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如何克服分離焦慮?
如何幫助小班幼兒克服分離焦慮情緒
每年的九月,是小班幼兒入園哭鬧最厲害的一個月。雖說一定的焦慮有助於孩子的成長,但反過來說孩子長時間的焦慮則會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這也正是我們老師和許多家長所擔心的問題。幼兒入園焦慮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對於陌生環境的一種本能的不安全感和害怕感;二是對父母的依戀行為。幼兒進入幼兒園,家長如何配合教師消除幼兒的入園焦慮。我們根據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總結出以下幾種方法:1.教師會在最短的時間內和孩子們建立良好、融洽、親切、安全的依戀關係依戀是親人之間形成的一種親密的持久的情感關係。心理學研究表明:幼兒依戀對象不是單一固定的,可以是父母、祖父母、甚至沒有血緣關係的其他人。因此,可以讓幼兒在家長的陪同下提前入園,對於入園焦慮程度較高的幼兒,教師會給予幼兒更多的關愛,適當增加與孩子的交往頻率,經常和幼兒進行身體接觸,如擁抱、撫摸等。2.幫助每個幼兒建立起自信首先我們會在幼兒園的各項活動中讓每個幼兒學會正確的認識瞭解自己幼兒,認識到自己的是獨立的個體,幫助他們建立“我長大了,我要上幼兒園,我會喜歡幼兒園的生活”的自信。其次是要使幼兒有成功的體驗。當幼兒體驗到“我會”“我能”“我行”時自信也就隨之產生了。第三是教師要及時鼓勵幼兒3.注重培養幼兒的適應能力分離焦慮產生的原因還與幼兒的生活能力差相關,在幼兒園不會做力所能及的事,這種不適應同樣會引起幼兒緊張、焦慮。因此,在入園前請家長給予幼兒生活技能上的指導。例如要求幼兒坐好吃飯,自己洗手、洗臉,自己穿脫衣褲、鞋子,自己拿玩具等。還要培養幼兒的良好生活習慣,如按時午睡,按時起床,按時遊戲活動等。4.開展豐富的交流活動轉移幼兒的消極情緒遊戲活動可以讓幼兒宣洩情感,練習解決問題的方式以及使現實變得不那麼使他恐慌。家長要配合幼兒園做到以下幾點: 1.上幼兒園前,先告訴寶寶:“你在幼兒園裡開心地玩,當下午放學時,媽媽一定會來接你的”,這會讓孩子感到父母親並沒有扔下他不管,他還會回到父母身旁的。 2. 如果孩子在幼兒園做事遇到了困難,父母要幫助孩子克服困難,教育孩子要勇於克服困難,做個堅強的孩子。 3. 孩子若向父母提要求,對於合理的要求,要儘量滿足;對不合理的或雖合理但一時無法滿足的,要向孩子講明原因。4. 對於因病或其他原因間隔一段時間沒上幼兒園的孩子,父母事先要做好耐心細緻的思想工作,讓孩子對重返幼兒園有一個心理準備。同時,送孩子上幼兒園要持之以恆,沒有特殊情況不要隨意中斷。5. 送孩子上學時,父母一定要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要讓孩子看到你不高興的樣子,以免讓孩子在幼兒園裡為父母擔心,這可避免孩子因為你的苦惱而加重他的焦慮。 6. 父母親不要在送孩子上幼兒園的路上,叮囑他要聽老師的話,要守紀律,要懂禮貌,唱歌時要大聲,畫畫時要畫大些,這些過高的要求、禁令或者勸告也會使孩子感到無法達到要求而出現焦慮不安的情緒。除了上述幾點,家長們還要記住六個字,“堅決、堅持、鼓勵”
怎樣預防和消除新生入園的分離焦慮
新入園的幼兒一般都會出現情緒波動、坐臥不安,甚至劇烈的哭鬧,幼兒教育理論把這種現象稱為分離焦慮。分離焦慮般一般持續一到兩週。雖然這段時間並不算很長,卻牽扯家長和幼兒園老師的巨大精力,並且如果處理不當,還會影響幼兒順利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甚至還會誘發疾病。 在幼兒早期的情緒發展中,通過與父母長時間交流和情感互動,形成了對父母的依戀情緒。日常生活中,我們對這種廣泛存在於幼兒和父母之間的強烈感情紐帶並不陌生。依戀的形成是幼兒開始出現特定社會的表現。然而這種依戀,卻使得幼兒力圖只接近某些特定的人。 例如一些幼兒只願意讓媽媽陪著睡覺,如果換成別人,哪怕是自己的家庭成員也會器鬧拒絕。當離開父母時,一方面幼兒恐慌、哭泣、尖叫、哚腳等表現出一種分離防禦,以引起父母的注意使他他回到自己身邊。