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汗的原因及治療?
自汗是怎麼回事?怎麼醫治呢?
出汗多有生理和病理之分,如天氣炎熱和大運動量時的出汗多屬生理現象。 病理原因的出汗多最常見的有兩種:一種是盜汗,發生在夜間睡眠時不自覺出汗。另一種是自汗,發生在白天,不因勞動、穿衣厚或炎熱而汗自出,或稍微運動則大汗淋漓。 自汗的原因主要是身體虛弱或患大病之後。中醫認為是“肺氣不足、衛陽不固”所致。治療應以“補肺益氣、固表養陰”為原則。可選服補中益氣丸、生脈飲以培土生金、益氣斂汗,或嚼服西洋參、人蔘等,也可選生脈散和玉屏風丸加減運用。 汗腺分泌與運動強度有密切關係:一般規律是,運動強度越大,排汗量越多。因為隨著運動強度的增加,肌肉活動更劇烈,產熱量更多,為了保持正常體溫,人體必須通過增加排汗量才能把多餘的熱量散發出來,因此,運動強度越大,排汗量必然增多。 出汗多少首先與個體差異有關:大家知道,汗液來自於汗腺的分泌,而汗腺的數量是極多的。數以百萬計的汗腺,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為小汗腺,它們廣泛地分佈於全身的皮膚下面,平均每平方釐米約有300個,全身共約230萬個。當運動或外界環境溫度升高時,人體主要靠這種汗腺排汗,生理學家將這種排汗叫溫熱性發汗。另一類為大汗腺,分佈在腋窩,乳頭、外陰等部位的皮下。當人受到驚嚇、興奮或羞辱時,主要是這種腺體排汗,生理學家將這種排汗叫神經性發汗。生理學研究發現,小腺體和大腺體的數量,不僅有性別差異,而且還有個體差異。因此,在同樣條件下,有人出汗多,有人則出汗較少。另外,個體差異還表現在體液多少上。有些人體液較多,運動時出汗就多;有些人體液較少,運動時出汗就少。體液的多少常取決於體脂的含量,因為脂肪組織中含水量比較少,所以胖人的體液相對比瘦人少。儘管運動時胖人出汗多,但耐受水分丟失的能力卻比較差,也就是說,運動時間不長,胖子就會因水鹽代謝失調而過早出現疲勞。運動前是否飲水對體液也有影響,如果運動前大量飲水,也會因體液增多而增加出汗量。 所以,出汗多少是因人而異的,不必擔心。 運動時大量出汗是正常現象 追問: 沒有運動啊,這算是一種病嗎? 回答: 中醫認為是“肺氣不足、衛陽不固”所致。治療應以“補肺益氣、固表養陰”.或是一種怪病,電視裡講了很多不動就出汗的怪病。還是建議你儘早去醫院看看。我這裡只是為你出具參考而已。
什麼是自汗,該怎麼去治!
不因勞累活動,不因天熱及穿衣過暖和服用發散藥物等因素而自然汗出的表現。 多因營衛不和、熱熾陽明、暑傷氣陰、氣虛陽虛等引起,可見於外感六淫或內傷雜病,前者多為實證,後者多為虛證。
肺衛不固證
證候:汗出惡風,稍勞尤甚,易於感冒,神疲乏力,面色少華,舌淡,苔薄白,脈弱。
治法:益氣固表。
用法:
加減:汗出多者,加浮小麥、糯稻根、牡蠣;氣虛甚者,加黨蔘、黃精;舌紅、脈細數,加麥冬、五味子。
營衛不和證
證候:汗出惡風,肢體痠痛,頭痛,時寒時熱,或半身、局部出汗,苔薄白,脈浮緩。
治法:調和營衛。
用法:
加減:汗出多者,酌加牡蠣、龍骨。
風溼犯表證
證候:汗出,惡風發熱,身重酸楚,小便不利,苔薄膩,脈浮緩。
治法:祛溼解表。
用法:
加減:噁心欲嘔,加藿香、佩蘭、蘇葉;身重體痛,加羌活、防風、白芷。
暑傷津氣證
證候:發熱,口渴引飲,神志躁擾不寧,身灼熱,尿短黃,息粗氣喘,面赤,舌紅,苔黃,脈細數無力。
治法:清暑益氣生津。
用法:
加減:發熱甚,加銀花、生石膏;口渴甚,加生地、花粉;汗出過多,加五味子、煅牡蠣。
溼熱蘊蒸證
證候:頭部蒸蒸汗出,口膩作渴,身熱不揚,身體困重,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治法:清熱化溼。
用法:
加減:腹脹、便溏不爽,加蒼朮、大腹皮;身痛困重,加防己、大豆黃卷。
陽脫證
證候: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氣息微弱,精神恍惚,舌淡,脈微或浮數無根。
治法:回陽固脫。
用法:
加減:口渴舌燥,加麥冬、五味子。
對精神緊張伴失眠等症者,可給鎮靜劑,如安定等。心率加快者,可給心得安等。
單方及成藥:
★麻黃根10g,牡蠣、浮小麥各20g,水煎服。
★黃芪、浮小麥各15g,大棗5枚,水煎服。
★天王補心丹,每次1丸,每日2次。
7體針療法
編輯
夾脊穴(頸3-5)、間使、三陰交為主穴,配陰郄、復溜、太沖、內關等穴,交替使用。
常用止自汗中藥:黃芪、牡蠣、浮小麥、麻黃根、五味子、五倍子等,可辨病、辯證基本上選用。
8食療方法
