於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的報告》。由於實施過程中的巨大波動,“二五”計劃實際上分成 “大躍進”和調整時期兩個階段。第三個五年計劃(1966—1970) 1966—1970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是中國的第三個五年計劃。“三五”計劃從1964年初開始研究和編制,指導思想經歷了由“解決吃穿用”到“以戰備為中心”的變化,從準備大打、早打出發,積極備戰,把國防建設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線”建設。第四個五年計劃(1971—1975) 1971—1975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是中國的第四個五年計劃。“四五”計劃於1970年開始進行編制。1973年,中共中央兩次修改“四五”計劃的高指標,逐步調整了以戰備為中心的戰略,開始強調經濟效益,注意沿海和“三線”地區並重,大規模的“三線”建設進入收尾階段。經過1975年鄧小平主持的整頓工作,“四五”計劃得到了基本完成。第五個五年計劃(1976—1980) 1976—1980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是中國的第五個五年計劃。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發展國民經濟十年規劃綱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計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國民經濟處於全面調整時期,“五五”計劃指標相應作了較大幅度的調整。1980年底,國民經濟主要比例關係開始改善,生產和建設也取得較大發展。第六個五年計劃(1981—1985) 1981—1985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是中國的第六個五年計劃。1980年2月,國務院決定重新制定中長期計劃,醞釀編制“六五”計劃。1982年12月全國人大五屆五次會議正式批准“六五”計劃。“六五”計劃是繼“一五”計劃後的一個比較完備的五年計劃,是在調整中使國民經濟走上穩步發展的健康軌道的五年計劃。第七個五年計劃(1986—1990) 1986—1990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是中國的第七個五年計劃。1983年,國務院即著手組織“七五”計劃的起草工作。1986年,經全國人大六屆四次會議審議批准。這是我國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史上第一次在一個新的五年計劃剛剛起步的時候就制定出來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第八個五年計劃(1991—1995) 1991—1995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是中國的第八個五年計劃。1991年4月,全國人大七屆四次會議審議通過國務院《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綱要的報告》。以1992年鄧小平同志重要談話和中共十四大為標誌,“八五”期間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新的階段。“八五”期間成為中國改革開放推進最快的時期,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標,形成了總體開放的格局。第九個五年計劃(1996—2000) 1996—2000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是中國的第九個五年計劃。1996年3月,全國人大八屆四次會議通過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這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第一個中長期計劃,是一個跨世紀的發展規劃。“九五”期間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

相關問題答案
第三個五年計劃是什麼?
現在第幾個五年計劃?
候鳥計劃是什麼?
藍天計劃是什麼?
三個圈的標誌是什麼車?
重慶千人計劃是什麼?
博雅計劃是什麼?
五年保固是什麼意思?
河南省雨露計劃是什麼?
第三類代理成本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