如果這種防禦行為不能奏效,幼兒就會進入分離焦慮狀態。 另一方面,由於對父母的依戀,當陌生的看護人靠近時,幼兒還會出現另一類明顯的不安,即陌生焦慮,他們會提防性的地迴避或哭鬧。分離焦慮加了陌生焦慮,使得幼兒在剛入園的初期表現出極大的不適應。 幼兒對父母的依戀情緒並不是固有的,而是在父母的長時間相處中一步步發展起來的。國外有關研究結果表明,依戀最開始形成是在7個月到1歲之間,在2到3歲進入特定依戀期。特定依戀期內,幼兒積極與父母保持特定的聯繫,並拒絕離開他們。他們把父母作為探索周圍環境和外部世界的“基地”,一旦感到需要安全就回到父母身邊。 因此,當他們知道要離開父母時,會表現出吃驚、反對和依附的反應與行為。新入園的幼兒正好處於這個時期,因此很自然地會產生分離焦慮。 消除幼兒的分離焦慮,需要教師、家長、幼兒園的密切配合。一方面要想辦法淡化幼兒對父母的依戀,發展幼兒的多重依戀:另一方面要培養幼兒對新的看護人——教師的依戀情緒,消除陌生焦慮。 據美國有關學者的研究表明,幼兒不僅僅會對父母產生依戀,而且也會對與他發生社會聯繫的其他人產生依戀。幼兒的這種多重依戀性為淡化其原有依戀、培養新的依戀提供了可能。 家長對策: 1、能力準備 入園前,先教育幼兒練習自己穿脫衣服,自己學會洗臉、洗手,用杯子喝水等,孩子剛開始學做事時,手的動作還不協調,有時會搞的亂七八糟。 如穿衣服時,先把衣服給孩子披上,讓她自己伸手穿袖子,以後讓他自己學會兩手抓住衣領往後一披,再穿袖子。讓她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意識到自己的力量從而激勵她主動學習,獨立探索。 如家長嫌孩子動作慢,麻煩,而一切代勞過分照顧,就挫傷了孩子獨立性的萌芽,使他們養成一切依賴於別人的習慣。這對孩子是害不是愛。孩子掌握了一些獨立生活的本領,就為開始幼兒園生活奠定了基礎。 2、生活習慣的準備 上幼兒園的前一段時間,要按照幼兒園的作息制度來安排孩子的一日生活,以減輕孩子入園後的適應困難。 3、心理準備 常常聽有的家長這樣對孩子說:“再不聽話,就把你送到幼兒園去。”這是家長最忌諱的話。因為這樣孩子就會覺的幼兒園是個可怕的地方,是壞孩子呆的地方。這對孩子入園是非常不利的。家長可以帶孩子到大一點的小朋友家玩,聽小朋友講幼兒園的事情。看到別人在幼兒園學到了新本領,結識許多新朋友,這樣孩子對上幼兒園就會充滿了嚮往。 二、持之以恆 儘管家長入園前做了許多的準備工作,但有的孩子剛上幼兒園時,還是不太適應,又哭又鬧,主要原因是性格比較內向,平時和其他小朋友接觸少,社會交往能力較差。一到幼兒園,離開了平時依賴的家長,便會焦慮不安。有的家長一聽到孩子到幼兒園時痛哭的聲音,就忍不住想流淚......
如何緩解幼兒入園的分離焦慮
面對完全陌生的環境,完全陌生的人,幼兒能否儘快地適應將直接影響其社會化的進程和性格的發展。
分離焦慮是幼兒入園適應的最大障礙。
我們應有效地緩解幼兒入園分離焦慮,讓幼兒成功地邁出走向社會的第一步。一、家長積極主動作好幼兒入園準備
(一) 提高幼兒生活自理能力
假如幼兒能在入園前習慣規律的生活,養成良好的習慣,具有一些簡單的生活自理能力,如:學會獨立吃飯、學會簡單穿脫衣褲、基本自理大小便等。幼兒學會一些獨立生活的本領後,會更順利地適應幼兒園生活,增強自信心,能較快地適應幼兒園中的集體生活,大大減輕入園分離焦慮。
(二)教幼兒大聲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三)不要讓幼兒過渡依戀
要讓幼兒儘可能地與更多的人接觸,可以經常去鄰居家串串門,並有意識離開一段時間,家庭成員輪流帶幼兒玩耍,而不是事事都依戀家裡的某一個人
教幼兒,使幼兒對某一個人產生過渡的依戀,避免入園時發生嚴重分離焦慮。
(四)萌發幼兒對入園的嚮往之情
幼兒入園前,家長可經常和幼兒說說幼兒園的事,
平時與幼兒的交談中,滲透一些對幼兒園充滿嚮往的話題。諸如:“幼兒園好玩的玩具真多。
”“寶寶長大了,可以去幼兒園學本領了。”切忌用幼兒園和老師來嚇唬幼兒。
二、教師充滿愛意,助幼兒適應集體生活
心理學研究表明:幼兒的情緒具有易受感染和相互影響、不穩定、容易外露等特點。做為在這一環境氛圍中占主導地位的教師,言談舉止要更多的體現母愛的溫柔、親切、耐心,使幼兒儘快親近老師,緩解幼兒分離焦慮。
(一)創設人文環境,建立歸屬感
