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麼稱呼朋友?
古代對朋友的稱呼。
古代對朋友的稱謂一般只限於男性之間。對朋友之間的稱呼大體可分為兩種:
1.比較隨意的稱呼,用於關係很近的朋友之間互相稱兄道弟(就像現在的哥們之間),年長於自己的稱為“兄臺”,年幼於自己的稱為“賢弟”,對自己的稱呼則是“愚兄”、“愚弟”。
2.對朋友和同輩比較正式、鄭重和尊重的敬稱是“足下”,但“足下”可不是把朋友當作腳下的意思。
關於“足下”的稱謂有一個典故,就是晉文公和介之推的故事。春秋時代,晉國的晉獻公因為寵愛驪姬,導致太子申生自殺,另外的兩個兒子重耳與夷吾則逃亡他國。重耳到處流亡,欲尋求各國的協助而復國。有一次他翻山越嶺、長途跋涉,一行人飢寒交迫的到達了衛國,沒想到衛文公卻讓他們吃了難堪的閉門羹。
這時,重耳因為長期的營養不良,染上了風寒,發著高燒,他喃喃囈語著想喝一碗肉湯。但是,隨行的人一樣也兩袖清風,上哪兒去籌錢買肉呢?忠心耿耿的介之推,一咬牙割下了自己大腿上的肉,煮出熱熱的肉湯,重耳喝了之後,居然不藥而癒。一行人也繼續前行,到達了齊國,並獲得齊桓公的支持,終於在流亡十九年之後,返回晉國,登上大位,成為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
晉文公執掌政權後,要之前隨同流亡的臣子們,說說自己的貢獻,再來論功行賞。看到眾人自我吹噓、爭相邀功的嘴臉,介之推非常厭惡,他自始至終都不發一語,晉文公也沒想起他來。介之推失望之餘,帶著母親退隱山林。有人為他打抱不平,晉文公才想起了他的恩澤,急忙派人尋訪,但是介之推已經淡泊名利,無論如何都不肯下山受賞。
有人向晉文公獻策,放火燒山逼他下山,卻沒料到這把火熄滅之後,眾人在滿山灰燼中,找到了抱著一棵樹被活活燒死的介之推與母親。悔恨不已又傷心欲絕的晉文公,除了命人厚葬介之推母子之外,並將這棵樹砍下來,製成一雙木屐,每當他穿著這雙鞋,就想起那段患難與共的往事,不由得慨嘆∶「足下,悲乎!」
因此,「足下」一詞,雖然和腳有關係,但詞意並不是將朋友踩在腳底下,而是取其睹物思人,感懷昔日之情,而衍生出對朋友敬稱之意。
這樣可以麼?
古人怎樣稱呼別人?急!!
稱自己——敝人 在下 小弟 為兄 小人 草民
稱妻子——拙荊 內人
稱父親——家父
稱母親——家母
稱兒子——小兒 犬子
稱女兒——小女
稱他人——仁兄 賢弟
稱人父親——令尊
稱人母親——令堂
稱人妻子——令夫人 尊夫人 尊嫂 弟妹
稱人兒子——令郎
稱人女兒——令愛
謝道韞(約376年前後在世),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東晉女詩人。東晉後期打敗苻堅的百萬大軍的一代名將謝安之侄女,安西將軍謝奕之女,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二兒媳,王羲之之子王凝之之妻。公元399年王凝之為孫恩起義軍所殺,她一直寡居會稽。謝道韞識知精明,聰慧能辯,叔父謝安曾問她:“《毛詩》何句最佳?”答:“吉甫作頌,穆如清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安稱讚她有“雅人深致”。一次謝安召集兒女子侄講論文義,俄而大雪驟下,安問道:“白雪紛紛何所似?”安侄謝朗答:“撒鹽空中差可擬。”道韞說:“未若柳絮因風起。”安大悅。這一詠雪名句,盛為人所傳誦。今存散文《論語贊》一篇和《泰山吟》(一作《登山》、《擬嵇中散詠鬆詩》二首。《擬嵇中散詠鬆詩》借歌詠松樹以抒發人生無常的感慨。
謝道韞和丈夫王凝之有四子一女。四子是蘊之,平之,亨之,恩之。一女成人後嫁給庾氏。據《晉書"烈女傳》記載,謝道韞的子女在孫恩之亂中全部遇難,所以說,她雖出身名門,卻也命運多舛。
......
