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錶陀飛輪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陀飛輪手錶
陀飛輪是瑞士鐘錶大師——路易·寶璣先生在1795年發明的一種鐘錶調速裝置。法文Tourbillon(故又稱特比龍),有“漩渦”之意,是指裝有“ 旋轉擒縱調速機構”的機械錶,陀飛輪是音譯與意譯相結合。寶璣發明陀飛輪機構,是為了校正地心引力對鐘錶機件造成的誤差。
陀飛輪表代表了機械錶製造工藝中的最高水平,整個擒縱調速機構組合在一起並且能夠轉動,以一定 的速度不斷的旋轉,使其把地心引力對機械錶中“擒縱系統”的影響減至最低程度,提高走時精度。由於其獨特的運行方式,已經把鐘錶的動感藝術美發揮到登峰造 極的地步,歷來被譽為“表中之王”。
陀飛輪的創意在於,將擒縱機構放在一個框架(Carriage)之內,使框架圍繞軸心也就是擺 輪的軸心做360度不停的旋轉。這樣,原本的擒縱機構是固定的,因而當表擱置位置變化的時候,擒縱機構不變,造成了擒縱零件受力不同而產生了誤差;當擒縱 機構360度不停的旋轉起來的時候,會將零件的方位誤差綜合起來,互相抵消,從而消滅誤差。目前陀飛輪一般是1分鐘轉360度,也是最理想的旋轉速度。
陀飛輪的原理就是當鐘錶在垂直位置時補償地心引力的作用。
換句話說,當一隻鐘錶處於垂直位攻時,由於來自地心引力的作用,它的調節控制器,即是其擺輪、遊絲和擒縱器,會在每一下襬動時發生難以覺察的快慢變化。
如果把調節控制器裝設在一個每分鐘轉動一週的“籠框”上,即可獲得一系列的垂直位置。這樣便可以使鐘錶走動時十分準確,並能夠互補誤差。
這個原理看來十分簡單,但實施起來卻是另外一回事。原因之一便是“籠框”和陀飛輪的重量不能超過0.3克或0.013盎司——相當於一片天鵝羽毛的重量或兩片鸚鵡羽毛的重量。另一原因是,它由72個精細組件組成,而其中大部分為手工製作!
陀飛輪手錶經過時間和技術的改進和革新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三代:
1、第一代陀飛輪表(即第一種結構—Tourbillon)是在1795年由瑞士製表大師 Abraham-Louis Breguet發明並製成的。其飛輪結構必須由“飛輪旋轉框架”(Tourbillon’s Carriage)和“飛輪固定支架”(Tourbillon’s Bridge)不可或缺的兩部分基本構件組成。在此組合中,“擺輪夾板”(Balance’s Bridge)必須隨飛輪一起旋轉。按照不同的組合方式,第一代飛輪表可以分為兩類:同軸式(即擺輪的中心和飛輪的中心在同一軸心上);偏心式(亦稱非同 軸式,即擺輪的中心和飛輪的中心不在同一軸心上)。
2、第二代飛行陀飛輪表(即第二種結構—Flying Tourbillon)是在1927年,德國製表大師Alferd Helwig製造成功沒有“飛輪固定支架”的陀飛輪懷錶,提高了此種表運轉時的神祕感和動態藝術美。在此組合中“擺輪夾板”仍須隨飛輪一起旋轉,此第二代 飛輪表同樣有同軸式和偏心式兩種類別。
3、第三代神奇陀飛輪表(即第三種結構—Mystery Tourbillon)則由東方的鐘表大師—中國人矯大羽(Kiu Tai Yu)在1993年於香港的“天儀軒”首創發明並且親手製造成功。它不但和第二代飛行陀飛輪表一樣都取消了“飛輪固定支架”,而且奇蹟般地把“飛輪旋轉框架”也一同取消了(在第一代和第二代飛輪表中,此構件都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在這個全新的結構中還把第一代和第二代飛輪表中必須隨飛輪一起旋轉的“擺輪夾板”改變為不隨飛輪一起轉動,首次大大減輕了飛輪重量達一半以上,並且可以加大擺輪的直徑以增強計時的穩定性,同時又提高了動感藝術表現的水平。在飛輪表製造歷史中,矯......
