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對手是什麼意思?
戰略誤解誤判什麼意思
答:戰略誤解就是;對戰略對手肆放的,戰略信號或戰略行動的錯誤理解。 戰略誤判就是;在戰略誤解的基礎上,所產生的戰略應對措施和方法上的錯誤決定。 比毛主席率領紅軍四渡赤水戰役,就是反覆攻擊,撤退,造成守敵的戰略誤解和進一步的誤判。最終被紅軍第四次一舉擊敗,這就是故意製造給敵軍的戰略誤解和誤判的精典戰例。
當前美國戰略對手是俄羅斯嗎
現階段是;
希望通過烏克蘭事件對俄羅斯造成合圍局面,因此來影響俄羅斯的經濟和軍事(地域隔離挑起軍備競賽)
基於上面的,為下一階段,對中國造成合圍。
最後,全球霸權時代。
什麼是戰略範式的四種基本維度?
範式原意指“模範”或“模型”。如今已被廣泛用來描述一個時代普遍接受的一種廣義的模型、框架、思維方式或是一種理解現實的體系。以此觀照作為“一種思想方法”或指導行動“根本方法”的戰略概念,主要表現為4種基本維度。 以“致人而不致於人”為取向的“力量——意志”對抗維度 博弗爾認為,戰略“是兩個對立意志使用力量解決其爭執時所用的辯證法藝術”,這一論述表達了戰略範式以“致人而不致於人”為取向的“力量——意志”對抗維度。其中,力量是對抗的基礎和手段,意志則是對抗的目標取向——“迫使對方服從自己的意志”,也就是孫子所說“致人而不致於人”——以及實現這一目的的決心。所謂對抗,實質是敵對雙方基於利益目的的對立或衝突,對抗不一定表現為戰爭,還可能以冷戰、對峙、威懾與反威懾,甚至政治談判和妥協等非戰爭形式出現。 這一維度表明,任何戰略都是敵對雙方基於力量與意志的對抗性思維和行動,它未必以戰爭為導向,但在任何戰略行動中都必須運用這種思維。也可以說,任何戰略行動都是對抗性思維在實踐層面的展開,即使在政治談判和妥協中也應貫徹之,否則必將喪失戰略主導權,陷入戰略被動。 這一維度涉及的主要問題:一是與誰對抗,亦即現實與潛在戰略對手的選擇或判斷。在和平時期這一問題尤顯重要,也更難回答。一旦戰略對手選擇判斷錯誤或根本就弄不清戰略對手是誰,戰略必將陷入嚴重的誤區;二是為什麼對抗與用什麼對抗,亦即對抗的目標與力量基礎及其辯證關係的整體籌劃;三是在什麼時間、地點對抗,亦即在時空維度上對對抗的預測;四是怎樣對抗,亦即以什麼形式對抗,簡單地講就是和平的還是戰爭的;五是對抗到什麼程度,亦即對對抗強度的預期,實質是對抗的決心如何。 以目的與手段辯證關係為中心的“目的——手段”效用維度 目的和手段是戰略的兩個基本要素,它們之間的關係則構成了戰略的基本邏輯。任何戰略都是圍繞特定的目標與手段,建立目標與手段之間的特定關係,任何戰略理論都是對目的與手段之間關係的理性思考。所以,目標與手段的效用結構是戰略思維的一個基本特徵。被譽為“20世紀克勞塞維茨”的利德爾·哈特給“戰略”擬定的簡明定義是:“戰略是一種分配和運用軍事工具以達到政治目的的藝術。”這一定義直接表達了戰略範式的“目的——手段”效用性維度,因此幾乎所有比他晚一輩的戰略思想家都認為他的定義下得很好。 “目的——手段”效用維度涉及的主要問題有兩個:一是目的、目標與手段之間的大致平衡。一方面,要按照手段的實際狀況和發展空間來定義目的和目標,只有這樣戰略才切實可行;另一方面,目的和目標要統管手段,手段的選擇和運用應始終著眼於目的和目標的實現,既最大限度地滿足之,又不能超越其要求極限,否則將陷入目的、目標虛無化而手段目的化的戰略誤區。二是目的、目標與手段的優化。就目的、目標而言,所謂優化就是要做到並保持合理、明確、集中、有限、有序;就手段而言,所謂優化就是做到並保持充足、匹配、高效、節約。 以全局統領局部為原則的“全局——局部”總體維度 幾乎所有關於戰略的學術研究,都把“總體性”概括為戰略的一個基本特徵。所謂“總體性”,實質就是全局與局部的整體聯繫性。正如毛澤東所說:“戰略問題是研究戰爭全局的規律的東西……凡屬帶有要照顧各方面、各階段的性質的,都是戰爭的全局。”可見,所謂戰略的全局不是一個簡單的空間概念,而是以戰略最終目的和長遠目標為中心的相關領域、階段、手段(工具)、資源、行動等戰略要素——它們也是局部的構成要素——共同構成的總體性關係範疇。我國臺灣著名戰略學者鈕先鍾先生將此概括為戰略的“總體取向”,認為“戰略是一種綜合性的思考程序......