參考資料:http://baike.baidu.com/view/30070.htm
古代對朋友的稱呼有好多種有哪幾種
1.朋友或同志間友誼深厚,情投意合,叫(莫逆)之交.
2.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叫(患難)之交.
3.同志或朋友間感情十分真誠,肝膽相照,叫(肺腑)之交.
4.一般老百姓間結成的友誼,叫(布衣)之交.
5.過去貧困時所結交的知心朋友,叫(貧賤)之交.朋友或同志間感情難分難捨,叫做膝漆之交。
6.忘記了年紀的差距而結成的朋友,叫(忘年)之交.
7.舊時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結成的朋友,叫(君子)之交.
8.朋友或同志之間平淡的、浮泛的交往,叫(泛泛)之交.
6.朋友之間的一般交往叫做(一面)之交。
7.童年時代所結成的好朋友,叫做(竹馬)之交。
8.依靠吃吃喝喝結成的朋友,叫做(酒肉)之交。
9.貧富之間差距很大的朋友,叫(車笠)之交。
10.無意中相遇而結成的朋友,叫做(邂逅)之交。
11.寶貴而有價值的交往,叫做(金玉)之交。
12.幼年就相識的朋友,叫做(總角)之交。
古代小時候的朋友怎麼稱呼
幼年少年時期的稱謂則有:孩提、總角、垂髫、黃口等等。 孩提:指2——3歲的兒童 ;有“兒童、幼兒”的意思。也有說“孩提包”或“提孩”的,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那寶玉亦在孩提之間。”——《紅樓夢》 總角: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小髻,像一對小羊或小牛的角,稱總角,《詩經 齊風 甫田》:“總角 兮。”角,小髻;“總”就是聚攏束結的意思。總角之交(幼年就相識的好朋友)。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 “垂髫”和“總角”的意思相仿;垂髫:也指童年。古代兒童未成年時不戴帽子,頭髮自然下垂。後人用“垂髫”指童年。晉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因而就用“垂髫”稱幼兒或指人的幼童階段。 黃口:十歲以下的兒童。古人在戰場上“不殺黃口,不獲二毛。”“黃口”的原意指“雛鳥的嘴”,借指“小孩子”,我們常用“黃口小兒”譏諷一個人年幼無知。兩軍對壘,互相罵陣:“咄!黃口小兒,放馬過來,一決雌雄!” 語出《孔子家語·六本》:“孔子見羅雀者,所得皆黃口小雀。夫子問之曰:‘大雀獨不得,何也?’羅者曰:‘大雀善驚而難得,黃口貪食而易得。’”意思是:孔子看到捕鳥人捉到的都是小鳥兒,就問他:“為什麼大的鳥兒捉不到呢?”捕鳥人說:“大鳥兒警覺,所以不好捉,小鳥兒貪吃,所以好捉得多。” 童齔[chèn]:齔,《說文》中有“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的說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脫落,長出恆牙,稱為“齔”。“童齜”,往往是指人的兒童少年時期。也有說成“髫齔”的,如《後漢書·董卓傳》:“其子孫雖在髫齔,男皆封侯,女為邑君。”始齔:剛剛換牙,指七八歲。《愚公移山》:“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對小女孩的稱謂中,黃毛丫頭用得比較多,指年幼的女孩子,有戲謔或輕侮意味。民間“黃毛”指小孩,如:黃毛小子 ,黃毛丫頭。在古代,女孩小時候梳的頭髮的形狀很象是樹丫,所以就叫丫頭;又因為小女孩還未發育成熟,頭髮稀稀拉拉的,常常有些發黃。另一說法是:“黃毛”原來是指剛出生的嬰兒頭髮是黃的,後來就引申為年齡小,不懂事,所以“黃毛丫頭”稱呼主要是強調福方面。如“她不過是一個黃毛丫頭,不懂事,大人您別計較”;在某些環境下還有一層輕視的意思,如“一個黃毛丫頭,還敢和我鬥。” 對小女孩來說,這種稱謂實在不怎麼樣,讓人覺得有些美感的說法是“豆蔻年華”。豆蔻:指女子十三歲。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唐代杜牧《贈別有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後用“豆蔻年華”比喻十三四歲的少女。民間還把年輕姑娘稱為“黃花閨女”。