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戀桃花源講的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12-22

暗戀桃花源的劇情簡介

現代悲劇裡,江濱柳(金士傑)和雲之凡(林青霞)在上海戰亂時生出愛情,無奈一別竟是杳無音信大半生,江濱柳幾十年來不間斷的尋找雲之凡從來無果,耄耋之年身患重病的他拿看似美滿的家庭事業比對永藏在心間的對雲之凡的單純愛戀,只覺空落。古裝喜劇中,武陵漁夫老陶(李立群)被妻子春花(丁乃箏)戴綠帽,每日受盡她及其情人袁老闆(顧寶明)的欺辱,某日藉口外出打魚實為想自殺之時,誤入桃花仙境,而春花與袁老闆結為夫妻後,過的卻是比原來更不堪的日子。  一悲一喜兩戲同臺排練,摩擦和尷尬自是難免,卻也意外成就了舞臺奇觀,這戲裡出錯或可有可無的幕布、道具,一場戲排練完畢留在臺上的殘跡,竟成那戲天然的一部分。而將兩齣戲連在一起的,尚有一個找尋某個男人的神情恍惚女子。

暗戀桃花源話劇講的是什麼故事?

《暗戀桃花源》講述了一個奇特的故事:“暗戀”和“桃花源”是兩個不相干的劇組,他們都與劇場簽定了當晚彩排的和約,雙方爭執不下,誰也不肯相讓。由於演出在即,他們不得不同時在劇場中彩排,遂成暗戀桃花源就了一出古今悲喜交錯的舞臺奇觀。“暗戀”是一出現代悲劇。青年男女江濱柳和雲之凡在上海因戰亂相遇,也因戰亂離散;其後兩人不約而同逃到臺灣,卻彼此不知情,苦戀40年後才得以相見,時以男婚女嫁多年,江濱柳以瀕臨病終。“桃花源”則是一出古裝喜劇。武陵人魚夫老陶之妻春花與房東袁老闆私通,老陶離家出走桃花源;等他回武陵後,春花已與袁老闆成家生子。此時劇場突然停電,一個尋找男友的瘋女人呼喊著男友的名字在劇場中跑過…《暗戀桃花源》一劇以奇特的戲劇結構和悲喜交錯的觀看效果聞名於世,被稱為【表演工作坊】的“鎮團之寶”。

《暗戀桃花源》這部話劇主要講什麼的

首先,暗戀和桃花源分別是兩部話劇的名字。

在一個話劇場裡,這兩部話劇(“暗戀”,“桃花源”)的劇組都和劇場簽了同天晚上租場地排練的約。。。因而由此產生的種種爭執,並最後雙方將舞臺一分為二,各自排練的一出奇觀。。。

暗戀桃花源形式解讀表達了什麼?

+ 1 = 1

——賞析《暗戀桃花源》“口”加“犬”是“吠”。

“口”加“鳥”是“鳴”。

那麼“1+1”呢? 2? 11?……

我們習慣了“1+1=2”這樣的答案。但是《暗戀桃花源》這一出話劇告訴我們“1+1”是可以等於1的。

“暗戀”和“桃花源”是兩個不相干的劇組,他們都與劇場簽訂了當晚彩排的和約,雙方爭執不下,誰也不肯相讓。由於演出在即,他們不得不同時在劇場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悲喜交錯的舞臺奇觀。“暗戀”是一出現代悲劇。青年男女江濱柳和雲之凡在上海因戰亂相遇,也因戰亂離散;其後兩人不約而同逃到臺灣,卻彼此不知情,苦戀40年後才得以相見,時以男婚女嫁多年,江濱柳以瀕臨病終。“桃花源”則是一出古裝喜劇。武陵人漁夫老陶(桃)之妻春花(花)與房東袁(源)老闆私通,老陶離家出走桃花源;等他回武陵後,春花已與袁老闆成家生子。此時劇場突然停電,一個尋找男友的瘋女人呼喊著男友的名字在劇場中跑過......