中國為什麼對印軍越境不採取堅決措施
易網號/特戰之家 介紹的比較好:
印軍這次之所以採取“1962年以來最長的對峙”行動,結合印度當前拒絕參加“一帶一路論壇”的表現,印度恐怕還有更加深遠的考慮——或決心以中國為敵,破壞中國“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遏制中國的發展。
從印度軍方一貫的態度和不少民眾幾十年來的情緒看,特別是印度軍方以及部分國民一貫自不量力的自大看,再結合印度國防部長前幾天圍繞中印兩軍對峙關於“2017年的印度已經和1962年的印度不一樣了”的迴應,已經暴露了印度的野心,不排除印度存在想打一場戰爭的考慮。
從國際政治和外交方面,這與印度總理莫迪訪問美國具有直接關聯。莫迪無非是想告訴美國三層意思:
第一,中國是美國的主要戰略對手,更是印度的第一戰略對手,美國與印度是同一條戰線上的盟友;第二,在對抗中國方面,印度不僅有充足的理由對抗中國,並且可以發揮最大作用;第三,在邊境地區,印度的軍事實力不比中國差,甚至要強於中國。
莫迪這樣做的目的也是三個:
一是試圖通過實際行動證明印度很有利用價值,進而建立美印同盟,共同對抗中國;二是設法打亂中國“一帶一路”戰略,遏制中國發展步伐;三是獲取美國支持,特別是高技術裝備方面的支持,為“報仇雪恨”奠定武器裝備基礎。
總而言之,由於印度與中國有著面積12萬多平方公里的爭議區域,特別是印度佔領了中國9萬多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區;因此印度是最害怕中國強大的國家,必定設法聯盟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抗衡中國,遏制中國發展。
在國內政治方面,莫迪政府為了下一步的連任,需要迎合民意,特別是“一雪前恥”的心理需求。筆者十年前因工作與印度軍人密切打交道一年半,對印軍軍官的心態有較深的瞭解。印度軍隊中不少中高級軍官都是當年中印邊境戰爭中戰死戰傷和被俘的軍人後代,心裡深處一直窩著一口悶氣,報仇雪恨的心理需求比較強烈;另一方面,為了強化軍隊的政治地位和獲得更多的經費預算,印軍與美軍一樣喜歡誇大威脅、惹是生非、製造摩擦。
壞事也會變成好事,就看如何因勢利導,如何運作。如果印度一意孤行,惡化事態,真的不幸發展到戰爭的地步,那麼也是中國收回藏南地區的時候了。
假如再打一次,印軍仍舊不堪一擊
美日軍演包含險惡用心 距釣魚島很近是什麼意思
中國沒有面臨像上世紀30年代日本侵華時期亡國滅種的危險。中國今非昔比,已經是美國目前唯一的戰略對手,不會輕易失敗。
第一,中國這幾年軍事發展迅速,可以說有效阻喝美國的戰爭威脅。
第二,中國是世界上少數的核大國,這就保證本土不會發生大規模戰爭。
第三,中國主動巡航釣魚島,在南海造島,並部署武器,使美國非常難受。
第四,中國推出一帶一路,拉攏周邊國家,使得只有美國菲律賓日本少數國家向中國發難。
第五,菲律賓實力太弱,日本不想成為犧牲品,美國又不想赤膊上陣。一時半會打不了打仗,中國可以利用這一時機,發展自己。
美國的目的是消耗中國,希望中國焦慮,走錯誤的戰爭道理,使周邊國家對中國充滿警惕。遏制中國崛起的勢頭,美國不會傻到與中國進行核戰爭。
當前美國戰略對手是俄羅斯嗎?
經濟戰略上,還沒有一個國家能抗衡美國,所以美國一直在阻止歐盟的一體化進程,同時打壓中國的經濟發展。
軍事戰略上,只有俄羅斯能抗衡美國。也只有俄羅斯能成為美國的戰略對手。
當前美國戰略對手是俄羅斯嗎
是,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上,挑戰了美國的權威。但美國最大的戰略對手,還是中國。
在現代社會中,比拼的不僅是軍事硬實力,更是經濟軟實力,各個國家,都在爭奪經濟版圖。而在這一點上,中國的經濟遠比俄羅斯好,所以,對美國威脅最大的,還是中國。
經濟,是軍事、政治的後盾,沒有強大的經濟,一切的優勢最終將煙消雲散,所以,俄羅斯憑藉軍事力量,只能一時佔據上風,而中國的經濟實力進一步增長,卻能根本上改變世界的格局,挑戰美國的地位。
所以此時,在烏克蘭問題僵持時,奧巴馬卻依舊不放鬆重返亞太,就是這個道理。
俄羅斯軍事戰略是什麼
第一階段:奉行“積極的現實遏制” 軍事戰略(2000年—2003年)
2000年普京執政後,對俄羅斯的國家利益以及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進行了重新界定。在此基礎上,積極、主動地對俄羅斯軍事戰略進行了調整,先後頒佈新的《俄聯邦國家安全構想》、《俄聯邦軍事學說》等文件。這些綱領性文件明確了俄羅斯面臨的安全威脅,構建了俄羅斯軍事戰略調整的基本框架,使得俄羅斯軍事戰略調整極具針對性和時效性。