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呢? 黃花閨女,指未婚女子,處女。傳說“黃花閨女”一詞源於南京。南北朝時,宋武帝有位女兒壽陽公主,生得十分美貌。有一天,她在宮裡玩累了,便躺臥於宮殿的檐下,當時正逢梅花盛開,一陣風過去,梅花片片飛落,有幾瓣梅花恰巧掉在她的額頭。梅花漬染,留下斑斑花痕,壽陽公主被襯得更加嬌柔嫵媚,宮女們見狀,都忍不住驚呼起來。從此,愛美的壽陽公主就常將梅花貼在前額。 壽陽公主這種打扮被人稱為“梅花妝”。傳到民間,許多富家大戶的女兒都爭著效仿。但梅花是有季節性的,於是有人想出了法子,設法採集其他黃色的花粉製成粉料,用以化妝。這種粉料,人們便叫做“花黃”或“額花”。由於梅花妝的粉料是黃色的,加之採用這種妝飾的都是沒有出閣的女子,慢慢地,“黃花閨女”一詞便成了未婚少女的專有稱......
古代稱呼朋友怎麼稱呼
1.比較隨意的稱呼,用於關係很近的朋友之間互相稱兄道弟(就像現在的哥們之間),年長於自己的稱為“兄臺”,年幼於自己的稱為“賢弟”,對自己的稱呼則是“愚兄”、“愚弟”。
2.對朋友和同輩比較正式、鄭重和尊重的敬稱是“足下”,但“足下”可不是把朋友當作腳下的意思。
朋友在古代叫什麼
普通老百姓交的朋友謂“布衣之交”;
有錢人與沒錢人交朋友謂“車笠之交”;
在逆境中結交的朋友稱“患難之交”;
吃喝玩樂結交的朋友稱“酒肉之交”;
年歲差別大,行輩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稱“忘年之交”;
幼年相交的朋友,稱“竹馬之交”;
交情深厚的朋友謂“肺腑之交”;
親密無間的朋友謂“膠漆之交”;
生死與共的朋友謂“生死之交”;
情投意合的朋友稱“莫逆之交”;
哪怕砍頭也不改變友誼的朋友稱“刎頸之交”;
無意中相遇而結成的朋友稱“邂逅之交”;
在道義上互相支持的朋友稱“君子之交”;
只見過一次面,交情不深的朋友稱“一面之交”;
僅點頭打招呼,感情不深的朋友稱“點頭之交”;
平淡而浮泛交往的朋友稱“泛泛之交”;
見過面但不熟悉的人稱“半面之交”;
舊時結拜的兄弟姊妹稱“八拜之交”;
交友不嫌貧賤的稱“杵逆之交”;
寶貴而有價值的交往稱“金玉之交”。
古人對陌生人如何稱呼
卿、君、汝
古代怎麼稱呼人的
【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情況:(1)自稱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2)用於介紹或作傳。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餘慶獻諂於後”。 【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繫。字是為了便於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於禮貌和尊敬。如稱屈平為屈原,司馬遷為司馬子長,陶淵明為陶元亮,李白為李太白,杜甫為杜子美,韓愈為韓退之,柳宗元為柳子厚,歐陽修為歐陽永叔,司馬光為司馬君實,蘇軾為蘇子瞻,蘇轍為蘇子由等。 【稱號】號又叫別號、表號。名、字與號的根本區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後者由自己取定。號,一般只用於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如:陶潛號五柳先生,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李商隱號玉溪生,賀知章晚年自號四明狂客,歐陽修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號半山,蘇軾號東坡居士,陸游號放翁,文天祥號文山,辛棄疾號稼軒,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楊萬里號誠齋,羅貫中號湖海散人,關漢卿號已齋叟,吳承恩號射陽山人,方苞號望溪,吳趼人號我佛山人,袁枚號隨園老人,劉鶚號洪都百鍊生。 【稱諡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被追加的稱號叫諡號。如稱陶淵明為靖節徵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范仲淹為范文正公,王翱為王忠肅公,左光斗為左忠毅公,史可法為史忠烈公,林則徐為林文忠公。