手錶的陀飛輪是什麼意思
陀飛輪是鐘錶大師寶璣發明的一種調速裝置。法文Tourbillon有“漩渦”之意,陀飛輪是音譯與意譯相結合。
寶璣發明陀飛輪,是為了校正地心引力造成的機件誤差。機械式時計之所以能按一 定的節奏循規蹈矩地走時,全靠擒縱裝置的精確控制。
如果擒縱調整機構本身的動作不準確,時計便隨之失準。造成擒縱裝置動作不準確的罪魁禍首是地心引力。調速裝置中的擺輪是利用遊絲的彈性來完成擺輪運動的。
由於遊絲總是以一定方向捲動,所以時計的放置位置姿勢(上下左右的位置)變化時,這一部分所受到的重力作用也會使軸承的摩擦力發生變化。於是便產生了一種稱為“位置差”的精度誤差。
例如,將手錶放置在平面上是,就和戴在手腕上經常擺動時不同,產生了或快或 慢的差異。
十七世紀末,人們對鐘錶精度的要求顯著提高,再無法容忍這樣的“位置差”。於是,寶璣便挖空心思,尋求解決的絕招。他想:擒縱裝置之所以受重力的影響,是 因為它的機件處於固定的運動狀態,如果使這一部分的位置不斷地改變,方位不同會導致絕大多數情形下抵消重力的作用。根據這一構思,寶璣想出了一個巧奪天工的辦法。他把這個擒縱調速系統安裝在一個框架(Carriage)中。這框架以一定的速度不斷地打轉。
當擺輪在某一位置受到某一方向的重力影響時,到另一 位置將會受到另一方向的重力影響,框架不斷地轉動,擺輪的位置也隨之改變,從而接受各種方向的影響;換言之,在宏觀上,各種方向的影響將相互抵消,等於沒有影響。 即使在當今的手錶上,陀飛輪也屬於機械式複雜時計的豪華配備。它代表了最高水準的技術,因此,能生產這種時計的廠家並不多。
手錶裡的陀飛輪有什麼作用
大幅提高機械錶走時精度。
陀飛輪是TOURBILLON的音譯,意思是旋轉式擒縱調速機構陀飛輪技術是當一隻鐘錶處於垂直位置時,由於來自地心引力的作用,它的調節控制器,即是其擺輪、遊絲和擒縱器,會在每一下襬動時發生難以覺察的快慢變化,進而影響表的準確計時。陀飛輪的原理就是當鐘錶處於垂直位置時補償地心引力的作用。如果把調節控制器裝設在可以轉動的“籠框”上,即可獲得一系列的垂直位置。這樣便可以使鐘錶走動時十分準確,並能夠互補誤差。陀飛輪機構除了能自轉,還繞秒軸中心公轉,通常轉一週是一分鐘。採用旋轉式擒縱調速機構,可以成功抵消地球引力引起的手錶走時誤差,提高機械手錶的準確性。這個原理看來十分簡單,但實施起來卻是另外一回事,主要原因是“籠框”和陀飛輪的重量不能超過0.3克——相當於一片天鵝羽毛的重量或兩片鸚鵡羽毛的重量。陀飛輪手錶結構複雜、工藝浩繁,由72個精細組件組成,許多零部件的生產需要複雜的傳統工藝,大部分需要手工製作,而且,還要進行超高難度的裝配調整,決定了它的複雜性和罕有性。
自動機械錶和陀飛輪的區別
自動機械錶說的是上鍊方式是自動的,當手臂擺動時,有自動陀帶動上鍊機構上鍊。
陀飛輪是一種平衡地心引力的裝置,使整個擒縱系統和遊絲擺輪系統轉起來從而平衡各方位受到的重力,使機械錶更準確。陀飛輪是寶璣大師發明的,屬於非常精密的裝置。使用陀飛輪的機械錶至少都在幾十萬元人民幣。
請問怎麼看手錶有陀飛輪裝置
遊絲擺輪除了鏤通表,一般看不見.如果是透底機心,那麼沒只都會看見。它只是起到調節發條動力作用,擺動頻率很快(一般28800次/小時,1秒八下左右)機械錶都有。
陀飛輪一般在6點位置,它的三隻導住每一分鐘自轉一週,是立體感很強的裝置,不難看出來。還有帶陀飛輪的手錶很貴,要比同品牌同材質的貴出將近一倍,一般只有自主生產機心的品牌才有。(寶璣、積家、愛彼等)
