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無一物出自哪裡?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出自何處?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首先說一下這首詩的出處
在南北朝的時候,佛教禪宗傳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當時在湖北的黃梅開壇講學,手下有弟子五百餘人,其中翹楚者當屬大弟子神秀大師。神秀也是大家公認的禪宗衣鉢的繼承人。弘忍漸漸的老去,於是他要在弟子中尋找一個繼承人,所以他就對徒弟們說,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禪意的詩),看誰做得好就傳衣鉢給誰。這時神秀很想繼承衣鉢,但又怕因為出於繼承衣鉢的目的而去做這個畿子,違法了佛家的無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來,在院牆上寫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時時刻刻的去照顧自己的心靈和心境,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抗拒外面的誘惑,和種種邪魔。是一種入世的心態,強調修行的作用。而這種理解與禪宗大乘教派的頓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當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這個畿子的時候,都說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時候,弘忍看到了以後沒有做任何的評價。因為他知道神秀還沒有頓悟。
而這時,當廟裡的和尚們都在談論這首畿子的時候,被廚房裡的一個火頭僧—慧能禪師聽到了。慧能當時就叫別人帶他去看這個畿子,這裡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慧能是個文盲,他不識字。他聽別人說了這個畿子,當時就說這個人還沒有領悟到真諦啊。於是他自己又做了一個畿子,央求別人寫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有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個有大智慧的人(後世有人說他是十世比丘轉世),他這個畿子很契合禪宗的頓悟的理念。是一種出世的態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弘忍看到這個畿子以後,問身邊的人是誰寫的,邊上的人說是慧能寫的,於是他叫來了慧能,當著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說:寫得亂七八糟,胡言亂語,並親自擦掉了這個畿子。然後在慧能的頭上打了三下就走了。這時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於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時候去了弘忍的禪房,在那裡弘忍向他講解了《金剛經》這部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並傳了衣鉢給他。然後為了防止神秀的人傷害慧能,讓慧能連夜逃走。於是慧能連夜遠走南方,隱居10年之後在莆田少林寺創立了禪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這件事以後,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沒有追到。後來神秀成為樑朝的護國法師,創立了禪宗的北宗。
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詩出自哪裡是什麼意思?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若塵埃。
一日,五祖弘忍(601~674 )要考眾弟子,看他們證悟證到什麼等級了,就讓大家每人各寫一偈。
然後 大家把自己的作業念出來,當大弟子神秀(606~706)把自己的偈念出來後,大家都齊聲說好。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若塵埃。”
是說自己身正言明,勤修佛法,處處檢點,遠離世俗。
當時廚房有一火頭,不識一字,又剛進寺不到半年,資質太淺,連進正殿聽師父講經的資格也沒有,就是這麼一個南蠻和尚,聽了神秀的偈,自己不會寫,便請人用炭在外面的白牆上也提了一首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若塵埃。”
是說:“菩提”是智慧,哪有什麼“樹”,開悟是明白,哪來什麼“臺”,“佛性”原本就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善不惡,不增不減,哪能若得什麼塵埃?
點評: 神秀還沒有脫離“物質”層面,而慧能(638~731 )的靈性智慧已超越唯物,達到空明 大徹大悟的等級。瞭然“一切為心造”的真諦。所以慧能六個月“畢業”修成正果,繼承了衣鉢,留有《六祖壇經》。
而神秀修了三十年只得到浮世虛華的德高望重、聲譽、名利和地位而已。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什麼意思啊,出自哪
阿彌陀佛,這首詩是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所造。此句詩的意思是講“萬法皆空”,所反映的境界乃是眾生本就具足的,不生不滅,不染於外物的“真如空性”,即“空寂靈明”之心。《金剛經》雲:“佛說佛法即非佛法,是名為佛法”。菩提樹即非菩提,是名為菩提,明鏡臺即非明鏡臺,是名為明鏡臺,內心不執著於外在名相,空無一物,自然心中沒有汙染,不起塵埃。在此處不能理解為空無一物,因為菩提樹和明鏡臺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應理解為內心不執著於外物,心中為“空”。所以說“萬法歸心”,修佛即是修心。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啥意思,出自哪裡
此偈出自《六祖壇經》。乃六祖慧能的禪悟之言,《六祖壇經》是後人根據禪宗六祖惠能的話編著而成。
因為其師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六祖感覺禪悟不徹底,於是吟出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從字面上講:菩提樹是空的,明鏡臺也是空的,身與心俱是空的,本來無一物的空,又怎麼可能惹塵埃呢?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正如慧能所說的 仁者心動
??