而稱奸臣秦檜為繆醜則是一種“惡諡”。 【稱齋名】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如南宋詩人楊萬里的齋名為誠齋,人們稱其為楊誠齋;姚鼐因齋名為惜抱軒而被稱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稱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譚嗣同為譚壯飛(其齋名為壯飛樓)。 【稱籍貫】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張九齡是曲江人,故而人稱張曲江;柳宗元是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故而人稱柳河東;北宋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故而人稱王臨川;明代戲曲家湯顯祖被稱為湯臨川(江西臨川人);清初學者顧炎武是江蘇崑山亭林鎮人,被稱為顧亭林;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被稱為袁項城(河南項城人)。清末有一副飽含譏刺的名聯:“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上聯“合肥”指李鴻章(安徽合肥人),下聯“常熟”即指出生江蘇常熟的翁同解。 【稱郡望】韓愈雖系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再如蘇軾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時自己戲稱“趙郡蘇軾”、“蘇趙郡”,就因為蘇氏是趙郡的望族。 【稱官名】如“孫討虜聰明仁惠”,“孫討虜”即孫權,因他曾被授討虜將軍的官職,故稱。《梅花嶺記》有“經略從北來”、“謂顏太師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句,“經略”是洪承疇的官職,“太師”是顏真卿官職“太子太師”的省稱,“少保”則是文天祥的官職。《與妻書》:“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司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馬。把官名用作人的稱謂在古代相當普遍,如稱賈誼為賈太傅;“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官至右軍將軍,至今人們還稱其王右軍;王維曾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遺,故而被稱為杜拾遺,又因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被稱為杜工部;劉禹錫曾任太子賓客,被稱為劉賓客;柳永曾任屯田員外郎,被稱為柳屯田;蘇軾曾任端明殿翰林學士,被稱為蘇學士。 【稱爵名......
古代朋友的稱呼
1.朋友或同志間友誼深厚,情投意合,叫(莫逆)之交.
2.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叫(患難)之交.
3.同志或朋友間感情十分真誠,肝膽相照,叫(肺腑)之交.
4.一般老百姓間結成的友誼,叫(布衣)之交.
5.過去貧困時所結交的知心朋友,叫(貧賤)之交.朋友或同志間感情難分難捨,叫做膝漆之交。
6.忘記了年紀的差距而結成的朋友譁叫(忘年)之交.
7.舊時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結成的朋友,叫(君子)之交.
8.朋友或同志之間平淡的、浮泛的交往,叫(泛泛)之交.
6.朋友之間的一般交往叫做(一面)之交。
7.童年時代所結成的好朋友,叫做(竹馬)之交。
8.依靠吃吃喝喝結成的朋友,叫做(酒肉)之交。
9.貧富之間差距很大的朋友,叫(車笠)之交。
10.無意中相遇而結成的朋友,叫做(邂逅)之交。
11.寶貴而有價值的交往,叫做(金玉)之交。
12.幼年就相識的朋友,叫做(總角)之交。
古漢語表示摯友,一般朋友的有哪些詞
何謂朋友?古人云:“同門(師)曰朋,同志曰友.”用現代漢語來說,就是在一起讀書的叫朋,有共同的理想、志向和報負的叫友.