陀飛輪為了校正地心引力對鐘錶機件造成的誤差,以前一直用於懷錶,現在腕錶上只是一種裝飾,腕錶已經很準了±10秒/天。
卡羅素應該在當時興起一段時間,英國的機械錶都比不上德國,怎麼比瑞士,而且它照陀飛輪的實用性應該還差些,所以現在已經聽不到了
陀飛輪手錶是什麼原理
陀飛輪是瑞士鐘錶製造商 - 一塊手錶調速路易·寶璣先生髮明於1795年的法國陀飛輪(所謂的特殊伯龍),有“漩渦”之意,是指裝有“旋轉速擒縱機構”的機械錶,陀飛輪是音譯和翻譯相結合。寶璣發明的飛輪機構,以便修正由重力對手錶零件的力的誤差。
飛輪的機械錶的製造工藝代表了最高水平,整個擒縱調速機構一起,並且可以旋轉以一定的速度連續旋轉,以使重力對機械錶的動力“擒”的影響最小化,提高行駛的精度。其獨特的運作模式,因為它一直看動態藝術美發揮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歷來被譽為“表中之王”。
陀飛輪腕錶的創意,將在繞軸框架內的框架(運輸)擒縱擺輪的軸心做360度的旋轉。因而,原來的擒縱機構是固定的,這樣,當在擱在桌子位置,擒縱機構不變,從而導致不連續與擒縱部件的時間變化產生的誤差;當擒縱機構360度紡絲若方位角誤差份一起將相互抵消,從而消除誤差。目前1分鐘飛輪通常轉動360度,同時也提供了理想的旋轉速度。
陀飛輪手錶經過時間和技術的改進和創新,可以分為以下三代:
1,第一代陀飛輪(即結構-Tourbillon)於1795年由瑞士發明製表師亞伯拉罕 - 路易·寶璣和鋼鐵。其飛輪結構必須是“飛輪旋轉框架”(陀飛輪的托架)和“飛輪固定”(陀飛輪橋)兩個基本部分組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此組合中,“擺輪夾板”(Balance的橋)必須旋轉的飛輪。根據不同的組合中,第一代飛輪表可以分為兩大類:(即中心和飛輪擺輪在同一軸線上的中心)同軸;偏心(也稱為非凡軸,即擺輪的中心和飛輪的中心不在同一軸線上)。
2,第二代飛行陀飛輪(即第二個結構-Flying陀飛輪)是1930年左右,德國的製表大師阿爾佛雷德Helwig沒有“飛輪固定”陀飛輪腕錶製造成功,提高了這個謎團和動態藝術美種表在操作過程中。 “平衡公雞”仍與該組合中的飛輪一起旋轉,此第二代飛輪表還具有同軸和偏心兩類。
3,第三代神奇陀飛輪表(即第三種結構-Mystery陀飛輪)從東方鐘錶大師 - 中國人民橋邰宇(橋邰魚)於1993年在香港首創的“天儀軒”發明和手工取得成功。它不僅是第二代飛行陀飛輪腕錶,像所有取消了“飛輪固定”,並奇蹟般的“飛輪旋轉框架”也被取消了起來(在第一代和第二代飛輪表,這個成員已經是必不可少的)。此外,這種新的結構必須與飛輪還第一代和轉動第二代飛輪表“擺輪夾板”改變不與飛輪的第一次旋轉,大大減輕了飛輪的重量的一半以上,並且可以增加擺輪的直徑,以提高定時的穩定性,同時提高了動態藝術表達水平。飛輪表製造歷史,橋邰與第一選擇,以取代原來的藍寶石玻璃製成的金屬“擺輪夾板,”在此之前組件連接到“飛輪框架”。由於運行時,此表是更加神祕,讓國際社會被稱為“強制性的神奇陀飛輪”(橋的神祕陀飛輪)和“中國陀飛輪”(中國陀飛輪)。
機械手錶普通的自動機芯和陀飛輪機芯有什麼區別?