一出悲劇——《暗戀》。一出喜劇——《桃花源》就這樣在舞臺上碰撞在一起。那麼一出悲劇加一出喜劇不就是一出“正劇”了嗎?可是導演偏偏不這樣做,他不讓兩個劇融合起來而是任由兩個劇在舞臺上自由的衝突和交合。

環環相扣結構,絲絲關聯的內涵

有一個不甚準確的比方。《暗戀桃花源》的結構像是俄羅斯的套筒娃娃一樣。一個個看似不同的劇情結構卻在同一個舞臺上環環相扣。與其說這是該劇導演的故意安排,倒不如看作是這兩個不同的話劇在舞臺上碰撞後的必然相連。

在《暗戀桃花源》中,導演使用了套層結構,即戲中戲的形式。整個電影在一個大故事(兩劇團爭劇場)的故事之下又有兩個話劇的演出。《暗戀桃花源》講的是“現在”。對全片來說,電影時空幾乎是和現實時空同步的;“暗戀”講的是“過去”,是戲中戲之一,它的舞臺時間主導了影片的電影時間;“桃花源”講的是“遙遠”,是戲中戲之二,它的舞臺時間主導了影片的電影時間;而當兩劇組同在舞臺上併發生衝突時,是戲本身,一個不斷來尋找劉子驥的女人暗示了影片基本電影時間架構的現在時態。這種套層結構的使用很明顯,就是讓片中片——虛構中的虛構與映像敘事的另一部分——虛構中的真實形成兩相對照的鏡像文本,他們彼此折射、彼此包容與說明,以不同文本的方式構成同一文本敘事。也就是說,實際上兩個話劇起了結構上互相支撐,文本上互相解讀的功能。(《尋找與隔斷-----我看《暗戀桃花源》》——摘自《山莊茶社》)

看到最後,仔細的回味,原來如此。《暗戀》一劇在舞臺上看似是一出悲劇,但是事實呢?而《桃花源》一劇是喜劇,但是深層呢?正如前面的引文中說到的那樣“實際上兩個話劇在結構上互相支撐,文本上互相解讀”所以不能簡簡單單的把它們看作是單一的喜劇或者是悲劇。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影片所講述的是三個故事,而這三個故事的比例大概為2:4:4。根據劇情,我們可以很容易的解讀出來《暗戀》和《桃花源》的關係,即互相對照。桃花源中武陵即暗戀中作為凡人的江濱柳的生活,而桃花源則是江濱柳心中的雲之凡。《桃花源》是補充說明《暗戀》的,也就是說,《桃花源》是《暗戀》的又一個結局,《桃花源》的最後袁老闆和春花陷入無奈的生活中就是江濱柳和雲之凡的又一結局。

所以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暗戀》是一部悲中帶喜的悲劇。江濱柳和雲之凡兩人因為戰爭和命運而使得海誓山盟成為了幻影,這看起來是那麼的可憐。但是仔細的看看《桃花源》中最後袁老闆和春花的結局,我們不難想象,到最後江濱柳和雲之凡也只會陷到生活的泥淖中去。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們兩個人的分離更加的像是一種幸運,一種可喜......

話劇《暗戀桃花源》的人物形象分析

《暗戀桃花源》是《暗戀》與《桃花源》兩齣戲的碰撞與交匯。

其中《暗戀》是講一對亂世愛侶江濱柳與雲之凡相愛又不能相守的悲劇,《桃花源》則以漁夫老陶(桃)、春花(花)夫婦,與袁(源)老闆之間錯綜的三角關係為經緯編織桃源和武陵的落差。從劇情上看,它們各自代表著傳統與前衛的藝術風格,《暗戀》似乎更像是一條主線,《桃花源》則如同一條不安分的游龍,不時遊走於主線之中。

《暗戀》與《桃花源》看似毫不相干,但賴聲川紶它們同時搶佔一個舞臺還是有深意的。

——【江濱柳、雲之凡】

《暗戀》中的江濱柳與雲之凡的生別離。

偌大的上海江濱柳和雲之凡相遇了,而那麼小的臺北卻不曾相見,是命運的捉弄,或許正如他們所說是一個時代無可避免的結果。他們的悲是悲在心底,四十年的分離,各自都沒有忘記對方,而這種在心中的思念是一種煎熬,一種讓他們靜下來就覺得無比壓抑的煎熬!

生離死別是人生的悲劇,但人都有一死,死去原知萬事空,而生別離才是更為殘忍。四十年後的相見,是悲劇,但也是喜劇。

四十年,感情沒有變,但時光無情,人顏老去!四十年後的見面並不能讓他們長相思守,而此時江濱柳只有三個月的時間。生離最終還是變成了死別。終究還是要品嚐別離的痛苦,可是終究了卻了年輕時候的那種強常掛肚,更多的是對自己人生的豁達。