??又如道家所說的 道可道非常道
??
??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 追求修世
??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 追求避世
??
??佛家想超脫今世 道家則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
??
??而最終的說的是一種超脫
??
??卻不是刻意的尋求
??
??主旨在心
??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以上的解釋摘自網頁,我再談談我的看法,心即自性,和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後天培養的,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障礙自性;佛家語,萬事萬物都是妄念牽動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塵,塵即妄念,牽動自性而起的幻相,當然身的相和前世有關了,塵是妄念,自性是圓滿的清淨的,妄念非心非自性所發,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稱作妄念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圓滿清淨,其性空,緣起緣滅,非常自在,根本沒有妄念,有何談有染!
就常人來講,如悟到,對於世間的事情,萬物,需要一顆寧靜的心,去面對這一切,就足夠了。對於修證佛法的人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佛法是讓人悟得本性的,從而對萬事萬物沒有迷惑,不是理解,不是文字,執著於文字,用文字猜度佛法,永遠找不到本性。禪宗,修證需要極高的慧根。現代人,慧根普遍低,本人建議,禪宗明理即可,不適合修證,修證要從神秀的漸悟入手,最後到慧能的頓悟,兩者缺一不可,離開漸悟談頓悟,那是口頭禪。
參考資料:知道...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出自哪裡?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佛教禪宗六祖慧能的一首偈子,通過這首偈子,慧能確立了他在佛教禪宗中的地位,禪宗確立了在中國佛教中的最終地位。 禪宗最初由達摩傳入中國。是作為一個無名的小派別進入的。當時赫赫有名的,佔據主流地位的是律宗等派別。但禪宗在中國獲得了巨大的發展,並且最終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這和禪宗六祖惠能對佛教的貢獻有關係。 六祖惠能在禪宗歷史上是劃時代的人物。因為在六祖惠能時代,禪宗內部產生了一個重要的爭論,就是佛教修行究竟是“修身”成佛還是“修心”成佛的爭論。這個爭論,是通過神秀和慧能的兩首偈子表達出來的。 以神秀為代表的一派認為是要修身成佛,即所謂“身為菩提樹,心如明鏡臺”的偈子中概括的思想,認為如果不付出個人的艱苦努力,難以成佛。也就是成佛要通過持戒,要身體修行,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避免沾染上世間的“雜染”。這是當時禪宗一派的主流思想。 而惠能則嘲笑神秀的不徹底,他的觀點是,既然你神秀承認說“萬事皆空”,你的身體難道不是“空”嗎?既然身體也是“空”,你在“時時勤拂拭”什麼呢?所以,慧能認為神秀的觀點是錯誤的。慧能主張“修心”以成佛,即“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偈子中概括的思想,慧能說,只有解決了心的問題,就可以成佛。因為身是“空”,但“心”是實在的,因而修行只能是修心。慧能的偈子表示的是這樣一個理論體系。
英文簡介在哪裡找 20分
當然是在百度裡找了呦,呵呵.眾裡尋"貓"千"百度",驀然回首,"加菲"就在燈火闌珊處
原本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出自哪?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此偈出自《六祖壇經》。乃六祖慧能的禪悟之言,《六祖壇經》是後人根據禪宗六祖惠能的話編著而成。
因為其師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六祖感覺禪悟不徹底,於是吟出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出自哪部佛經?
《六祖壇經》
bookgb.bfnn.org/article/0448.htm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宣化上人講述
禪宗則是中國佛教史上最重要的一個宗派,《壇經》是禪宗最重要的經典,是禪宗的奠基之作,對唐代以來中國佛教的發展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您可以查詢拜讀……
南無阿彌陀佛
中華菩提學苑 www.zhptxy.com
參考資料:中華菩提學苑 www.zhptx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