自動機芯:每日正常佩戴就可以無需上發條,所以錶冠磨損很少,所以可以做出福達1000M的防水錶,但是由於受到地球引力影響,不同的擺放位置其精準度也不同,
陀飛輪:由於採用陀飛輪技術,可以不受地球引力影響,不同的擺放位置其精準度完全相同,需要每天手動上發條,所以錶冠磨損多,所以陀飛輪表都是30米防水
PS:純手打
陀飛輪手錶的工作原理
寶璣的陀飛輪原理與技術持續了一百多年,一直沒有重大的變化,直到1920年代,德國的Albert Helwing (Deutsche Uhrmacheerschule的技術部門主任)發明“浮動陀飛輪”(flying tourbillon,或稱為“飛行陀飛輪”),它是一種沒有支架(bridge)陀飛輪,為的是讓陀飛輪儘可能地扁一些(as flat as possible).這一種自由立式框架(free-standing cage)是Albert Helwing發明的目的 。Albert Helwing回憶他的發明時說:框架的重量僅700mg,沒有人相信它足夠有力。因此我在框架的一側也繫了一條,重量是250克。這樣,在通往Deutsche Uhrmacheerschule的入口廳展示箱內,我懸掛了這個浮動陀飛輪裝置,這一掛就是4個星期,所有的批評言論通通沉寂下來······陀飛輪名錶賞析陀飛輪表代表了機械錶製造工藝中的最高水平,整個擒縱調速機構組合在一起並且能夠轉動,以一定的速度不斷的旋轉,使其把地心引力對機械錶中“擒縱系統”的影響減至最低程度,提高走時精度。由於其獨特的運行方式,已經把鐘錶的動感藝術美發揮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歷來被譽為“表中之王”。陀飛輪表的創意在於,將擒縱機構放在一個框架(Carriage)之內,使框架圍繞軸心也就是擺輪的軸心做360度不停的旋轉。這樣,原本的擒縱機構是固定的,因而當表擱置位置變化的時候,擒縱機構不變,造成了擒縱零件受力不同而產生了誤差;當擒縱機構360度不停的旋轉起來的時候,會將零件的方位誤差綜合起來,互相抵消,從而消滅誤差。陀飛輪一般是1分鐘轉360度,也是最理想的旋轉速度。陀飛輪的原理就是當鐘錶在垂直位置時補償地心引力的作用。陀飛輪名錶賞析換句話說,當一隻鐘錶處於垂直位置時,由於來自地心引力的作用,它的調節控制器,即是其擺輪、遊絲和擒縱器,會在每一下襬動時發生難以覺察的快慢變化。如果把調節控制器裝設在一個每分鐘轉動一週的“籠框”上,即可獲得一系列的垂直位置。這樣便可以使鐘錶走動時十分準確,並能夠互補誤差。這個原理看來十分簡單,但實施起來卻是另外一回事。原因之一便是“籠框”和陀飛輪的重量不能超過0.3克或0.013盎司——相當於一片天鵝羽毛的重量或兩片鸚鵡羽毛的重量。另一原因是,它由72個精細組件組成,而其中大部分為手工製作!
“陀飛輪”手錶和一般的機械錶有什麼區別?
陀飛輪是減少機械錶走時誤差的一種裝置。有陀飛輪的表會很貴,都是奢侈品裡面的高端。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陀飛輪和自動機械錶的自動舵是兩碼事!
有陀飛輪的表一般在表面都會做鏤空,將陀飛輪露出來,部分國產表濫用鏤空的除外。
但是這種複雜機械系統在提高走時精度的同時,也因自身的複雜產生了新的問題。
有句話說的好:當人們用複雜方法解決了一個問題後,這個複雜方法會給人帶來新問題。
還有一種誇張的說法:你戴個陀飛輪的表,擺擺手給人打個招呼,這表就得飛回瑞士了哈哈。
有誰知道手錶的陀飛輪和擺輪有什麼區別嗎?
每隻手錶的心臟均有五個複雜的部分組成:
1.驅動部分:即遊絲發條,是一條薄薄的螺旋鋼片,長度限制是20至60釐米,厚度只可有00.5至0.20毫米,捲曲藏在有齒輪的鏈盤內。
2. 傳達部分:即齒輪推動系統,由一組齒輪組成,每個均安裝在或大或小的軸杆上,齒齒相連,把動力傳達到擒縱裝置以及顯示時間部分。
3.接受部分:即擒縱裝置。它製造出一下接一下的脈動,將動力分配至擺輪,使擺輪有規律地振動。
4.調節部分:即擺輪。它有節奏地來回擺動,把時間平均劃分一段一段,調節齒輪拖動系統的轉動,確保手錶正常運行。
5.顯示部分:時間的顯示。包括字盤及指針。
陀飛輪——簡單說來其實是一種特殊的擒縱結構(腕錶的調速裝置)它的作用是為了校正地心引力造成的機件誤差。