四十年前,江濱柳說:“有些畫面,有些情景你這一輩子也忘不掉的。”是的,民國三十七年的夏天對他而言已經成為人生的一部分,如何能忘掉呢?四十年的煎熬終於換來兩人的重逢,江濱柳的一句:“之凡,這些年,你想過我嗎?”濃縮著四十多年來多少個日夜的滄桑與等待!而這份沉重的期盼讓在門口的之凡如何回答,只能依在早已雙鬢髮白的江濱柳身上失聲痛哭,一切的一切,早在那一舉一動中展現無遺。

江濱柳嚮往能和雲之凡過相濡以沫的幸福生活而不可得,這種夢想成為他心中永遠無法實現的桃花源。江濱柳與雲之凡最後的相見是最令人動容的情景,生相思與別離苦的交織,讓江濱柳在雲之凡臨行前從心中最後一次呼喊出她的名字,他們二人互相拉住對方手的那一刻,是對別離的告慰,還是對悲傷的延續?相見亦苦,不見亦苦,必要的距離才能產生最動人的美!

—— 【護士】

她是當時的年輕一代,代表不同的人生觀,戀愛觀。她和自己男朋友談戀愛不深刻,分開後也容易忘懷。她對新事物非常好奇,不斷有著獵奇心理。在劇中,當發現男主人公在報紙上登尋人啟事,她很驚歎這是她認識的第一個人登尋人啟事的人,當她讀了啟事的內容,她完全無法理解男主人公的心情,男主人公當時的遭遇,暮年體弱卻無法見到一輩子等的人的惆悵。她可以與故事主人公形成鮮明的對比,襯托主人公人物性格。

——【 江太太】

江太太這個角色設計的很有特點,挺悲情,結婚這麼多年的老公,心裡卻一直惦記著另一個女人,可她卻依然全身心的愛著這個心中沒有自己的男人,如果換成現在這個時代的人,誰會能做到這樣?全劇最後,江濱柳看著雲之凡走了,知道心底的這份美好的愛情逝去了,轉頭看見江太太,才知道原來平淡也是一種愛情,當他哭著抱住江太太的時候,我真猜不出江太太此時心裡在想什麼,不過,我覺得這一刻,江太太是最幸福的。

——【老陶、春花、袁老闆】

與江濱柳和雲之凡舉手投足間的穩重相比,《桃花源》惡搞的情節是賴聲川有意詮釋的另一種暗戀。

漁夫老陶的老婆背叛自己,姦夫居然還自己登門入室,搞的人家老陶只能獨自一人去死,只可惜,死沒有死掉,只是誤入桃花源,還遇到了相貌和春花、袁老闆一模一樣的白髮女子和男子,更不幸的是他們居然還是一對夫妻!這讓本來就......