普京明確指出:“軍事領域威脅的水平和規模日益上升和擴大,俄聯邦國家安全在國際領域面臨的威脅表現在,別國企圖阻撓俄羅斯成為多極世界中有影響的一極的努力,國際恐怖主義已公開以破壞俄局勢穩定為目的發起攻勢。” 《俄聯邦軍事學說》做了進一步的闡述:“對俄聯邦及其盟國的軍事安全的潛在外部威脅和內部威脅依然存在,其中外部威脅包括:對俄聯邦的領土要求;干涉俄聯邦內部事務;在俄聯邦和盟國的邊境附近建立軍事集團。內部威脅包括:極端民族主義、宗教和恐怖主義活動;非法武裝的建立及其活動;破環軍事設施及其他非法活動”。
2000年俄羅斯頒佈的《俄聯邦國家安全構想》、《俄聯邦軍事學說》等文件中關於安全威脅的新判斷,標誌著俄羅斯對於威脅的認識已從葉利欽時期的樂觀趨向嚴峻,從幻想趨向理性。通過對主要對手、敵我關係、敵方的戰略企圖以及戰爭準備等情況進行深入細緻的剖析,俄羅斯軍事戰略的指向性更為清晰。為緩解國家安全面臨的威脅,俄羅斯有針對性地參與全球重大安全問題和地區熱點問題的解決。同時在國內進一步推進軍事改革,研發新一代的武器裝備,極大地增強了俄軍應對威脅的能力。
第二階段:奉行“以核遏制為依託的機動戰略” (2003年—2008年)
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後,俄羅斯高層領導人對於這場戰爭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面對高度信息化的美軍,如何準備未來的局部戰爭和武裝衝突成為俄軍關注的重點。2003年10月,俄羅斯國防部公佈了《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發展的緊迫任務》的構想文件,拉開了俄羅斯軍事戰略新一輪調整的序幕。時任俄軍第一副總參謀長的巴盧耶夫斯基指出:“該構想是根據形勢的變化,對威脅判斷、軍事力量的建設等方面做出的補充。” 2004年2月俄軍舉行了“安全—2004”戰略核演習,巴盧耶夫斯基宣稱,“我們現在這樣表述武裝保衛俄羅斯的主要組織原則:以核遏制為依託的機動戰略。” 這標誌著俄羅斯軍事戰略已實現從“積極的現實遏制戰略”向“以核遏制為依託的機動戰略”轉變。該戰略將“非對稱迴應”作為戰略方針,用於指導俄軍的建設與發展。
戰略方針作為指導軍事鬥爭全局的原則和綱領,它明確了實現戰略目標的途徑、軍事鬥爭準備的重點及軍隊建設的方向。戰略方針是戰略指導者以維護國家安全利益為根本著眼點,以戰略環境的清醒認識為基本依據,根據戰略目的和任務而制定的。
葉利欽時期俄羅斯軍事戰略方針經歷了從“消極防禦”到“積極防禦”的發展變化。無論是“消極防禦”還是“積極防禦”,都是在親西方戰略思維的影響下制定的。軍事戰略思維的這一出發點就決定了葉利欽時期俄羅斯軍事戰略缺乏自主性,是一個具有多變性和過渡性特質的軍事戰略。面對西方國家的戰略擠壓更多的是考慮如何迎合西方,而不是在軍事領域內對抗西方,這樣的軍事戰略帶有明顯的消極性。
普京執政後,受到持續社會危機、經濟危機的雙重影響,俄羅斯綜合國力已經不能支持普京在軍事領域與主要戰略對手展開全面較量,而西方對於俄羅斯的圍堵並沒有減弱。為此,俄羅斯只能以“非對稱迴應”的戰略方針作為指導,集中有限的資源在俄羅斯佔優勢的領域抗衡主要戰略對手。在“非對稱回......
美國現在把中國視為潛在的戰略對手,為什麼同時對中國移民越來越寬鬆? 這不是很矛盾麼?
沒有。
美國把中國視為潛在對手,可以在技術上,軍事上等對你封鎖或者禁止出口。
也就是說,他會在主要是軍事上超過你,制約你。
那中國現在是經濟第二,他會用一些比較自由,安全的制度等來吸引你的資金或者是人才去美國。
也就是說,他採取一些措施去賺你的錢。
美國也不是傻子,會讓你掌握一些命脈啦,說實話。
到一定的程度也會限制你。
戰後美國的戰略目標包括??
戰後美國稱霸世界的戰略目標從未改變.戰後美國全球戰略的發展大致可以劃分為冷戰時期與後冷戰時期兩個階段.冷戰年代美國全球戰略的核心內容是遏制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防止共產主義的擴張.冷戰後美國的全球戰略,主旨仍是保持美國作為世界超級大國的地位,建立美國主導的國際新秩序.美國的霸權野心還不斷膨脹,從遏制共產主義發展到試圖憑藉強大的國力稱霸世界,從充當西方世界的盟主發展到確立"領導"世界的全球戰略目標,並不時大肆動用武力和採取"單邊主義"行動以貫徹自己的戰略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