在濃厚的人文環境中,幼兒有一種歸屬感。尤其是教師親切友善的媽媽般的關愛是對幼兒的一種接納,也是建立彼此信任、適應陌生環境的基礎。1、物質外加精神,共同獎勵
為了建立與幼兒之間的感情,當幼兒入園後,教師可以延續一段時間天天送獎勵“紅五星”或“小紅花”。同時教師還應以肯定的語氣讚揚幼兒,如:“今天你來幼兒園真好!”“今天你一點也沒哭!”等。讓幼兒每天都有驚喜,都能感受到教師的關愛。2、小名直至學名,逐漸過渡
如何幫助小班幼兒克服分離焦慮
(一)家長的策略
為使孩子儘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家長應該在孩子入園前,對孩子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進行調整,以減少孩子入園後的焦慮和自卑。
1、鼓勵——
家長對孩子上幼兒園的行為表示肯定和讚賞。在和鄰居朋友們玩耍時,故意大聲表揚孩子認識的小朋友,並得出結論:“難怪呀,原來是上了幼兒園呀,我的寶寶如果上了幼兒園也會很棒的……”這樣,孩子對幼兒園會有一種期待的心理。
把孩子要入園當做家裡的一件喜事來討論、迎接:“我們寶寶長大了,要到幼兒園裡去學本領啦!”讓孩子覺得入園是件高興的事,使等待入園的過程充滿了樂趣。
常常給孩子描述幼兒園的有趣之處,比如,上幼兒園可以認識新朋友,可以跟老師學本領,可以參加各種有意思的活動,有好玩的遊戲等等。孩子要是任性、不聽話,就對他(她)說:“如果你表現好,才能讓你到幼兒園玩。”
2、睡眠——
家長應詳細瞭解幼兒園的作息制度,如:早上入園時間、上下午吃點心的時間、午餐時間、午睡時間等,然後在入園前的兩三個月中逐步把孩子在家的作息習慣調整到與幼兒園一致。主要包括:早睡早起,每天午睡,獨立入睡,
3、吃飯――
家長在家裡不給孩子餵飯,鼓勵孩子自己吃。吃飯時間要固定,而且要求孩子一定要坐在餐桌旁吃飯,不能邊看電視邊吃飯或邊玩邊吃,吃飯的時候不能隨意走動。家長要鼓勵孩子對各種不同的食物都願意嘗試,並適當吃一些較硬的或纖維較粗的食物。
4、表達――
告訴自己的孩子:在口渴時會向成人要水喝,身體不舒服時會說出或用手指出具體的地方(例如:頭痛、肚子痛等)。孩子如果尿溼了褲子,要及時告訴老師,讓老師幫助換褲子。
5、接送――
家長送孩子入園後離開時,應自
然地與孩子道別。對那些仍然有些擔心的孩子,家長可以答應早一來接他(她)回家,並且要說到做到。家長來接孩子時,不要接了孩子馬上就回家。幼兒園應允許家長陪幼兒在戶外活動場地的活動器械上玩一會兒。當孩子玩得高興時,家長要表示應該結束了,並答應他明天再來玩。這樣,幼兒可能會“懷念”在幼兒園玩耍的情景。
(二)教師的策略
家訪是消除幼兒分離焦慮的重要一環,必須引起教師的足夠重視。
1、家訪
小班老師應對每個新生進行家訪,在家訪中注意通過溝通、玩耍、送小禮品、邀請等途徑與孩子建立感情,拉近教師與幼兒的距離。
a、溝通——
在家訪的過程中,教師應向家長了解孩子的飲食習慣、睡眠時間、疾病史、過敏史、興趣愛好及有無攻擊性行為等問題,並做好詳細的記錄;同時,教師向家長全面介紹幼兒園的情況(如伙食、師資、教學設備、安全問題、玩具種類、接送孩子制度、班內老師情況等等)以及孩子初入園時可能出現的種種不適應的行為表現,並向家長提出相關的要求。
b、玩耍——
在孩子家裡,教師除了與家長溝通,還可以留出一些時間與孩子玩耍,在此過程中教師可採用共同遊戲或參與遊戲的形式,如:做一些簡單的手指遊戲、將幼兒園裡一些簡單的積塑玩具帶去引導孩子玩、與孩子一起玩一些遊戲等等,讓孩子與教師有初步的接觸,使教師在與孩子接觸中對他們有初步的瞭解,收集並加以記錄孩子的興趣及個性等方面。
c、禮物——
在家訪前,教師可事先將幼兒水杯、毛巾的標記做成精美的禮物牌,在家訪結束前,將它送給幼兒(可讓幼兒自己選擇),讓孩子提前熟悉自己將要使用的物品的標記;同時,請孩子挑選一張自己最滿意的相片送給教師,以便教師用它佈置班級室內環境。這些做法讓孩子既提前熟悉了自己的物品,又對自己的新老師有一個好的印象,他們會對幼兒園的集體生活產生渴望和嚮往。
d、邀請——
......
如何消除幼兒入園分離焦慮
鼓勵,安慰,用善意的‘謊言’給他一個希望,比如媽媽一下班就來接你,很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