暗戀桃花源的版本介紹

第一版:搭架“當年參加創作的那一群人,都覺得那一次的工作好像一次懷孕的心情和喜悅,又像戀愛。我丟給演員一粒種子,演員們就去全心全意孵蛋了”1983年11月30日,年輕的戲劇導演賴聲川在自家客廳裡宣佈,話劇《暗戀桃花源》劇組成立。這是賴聲川創建的表演工作坊的第二齣戲,而他此前與李立群、李國修合作的表演工作坊處女作、相聲劇《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幾乎在一夜之間紅遍臺灣,這樣的業績為表坊的發展開了個好頭。不過有前面的成功賴聲川更覺得緊張,於是壓力和重擔全都壓在了“暗戀”的身上。最初創作的《暗戀桃花源》,賴聲川便將其框架定在“兩個劇團爭奪劇場”這樣一個主題和兩個“戲中戲”的表演形式上。回憶起當初的靈感來源,賴聲川表示這都源於臺灣的混亂環境。有一次,賴聲川聽李國修講到一次觀看導演陳玉慧的《謝微笑》在藝術館彩排時的偶然經驗:當時《謝微笑》下午彩排,晚上首演,中間兩個小時則被安插了一場小學生的畢業典禮。戲的彩排根本還沒完,小學生就已經坐在臺下了,另一邊鋼琴、講桌都等著要搬上臺。於是他在舞臺上設計了許多幹擾,推動戲劇往前走。這裡的干擾,各種各樣,有悲劇與喜劇的干擾,有演員和演員的干擾,還有導演和演員的干擾、旁觀者與演員的干擾,等等:“暗戀”與“桃花源”兩齣戲同臺演出之時,算得上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經典時刻:劇場前臺的服務人員算準了時間,一而再,再而三地在這一時刻回到劇場;演員李立群與顧寶明都親眼見到過坐在第一排的觀眾,有人當場笑得從椅子上翻了下去。對於《暗戀桃花源》的演出在當時造成的“盛況”,賴聲川覺得並不奇怪:臺灣的生活實在太亂了,這是臺灣人共同的經歷;然而身在其中,人們也能保持一種亂中的秩序。“正式的排演開始於1985年11月30日。最初是一週三天,到12月中旬變得比較密集,直到次年3月的臺北首演。當時”表演工作坊“還沒有正式的辦公室及排練場,排戲的地點到過劉靜敏的家、我的家,還有蘭陵(劇坊)、雲門(實驗劇場)的排練場等。“講到第一次排練的情景,賴聲川說道。當他提出他希望以兩個劇團爭奪一個舞臺為出發時,大夥立即熱烈地討論,是兩個什麼樣的劇團在爭奪劇場?在無數次辯論中,一個以演悲劇《暗戀》為主的三流劇團,與一個以演三流喜劇《桃花源》為主的江湖劇團誕生。而演員也各依特性選擇了角色:以喜劇見長的李立群、顧寶明及劉靜敏,即順理成章地成為《桃花源》的演員,而金士傑、賴聲川的妻子丁乃竺和金士會及管管則成為《暗戀》的演員。當時已入冬季,位於臺北郊區的陽明山上正一天比一天冷,賴聲川和丁乃竺的家裡卻一天比一天熱鬧。每個傍晚李立群、金士傑、顧寶明、劉靜敏等演員由臺北遠征至陽明山,一進門,總是很有默契地分頭淘米、洗菜、做飯、烤麵包,嘻嘻哈哈飽食一頓後,各自捧著心愛的飲料,十分閒適地瞎聊一陣。看似無所事事,其實一件開心又嚴肅的工作緊跟著就開始了。“當年參加創作的那一群人,都覺得那一次的工作好像一次懷孕的心情和喜悅,又像戀愛。我丟給演員一粒種子,演員們就去全心全意孵蛋了。慢慢地,大家看見自己如果懷的是黃豆,生出來的也許是黃豆也許是綠豆,甚至是瓜。排練像遊戲,演員們由生而熟成為知己。好像一群大人在玩小孩子的遊戲,搞童年往事,好玩極了。”賴聲川回憶道。第二版:暖身“時隔4年,重演時更換了不少演員,其中雲之凡換成了當時已經紅極一時的影星林青霞以及演員蕭艾。這也是林青霞生平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出演舞臺劇。”“暗戀”1986年的首演獲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並很快成為“表坊”標誌性的劇目。於是到了1991年,賴聲川再次重排該劇。談到重演的原因,賴聲川說是為做好將要拍攝電影的準備工作。19......