編輯
1.黑大豆15克,浮麥30克,烏梅3克,煎服。
2.玉米芯60克,孩子參30克,煎服。
3.金雀根60克,麥麥天30克(布包),野毛豆30克,煎汁去渣瘦豬肉食連服數天,適用於病後自汗。
4.沙蔘兔肉湯:本湯養陰益氣斂汗。沙蔘20克、玉竹20克、廣陳皮4克、兔肉200克(微炙),煲湯。
5.桑葚茶:本茶養陰止汗。桑葚子20克、五味子15克、糯稻根45克,煎水代茶。
嬰兒自汗中醫食療法
1.黃芪生魚湯:本湯健脾益氣,收斂固液,用於氣虛、表虛及陰虛。
黃芪10~15克、茯苓10~15克、紅蘿蔔60~100克、生魚200克(微煎),煲湯。
2.糯根烏豆湯:本湯固表養血,用於虛症自汗。
糯稻根60克(洗淨)、黑豆30克、煲水代茶。
9自我養護
編輯
(1)在藥物治療的同時,應加強必要的體育鍛煉,增強身體素質,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注意勞逸結合,不可勞累過度。
(2)在飲食方面,要摸索出與自己病證有利或有弊的飲食宜忌規律,進行最適合自己食療調養。古人說“藥補不如食補”。自汗者宜吃雞、鴨、魚、蛋、山 藥、扁豆、羊肉、桂圓、狗肉等;盜汗者宜吃魚、甲魚、烏龜、蛤士蟆、豬肝、白 木耳、菠菜、白菜等。如屬陰虛、血熱及陰虛火旺的病人,自汗者不宜吃生冷的瓜菜,少吃涼拌的菜餚;盜汗者不宜吃辛辣的食品,盡 量少飲或不飲酒。應禁食辛辣動火食物,切勿飲酒,並多食一些育陰清熱的新鮮蔬菜等,以使汗腺的分泌功能牢固的在機體健康的基礎上得到恢復。
(3)在條件允許時,適當調節一下居住環境的溫度與溼度,如陰虛血熱者的......
中醫是怎樣治療自汗的
中醫理論認為:陽虛自汗。從症狀表現來說,自汗就是白天人處於清醒狀態出汗,如手心汗,腳心汗,頭汗,不能控制。原因在於臟腑不納精液。
所以,中醫治自汗,著力在補脾胃、補肺腎。
自汗的治療方法
肺衛不固證證候:汗出惡風,稍勞尤甚,易於感冒,神疲乏力,面色少華,舌淡,苔薄白,脈弱。治法:益氣固表。用法:加減:汗出多者,加浮小麥、糯稻根、牡蠣;氣虛甚者,加黨蔘、黃精;舌紅、脈細數,加麥冬、五味子。營衛不和證證候:汗出惡風,肢體痠痛,頭痛,時寒時熱,或半身、局部出汗,苔薄白,脈浮緩。治法:調和營衛。用法:加減:汗出多者,酌加牡蠣、龍骨。風溼犯表證證候:汗出,惡風發熱,身重酸楚,小便不利,苔薄膩,脈浮緩。治法:祛溼解表。用法:加減:噁心欲嘔,加藿香、佩蘭、蘇葉;身重體痛,加羌活、防風、白芷。暑傷津氣證證候:發熱,口渴引飲,神志躁擾不寧,身灼熱,尿短黃,息粗氣喘,面赤,舌紅,苔黃,脈細數無力。治法:清暑益氣生津。用法:加減:發熱甚,加銀花、生石膏;口渴甚,加生地、花粉;汗出過多,加五味子、煅牡蠣。溼熱蘊蒸證證候:頭部蒸蒸汗出,口膩作渴,身熱不揚,身體困重,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治法:清熱化溼。用法:加減:腹脹、便溏不爽,加蒼朮、大腹皮;身痛困重,加防己、大豆黃卷。陽脫證證候: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氣息微弱,精神恍惚,舌淡,脈微或浮數無根。治法:回陽固脫。用法:加減:口渴舌燥,加麥冬、五味子。對精神緊張伴失眠等症者,可給鎮靜劑,如安定等。心率加快者,可給心得安等。單方及成藥:★麻黃根10g,牡蠣、浮小麥各20g,水煎服。★黃芪、浮小麥各15g,大棗5枚,水煎服。★天王補心丹,每次1丸,每日2次。 夾脊穴(頸3-5)、間使、三陰交為主穴,配陰郄、復溜、太沖、內關等穴,交替使用。常用止自汗中藥:黃芪、牡蠣、浮小麥、麻黃根、五味子、五倍子等,可辨病、辯證基本上選用。 1.黑大豆15克,浮麥30克,烏梅3克,煎服。2.玉米芯60克,孩子參30克,煎服。3.金雀根60克,麥麥天30克(布包),野毛豆30克,煎汁去渣連服數天,適用於病後自汗。4.沙蔘兔肉湯:本湯養陰益氣斂汗。沙蔘20克、玉竹20克、廣陳皮4克、兔肉200克(微炙),煲湯。5.桑葚茶:本茶養陰止汗。桑葚子20克、五味子15克、糯稻根45克,煎水代茶。嬰兒自汗中醫食療法1.黃芪生魚湯:本湯健脾益氣,收斂固液,用於氣虛、表虛及陰虛。黃芪10~15克、茯苓10~15克、紅蘿蔔60~100克、生魚200克(微煎),煲湯。2.糯根烏豆湯:本湯固表養血,用於虛症自汗。糯稻根60克(洗淨)、黑豆30克、煲水代茶。
自汗的治療方法,自汗怎麼辦,自汗用藥
這玩意要分清原因,吃錯藥很嚴重。一般補氣的都用黃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