古人交友,有許多言簡意賅的習慣用語.古人用許多不同的稱謂來表達彼此間的各種朋友關係.不同階層、不同關係、不同人物之間的朋友,稱呼用語各不相同,非常形象,典雅有趣.淺介如下:
莫逆之交:
意謂彼此之間心心相印、心志相通、情趣一致、情投意合、情深意篤的好朋友.逆,相反.莫逆,一致.《莊子•大宗師》中有“三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之語,《北史•司馬膺之傳》中有“所與遊集,盡一時名流.與邢子才王景等併為莫逆之交”之語,為其出典.
刎頸之交:
指可同生死共患難,彼此榮辱與共、肝膽相照,即使掉腦袋也不變心的朋友.典出《史記•廉頗蔭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句.“刎頸之交”亦可謂之“生死之交”.
患難之交:
指在危難中互相支持、在一起經歷過憂患艱難而深交的知心朋友.患難:危險和艱苦的處境;交:交情,朋友.典出明朝焦竑的《玉堂叢語•薦舉》:“仲舉與文貞在武昌,因患難之交,訥黑窯匠以一文.”
杵臼之交:
原指在杵臼之旁結交為友.後喻交友不計貧富,不論貴賤,指稱不嫌貧賤、不計身份而結交的朋友.杵,舂米的木棒,臼,石臼. 杵臼:舂米的棒槌與石臼.語出自《後漢書.吳佑傳》:“時公沙穆來遊太學,無資糧,乃變服客傭,為佑賃舂.佑與語大驚,遂共定交於杵臼之間.”清朝袁枚的《隨園詩話補遺•卷六》中有:“追憶乾隆丙辰薦鴻博入都,在趙橫山閣學處見美少年張君名顧鑑者,彼此訂‘杵臼之交’.”清朝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卷一•成仙》中也有:“文登周生,與成生少共筆硯,遂訂為‘杵臼交’.”故“杵臼之交”亦稱為“杵臼交.”
貧賤之交:
指在貧困潦倒(貧窮低賤)時所結交的朋友.典出《後漢書•宋弘傳》:“(光武帝)謂弘曰:“‘諺言貴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聞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忘形之交:
指不拘身份、形跡,彼此以心相許、不分你我的知心朋友.典出《新唐書•孟郊傳》:“少隱嵩山,性介,少諧合,韓愈一見,為忘形交.” 明朝楊循吉的《吳中語•魏守改郡治》中有云:“然蒲圻愛彼殷勤,竟遂棄寐告,為.忘形之交”“忘形之交”亦可謂之“忘形交”.
金石之交:
指情誼異常深厚,如金石般堅固的朋友.典出東漢班固的《漢書•韓信傳》:“今足下雖自以為與金石交,然終為漢王擒矣.”
忘年之交:
指雖然彼此年齡差距懸殊或輩分不同,但因互相傾慕而不計年歲長幼,重在德行才能而結識相交的朋友.典出《南史•何遜傳》:“弱冠州舉秀才,南鄉範雲見遜對策,大相稱賞,因結忘年交.” 《後漢書•禰衡傳》中有:“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與為交友.”之語.忘年之交亦可謂之“忘年交”.
君子之交:
指看上去很平談,而重在道義而結交的朋友.典出《莊子•山木》:“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車笠之交:
指不顧身份貴賤、不論地位高低而結交的友誼深厚的朋友.這種朋友,不以貴賤而異.典出《太平御覽》卷406引晉代周處《風土記》載:“越俗性率樸,意親好合,即脫頭上手巾,解要(腰)間五尺刀以與之為交,拜親跪妻,定交友禮.……初與人交,有禮,封土壇,祭以犬雞,祝曰:‘卿雖乘車我戴笠,後日相逢下車揖;我雖步行卿乘馬,後日相逢卿當下.’言交不以貴賤而渝也.”
金蘭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