暗戀桃花源的語言藝術

話劇《暗戀桃花源》於1986年在臺灣首次公演,引起島內轟動,編導賴聲川於1988年獲“國家文藝獎”;1991年,該劇在美國、香港巡迴演出;次年由賴聲川親自執導改編為電影,影片獲1992年第五屆東京國際電影節青年導演銀獎,臺灣金馬獎最佳男配角和最佳改編劇本獎,最佳劇片和最佳錄音入圍,及臺灣影評人協會評選的1992年度十大華語片第3名。《暗戀桃花源》及其表演工作坊作品。該劇故事很簡單:“暗戀”劇組和“桃花源”劇組都與劇場簽訂了當晚在此彩排的合約,遂發生了對舞臺的爭奪。“暗戀”是一出現代悲劇。青年男女江濱柳和雲之凡在上海因戰亂相遇,亦因戰亂離散;後兩人不約而同逃到臺灣,卻彼此不知情,苦戀40年後才得一見,時已男婚女嫁多年,江濱柳瀕臨病終。“桃花源”是一出古裝喜劇。武陵人漁夫老陶,其妻春花與房東袁老闆私通,老陶離家出走,緣溪行,發現桃花源;入桃花源後,遇見的人還是春花和袁老闆,但又似是而非,三人度過愉悅的時光;老陶回武陵後,春花已與袁老闆成家生子,但家境破敗。《暗戀桃花源》就成了古今悲喜交錯差互的舞臺奇觀。賴聲川說:“《暗戀桃花源》的成功,在於它滿足了臺灣人民潛意識的某種願望:臺灣實在太亂了,這齣戲便是在混亂與干擾當中,鑽出一個秩序來。讓完全不搭調的東西放到一起,看久了,也就搭調了。”《暗戀桃花源》被拍成電影以後,影片事實上就成了三種語言的奇妙織體:臺詞(文字)語言,舞臺(劇場)語言和電影(鏡頭)語言。三種語言的織體豐富了影片的語言層次感,這一點本身就頗有意味。電影不是什麼綜合藝術,不過,如果我們要對電影《暗戀桃花源》進行臺詞語言、舞臺語言的分析的話,毫無疑問是在承認二者同屬電影語言“講述”範圍內的前提下的。我們可以說,從電影語言到舞臺語言到臺詞語言,對於《暗戀桃花源》而言,是向下兼容的。臺詞語言話劇是語言的藝術。這句話的含義更多地偏向於諸如莎士比亞的戲劇,在莎士比亞那裡,人物的臺詞常常是一瀉千里,痛快淋漓的。往往是通過語言造就不朽的人物。詞語意指之確定性的喪失詞語在話語中的意義主要是通過上下文關係來獲得的,而不是依據字典的定義或字面的意思。今天尤為突出的是,詞語作為一種符號,其能指與所指之間的一種確定性對應關係發生了鬆動甚至喪失。於是,以往被某種定義保護起來的概念遭到了迎面質疑。“桃花源”剛開始是老陶在開酒瓶。這酒瓶有瓶蓋但就是打不開。老陶一邊說著:“這叫什麼家?買個藥買一天了還買不回來,這還叫個家嗎?”說完去拿刀,“康裡康朗康裡康朗”開酒不成,“不喝可以了吧!”把酒與刀拍在桌上。“我吃餅!”拿餅坐下,“武陵這個地方,根本就不是個地方,窮山惡水,潑婦刁民,鳥不語花還不香呢!我老陶打個魚嘛,嘿,那魚好像都串通好了一塊兒不上網!老婆滿街跑沒人管!什麼地方!”吃餅,可這餅像橡皮一樣根本吃不動。起身,用刀,“康裡康朗康裡康朗”,砍不動。“這叫什麼刀?這叫什麼餅?這根本就不是餅!大家都不是餅!” 在此,漁夫老陶的生存狀態不是一個沒酒沒餅的問題,而是有酒喝不到、有餅吃不動的問題。他周圍的任何一個事物,家,酒,刀,餅,地方,按老陶的說法,都已經不能再這樣稱呼了,甚至包括老婆在內。我們看到,這些東西雖然還是那個東西,可對老陶來說,確實已經不再具備那個東西的屬性,從而老陶開始懷疑人們對它們的命名。如果說上面所說還只是對具體的東西--“物”--而言,那麼下述例子則直接就是對美學概念和範疇的質疑:“桃花源”導演“袁老闆”發現佈景上的一棵桃樹只剩下一片空白,而舞臺上又莫名其妙地多了一棵桃樹時,不禁大為不解。他叫來美工小林。小林說,這叫“留白”。“留白?”導......

暗戀桃花源人物劇情概要

話劇《暗戀桃花源》於1986年在臺灣首次公演,引起島內轟動,編導賴聲川於1988年獲“國家文藝獎”。

劇情簡介

《暗戀桃花源》講述了一個奇特的故事:“暗戀”和“桃花源”是兩個不相干的劇組,他們都與劇場簽定了當晚彩排的和約,雙方爭執不下,誰也不肯相讓。由於演出在即,他們不得不同時在劇場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悲喜交錯的舞臺奇觀。“暗戀”是一出現代悲劇。青年男女江濱柳和雲之凡在上海因戰亂相遇,也因戰亂離散;其後兩人不約而同逃到臺灣,卻彼此不知情,苦戀40年後才得以相見,時以男婚女嫁多年,江濱柳以瀕臨病終。“桃花源”則是一出古裝喜劇。武陵人魚夫老陶之妻春花與房東袁老闆私通,老陶離家出走桃花源;等他回武陵後,春花已與袁老闆成家生子。此時劇場突然停電,一個尋找男友的瘋女人呼喊著男友的名字在劇場中跑過…《暗戀桃花源》一劇以奇特的戲劇結構和悲喜交錯的觀看效果聞名於世,被稱為【表演工作坊】的“鎮團之寶”。

主要人物

雲之凡、江濱柳、江太太、江濱柳妻子護士、醫院護士、老陶、漁夫、春花、袁老闆、房東小林、

相關問題答案
暗戀桃花源講的是什麼?
一雙繡花鞋講的是什麼?
梔子花開講的是什麼?
桃花源記的記什麼意思?
暗戀桃花源的深刻含義?
傾城之戀講的是什麼?
花千骨講的是什麼?
花開半夏講的是什麼?
童話鎮美劇講的是什麼?
前度講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